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73215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和深度逐步加大,地下连续墙因其适用性强,施工影响范围小,墙体刚性大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深、大基坑的围护结构体系,同时,由于其往往与地下室外墙位置重叠,地下连续墙可兼作围护结构和地下室外墙(两墙合一),相较其他围护措施,节约了大量的投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地下连续墙是通过专用的挖(冲)槽设备,按预定的位置,开挖出具有一定宽度与深度的沟槽,利用泥浆护壁,置入钢筋笼后使用导管浇筑水下混凝土。由于其分段施工的特性,接头防水处理成为困扰工程界的一大难题,接头渗漏水现象极为普遍。作为单纯围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对接头的防水要求相对较低,少量的渗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两墙合一的地下室外墙,长期的渗水将影响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同时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常见的地下连续墙防渗漏措施,按照施工工艺主要有外防水、接头防水和内防水三类。外防水主要有搅拌桩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注浆加固类等方式。外防水方式因基坑开挖时不可避免的沉降、位移,使加固体产生裂缝,防水效果不理想。内防水常用的主要有内衬墙、扶壁柱、导流槽等被动防水措施,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与其他防水措施结合使用,是不可或缺的。接头防水主要有刚性接头、柔性接头两类,刚性接头类包括工字钢接头、十字钢板接头等方式,防水效果较好,但是施工工艺比较复杂,造价昂贵,耐变形能力较差。柔性接头主要是锁扣管接头,常规单纯锁扣管接头不防水,需配合使用外防水、内防水等措施解决接头渗水问题。

目前,有采用在锁扣管接头内置入橡胶止水带的方式实现接头防水,其主要是采用特制锁扣管夹持橡胶止水带置入接头处,其缺点一是橡胶止水带接触泥浆而被污染,影响止水效果,二是二期槽段施工时的成槽、刷壁工序可能损坏已置入的止水带。

因此,需要一种能易于实施且能有效止水的地下连续墙接头用的止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连续墙接头防水实施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所述止水带管包括:管状的柔性外壳,所述外壳具有轴向延伸的开口,且开口处通过封口条密封,封口条的内、外两侧面均定位有一根沿所述外壳轴向方向延伸的钢丝绳,钢丝绳的长度长于所述外壳的长度,且钢丝绳的两端均外露;

限位在外壳内的止水带,止水带的尾端粘接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止水带的中间由两分离层构成,在所述外壳内两分离层成分开状态,止水带的前端限位在所述开口处;

以及限位在所述外壳内的注浆管。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设有周向延伸的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具有轴向延伸的竖纹。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开口处的两侧壁均向内水平延伸形成导向限位所述止水带用的导向条。

优选的,所述止水带内设有多排从止水带前端延伸至止水带尾端的钢丝。

优选的,所述止水带管还包括密封所述外壳底端的密封盖,且位于外壳底端处的两根所述钢丝绳固定相连,固定后的钢丝绳密封在所述密封盖内。

优选的,所述外壳为椭圆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止水带管的使用方法,所述止水带管采用如上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a、预埋止水带管,具体为:安装定位锁扣管和止水带管,并且通过u型卡将止水带管定位在锁扣管外侧,且将止水带管底端处的两根所述钢丝绳固定相连;浇筑地下连续墙的一期,浇筑完毕后,向上提拔所述锁扣管,拔出时,所述u型卡自动脱落,止水带管留在连续墙的接头处,预埋完成;

b、释放所述止水带管中的止水带,具体释放过程为:将连续墙二期成槽、刷壁完成后,向连续墙二期槽段方向拉扯位于所述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使所述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脱离所述外壳;浇筑连续墙二期,待止水带管的下端埋入混凝土中一定距离时,开始提拉所述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带动封口条内侧的钢丝绳一起将所述封口条从外壳的下端处开始撕开,释放止水带管内的止水带,边浇筑边将所述封口条逐渐撕开,直至地下连续墙二期浇筑完成,封口条全部被撕开,止水带全部被放出;

c、地下连续墙二期浇筑完成后,再通过止水带管中的注浆管进行低压注浆,使浆液充满止水带管的内部空隙。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安装定位锁扣管和止水带管时,需要在所述锁扣管上预先加工起吊和固定所述止水带管用的滑轮、吊钩以及定位所述u型卡用的卡套。

