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3807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排水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栓装置,其用于使设置于槽体的排水口处的栓盖动作。

背景技术:
在过去,于槽体(比如浴缸等)的侧壁部上设置溢流口,该溢流口用于防止水从槽体溢出。另外,人们知道有下述的排水栓装置,其中,于溢流口处设置规定的操作部,通过使该操作部动作,通过远程操作使设置于槽体的排水口上的栓盖上下运动(即开闭排水口)。作为这样的排水栓装置,人们提出有下述的类型,其包括可旋转的操作把手,该操作把手设置于溢流口处;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将操作把手的旋转动作的驱动力传递给栓盖侧(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在该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技术中,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相当于操作把手的罩盘和槽体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以及设置于罩盘上的开口部,使排水从溢流口而流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95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技术中,罩盘经常处于相对槽体的侧壁部较大地突出的状态。由此,在采用淋浴装置等的槽体的周边器具时,具有因罩盘妨碍,多少地对上述周边器具的使用造成不便(比如,在使淋浴头运动时,淋浴软管钩挂于罩盘上)的危险。另外,在罩盘相对槽体的侧壁部经常较大地突出的状态,具有谈不上良好的美观性,给使用者造成整体不连贯的印象的危险。另外,罩盘较大地突出的状态在安全性的方面也是优选的。相对该情况,人们考虑比如使操作把手(罩盘)极力地接近上述侧壁部侧,使操作把手(罩盘)相对侧壁部的突出量较小。但是,在该场合,具有必须减小操作把手(罩盘)和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在溢流口侧无法获得足够的排水能力的危险。另外,具有位于操作把手(罩盘)和侧壁部之间的部位的清扫困难的危险。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栓装置,其可分别提高方便性、外观品质、安全性、以及清扫性,并且在从溢流口的排水时,可在溢流口侧确保良好的排水能力。发明的公开方案下面分项地对适合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对相应的技术方案附加特有作用效果。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排水栓装置,该排水栓装置安装于槽体上,该槽体具有底壁部与立设于该底壁部上的侧壁部,并且该槽体包括:开设于上述底壁部上的排水口和开设于上述侧壁部上的溢流口,其特征在于,该排水栓装置包括:栓盖,该栓盖通过相对上述槽体上下移动,能使上述排水口开闭;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向外周侧突出,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侧壁部的外面接触,该安装部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该安装部件穿过上述溢流口,上述槽体内部的水可从该安装部件本身的一端侧开口流入到该安装部件本身的内部空间;操作把手,该操作把手在从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突出的状态,对应于上述安装部件的一端侧开口而设置,该操作把手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该操作把手本身的外周部分向上述凸缘部的外周的外周侧伸出,并且能旋转;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将上述操作把手的旋转动作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栓盖侧,使上述栓盖上下运动;把手移动机构,该把手移动机构按照沿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方向,能移动上述操作把手的方式构成;上述把手移动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将上述排水口开放时的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小于将上述排水口关闭时的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在将排水口开放时,即在从排水口侧进行排水,于溢流口侧几乎不进行排水(即,不必特别地考虑溢流口侧的排水能力)时,操作把手相对槽体的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较小。于是,操作把手难以构成妨碍,可提高使用槽体的周边器具(比如淋浴装置等)时的方便性。另外,槽体和操作把手的一体性提高,美观性非常良好,可实现良好的外观品质。