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及其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138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沿滑带(12)延伸方向间隔成排布设的剪力隼,各排剪力隼包括一只剪力隼单体(20),或者包括横向间隔布设的至少两只剪力隼单体(20),各剪力隼单体(20)上部位于滑体(11)内,下部则穿过滑带(12)进入稳定地层(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剪力隼单体(20)顶部埋入深度为相应位置处滑体(11)厚度的1/4~1/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各剪力隼单体(20)在横断面上按矩阵布设,相邻两剪力隼单体(20)的净距为2~4B,B为剪力隼单体(20)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各剪力隼单体(20)在横断面上按梅花型布设,相邻两剪力隼单体(20)的净距为2~3B,B为剪力隼单体(20)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顶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滑坡设计推力、地质条件及工程经验确定各排剪力隼沿滑带(12)的布置位置;

2)确定各排剪力隼的布置方式,以及相邻两剪力隼单体(20)的净距;

3)确定剪力隼单体(20)埋入深度及推力分布模式,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确定优化方案;

4)基于传统滑坡推力计算采用的传递系数法,依次计算各排剪力隼滑坡推力,计算中考虑隼前(21)土体抗力和隼后(22)滑坡推力及抗力的折减;

5)依次按各排剪力隼滑坡推力进行截面及配筋试设计,如无合理方案,则调整该排剪力隼位置返回第4步继续检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中的优化方案为,剪力隼单体(20)顶部埋入深度为相应位置处滑体(11)厚度的1/4~1/3;各排剪力隼的间距小于4B;最后排剪力隼隼前(21)沿桩长推力分布模式近似为梯形分布,隼后(22)抗力分布模式近似为三角形分布;前排剪力隼隼前(21)沿桩长推力分布模式近似为矩形分布,隼后(22)抗力分布模式近似为三角形分布。

7.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巨型滑坡锚固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中各排剪力隼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mrow> <msub> <mi>F</mi> <mrow> <mi>b</mi> <mi>n</mi> </mrow> </msub> <mo>=</mo> <msubsup> <mo>&Integral;</mo> <mn>0</mn> <msub> <mi>h</mi> <mi>n</mi> </msub> </msubsup> <msub> <mi>m</mi> <mi>H</mi> </msub> <msub> <mi>yx</mi> <mi>y</mi> </msub> <mi>d</mi> <mi>y</mi> </mrow>

式中:Fn为第n排剪力隼所承受的滑坡推力;

En为第n-1排剪力隼至第n排剪力隼之间土体剩余下滑力,按照传递系数法计算;

Fbn为第n排剪力隼,隼前(21)抗力;

φen为第n排剪力隼,隼后(22)滑坡推力折减系数;

φfn为第n排剪力隼,隼后(22)抗力折减系数;

dn为第n排剪力隼,排间距;

Bn为第n排剪力隼,隼间距;

hn为第n排剪力隼,滑面到隼顶的距离;

mH为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xy为第n排剪力隼地层y处水平位移值;

y为第n排剪力隼截面至滑面的距离。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