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07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30),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其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后雨收集井位于一个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一个分流井(30)相邻,后雨蓄水系统(4)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
【专利说明】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镇排水,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雨水蓄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城市道路雨水利用技术已逐步开展起来,大多数情况是将步道作成透水铺装;道路两侧分隔带或绿化带建成的低凹浅水入渗区域或渗渠等;沿道路埋设的渗透管沟;沿道路分布的渗透井、渗透池等。这些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原地削减初期雨水,并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和给植物补水。但问题是对于雨水从表层入渗来说,可以利用土壤的净化功能,但表层残留的杂物清理困难;对于雨水透水管沟从地下入渗来说,初期入渗条件好,多次使用后就会产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很难清洗恢复;对于集中收集的雨水入渗地下来说,其道路下很难设置占地较大的渗透井、渗透池的,而且留存的雨水不能重力流退出,清淤也很困难。如果收集的雨水不入渗,那就必须经过初期雨水的弃流,才能将后期较干净的雨水储存使用,但初雨流量大,直接弃流到污水管道会影响污水的正常排水。特别是对于北方冬季降雪城市的道路来说,重要道路和高架路使用融雪剂除雪后,如雪水渗入地下,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损害,不弃流排入雨水管道,河道水体就会受到污染。总的来说,雨水入渗存在多次使用效率下降和不易管理的难度,而雨水储存使用又存在初期雨水弃流出路困难和难于找到集中蓄水的用地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能够实现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弃流处理、后期雨水高位储蓄和自排,易于实施,管理方便,从而有效治理城市道路的面源污染和实现道路雨水的综合利用。
[0004]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其分流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具有后雨收集井的后雨蓄水系统,通过后雨收集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后雨收集井位于一个所述分流井的下游,并与所述一个分流井相邻,后雨蓄水系统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
[0006]优选地,所述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分流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初雨收集室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初雨蓄水管道,安置在所述雨水管道的正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通过蓄排检查井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
[0008]或者,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分流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初雨收集室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初雨蓄水管道,与所述雨水管道垂直布置,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连接;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
[0009]优选地,分流井内设置有第一水平隔板,第一水平隔板将分流井内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和所述初雨收集室,所述排水室上开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
[0010]优选地,初雨进口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活动盖板装置包括: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倒“7”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浮桶,固定在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水平盖板与倒“V,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0011]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后雨收集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后雨收集室和用来提升后雨收集室内水位的水位提升装置,后雨收集室上开有后雨进口 ;沿道路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其中一个后雨蓄水管道连通所述后雨收集室和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其余后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其中,最下游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与位于所述后雨收集井下游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后雨收集井上开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后雨收集井内设置有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后雨进口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上,所述后雨收集室设置在水流通道的下方。
[0013]优选地,所述水流通道的下方还设置有封闭腔室,封闭腔室位于所述后雨收集室的下游,其顶部由固定盖板封闭;所述后雨收集井内还设置有蓄水室;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通过第一过渡退水管道与所述蓄水室连通,第一过渡退水管道上安装有止回装置。
[0014]优选地,水位提升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水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封闭腔室上方的翻板闸;安装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翻板驱动装置,与所述翻板闸连接;以及一端位于所述蓄水室内,另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底部连通的虹吸管。
[0015]优选地,水流通道上安装有转轴,所述翻板闸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闸能够绕转轴转动;所述翻板闸上位于所述转轴与翻板闸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所述翻板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L型板,L型板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与所述连杆轴铰接;浮桶,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上。
[0016]优选地,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过渡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第二过渡退水管道上安装有止回装置;所述初雨退水管道和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上均安装有止回>J-U ρ?α装直。
