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70888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观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等拦河水工建筑物成库后改变了水库库区的水文情势与水体环境,水库既调蓄水量又储存热量,因此会导致水库库区水体水温出现分层现象,理论上,河流分层型水库在河道纵向上一般分为坝前库段的水温分层区、水库库中的水温过渡区、水库库尾的水温混合区三个水温分布特性区域,且该三个特性区域不同时期在水库纵向上河道的分布范围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大坝以上纵向河道的水位运行及变化,水库回水区分为近坝段的常年回水区、库中的变动回水区以及库尾的回水末端区三个水位分布特征区域,水库回水区三个特征区域水位的运行与变化,会导致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分布特性随着水位运行在不同时期而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即决定了水库河道纵向水温整体分布与变化。然而,理论上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库区的坝前水温分层区、库中水温过渡区和库尾水温混合区三个“水温分布特性区域”,与实际上水库回水区的近坝段常年回水区、库中变动回水区、库尾回水末端区三个“水位运行特征区域”之间的耦合效应关系研究,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影响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阶段,尤其是针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及相关效应的观测研究方面,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的技术方法与要求缺乏相关导则或规范的有效统一,观测成果质量普遍存在系统性、代表性、可靠性不强等问题,对提高我国河流、水库等水体水温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研究、经验公式改进及其计算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参考意义不大,不能很好的指导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环境影响系统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因此,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研究水库理论上的“水温分布特性区域”与实际上的“水位运行特征区域”之间的耦合效应,并为进行相关环境影响的系统研究作好技术支撑,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及系统。根据水库水位与水温变化特性、不同水温观测周期分布、观测工作精度、观测工作代表性实际,结合水库回水区各特征区域的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情况,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作出要求,以提高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工作技术水平及成果质量,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水库水位与水温变化特性、不同水温观测周期分布、观测工作精度、观测工作代表性实际,结合水库回水区各特征区域的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情况,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时间分布规律观测,以及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垂线测点布设;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观测水库回水区各特征区域实际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具体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布设根据水库三个特征区域分布及变化实际,同时兼顾水库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观测工作精度、观测断面布设代表性要求,对水库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工作予以综合考虑;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观测水库不同水文、生态、气象变化过程进行不同观测周期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垂线测点布设是指在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各拟定观测断面上进行观测垂线布设以及各观测垂线具体测点布设。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采用人工操作方式,将水温观测仪器置于指定水温观测垂线的待测点上,停留至少15秒,待仪器读数稳定且自动记录垂向测点水温与水深数据后,将探头移至下一测点,直至整条垂线观测完成,回收探头,并现场备份观测仪器相关数据。所述水库常年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常年回水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常年回水区观测断面至少考虑常年回水区下端和常年回水区上端两个控制断面。所述水库变动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变动回水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变动回水区观测断面至少考虑变动回水区下端、变动回水区中段和变动回水区上端三个控制断面。所述水库回水末端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回水末端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回水末端区观测断面至少考虑回水末端区下端和回水末端区下端上游5~10km的库区上游河段断面两个控制断面。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水文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水位的升降运行与变化规律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生态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主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性周期过程规律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气象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不同水文年内四季交替变化情况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断面垂线布设是指根据观测断面宽度及观测工作精度要求,在各观测断面上布设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测点布设是指根据观测断面深度及水体垂向水温分布实际,在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上布设具体水温测点。