优选的,所述u型卡的两端具有竖直方向延伸可插入所述卡套内的插入段。

优选的,步骤b中释放所述止水带管中的止水带时,可将所述止水带中的两分离层分开形成的空间抽真空,加快止水带从止水带管中的释放。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及其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将止水带通过封口条限位在管状的柔性外壳内,使用时只需要拉扯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来带动内侧钢丝绳,将封口条撕开,使止水带从外壳内弹出即可,本发明的止水带管便于运输,可按需要长度截取使用,易于安装定位,也方便施工,且在连续墙浇筑时不会损坏止水带,起到对连续墙接头很好的止水防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外壳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外壳的纵剖视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注浆管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的底端封口示意图。

图7显示为锁扣管与本发明的止水带管安装定位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的止水带管与锁扣管通过u型卡定位后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的止水带从止水带管内释放的过程图。

图10显示为本发明的连续墙浇筑时混凝土沿外壳渗流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外壳

11竖纹

12钢丝

13钢板条

2注浆管

21开孔

3黏胶

4止水带

41止水带的前端

42空隙

43钢丝

44止水带的尾端

5封口条

6导向条

7外侧钢丝绳

8内侧钢丝绳

9密封盖

100连续墙一期

200锁扣管

300止水带管

400卡套

500绳索

600栓绳桩

700吊钩

800滑轮

900u型卡

110连续墙二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 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止水带管包括:管状的柔性外壳1,外壳1具有轴向延伸的开口,且开口处通过封口条5密封,封口条5的内、外两侧面均定位有一根沿外壳轴向方向延伸的钢丝绳(见图1中的外侧钢丝绳7,内侧钢丝绳8),钢丝绳的长度长于外壳1的长度,且钢丝绳的两端均外露;限位在外壳内的止水带4,见图4所示,止水带的尾端44粘接在外壳1的内壁上,止水带4的中间由两分离层构成,两分离层之间具有空隙42,在外壳1内两分离层成分开状态,止水带的前端41限位在开口处;以及限位在外壳1内的注浆管2。

本发明采用将止水带限位在管状的柔性外壳内,这样便于止水带的定位安装,也避免在进行地下连续墙一期浇筑时损坏止水带,本发明通过在封口条的内外两侧设置钢丝绳,通过牵扯钢丝绳将封口条撕开,使外壳内的止水带自动弹出,柔性的外壳使得整个止水带管易于运输,可按需要长度截取使用,且有效的保护了止水带,增强了地下连续墙接头处的有效止水。

下面具体描述各部分的具体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为管状外壳的具体结构图,上述外壳1的内表面设有周向延伸的加强筋,本实施例采用c形的钢板条13和c形的钢丝12作为加强筋,c形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外壳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盘卷,便于储存和运输。本实施例在外壳内置钢丝12和钢板条13,是为了使外壳具有一定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在地下连续墙一期的混凝土浇筑时抵抗混凝土压力,保持不变形。上述外壳1的外表面具有轴向延伸的竖纹11。外壳1的外表面在地下连续墙一期100预埋时会受到泥浆污染,因此,外表面设计为竖纹,使之与地下连续墙一期100的混凝土较好结合,阻断沿受泥浆污染的结合面的水平渗流路径,见图10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水平渗流方向。

为便于止水带的顺利弹出,上述外壳1的开口处的两侧壁均向内水平延伸形成导向限位止水带4用的导向条6(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向条6用于限制止水带的前端头位置,以便止水带释放时沿止水带的中心线顺利弹出。

本实施例中的止水带为橡胶止水带,橡胶止水带中的橡胶物理、机械性能参照国家标准gb18173.2-2000、gb18173.3-2014执行,橡胶可选用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及 遇水膨胀橡胶等材料。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止水带的前端41(即弹出端)为整体段,中间为分层段(中间具有空隙42),置入外壳1中时分层段向两边分开,止水4带内设有多排从止水带前端延伸至止水带尾端的钢丝43,以增强止水带的弹性,使其具有弯曲性可将其放入外壳内、释放时能自动伸直、插入地下连续墙二期的浇筑混凝土中的功能。止水带的尾端44通过黏胶3与外壳内壁牢固粘接。

上述封口条5具有防水功能且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与外壳1牢固粘接,能将压缩的止水带密封于外壳1内,并防止泥浆、混凝土渗透,起到更好地保护止水带。