[0017]优选地,还包括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所述第二初雨蓄水系统包括:用来直接收集所述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多个收集口 ;多个初雨蓄水井,每个初雨蓄水井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收集支线管道与一个或多个收集口连通;多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与多个初雨蓄水井间隔布置,每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两初雨蓄水井;其中一个初雨蓄水井通过第二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001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上分段设置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的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并在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的下游连接后雨蓄水系统,以便实现初雨的分段收集,雨后依靠重力流缓退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后雨蓄水系统收集并储蓄流出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的后雨,雨后依靠重力流缓退入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从而使路面初期雨水的收弃便捷和易于处理;在道路管线较多,难于安排集中蓄水池的情况下,使后期雨水在长线管道内蓄存,方便沿线多点就近使用,且能自流退水,为下次降雨的雨水收集利用创造条件。并且,设置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或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避免了雪水渗入地下对草木造成的损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2是沿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3]图4是沿图3中C一C线的剖视图;
[0024]图5是沿图3中D— D线的剖视图;
[0025]图6是沿图3中E— E线的剖视图;
[0026]图7是沿图1中F— F线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0a、10b_雨水检查井;ll、lla、llb、llc、Ild-雨水管道;2_污水管道排水系统;3_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a-初雨退水管道;30_分流井;30a-第一进水口 ;30b-第一出水口 ;31_初雨收集室;31a-初雨进口 ;32、32a_初雨蓄水管道;33_蓄排检查井;33a-第二水平隔板;33b-排水室;33c_蓄水室;33d_固定盖板;34_第一水平隔板;35_排水室;4_后雨蓄水系统;4a-后雨退水管道;40_后雨收集井;40a-第二进水口 ;40b-第二出水口 ;41_后雨收集室;41a-后雨进口 ;42_后雨蓄水检查井;43-后雨蓄水管道;50_水平盖板;51_活页;52_倒“7”形盖板;53_浮桶;60a、60b_竖直墙;61-水平隔墙;61a-固定盖板;62、62a、62b、62c-中分隔墙;63_后分隔墙;71、72_蓄水室;73-封闭腔室;73a-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2a-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4_固定盖板;75_转轴;76-连杆轴;77-L型板;78_连接杆;79_浮桶;80_翻板闸;81_方形桶;82_虹吸管;9_封盖;90_回流孔;91_止回拍门;3’ -第二初雨蓄水系统;30’ -收集口 ;31’ -初雨蓄水井;32’ -第二初雨蓄水管道;33’ -收集支线管道;3a’ -第二初雨退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沿图3中C一C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中D— D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中E— E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1中F— F线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 ;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 个或多个具有分流井30的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其分流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以便储蓄分流井分流的初雨,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以便将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储蓄的初雨通过初雨退水管道3a退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之后由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排入污水处理厂(图中未示出)进行处理;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本实用新型的后雨收集井40可以为多个,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4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每个后雨收集井40位于一个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对应该分流井的一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相邻,以便收集流出该分流井的后雨,并将其储蓄在后雨蓄水系统中,后雨蓄水系统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以便将后雨蓄水系统储蓄的后雨通过后雨退水管道4a退入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之后由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排走。这样便可以有效治理城市道路的面源污染和实现道路雨水的综合利用。
[0029]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还包括: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3’,第二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用来直接收集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多个收集口 30’ ;多个初雨蓄水井31’,每个初雨蓄水井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收集支线管道33’与一个或多个收集口 30’连通;多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32’,与多个初雨蓄水井间隔布置,每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32’连通相邻两初雨蓄水井31’;其中一个初雨蓄水井通过第二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以便将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直接通过收集口 30’排入初雨蓄水井31’,继而进入第二初雨蓄水管道32’,之后由第二初雨退水管道3a’排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以免雪水渗入地下,损害草木的生长,以及对河道造成的污染。
[0030]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图中未示出);通过雨水支线管道(图中未示出)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IOaUOb ;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11。