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系统,包括水库常年回水区、水库变动回水区及水库回水末端区,所述水库常年回水区、水库变动回水区及水库回水末端区分别设置有若干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在每个观测断面处均设置有水温观测仪器。所述水温观测仪器采用能自动记录水深和水温参数的仪器,且仪器中的水温传感器的分辨率不小于0.01℃,精度不小于±0.15℃,量测范围为-5~100℃;水深传感器精度为不小于0.3米,工作深度范围为0~500米。所述水温观测仪器采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系统,对提高我国河流、水库等水体的水温变化及分布规律系统观测工作技术水平及成果质量,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我国河流、水库等水体水温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研究、经验公式改进及其计算软件开发研究工作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系统考虑了水库水位与水温变化特性、不同水温观测周期分布、观测工作精度、观测工作代表性等实际,提出了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时间分布规律观测,以及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垂线测点布设等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的观测进行了全面、有效覆盖,确保了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观测结果的系统性、代表性、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中龙滩水电站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观测断面布置图。图中:1-龙滩水电站坝前600m观测断面,2-布柳河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3-布柳河汇口上游1km干流观测断面,4-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4km干流观测断面,5-曹渡河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6-曹渡河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7-曹渡河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8-蒙江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9-蒙江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10-蒙江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1-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50km干流观测断面,12-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70km干流观测断面,13-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90km干流观测断面,14-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10km干流观测断面,15-北盘江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6-北盘江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17-北盘江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8-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50km干流观测断面,19-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70km干流观测断面,20-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89km干流观测断面,21-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4km干流观测断面,22-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9km干流观测断面,23-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12km干流观测断面,24-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25km干流观测断面,25-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30km干流观测断面,26-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40km干流观测断面,27-龙滩水电站大坝,28-平班水电站大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水库水位与水温变化特性、不同水温观测周期分布、观测工作精度、观测工作代表性实际,结合水库回水区各特征区域的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规律情况,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时间分布规律观测,以及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垂线测点布设,以确保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结果的系统性、代表性、可靠性。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观测水库回水区各特征区域实际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具体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布设应根据水库三个特征区域分布及变化实际,同时兼顾水库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观测工作精度、观测断面布设代表性要求,对水库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的观测工作予以综合考虑,以有效掌握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特性。所述水库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是指主要支流汇入、干流分叉、裁湾库段、局部地形突变(崩岸河段、淤积河段等)、涉水建筑物(桥渡工程、港埠工程、取调水构筑物工程等)等可能对水库回水区水温分布特征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与设施,上述水库水温分布特征突变处在布设观测断面时应予以重点关注。所述观测工作精度是指根据观测工作目标和技术要求,在水库回水区加密或精简相关观测断面,但观测断面的具体布设应以确保观测成果对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特性进行有效覆盖为宜;水库回水区长度在100公里以下的,观测断面间距宜为5~10公里;水库回水区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观测断面间距宜为10~20公里;对水库回水区三个特征区域交界范围水温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工作精度要求较高的,应在水库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区的交界范围加密布设观测断面。