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0986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包括导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传输井,导排管上设有导排孔,导排管下方设有防渗材料,导排管末端连接集液池,集液池的另一侧连接收集管,集液池底部具有向下倾斜的斜面,收集管上设有导排孔,收集管底设有平垫板,收集管内设有提升泵,提升泵放置在平垫板上,提升管沿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坡铺设,提升管连接传输井,提升管内设有输送软管,输送软管的一端连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传输井内,传输井设置在堤坝坝顶,传输井连接渗滤液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导排管穿坝引起的各种隐患,在维护和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提升套管内的输送软管将提升泵拉上传输井进行维修,操作非常方便。
【专利说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尤其涉及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导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中提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系统包括导流层、盲沟、集液井,其中集液井宜按库区分区情况设置,并宜设在填埋库区外部,集液井还应采取防渗措施。规范中提到的这些做法并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填埋场,对于山谷型填埋场,这种设置方式是合适的,因为山谷型填埋场一般依照地势,在库区下游设垃圾坝,集液井若设置在填埋库区外,渗滤液导排管只需穿过垃圾坝一次便可接入集液井进入下游处理系统,在只有一个穿坝点的情况下,无论是其防漏堵漏的措施,还是垃圾坝沉降带来的穿坝管破坏的隐患都是可以控制也便于控制的。而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由于其本身地势并没有坡度,一般是四周修筑一圈环库封闭的堤坝,然后在库区内分几个区块,每个区块都形成一个独立的导排系统,若按照规范的要求,就会出现有几个分区,渗滤液导排管就要穿过几次堤坝,才能接入库区外的集液井,这将增加穿坝管及穿坝点防漏堵漏措施的质量控制难度,加剧穿坝管损坏、穿坝点出现渗漏的隐患。
[0003]现有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基本都是参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推荐做法将渗滤液导出环库垃圾坝,至坝外集液井再提升至下游处理系统。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库底需要人工修筑坡度来实现渗滤液的导排,而场地纵向距离较长,若只修筑一条主坡,其末端埋深较深,施工难度大,穿坝风险高,所以平原型垃圾填埋场一般按照填埋分区,渗滤液分区块分别导排,若采用规范中推荐的导排提升方式,每一个分区的渗滤液导排管都要穿过堤坝接入到坝外的集液井900,这种方式有几个问题:将出现多个导排管穿坝点,增加穿坝管及穿坝点110防漏堵漏措施的质量控制难度,加剧穿坝管损坏、穿坝点出现渗漏的隐患;同时也将出现多个坝外集液井,每个集液井都是一个小型的垃圾渗滤液贮存池,若防渗措施处理不得当,也将成为新的污染隐串
■/Q1、O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能克服【背景技术】中的缺陷,在实现渗滤液导排的同时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所述导排系统设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每个库区区块内,包括导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传输井,所述导排管设置在库区内的填埋物底部,用于收集渗滤液,所述导排管上设有导排孔,所述导排管下方设有防渗材料,所述导排管末端连接集液池,所述集液池底部设有防渗板,所述集液池的另一侧连接所述收集管,所述集液池底部具有从导排管至收集管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收集管上也设有导排孔,所述收集管的管底设有平垫板,所述收集管内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放置在所述平垫板上,所述收集管与所述提升管连为一体,所述提升管沿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坡铺设,所述提升管连接所述传输井,所述提升管内设有输送软管,所述输送软管的一端连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所述传输井内,所述传输井设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坝坝顶,所述传输井连接渗滤液处理系统。
[000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0007]所述收集管和所述提升管均为DN600的HDPE管。
[0008]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坡上设有防渗层,所述提升管铺设在防渗层内,所述防渗层为无纺布层,所述防渗层外设有压重块。
[0009]所述输送软管为De75加强弹性软管。
[0010]所述防渗板和所述平垫板为PE板。
[0011 ] 所述传输井的一侧设有地表水排水沟。
[0012]所述弹性软管通过穿墙套管通入所述坝顶传输井内。
[0013]所述传输井内设有传输导管、导排主管和垫块,所述传输导管一端连接所述输送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导排主管,所述导排主管通至所述渗滤液处理系统,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传输井底部,所述导排主管置于垫块上。
[0014]所述传输井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传输井的井底,所述传输导管穿过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
[0015]所述传输导管呈L型,所述传输导管为De90的HDPE管,所述导排主管为DN150的HDPE 管。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主要由库底集液池、提升泵、提升套管和坝顶传输井组成,在库底集液池收集的垃圾渗滤液通过提升泵经由提升套管输送至坝顶传输井,由传输井将垃圾渗滤液输送至处理系统进行回收处理,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通过提升泵直接在库底进行渗滤液的提升,提升管布置在填埋场的堤坡上,不需要进行穿坝,避免了导排管穿坝引起的各种隐患,提升泵采用移动式设置,在维护和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提升套管内的输送软管将提升泵拉上传输井进行维修,操作非常方便,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还可以结合地下水提升系统和坝顶截洪沟系统一并设置,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施工难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导排系统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导排系统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的A部位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附图2、3。