[0031]其中,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11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31,初雨收集室31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31a,初雨进口 31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初雨蓄水管道32,安置在雨水管道11的正下方,其一端与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通过蓄排检查井33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其中,初雨收集室31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或者,初雨蓄水管道32a与雨水管道11垂直布置,其一端与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与后雨蓄水系统连接。
[0032]本实用新型中的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第二初雨蓄水管道)是指用来储蓄水的长线管道,其坡度为O?0.15%。。
[0033]具体地,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井30安装在一个雨水管道11上,即该雨水管道11分成两部分lla、llb,分流井30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水平隔板34,第一水平隔板34将分流井30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35和初雨收集室31,分流井30对应排水室35的井壁上开有第一进水口 30a和第一出水口 30b,第一进水口 30a与雨水管道Ila连通,第一出水口 30b与雨水管道Ilb连通。第一水平隔板34上开有上述的初雨进口 31a。初雨蓄水管道32安置在雨水管道Ila的正下方,初雨蓄水管道32的一端与初雨收集室31连通,其管底与初雨收集室31底部相平,以便初雨收集室31内收集的初雨进入初雨蓄水管道32内储存;初雨蓄水管道32的另一端与一个蓄排检查井33连通。初雨收集室31还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初雨退水管道3a连接初雨收集室31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并且该端的管底与初雨收集室31的底部相平。
[0034]本实用新型的蓄排检查井3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水平隔板33a,第二水平隔板33a将蓄排检查井33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33b和蓄水室33c,第二水平隔板上开有由盖板33d封闭的开口,蓄水室33a与初雨蓄水管道32的另一端连通,排水室33b与雨水管道Ila的另一端连通,以便实现雨水由上游向下游的排放。排水时,盖板33d初雨封闭状态,使得排水室33b和蓄水室33c相互隔离;当需要对初雨蓄水管道32进行检修时,可以将盖板33d打开,由排水室33b进入蓄水室33c对初雨蓄水管道进行检修。
[0035]本实用新型的止回装置包括:封装在初雨退水管道3a与初雨收集室连接的一端的封盖9,封盖9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内的初雨流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的回流孔90,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91,以便防止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内的污水由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
[0036]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初雨进口 31a的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 31a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 31a的底部开口宽度;本实用新型的活动盖板装置包括:水平盖板50,其宽度与初雨进口 31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活页51,分别与初雨进口 31a的一端的内壁和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倒“7”形盖板52,其竖板的一端与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浮桶53,固定在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水平盖板与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0037]收集初雨时,活动盖板装置初雨打开状态,开始降雨时,由雨水管道Ila流向下游的雨水(此时的雨水含有较大的污染物,即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0a进入分流井30时,由于初雨进口 31a初雨打开状态,进入分流井30的雨水由初雨进口 31a进入初雨收集室31内,之后进入初雨蓄水管道32储存,随着降雨的进行,初雨收集室31内的水位逐渐升高,当初雨收集室31内的浮桶53与初雨收集室31内的雨水接触时,水位再升高时,浮桶53便在雨水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水平盖板50绕活页51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2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水平盖板50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水平盖板50将初雨进口 31a封闭,初雨收集室收集满。随着降雨的进行,由雨水管道Ila流向下游的后续的雨水(即后雨)由第一进水口 30a进入分流井30时,由于此时初雨进口 31a封闭,后雨无法进入初雨收集室,而只能流经活动盖板装置,经第一出水口 30b流出分流井。初雨蓄水管道的管径根据需要设计,以便能够将降雨时的初雨全部收集储存,因此,初雨进口关闭后,流进分流井30的雨水即为干净的后雨,这样便实现了初雨和后雨的分流,以及初雨的收集和储存。
[0038]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管道内储存的初雨经初雨退水管道3a缓退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中,之后由污水管道排水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003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0040]其中,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雨蓄水系统4包括:后雨收集井40(图1中所示的后雨收集井40为一个),与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后雨收集室41和用来提升后雨收集室内水位的水位提升装置,后雨收集室41上开有后雨进口 41a ;沿道路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2 ;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3,其中一个后雨蓄水管道连通后雨收集室和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当后雨收集井40为多个时,每个后雨收集井的后雨收集室41通过一个后雨蓄水管道与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连通,其余后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其中,最下游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后雨退水管道4a与位于后雨收集井下游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后雨退水管道4a上安装有止回装置,这里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累述;以便将后雨蓄水系统储蓄的后雨由后雨退水管道4a退入该雨水检查井。其中,如图7所示,初雨蓄水管道32a的上述另一端与后雨蓄水检查井42连接,这里说的“连接”并不连通,即初雨蓄水管道32a与后雨蓄水检查井42连接的端部由封盖封闭,使得初雨蓄水管道32a中的初雨不能流入后雨蓄水检查井42,只是在需要对初雨蓄水管道进行清淤或检修时,可以通过打开该封盖对初雨蓄水管道32a进行清淤或检修。