另外,手等难以钩挂于操作把手上,可谋求安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在通过栓盖而关闭排水口时,即在可于溢流口侧进行排水时,操作把手的突出量大于排水口大开放时的突出量。于是,可增加操作把手和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可充分地确保溢流口侧的排水能力。即,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在从排水口而进行排水,几乎没有从溢流口的排水时,可提高采用周边器具时的方便性、外观品质、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从排水口的排水、会产生来自溢流口的排水时,可使溢流口侧的排水能力非常良好。还有,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使操作把手的突出量较大,可更加容易地进行位于操作把手和侧壁部之间的部位的清扫。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移动机构包括:圆筒状的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于上述安装部件的内周,并且沿上述操作把手的移动方向延伸;轴部,该轴部设置于上述保持部的内周,安装于上述操作把手的背后,按照伴随上述操作把手的旋转动作,能以本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在上述保持部的内周设置保持侧接触部;在上述轴部的外周设置轴侧接触部;上述保持侧接触部与上述轴侧接触部接触;上述保持侧接触部和上述轴侧接触部中的至少一者呈相对上述中心轴的周向而倾斜的形状;该排水栓装置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伴随上述操作把手的旋转,上述轴侧接触部于上述保持侧接触部上滑动,上述轴部沿其中心轴方向而移动,由此变更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上述较简单的结构,可实现把手移动机构。于是,可有效地减少装置的制造的成本。另外,可更加确实地抑制把手移动机构的故障等的不良情况的发生。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规定上述操作把手的旋转范围的旋转范围规定机构。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可通过旋转范围规定机构,规定操作把手的旋转范围。于是,可更加确实地防止伴随操作把手的过度的旋转的装置的动作不良、故障等。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把手的外周上设置与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相对的外周面对部;上述外周面对部在将上述操作把手设置到将上述排水口开放时的位置时,呈遵照与该外周面对部本身相对的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形状。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在将排水口开放时,操作把手的外周面对部处于沿与本身面对的侧壁部的外面的状态。于是,在排水口的开放时,可进一步减小操作把手的外周与侧壁部之间的间隙。由此,在采用槽体的周边器具时,操作把手难以进一步构成妨碍,可进一步提高方便性。另外,由于槽体和操作把手的一体性显著地提高,故能实现极良好的外观品质。另外,手等难以钩挂于操作把手上,可获得更加优良的安全性。技术方案5.涉及技术方案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在将上述排水口开放时,上述操作把手的外周部分位于上述凸缘部的侧方的方式设定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在将排水口开放时,操作把手的外周部分设置于覆盖凸缘部的侧方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于是,可使操作把手相对侧壁部的突出量更加确实地足够小,可进一步提高方便性、安全性等。另外,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由于形成通过操作把手,将凸缘部隐蔽的形状,故可使美观性更加良好,可谋求外观品质的进一步的提高。技术方案6.涉及技术方案5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侧壁部和上述凸缘部之间,设置由上述侧壁部和上述凸缘部夹持的可弹性变形的缓冲部件;按照在将上述排水口开放时,上述操作把手的外周部分位于上述缓冲部件的侧方的方式设定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按照上述技术方案6,可通过缓冲部件,进一步提高安装部件相对槽体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设置缓冲部件的场合,具有外观品质的降低的危险,但是按照上述技术方案6,按照在将排水口开放时,覆盖缓冲部件的侧方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操作把手的外周部分。即,形成在排水口的开放时,通过操作把手将缓冲部件隐蔽的形状。