[0021]本实用新型的渗滤液导排系统是基于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情况设置的,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平原垃圾填埋场本身地势没有坡度,需要在四周筑一圈环库封闭的堤坝100,坝底形成库区200,库区200可以被分为多个区块,库区200的底部为由软石层构成的基层300,在基层300之上进行垃圾填埋。
[0022]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包括导排管1、集液池2、收集管3、提升管4和传输井5。
[0023]导排管I设置在库区200内的填埋物400底部,用于收集填埋物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导排管I的两侧和上部管壁上设有多个导排孔6,垃圾渗滤液通过导排孔6进入导排管I内,导排管I下方设有防渗材料500,防止垃圾渗滤液向库底渗流,导排管I的末端连接集液池2,导排管I具有一定的斜度使得流入导排管I内的渗滤液可以通过导排管I进入集液池2中。
[0024]集液池2内填充卵石,集液池2的底部设有防渗板7,防止集液池2内的渗滤液向库底渗流,集液池2的另一侧连接收集管3,集液池2的底部具有从导排管I 一端至收集管3 一端向下倾斜的斜面,使得集液池2内的渗滤液流入收集管3,防渗板7为PE板,还能防止集液池2的底部斜坡及凹槽处出现防渗膜撕裂的情况。
[0025]收集管3的两侧和上部管壁上也设有多个导排孔6,收集管3的管底设有PE平垫板8,收集管3内设有提升泵9,提升泵9放置在平垫板8上,并能在平垫板8上移动。
[0026]提升管4与收集管3连为一体,堤坝100的堤坡上设有防渗层600,提升管4沿堤坡铺设在防渗层600内,防渗层600为无纺布层,防渗层层600外设有压重块700,压重块700可采用沙袋之类的重物铺设。提升管4连接传输井5,提升管4内设有输送软管10,输送软管10的一端连接提升泵9,另一端接入传输井5内,传输井5设置在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坝100的坝顶,传输井5连接渗滤液处理系统,由处理系统将导排系统收集的渗滤液进行回收处理,现有技术中有不少垃圾渗滤液的回收处理系统,均可用于与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连接,关于回收处理系统的结构和内容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由于收集管3内要放置提升泵9,提升管4内要能够容纳提升泵9通过,因此,收集管3和提升管4均采用DN600的HDPE管,输送软管10在将提升泵9拉上来进行维护和检修的时候必须要承载提升泵9的重力,同时由于输送软管10承担提升输送垃圾渗滤液的功能,必须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因此输送软管10采用De75加强弹性软管。
[0028]传输井5内设有传输导管11、导排主管12、垫块13和隔板14,输送软管10通过穿墙套管15穿过传输井5的井壁进入传输井5内并与传输导管11连接,传输导管11的一端连接输送软管10,另一端连接导排主管12,导排主管12通至渗滤液处理系统,垫块13设置在传输井5的底部,导排主管12置于垫块13上,垫块13用于调节导排主管12的位置和高度,以适应渗滤液处理系统的传输需求。隔板14平行于传输井5的井底,传输导管11穿过并固定在隔板14上,隔板14的作用是一方面用于固定传输导管11,防止移位造成渗漏,另一方面当提升泵9提升上来进行维护或检修时,输送软管10可盘起放置在隔板14上。传输导管11呈L型,传输导管11采用De90的HDPE管,导排主管12采用DN150的HDPE管。
[0029]传输井5的一侧设有地表水排水沟800,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与堤坝上的地表排水系统一并设置,节省空间。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还可以地下水提升系统,坝顶截洪沟系统一并设置,节省空间,同时降低施工难度。
[0030]本实用新型的导排系统可以设置在库区200的每个区块内,不需要进行穿坝,提升管直接铺设在堤坡上,避免了因为多个导排管穿坝带来的各种隐患,同时降低了布设的施工难度。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从导排管I的导排孔6进入导排管1,然后流入集液池2,通过集液池2进入收集管3,收集管3本身也可以吸收渗滤液的进入,收集管3内的渗滤液通过提升泵9和输送软管10经过提升管4到达位于坝顶的传输井5内,由传输井5内的导排主管12输送至处理系统进行回收处理,当提升泵9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输送软管10将提升泵9从提升管4中拉至传输井5,进行检修,操作方便。
【权利要求】
1.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所述导排系统设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每个库区区块内,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排管、集液池、收集管、提升管以及传输井,所述导排管设置在库区内的填埋物底部,所述导排管上设有多个导排孔,所述导排管下方设有防渗材料,所述导排管末端连接集液池,所述集液池底部设有防渗板,所述集液池的另一侧连接所述收集管,所述集液池底部具有从导排管至收集管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收集管上也设有多个导排孔,所述收集管的管底设有平垫板,所述收集管内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放置在所述平垫板上,所述收集管与所述提升管连为一体,所述提升管沿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坡铺设,所述提升管连接所述传输井,所述提升管内设有输送软管,所述输送软管的一端连接提升泵,另一端接入所述传输井内,所述传输井设置在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坝坝顶,所述传输井连接渗滤液处理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和所述提升管均为DN600的HDPE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堤坡上设有防渗层,所述提升管铺设在防渗层内,所述防渗层为无纺布层,所述防渗层外设有压重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软管为De75加强弹性软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板和所述平垫板为PE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井的一侧设有地表水排水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软管通过穿墙套管通入所述坝顶传输井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井内设有传输导管、导排主管和垫块,所述传输导管一端连接所述输送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导排主管,所述导排主管通至所述渗滤液处理系统,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传输井底部,所述导排主管置于垫块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井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传输井的井底,所述传输导管穿过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原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导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导管呈L型,所述传输导管为De90的HDPE管,所述导排主管为DN150的HDPE管。
【文档编号】E03F5/00GK204112459SQ201420361615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日
【发明者】陈亮, 徐姗, 叶盛华, 阮金木, 章志安 申请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