[0041]具体地,如I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雨收集井40安装在一个分流井30下游的雨水管道Ilb上,即该雨水管道Ilb被分成两部分llc、lld ;如图1、3所不,分流井30上开有第二进水口 40a和第二出水口 40b,第二进水口 40a与雨水管道Ilc连通,第二出水口 40b与雨水管道IId连通,以便经该分流井30分流后的后雨由第二进水口 40a流入后雨收集井40,由后雨进口 41a流入后雨收集室41,之后由后雨收集室41流入后雨蓄水管道和后雨蓄水检查井以便储存,待后雨蓄水系统储蓄满后,后续的后雨便经第二出水口 40b流出后雨收集井40。
[0042]如图3、4、5、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雨收集井40内设置有由第二进水口 40a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40b的一对竖直墙60a、60b,一对竖直墙之间固定有水平隔墙61,水平隔墙61的顶面与雨水管道Ilc的底相平,一对竖直墙60a、60b与水平隔墙61围成水流通道。后雨收集井40内还设置有垂直于一对竖直墙布置的中分隔墙62,中分隔墙62沿图3所示的左端延伸至右端,其底部与后雨分流井40的底部相平,其顶部低于一对竖直墙60a、60b的顶部(如图4所示);中分隔墙62将后雨收集井40分成沿水流方向布置的两部分,其中邻近的第二进水口 40a的部分形成后雨收集室41,邻近第二出水口 40b的部分形成翻板闸室,其中,翻板闸室的底部低于后雨收集室41的底部。一个后雨蓄水管道43与后雨收集室41连通,并且该后雨蓄水管道43的顶高于雨水管道Ilc的底,低于雨水管道Ilc的内顶(如图6所示),该后雨蓄水管道43的顶与中分隔墙62a、62c的顶相平。
[0043]如图4所示,水平隔墙61的底部邻近第二出水口 40b还固定有后分隔墙63,后分隔墙63的底部与后雨收集井的井底相平,一对竖直墙60a、60b对应后雨收集室41中的部分的底部与水平隔墙61的顶面相平,并且其上开有后雨进口 41a,一对竖直墙60a、60b对应中分隔墙62与后分隔墙63之间的部分的底部与后雨收集井的井底相平,对应后分隔墙63下游的部分的底部与水平隔墙61的顶面相平。
[0044]中分隔墙62被一对竖直墙60a、60b分成三部分62a、62b、62c,其中,位于一对竖直墙60a、60b外侧的两部分62a、62c的高度高于位于一对竖直墙60a、60b之间的部分62b的高度,并且位于一对竖直墙60a、60b之间的部分62b的顶部与水平隔墙61的底面相平。中分隔墙62a、62c与对应第二出水口 40b的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1、72,中分隔墙62b、后分隔墙63、一对竖直墙60a、60b以及水平隔墙61围成封闭腔室73。[0045]如图4所示,封闭腔室73的顶部由固定盖板74封闭,一对竖直墙60a、60b对应封闭腔室73的上方之间安装有转轴75,翻板闸80安置在封闭腔室73上方位于一对竖直墙60a、60b之间,翻板闸80上位于转轴75与翻板闸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76 ;本实用新型的翻板闸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封闭腔室73内的L型板77,L型板的顶端与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78,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固定盖板74与连杆轴76的两端铰接;浮桶79,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81,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78上,其底部固定在固定盖板74上,其顶部开口位于翻板闸8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内,以防止越过翻板闸80顶部的雨水由连接杆78与固定盖板74之间的缝隙进入封闭腔室73。如图3、5、6所不,虹吸管82的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72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73的底部连通。
[0046]当后雨由雨水管道Ilc经第二进水口 40a流入后雨收集井40时,雨水沿着水流通道流动,由于此时翻板闸80处于图4所示的阻挡状态,因此使得雨水无法通过水流通道达到第二出水口 40b,使得水流通道内的水位升高,当水位升高至后雨进口 41a时,后雨由后雨进口 41a流出,跌入后雨收集室41,之后进入后雨蓄水管道和后雨蓄水检查井42以便储存。随着后雨的继续流入,后雨收集室41和水流通道内水位不断升高,当后雨收集室41内水位升高至与中分隔墙62a、62c顶部相平时,此时后雨蓄水系统中蓄满水,水位再升高时,后雨收集室41内的雨水便会由中分隔墙62a、62c顶部溢出,进入两个蓄水室71、72。当两个蓄水室71、72中的水位升高至与虹吸管82接触时,虹吸管便发生虹吸现象,将蓄水室72中雨水泵入封闭腔室73。
[0047]随着封闭腔室73中水位的不断上升,在封闭腔室73内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桶79逐渐上升,从而通过L型板77向上推动一对连接杆78,一对连接杆78推动翻板闸80使其绕转轴75顺时针转动,直至翻板闸80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翻板闸80的止挡作用消除,水流通道中的雨水流过翻板闸80,流向第二出水口 40b,由第二出水口 40b流出后雨收集井。这样便完成了后雨的收集和储蓄。
[0048]再如图3、4所示,封闭腔室73的底部通过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3a与一个蓄水室72连通,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3a上安装有止回装置。这里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累述。当蓄水室71、72内水位第二封闭腔室73内水位时,止回装置打开,使得封闭腔室73内的雨水由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3a退入蓄水室72。
[0049]如图3、4、5所示,蓄水室72的底部通过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2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2a上安装有止回装置;这里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累述。蓄水室71、72内的雨水以及由封闭腔室73退入蓄水室72中的雨水由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2a退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之后由污水管道排水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0050]再如图3所示,水平隔墙61对应后雨收集室的部分开设有由固定盖板61a封闭的开口,排水时,固定盖板61a处于封闭状态;当需要对后雨蓄水系统进行检修时,可以将固定盖板61a打开。
[0051]尽管上述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 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 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30),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其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 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4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后雨收集井(40)位于一个所述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所述一个分流井(30)相邻,后雨蓄水系统(4)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 所述分流井(30), 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31),初雨收集室(31)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31a),所述初雨进口(31a)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 