所述观测断面布设代表性是指布设的观测断面应以满足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特性观测工作总体要求为宜,即全面考虑观测范围边界、观测对象的输入与输出影响涉及范围等因素,以提高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特性观测工作的实用性、通用性。所述水库常年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常年回水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常年回水区观测断面应至少考虑:常年回水区下端(坝前断面)、常年回水区上端(水库设计最低运行水位对应的断面)两个控制断面。如常年回水区较长或出现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时,则应根据观测工作需要增设观测断面。所述水库变动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变动回水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变动回水区观测断面应至少考虑:变动回水区下端(水库设计最低运行水位对应的断面)、变动回水区中段(水库设计平均运行水位对应的断面)、变动回水区上端(水库设计最高运行水位对应的断面)三个控制断面。如变动回水区较长或出现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时,则应根据观测工作需要增设观测断面。所述水库回水末端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在水库回水末端区根据其水位运行与变化特征进行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的布设,水库回水末端区观测断面应至少考虑:回水末端区下端(水库设计最高运行水位对应的断面)、回水末端区下端上游5~10km的库区上游河段断面两个控制断面。如回水末端区下端上游5~10km的库区上游河段出现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时,则应根据观测工作需要增设观测断面;如观测水库与上游水库首尾衔接,则直接观测上游水库下泄水体表层水温。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观测水库不同水文、生态、气象变化过程进行不同观测周期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不同水文过程是指水库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以及一个水文年内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必要时可考虑冰封期)的水位升降运行与变化过程;不同生态过程是指水库主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性周期过程(如鱼类性腺发育和成熟产卵等);不同气象过程是指不同水文年内的四季变化交替过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水文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水位的升降运行与变化规律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水位升降过程变化主要有两个阶段,即水位升高阶段和水位下降阶段。我国水库水位升高阶段一般为6月~10月,其中汛前一般为6月~7月,汛后为8月~10月,水库高水位期一般出现在8月~10月;水位下降阶段一般为11月~次年6月,其中水库低水位期一般出现在4月~6月。一般可以考虑在水库水位升高阶段(汛前、汛后及最高水位时各一次)、水库水位下降阶段(水位下降过程、最低水位时各一次)分别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水文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生态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主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性周期过程规律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主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性周期过程与水温关系密切,以鱼类为例,其生殖季节持续时间长短、产卵鱼群组成状况与水库水温变化规律密切相关,按生殖季节划分,鱼类有两种类型—春夏季产卵类型、秋冬季产卵类型。春夏季产卵类型鱼类主要产卵期为3月(或4月)至7月(或8月),纬度带偏低的地区产卵较早,北温带则较晚。秋冬季产卵类型有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两种,冷水性鱼类大多起源于高纬度带,有的在秋季产卵(如大麻哈鱼、乌苏里白鲑等),有的在冬季产卵(如江鳕和河鲈等);温水性鱼类也有一些在秋季产卵(如香鱼、中华鲟等)。一般可以考虑在水库主要水生生态保护目标生殖季节的开始至结束期间(以鱼类为例,一般持续1~2个月,大多数个体进行生殖的盛期一般集中在15~20天)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生态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气象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是指根据水库不同水文年内四季交替变化情况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水库水温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周期性变化主要与四季交替有关,但由于水的热容量大,水库水温的变化幅度不如气温,且具有迟滞性,即气温升高,水温也会随着升高,气温降低,水温也会随之下降,但水温升高、下降的速度明显地滞后于气温。一般可以考虑不同水文年内的气温季节性交替变化规律进行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不同气象周期内时间分布规律观测。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垂线测点布设是指在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各拟定观测断面上进行观测垂线布设以及各观测垂线具体测点布设。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断面垂线布设是指根据观测断面宽度及观测工作精度要求,在各观测断面上布设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原则上每个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断面的深弘线(或中泓线)上须设置一条观测垂线,如观测断面宽度大于200米,应根据观测工作精度要求增加相应观测断面观测垂线的数目。增加的观测垂线宜由观测断面深弘线(或中泓线)为中心向两侧均匀、连续布设,并以控制观测断面水势变化转折点与断面边界为宜。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测点布设是指根据观测断面深度及水体垂向水温分布实际,在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上布设具体水温测点。原则上分别在观测垂线水深方向的表层、温变层、同温层等予以布设测点,并根据相邻测点间温差情况予以增设测点。