于是,可一边维持设置缓冲部件带来的优点,一边有效地消除设置缓冲部件而造成的缺点。技术方案7.涉及技术方案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排水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通过相对将上述排水口开放的状态的上述栓盖施加朝向下方的力,上述栓盖向下运动,将上述排水口关闭,并且上述操作把手一边旋转,一边使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大于将上述排水口开放时的上述操作把手相对上述侧壁部的外面的突出量。按照上述技术方案7,可一边通过脚踏栓盖等的简单的操作将排水口关闭,一边使操作把手的突出量大于排水口的开放时的突出量。由此,可更进一步地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溢流口侧机构的结构的局部剖开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排水口侧机构的结构的局部剖开的立体图;图3为安装部件、溢流管和把手移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表示将排水口封闭的状态的操作把手的位置的局部剖开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将排水口开放的状态的操作把手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图6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将排水口关闭的状态的操作把手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图7为用于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突起部的安装部件等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栓装置1像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包括排水口侧机构2、溢流口侧机构3、与传递部件4,该传递部件4设置该排水口侧机构2和溢流口侧机构3之间,排水栓装置1安装于作为池体的浴缸100中。另外,浴缸100为成形件,其包括底壁部101与侧壁部102,该侧壁部102立设于该底壁部101的外周。另外,在底壁部101上,开设用于排出浴缸100内部的水的排水口103,在侧壁部102的上部开设溢流口104,该溢流口104用于防止水相对浴缸100的溢出。首先,对排水口侧机构2进行说明。排水口侧机构2像图2所示的那样,设置于排水口103处,包括排水口部件21、排水管22、支承轴机构23与栓盖24。排水口部件21通过规定的树脂等形成,呈筒状,插设于排水口103中。另外,排水口部件21于本身的内部保持支承轴机构23。排水管22通过规定的树脂等形成,呈筒状,包括主管22A与支管22B。主管22A呈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筒状,以与排水口部件21同轴的方式设置于排水口部件21的下方。浴缸100内的水通过排水口部件21的内部和主管22A的内部而排出。支管22B从主管22A的外周,沿与主管22A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而延伸。另外,对于支管22B,其内部空间与主管22A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支管22B经由规定的管(在图中未示出)而与设置于溢流口侧机构3上的后述的溢流管32连接。支承轴机构23按照可接触传递部件4的一端部的方式构成,具有于顶端侧安装栓盖24的支承轴23A。支承轴23A按照伴随传递部件4的动作而上下动作的方式构成,因支承轴23A的上下运动,栓盖24上下运动。栓盖24包括圆板状的栓盖主体24A、与密封部24B,该密封部24B设置于该栓盖主体24A的背面。在伴随支承轴23A的向下运动,栓盖24向下运动时,上述密封部24B与排水口部件21的内周面接触,由此,将排水口103关闭。另一方面,在伴随支承轴23A的向上运动,栓盖24向上运动时,上述密封部24B与排水口部件21的内周面离开,由此,将排水口103开放。接着,对溢流口侧机构3进行说明。溢流口侧机构3像图1和图3所示的那样,设置于溢流口104处,包括安装部件31、溢流管32、把手移动机构33、旋转机构部34与操作把手35。安装部件31通过规定的树脂而形成,呈筒状,包括主体部31A和凸缘部31B。主体部31A呈圆筒状,穿过溢流口104。另外,主体部31A包括臂部31C,该臂部31C与把手移动机构33的后述的保持部33A连接,支承该保持部33A。臂部31C沿主体部31A的周向,等间隔地按照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而设置。从浴缸100的内部,通过主体部31A的一端侧(浴缸100的外侧)开口,流入主体部31A的内部空间的水,通过臂部31C之间的间隙,流入溢流管32侧。另外,在两个臂部31C中的位于上述保持部33A侧的部位,形成于主体部31A的轴向而贯通的插孔31D。凸缘部31B从主体部31A的一端部向外周侧突出,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经由后述的缓冲部件6间接地接触。另外,也可按照省略缓冲部件6,凸缘部31B与侧壁部102的外面直接地接触的方式构成。