上述外侧钢丝绳7和内侧钢丝绳8用于撕开封口条5以释放止水带4。两根钢丝绳的上端均预留一定长度接长至地面以上,两根钢丝绳的底端可连接固定。上述止水带管还包括密封外壳底端的密封盖9,见图6所示,且位于外壳底端处的两根钢丝绳固定相连,即外侧钢丝绳7与内侧钢丝绳8的底端相连,固定后的钢丝绳连接处密封在密封盖9内。使用密封盖9将外壳的底端密封,防止地下连续墙一期的混凝土浇筑泥浆或混凝土渗入止水带管内,影响止水带质量,并且防止外侧钢丝绳7被固结在外壳1上。

如图5所示,上述注浆管2采用钢丝网骨架复合管,管壁上具有梅花形间隔的开孔21,在止水带释放后地下连续墙成墙后,通过注浆管2进行低压注浆,注入微膨胀水泥浆,填充止水带4弹出后留下的空腔。本实施例中的注浆管2配专用接头,本实施例的止水带管中使用了两根注浆管2,分别位于止水带4的两侧,两根注浆管的上端连接三通,接入注浆泵。

为节省止水带管占用的空间,上述外壳1为椭圆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止水带管的使用方法,止水带管采用如上所述的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a、预埋止水带管,见图7及图8所示,具体为:安装定位锁扣管200和止水带管300,并且通过u型卡900将止水带管300定位在锁扣管外侧,且将止水带管底端处的两根钢丝绳固定相连;浇筑地下连续墙的一期,浇筑完毕后,向上提拔锁扣管200,拔出时,u型卡900自动脱落,止水带管300留在连续墙的接头处,预埋完成;在安装定位锁扣管200和止水带管300时,需要在锁扣管200上预先加工起吊和固定止水带管300用的滑轮800、吊钩700以及定位u型卡900用的卡套400,本实施例利用锁扣管200上的附加吊钩700吊起止水带管300,通过绳索500与止水带管300固定,经过锁扣管顶部的滑轮800,当止水带管被吊至适合高度时将绳索500固定在栓绳桩600上,同时用u型卡900固定止水带管300,随着锁扣管200下放,逐步将止水带管300由下至上全部固定。本实施例中的u型卡900的两端具有竖直方向延伸可插入 卡套400内的插入段,u形卡900使用钢丝制成,由卡套下口向上插入卡套400内,止水带管300与锁扣管200间垫薄层海绵垫101保护止水带管的开口及外侧钢丝绳;

b、释放止水带管300中的止水带4,具体释放过程为:见图9所示,将连续墙二期110的成槽、刷壁完成后,向连续墙二期槽段方向拉扯位于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即外侧钢丝绳7),使外侧钢丝绳7脱离外壳1;浇筑连续墙二期110,待止水带管的下端埋入混凝土中一定距离时,开始提拉外侧钢丝绳7,带动内侧钢丝绳8一起将封口条从外壳1的下端处开始撕开,释放止水带管内的止水带4,边浇筑边将封口条逐渐撕开,直至地下连续墙二期110浇筑完成,封口条全部被撕开,止水带4全部被放出;

c、地下连续墙二期110浇筑完成后,再通过止水带管300中的注浆管2进行低压注浆,使浆液充满止水带管的内部空隙。止水带4弹出后水泥浆可能沿外壳1的开口一侧渗入止水带管300内,使管内一侧被水泥浆充满但另一侧仍有空隙,因此在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毕后进行低压注浆,通过预留的两根注浆管2,使用三通连接注浆泵进行同步注浆,浆液类型可为微膨胀型水泥浆、化学浆液等,充满止水带管空隙。

一般锁扣管200距钢筋笼距离在150mm~200mm,锁扣管200上附加止水带管300后,与钢筋笼的净距减小,而且锁扣管200先于钢筋笼安放,因此钢筋笼吊放时容易损坏已经安放的止水带管,所以应尽可能的减少锁扣管和止水带管所占空间。本实施例可将止水带管300设计成椭圆形,即将止水带管的外壳1设计成椭圆形,或者将锁扣管200与止水带管300所接触的圆弧面设计成平面,改造锁扣管的截面形状。

为便于止水带的顺利弹出,上述步骤b中释放止水带管中的止水带4时,可将止水带4中的两分离层分开形成的空间抽真空,加快止水带4从止水带管中的释放。

综上所述,本发明地下连续墙接头止水用的止水带管及其使用方法,采用将止水带通过封口条限位在管状外壳内,使用时只需要拉扯封口条外侧的钢丝绳来带动内侧钢丝绳,将封口条撕开,使止水带从外壳内弹出即可,本发明的止水带管易于安装定位,也方便施工,且在连续墙浇筑时不会损坏止水带,起到对连续墙接头最好的止水保护。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