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044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逆作法施工,尤其涉及一种逆作法地下工程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逐渐稀缺,综合考虑战时与平时的人防需要,越来越多的一、二线城市在成熟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下修建地下人防工程。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了尽量减少新建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类地下工程多采用逆作法施工。即先施工顶板,恢复路面通车后,再施工墙(柱),最后施工底板。

后期顶板下部主体结构施工前提的降水作业,在如此繁华的商业街道施工势必将存有很大难度,尤其是位于大理石路面机动车道内的大型井点在道路两侧每延线10~15m左右(常规大型井点的降水辐射范围)需布设一个降水井,施工作业且先于主体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方可拆除,并恢复井点位置处的道路路面,周期较长。位于大理石路面机动车道内延线两侧如此多的出路面井点给老百姓的出行、机动车交通的顺畅、城市文明现代化的形象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型的商铺广场与道路交叉口部位,停车场转角部位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更加明显。

现在常规的方法是采取在每个降水井出路面部分设置一个安全警示桶的醒目标志的方法,但数量多,密度大,占用道路的通行面积,且排水管道横穿道路等对机动车道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安全警示作用,但特殊部位机动车交通障碍不能根本解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的被人、车流高峰期时间段内被破坏、撞坏等现象,为了达到文明市政道路及安全警示的作用,势必又将不得不对破坏的警示桶进行二次、三次等的更换安装。也有将降水井布置在绿化带中,但是由于场地限制,也不可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本发明施工后的降水井没有露出路面的部分,彻底解决了降水对机动车道通行路面的障碍,不受警示桶的障碍,原有机动车道能够全部被利用,减少了原沿线每10~15m一个的降水井上部设置警示桶、排水管道等占有的原有车道宽度,避免了且降水井路面保护措施被多次损坏的可能,降低了多次更换的人工、材料成本投入。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所述降水井的排水管横向设置在道路基层内,以将降水井内水排到临近的雨篦子井,所述排水管是钢丝胶排水管。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所述排水管在道路基层施工时提前布局预埋。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将水井,所述降水井选用DN500球墨铸铁重型井盖以及配套支座。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将水井,所述井盖及井圈位置在摊铺道路沥青前预留,沥青层完成之后开始安装井盖并施工混凝土井圈固定。

本发明降水井管外排水选用¢50mm(视地质情况而定)透明钢丝胶管,道路基层施工时提前布局预埋,排水管连接至相近雨水口(雨箅子井)。选取DN500球墨铸铁重型井盖以及配套支座(井盖大小视井管直径而定,井盖类型视道路设计荷载而定)。摊铺道路沥青前将井盖及井圈位置预留出来,沥青层完成之后开始安装井盖并施工混凝土井圈固定,以此起到保护降水井口、过程检修、道路正常通行的作用。

本发明中人、车流交通达到无障碍通行,恢复了原有车道应有的交通流量;后期降水施工方便快捷,能够极大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人、机、材的多次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安全隐患得以排除,降水作业效果得以保障,文明路面、和谐交通、商业共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所述降水井1的排水管2横向设置在道路基层3内,以将降水井内水排到临近的雨篦子井,所述排水管是钢丝胶排水管。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降水井,所述排水管在道路基层3施工时提前布局预埋。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将水井,所述降水井选用DN500球墨铸铁重型井盖4以及配套支座5。

所述的一种不影响交通的逆作法地下工程将水井,所述井盖及井圈位置在摊铺道路沥青前预留,沥青层6完成之后开始安装井盖并施工混凝土井圈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