溢流管32通过规定的树脂,呈筒状,包括第1管部32A和第2管部32B。第1管部32A包括圆筒状部32C,该圆筒状部32C位于第1管部32A的一端侧(溢流口104侧),其内径与溢流口104的内径基本相同;圆板状的伸出部32D,该伸出部32D从该圆筒状部32C的另一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而形成。伸出部32D在其中心部分,具有贯穿伸出部32D的通孔32E,并且在与该通孔32E邻接的部位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内螺纹部32F,该内螺纹部32F沿与通孔32E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而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凸缘部31B和第1管部32A的一端部之间夹持侧壁部102的状态,通过一边将规定的外螺纹(在图中未示出)穿过插孔31D,一边将其与内螺纹部32F螺合的方式,在侧壁部102上安装安装部件31和溢流管32。另外,在第1管部32A的一端部和侧壁部102的背面之间,设置环状的密封部件5,该密封部件5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比如橡胶、树脂等)形成,该密封部件5处于夹持于溢流管32和侧壁部102之间的状态。由此,谋求防止水泄漏到溢流管32的外部。还有,在凸缘部31B和侧壁部102的外面之间,夹持环状的缓冲部件6,该缓冲部件6由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比如橡胶、树脂等)形成。通过缓冲部件6,相对侧壁部102的安装部件31和溢流管32的安装稳定性良好。第2管部32B朝向垂直下方而延伸,本身的内部空间与第1管部32A的内部空间连通。在第2管部32B上连接与上述支管22B连接的上述管。通过安装部件31的内侧,流入溢流管32中的排水通过上述管与支管22B,流入主管22A中而被排出。把手移动机构33包括圆筒状的保持部33A、轴部33B与弹性部件33C,该保持部33A通过上述臂部31C保持于主体部31A等的内部,该轴部33B设置于该保持部33A的内侧,该弹性部件33C设置于保持部33A和轴部33B之间。保持部33A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将安装部件31和溢流管32安装于侧壁部102上的状态,与上述通孔32E同轴地设置。另外,在保持部33A的内周设置沿保持部33A的周向而延伸的环状的台阶部33D;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保持侧接触部33E,该保持侧接触部33E位于该台阶部33B的另一端侧(与溢流口104相反的一侧),呈相对轴部33B的中心轴的周向而倾斜的倾斜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侧接触部33E分别通过基本半周的螺旋构成。轴部33B按照于保持部33A的内周,能以本身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轴部33B包括凸缘状的环状突起部33F、轴侧接触部33G与花键部33H,该轴侧接触部33G位于该环状突起部33F的另一端侧,该花键部33H位于该轴侧接触部33G的另一端侧。环状突起部33F与弹性部件33C的另一端部接触,支承弹性部件33C。轴侧接触部33G按照夹持轴部33B的中心轴的方式设置于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部位),分别呈相对轴部33B的中心轴的周向而倾斜的倾斜面状。另外,轴侧接触部33G沿与保持侧接触部33E相同的方向倾斜,与保持侧接触部33E面接触。还有,轴侧接触部33G也可为1个。花键部33H的截面基本呈十字状,插到旋转机构部34的后述的连动部34A的内侧。另外,花键部33H可相对连动部34A,沿轴部33B的轴向而滑动,另一方面,不能够相对旋转。弹性部件33C由可伸缩变形的弹簧部件构成,在通过上述外螺纹而固定于安装部件31的一端部的盖部33I、与通过上述环状突起部33F而压缩的状态,设置于这两者之间。由此,轴部33B处于朝向另一端侧(与溢流口104相反的一侧)而偏置的状态,其结果是,轴侧接触部33G处于经常按压于保持侧接触部33E的状态。旋转机构部34包括:连动部34A与齿条部(在图中未示出)(参照图1),该连动部34A具有分别呈同轴状而设置的齿轮部34B和连接部34C,该齿条部与传递部件4的另一端部连接。连动部34A以可旋转的方式构成,并且与轴部33B同轴地设置。另外,连动部34A通过安装于溢流管32上的壳体部36而保持。在齿轮部34B的外周具有多个齿。另外,连接部34C呈圆筒状,本身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基本呈十字状。还有,于连接部34C的内侧穿设有上述花键部33H,在轴部33B旋转时,连动部34A(齿轮部34B)与轴部33B一起地旋转。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齿轮部34B的外周,形成有图中未示出的突起,该突起可与上述壳体部36的内面接触。齿条部呈于侧面具有多个齿的杆状,按照可沿本身的纵向而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另外,在齿条部中,本身的齿与上述齿轮部34B啮合,该齿条部伴随齿轮部34B的旋转而进行往复移动。接着,伴随齿条部的往复移动,与齿条部连接的传递部件4进行往复移动。操作把手35用于使栓盖24上下运动,使排水口103开闭。