表层内的测点一般布设在水面以下0.5米;温变层内的测点一般沿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2.0米布设1个,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3℃,则在区间增加测点;同温层内的测点一般沿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5.0米布设1个,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2℃,则在区间增加测点。所述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采用人工操作方式,将水温观测仪器置于指定水温观测垂线的待测点上,停留足够时间,一般至少15秒,待仪器读数稳定且自动记录垂向测点水温与水深数据后,将探头移至下一测点,直至整条垂线观测完成,回收探头,并现场备份观测仪器相关数据。水温观测仪器一般采用能自动记录水深、水温等参数的仪器,水温传感器的分辨率为0.01℃及以上,精度为±0.15℃及以上,量测范围-5~100℃,水深传感器精度为0.3米及以上,工作深度范围0~500米;水温传感器无需校准,水深传感器可根据施测位置当地大气压予以现场校准。一种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系统,包括水库常年回水区、水库变动回水区及水库回水末端区,所述水库常年回水区、水库变动回水区及水库回水末端区分别设置有若干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在每个观测断面处均设置有水温观测仪器。所述水温观测仪器采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以下结合龙滩水电站实施实例对本发明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1)观测工作背景情况:红水河龙滩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红水河水电开发的骨干工程和龙头水库,工程主要开发任务为发电,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龙滩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92m,坝顶长746.49m,水库正常蓄水位375m,相应库容162.1亿m3,死水位330m,相应库容50.6亿m3,水库具有年调节能力。红水河龙滩水库库区水温结构变化规律系统观测研究是国内第一个针对特大型水库库区水温结构变化规律进行的长系列、大尺度系统同步原型观测的基础科学研究,获得了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成果已置于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基础数据平台,为我国水库水温结构判别模型研究、水温预测经验公式改进研究、水库水温数学模型及其计算软件开发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2)水库水温垂向分布整体预测情况:根据龙滩水电站水库坝前垂向水温分布整体预测成果可知:每年12月至2月,水库垂向水体接近同温分布,库表、库底水体水温温差较小;每年3月至6月,水库垂向水体出现一个温跃层,基本在水库表层至水下40m,水面40m以下为滞温层;每年7月至9月,水库垂向水体会出现两个温跃层,第一个温跃层一般出现在水库表层至水下10m,第二个温跃层一般出现在水下60m至水下90m,水面90m以下为滞温层;每年10月至11月,水库垂向水体出现一个温跃层,基本在水库表层至水下70m,水面70m以下为滞温层。龙滩水电站大坝坝顶高程382m,坝前坝底高程210m,坝前深水区观测水深达165m,结合坝前垂向水温分布整体预测成果,在正常蓄水位375m运行情况下,水库表层至水下90m的范围(即高程285m~375m范围)基本为垂向水温变化较大的温变层,水下90m至库底区间水体(即高程210m~285m范围)基本为垂向水温变化较小的同温层。(3)观测仪器及现场操作情况:采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该仪器能自动记录水库垂向水体的水深、水温等参数,其水温传感器的分辨率为0.01℃,精度为±0.15℃,工作范围-5~50℃,水深传感器的精度为0.3m,工作深度范围0~200m。水温传感器无需校准,水深传感器根据施测位置当地大气压予以现场校准。龙滩水电站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操作,将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探头置于指定观测垂线的待测点上,停留足够时间(约20秒),待仪器读数稳定且自动记录垂向测点水温与水深数据后,将探头移至下一测点,直至整条垂线观测完成,回收探头,将监测仪主机与便携式计算机连接,将各垂线水温观测结果现场予以备份。为保证各水温观测垂线位置维持在预设位置,保障观测人员、仪器的安全,在YSI66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上捆绑设置10kg重的铁锤以作配重,观测船采取机械动力式,设安全员利用尼康1200S激光测距望远镜(量测范围10~1100m,量测精度±0.5m)予以确定观测垂线位置变化情况,位置偏移超过10m时由安全员提示观测船操作人员调整观测垂线位置。观测时同步记录观测时刻、位置及相应气温。(4)龙滩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龙滩水库设计洪水位377.26m时,水库回水长230km(大坝~南盘江干流库尾八渡滩头),距离上游平班水电站大坝仅10km;龙滩水库设计死水位330m时,水库回水长194km(大坝~南盘江干流库尾百地滩头),距离上游平班水电站大坝46km。由此,龙滩水库干流的常年回水区长度为194km(大坝至龙滩水库设计死水位330m对应断面的库区河段),变动回水区长度为36km(龙滩水库设计死水位330m对应断面至设计洪水位377.26m对应断面的库区河段),回水末端区长度为10km(龙滩水库设计洪水位377.26m对应断面至上游平班水电站大坝的区间河段)。龙滩水库库区无干流分叉、裁湾库段、局部地形突变(崩岸河段、淤积河段等)、涉水建筑物(桥渡工程、港埠工程、取调水构筑物工程等),但库区汇入的支流较多,其中主要支流(即汇入的支流多年平均流量相对于干流汇入处断面的多年平均流量来说属不可忽略的,即支流汇入流量比例占干流汇入处流量比例至少应在二十分之一及以上的,或支流入汇断面的多年平均流量在小河流量标准15m3/s及以上的)由上至下依次有北盘江(大坝上游130km)、蒙江(大坝上游33.0km)、曹渡河(大坝上游27.0km)、布柳河(大坝上游1.2km),均分布在龙滩水库的常年回水区库段。如图1所示,根据龙滩水库回水区长度(100km以上),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区特征区域分布情况,库区水温分布特征突变情况,以及观测工作精度与观测断面布设代表性要求实际,设置的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共计26个,且26个观测断面布设在龙滩水电站大坝27和平班水电站大坝26之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设置水库常年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常年回水区共设置21个观测断面,具体如下:1为龙滩水电站坝前600m观测断面,用于兼布柳河汇口下游600m干流观测断面,常年回水区下端,观测范围下边界;2为布柳河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用于观测支流入汇水温情况;3为布柳河汇口上游1km干流观测断面;4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4km干流观测断面;5为曹渡河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6为曹渡河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用于观测支流入汇水温情况;7为曹渡河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8为蒙江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