初雨蓄水管道(32),安置在所述雨水管道的正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通过蓄排检查井(33)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 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31)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 所述分流井(30),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31),初雨收集室(31)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31a),所述初雨进口(31a)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 初雨蓄水管道(32),与所述雨水管道垂直布置,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连接; 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31)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30)内设置有第一水平隔板(34),第一水平隔板(34)将分流井(30)内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35)和所述初雨收集室(31),所述排水室(35)上开有第一进水口(30a)和第一出水口(30b),第一进水口(30a)和第一出水口(30b)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平隔板(34)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1a)。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 31a)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 31a)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活动盖板装置包括: 水平盖板(50),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活页(51),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水平盖板(50)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倒“7”形盖板(52),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盖板(50)的另一端连接; 浮桶(79) (53), 固定在水平盖板(50)底部,并位于水平盖板(50)与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包括: 所述后雨收集井(40),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后雨收集室(41)和用来提升后雨收集室(41)内水位的水位提升装置,后雨收集室(41)上开有后雨进口(41a); 沿道路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2); 多个后雨蓄水管道(43),其中一个后雨蓄水管道(43)连通所述后雨收集室(41)和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2 ),其余后雨蓄水管道(43 )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42 ); 其中,最下游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2)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4a)与位于所述后雨收集井(40)下游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雨收集井(40)上开有第二进水口(40a)和第二出水口(40b),第二进水口(40a)和第二出水口(40b)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 所述后雨收集井(40 )内设置有由所述第二进水口( 40a)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40b )的水流通道,所述后雨进口(41a)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上,所述后雨收集室(41)设置在水流通道的下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流通道的下方还设置有封闭腔室(73),封闭腔室(73)位于所述后雨收集室(41)的下游,其顶部由固定盖板(74)封闭; 所述后雨收集井(40)内还设置有蓄水室(71、72); 所述封闭腔室(73)的底部通过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3a)与所述蓄水室连通,第一过渡退水管道(73a)上安装有止回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提升装置包括: 安置在所述水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封闭腔室(73)上方的翻板闸(80); 安装在所述封闭腔室(73)内的翻板驱动装置,与所述翻板闸(80)连接; 以及 一端位于所述蓄水室内,另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73)底部连通的虹吸管(8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上安装有转轴(75),所述翻板闸(80 )的中部与转轴(75 )铰接,使得翻板闸(80 )能够绕转轴(75 )转动;所述翻板闸(80 )上位于所述转轴(75 )与翻板闸(80 )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76 );所述翻板驱动装置包括: 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73)内的L型板(77),L型板(77)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73)的内壁铰接; 一对连接杆(78),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77)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74)与所述连杆轴(76)铰接; 浮桶(79),安装在L型板(77)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 一对方形桶(81),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78)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74)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2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第二过渡退水管道(72a)上安装有止回装置; 所述初雨退水管道(3a)和所述后雨退水管道(4a)上均安装有止回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3’),所述第二初雨蓄水系统包括: 用来直接收集所述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多个收集口(30’ ); 多个初雨蓄水井(31’),每个初雨蓄水井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收集支线管道(33’)与一个或多个收集口连通; 多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32’),与多个初雨蓄水井(31’)间隔布置,每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两初雨蓄水井; 其中一个初雨蓄水井通过第二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
【文档编号】E03F5/10GK203769039SQ201420091571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段昌和 申请人:段昌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