操作把手35呈表面弯曲的圆板状,相对侧壁部102的表面而突出。另外,通过将轴部33B的一端部安装于背后的中心部分,操作把手35通过轴部33B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还有,操作把手35设置于与安装部件31的一端侧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具体来说,在从位于浴缸100的贮水空间侧,与操作把手35的外面相对的位置辨认溢流口侧机构3时,操作把手35设置于与安装部件31的一端侧开口重叠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把手35按照与安装部件31同轴的方式设置。还有,操作把手35呈其外周部分向上述凸缘部31B的外周的外周侧伸出的形状。由此,在从位于浴缸100的贮水空间侧的与操作把手35的外面相对的位置,辨认溢流口侧机构3时,安装部件31中的从侧壁部102的外面而突出的部位的全部区域处于与操作把手35重叠,通过操作把手35而隐蔽的状态。另外,在操作把手35的外周,设置与侧壁部102的外面相对的环状的外周面对部35A。外周面对部35A呈在以使操作把手35旋转到至少开放排水口103时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的状态,遵照侧壁部102中的与本身相对的部位的外面的形状。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102中的与外周面对部35A面对的部位的外面为平面,外周面对部35A为与本身所相对的侧壁部102的外面平行的平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面对部35A的形状经常遵照(无论操作把手35以旋转到什么样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侧壁部102中的与本身相对的部位的外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后述的那样,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对应于排水口103的开闭状态,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变更。接着,按照下述方式设定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该方式为:在开放排水口103的状态,操作把手35的外周部分位于缓冲部件6和上述凸缘部31B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外周侧而辨认操作把手35时,缓冲部件6的外周部分的几乎全部区域和凸缘部31B的外周部分的全部区域与操作把手35重叠)。传递部件4由比如金属制的金属丝构成,按照于筒状的外表部41的内周可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传递部件4往复移动,由此,将操作把手35的旋转动作的驱动力传递给栓盖24侧,进而,栓盖24上下运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栓盖24上下运动,传递部件4往复移动,操作把手35旋转。下面根据图1和图4,对使操作把手35旋转时的各部分的动作、以及操作把手35与侧壁部102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图1表示将排水口103开放的状态的操作把手35等,图4表示将排水口103关闭的状态的操作把手35等。在使操作把手35旋转到一侧,以便使排水口103从开放状态变为关闭状态的场合,与操作把手35一起地使轴部33B和连动部34A旋转到一侧。由于通过弹性部件33C,轴侧接触部33G以与保持侧接触部33E接触的状态被维持,故伴随轴部33B的旋转,轴侧接触部33G在保持侧接触部33E上滑动。其结果是,轴部33B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到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方向侧(图的右侧),进而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增加(参照图4)。由此,在操作把手35和侧壁部102的外面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另外,如果使操作把手35旋转到一侧,则最终,设置于齿轮部34B上的上述突起与壳体部36接触,抑制操作把手35的进一步的旋转。还有,通过使连动部34A旋转到一侧,上述齿条部和与其连接的传递部件4进行去程运动。由此,支承轴23A和栓盖24向下运动,将排水口103关闭。像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排水口的状态,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较大。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排水口103开放的状态,通过脚踏栓盖24等,对栓盖24施加向下的力,由此,可使栓盖24向下运动,将排水口103关闭。即,排水口103的关闭不采用操作把手35,即使在脚踏栓盖24等的简单的操作的情况下,仍可进行。另外,在排水口103的关闭时,通过栓盖24的向下运动,传递部件4进行去程运动。