9为蒙江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用于观测支流入汇水温情况;10为蒙江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1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50km干流观测断面;12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70km干流观测断面;13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90km干流观测断面;14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10km干流观测断面;15为北盘江汇口下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6为北盘江汇口上游1km支流观测断面,用于观测支流入汇水温情况;17为北盘江汇口上游游1km干流观测断面;18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50km干流观测断面;19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70km干流观测断面;20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89km干流观测断面,用于常年回水区与变动回水区交界范围;21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4km干流观测断面,位于常年回水区上端、变动回水区下端。②设置水库变动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变动回水区共设置5个观测断面,其中,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重叠1个),具体如下:21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4km干流观测断面,位于常年回水区上端、变动回水区下端;22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199km干流观测断面,用于常年回水区与变动回水区交界范围;23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12km干流观测断面,为变动回水区中段;24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25km干流观测断面,位于变动回水区与回水末端区交界范围;25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30km干流观测断面,位于变动回水区上端、回水末端区下端。③设置水库回水末端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空间分布规律观测断面,回水末端区共设置2个观测断面,其中,变动回水区、回水末端区重叠1个,具体如下:25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30km干流观测断面,位于变动回水区上端、回水末端区下端;26为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40km干流观测断面,用于直接观测平班水库下泄水体表层水温,回水末端区上端,观测范围上边界。(5)龙滩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的时间分布规律观测:红水河径流由降水形成,径流特性与降雨特性一致,一般丰水期在5月~10月,水量占年总量的79%以上,平水期与枯水期在11月~次年4月,水量仅占年总量的21%。红水河洪水由暴雨形成,5月~9月多暴雨,尤以6月~8月为甚,约占年暴雨总量的70%以上,其中大暴雨多发生在7月。根据龙滩水库运行情况可知,龙滩水库库区水位变化一般有两个阶段:库水位升高阶段(即6月~10月,汛前为6月~7月,汛后为7月~10月,高水位期出现在10月),库水位下降阶段(即11月~次年6月,低水位期出现在5月底~6月初)。龙滩水库库区河段主要保护鱼类每年3月~9月为产卵期,其中:卷口鱼4月~9月,唇鲮3月~5月;黄颡鱼5月~6月,瓦氏黄颡鱼4月~5月,粗唇鮠8月~9月,斑鱯4月~7月,大鳍鳠5月~6月,白甲鱼、南方白甲鱼等鲃亚科种类5月~7月。根据龙滩水库不同水文、生态、气象变化过程,开展了一个水文年(平水年)七期的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分布规律观测工作,具体情况如下。第1期(2011年11月7日~12日):处于龙滩水库高水位运行期,观测期间无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观测期正值秋末冬初(2011年11月8日立冬);第2期(2012年1月8日~11日):处于龙滩水库水位下降运行期,观测期间无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观测期正值冬季(2012年1月6日小寒);第3期(2012年3月20日~22日):处于龙滩水库水位下降运行期,观测期间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为唇鲮,观测期正值春季(2012年3月20日春分);第4期(2012年5月10日~12日):处于龙滩水库低水位运行期,观测期间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为卷口鱼、瓦氏黄颡鱼、斑鱯,观测期正值夏季(2012年5月5日立夏);第5期(2012年7月4日~6日):处于龙滩水库水位汛前升高运行期,观测期间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为卷口鱼、唇鲮、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斑鱯、大鳍鳠、白甲鱼、南方白甲鱼等鲃亚科种类,观测期正值夏季(2012年7月7日小暑);第6期(2012年9月10日~12日):处于龙滩水库水位汛后升高运行期,观测期间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为卷口鱼、粗唇鮠,观测期正值秋季(2012年9月7日白露);第7期(2012年12月1日~3日):处于龙滩水库水位下降运行期,观测期间无产卵的主要保护鱼类,观测期正值冬季(2012年12月7日大雪)。(6)龙滩水库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断面垂线布设:除龙滩水电站大坝上游240km干流观测断面(回水末端区上端,观测范围上边界)直接观测平班水库下泄水体表层水温外,其余各观测断面均在相应断面的深弘线处设置了一条观测垂线。此外,南盘江、北盘江汇口及以下的水库干流观测断面(即图中编号为1、3、4、5、7、8、10、11、12、13、14、15、17的观测断面)还以深弘线为中心,向两侧均匀、连续布设各1条观测垂线(各观测断面合计3条观测垂线,垂线间距为200m)。由此,龙滩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合计51条,其中支流观测垂线4条、干流观测垂线47条。(7)龙滩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垂线测点布设:龙滩水库回水区垂向水温动态变化观测布设的51条水温观测垂线测点布设具体为:库表水体测点布设:布设1个测点,即水面以下0.5m。温变层水体测点布设:沿水温观测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2.0m布设1个测点,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3℃,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间增加测点。同温层水体测点布设:沿水温观测垂线水深方向每间隔5.0m布设1个测点,若两相邻测点之间温差超过0.2℃,根据实际情况在区间增加测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