由此,操作把手35一边旋转到一侧,一边使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将操作把手35旋转到另一侧,以便使排水口103从关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的场合,与操作把手35一起地,使轴部33B和连动部34A旋转到另一侧。伴随轴部33B的旋转,轴侧接触部33G于保持侧接触部33E上滑动,由此,轴部33B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到与操作把手35的上述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其结果是,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减少(参照图1),操作把手35与侧壁部102的外面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把手35的外周部分与侧壁部102基本接触,操作把手35和侧壁部102的外面之间,处于相互几乎不存在间隙的状态)。另外,如果将操作把手35旋转到另一侧,则最终环状突起部33F与台阶部33D接触,抑制操作把手35的进一步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齿轮部34B上的上述突起和壳体部36、与环状突起部33F与台阶部33D,构成旋转范围规定机构。另外,通过连动部34A旋转到另一侧,上述齿条部和设置于其上的传递部件4进行回复运动。由此,支承轴23A和栓盖24向上运动,将排水口103开放。像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排水口103开放的状态,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较小。像上面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开放排水口103时,即在从排水口103侧进行排水,在溢流口104侧几乎不进行排水时,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较小。于是,操作把手35难以构成妨碍,可提高使用浴缸100的周边器具(比如淋浴装置等)时的方便性。另外,浴缸100和操作把手35的一体性提高,美观性非常良好,可实现良好的外观品质。此外,手等难以钩挂于操作把手35上,可谋求安全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通过栓盖24将排水口103关闭时,即在于溢流口104侧可进行排水时,操作把手35的突出量大于排水口103开放时的突出量。于是,可增加操作把手35和侧壁部102之间的间隙,可充分地确保溢流口104侧的排水能力。还有,通过使操作把手35的突出量较大,可更加容易地进行位于操作把手35和侧壁部102之间的部位的清扫。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非常简单的结构,实现用于使操作把手35移动的把手移动机构33。由此,可有效地减少排水栓装置1的结构的成本。另外,可更加确实地抑制把手移动机构33的故障等的不良状况的发生。再有,在开放排水口103时,操作把手35的外周面对部35A处于沿着与本身面对的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状态。于是,在排水口103的开放时,可进一步减小操作把手35的外周和侧壁部102之间的间隙。由此,在使用浴缸100的周边器具时,操作把手35难以进一步构成妨碍,可进一步提高方便性。此外,由于显著地提高浴缸100和操作把手35的一体性,故可实现极为良好的外观品质。另外,手等难以钩挂于把手35上,可获得更加优良的安全性。还有,在开放排水口103时,操作把手35的外周部分设置于覆盖凸缘部31B和缓冲部件6的位置。于是,可更加确实地使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突出量足够小,可进一步提高方便性、安全性等。另外,在从操作把手35的外周侧辨认时,由于形成通过操作把手35,将凸缘部31B和缓冲部件6隐蔽的形状,故可使外观更加良好,可谋求外观品质的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可通过设置于齿轮部34B上的上述突起、环状突起部35F等防止操作把手35的过度的旋转。于是,可更加确实地防止伴随操作把手35的过度的旋转的排水栓装置1的动作不良、故障等。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脚踏栓盖24等的简单的操作,可一边关闭排水口103,一边使操作把手35的突出量大于排水口103的开放时的突出量。由此,可更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像下述那样而实施。显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的应用例子、变形例子也是当然可能的。(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保持侧接触部33E和轴侧接触部33G的两者呈倾斜面状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按照两个接触部33E、33G中的一者呈倾斜面状的方式构成。(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通过弹性部件33C将轴侧接触部33G压接于保持侧接触部33E上的结构,但是,不必一定设置弹性部件。于是,比如于保持部33A的内周,形成相对该保持部33A的周向而倾斜的螺旋状的槽,保持部33A中的形成上述螺旋状的槽的部位为保持侧接触部。另外,轴部33B中的进入上述螺旋状的槽中的突起部分为轴侧接触部。即,处于相对保持部33A,轴部33B螺合的状态。由此,可一边省略弹性部件33C,一边在使操作把手35旋转时,轴侧接触部于保持侧接触部上滑动,轴部33B沿其中心轴而移动,变更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突出量。(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壁部102中的与外周面对部35A相对的部位为平面,外周面对部35A的形状经常为遵照(无论操作把手35以旋转到哪个位置的方式设置)侧壁部102中的与本身相对的部位的外面的形状。相对该情况,像图5和图6所示的那样,在侧壁部102中的与至少外周面对部55A相对的部位为弯曲形状的场合,操作把手55的外周面对部55A的形状也可为仅仅在将操作把手55设置于将排水口103开放时的位置时,遵照与本身(外周面对部55A)相对的侧壁部102的外面的形状。即,也可按照在图5所示的那样的将排水口103开放的状态,遵照侧壁部102的外面,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那样的将排水口103关闭的状态,不遵照侧壁部102的外面的方式设定外周面对部55A的形状。(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结构,其中,在操作把手35旋转到一侧时,通过设置于齿轮部34B上的上述突起与壳体部36接触,抑制操作把手35的进一步的旋转。相对该情况,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像图7所示的那样,于保持侧接触部33E的终端设置于一端侧突出的突起部53J,在使操作把手35旋转到一侧时,设置于轴部33B上的于外面上具有轴侧接触部33G的突状的凸部33K与上述突起部53J接触,由此,限制操作把手35向一侧的进一步的旋转。在该场合,通过突起部53J和凸部33K,环状突起部33F和台阶部33D构成旋转规定机构。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操作把手35旋转到另一侧时,通过环状突起部33F与台阶部33D接触,抑制操作把手35向另一侧的进一步的旋转。相对该情况,也可按照通过上述凸部33K与设置于保持部33A的内周上的沿保持部33A的轴向而延伸的台阶状的直立部33L接触,抑制操作把手35向另一侧的进一步的旋转的方式构成。在该场合,通过突起部53J、直立部33L和凸部33K,构成旋转范围规定机构。另外,也可在使操作把手35旋转时,通过使上述齿条部与溢流管32、固定于其上的部件(比如壳体部36等)接触,限制操作把手35的过度的旋转。于是,比如,按照下述方式设定操作把手35的突出量,该方式为:在开放排水口103的状态,操作把手35的外周部分仅仅位于凸缘部31B的侧方。然而,在外观品质的方面,最好,使将排水口103开放的状态的操作把手35相对侧壁部102的外面的突出量极小。(f)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33A通过臂部31C与安装部件31连接,但是,也可按照使保持部与溢流管32连接(一体化)的方式构成。(g)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外螺纹穿过安装部件31(插孔31D),然后将其与内螺纹部32F螺合,将安装部件31和溢流管32安装于侧壁部102上,但是,安装部件31等相对侧壁部102的安装形态并不限于此。于是,也可比如,于安装部件31的主体部31A的外周上形成外螺纹,并且于溢流管32的圆筒状部32C的内周上形成内螺纹,使形成于主体部31A上的上述外螺纹与形成于圆筒状部32C上的上述内螺纹螺合,通过凸缘部31B与溢流管32,夹持侧壁部102,由此,在侧壁部102上安装安装部件31和溢流管32。(h)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槽体列举了浴缸100的例子,但是,可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的槽体并不限定于浴缸。于是,也可将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用于比如盥洗面化妆台、橱柜等。(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照通过栓盖24(密封部24B)与排水口部件21接触,将排水口103关闭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按照通过栓盖24(密封部24B)与浴缸100(底壁部101)接触,将排水口103关闭的方式构成。标号的说明:标号1表示排水栓装置;标号4表示传递部件;标号6表示缓冲部件;标号24表示栓盖;标号31表示安装部件;标号31B表示凸缘部;标号33表示把手移动机构;标号33A表示保持部;标号33B表示轴部;标号33E表示保持侧接触部;标号33G表示轴侧接触部;标号35、55表示操作把手;标号35A表示外周面对部;标号100表示浴缸(池体);标号101表示底壁部;标号102表示侧壁部;标号103表示排水口;标号104表示溢流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