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1610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其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锚轨(1)包括在横截面中大致U形的基体(20)、两个自由边腿(4,24,34)和至少一个锚栓(2)。基体(20)包括底部(7)和两个侧壁(3)。这两个自由边腿(4,24,34)与基体的底部(7)相对而置。该至少一个锚栓(2)布置在底部(7)处。在自由边腿(4,24,34)之间在锚轨(1)的纵向(200)上形成有缝隙(5)。锚轨(1)在基体(20)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
【专利说明】
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销固在混凝土中的销轨(Ankerschiene),其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其中,锚轨包括在横截面中大致U形的基体、两个自由边腿和至少一个锚栓,其中,基体包括底部和两个侧壁,其中,这两个自由边腿与基体的底部相对而置,其中,该至少一个锚栓固定在底部处,其中,在自由边腿之间在锚轨的纵向上形成有缝隙。
【背景技术】
[0002]这种类型的锚轨由文件EP2 478 163 BI已知。这样的锚轨被注入混凝土中,以便然后能够借助于轨道螺母、底接件(Hintergreif teil)、带帽螺栓或锤头螺栓将物体固定在其处。锚轨与这样的固定元件共同形成固定系统。所固定的物体的重力经由轨道几何结构和锚轨的锚栓被传递到混凝土中。在此,在混凝土中可能产生裂纹。为了控制裂纹形成,在文件EP 2 478 163 BI中在锚轨处设置有裂纹引发器件(Rissinitiatormittel)。
[0003]除了锚轨在混凝土中的固定可能失效之外,锚轨本身的材料的失效是对于基于锚轨的固定系统的最大不可靠源。在受固定在锚轨处的物体的重力或受其它力负载的情况下,锚轨的轨道和锚栓的连接部位遭受较大负荷。经由锚轨的侧壁和边腿将重力的一部分传递到锚轨的底部上。这可导致锚轨变形,其中,典型地锚栓和底部的连接的区域通过固定在混凝土中的锚栓来固定并且使底部的更加远离该连接部位的区域向远离锚栓的方向弯曲。在下一步骤中,底部可能在底部和锚栓之间的连接部位处断裂,整个锚轨及其固定的稳定性受此影响。锚轨的另一薄弱部位是锚轨的自由边腿。典型地,所固定的物体的重力的大部分通过带帽螺栓的头部被传递到锚轨的自由边腿上。在此,可能导致自由边腿向远离锚轨的锚栓的方向弯上。在极端情况中,锚轨的自由边腿被弯上成使得带帽螺栓的头部不再能够被保持于在自由边腿之间在锚轨的纵向上形成的缝隙中。由此也严重损害了锚轨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锚轨,其在浇筑混凝土中的状态中相对于由作用到其上的力造成的负载非常稳定。
[0005]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的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来实现,其中,锚轨包括在横截面中大致U形的基体、两个自由边腿和至少一个锚栓,其中,基体包括底部和两个侧壁,其中,这两个自由边腿与基体的底部相对而置,其中,该至少一个锚栓固定在底部处,其中,在自由边腿之间在锚轨的纵向上形成有缝隙,其中,锚轨在基体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
[0006]对此设置成,锚轨在基体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锚轨的基体至少包括锚轨的侧壁。锚轨的底部也是基体的部分。锚轨的与基体的侧壁相连接的自由边腿不是基体的部分。有利地,加厚部布置在基体的在固定锚轨的物体时由于所固定的物体的重力而特别高的负载的区域中。在此,加厚部表示与基体和自由边腿的最小壁厚相比在锚轨的基体或锚轨的自由边腿的区域中壁厚的加厚。加厚部的厚度有利地在最小壁厚的5%与100%之间。锚轨的基体或边腿的加厚的区域的壁厚即有利地可在锚轨的基体和边腿的最小壁厚的105%与200%之间。有利地,加厚部的厚度处于最小壁厚的10%与70%之间的范围中。此外有利地,加厚部的厚度处于最小壁厚的20%与50%之间的范围中。
[0007]在横向于锚轨的纵向穿过加厚部的横截面中,锚轨的自由边腿和基体的壁厚变化。通过基体或自由边腿的该选择性的加厚,在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消耗的同时增大了锚轨的稳定性。由于锚轨有利地仅在通常遭受较大负载的部位处被加强,与整个基体和自由边腿的均匀加厚相比可节省材料。材料节省与重量和材料成本的节省相联系。
[0008]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加厚部至少在至少一个锚栓的区域中布置在锚轨的基体的底部处并且构造为底部加厚部。在此,底部加厚部所布置在的区域有利地至少如在锚轨的底部与锚栓之间的接触面的两倍那么大。有利地,锚栓布置在底部加厚部的中心。在将物体固定在锚轨处时,所固定的物体的重力的一大部分通过底部和锚栓被传递到混凝土中。在此,锚栓通过其锚固被保持在混凝土中,而在锚栓处底部拉紧。在此,在锚栓与底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处来传递相应的拉力。在通过这些拉力引起的大负载下,底部可能在与锚栓的连接部位处断裂。在断裂时在底部中产生孔,并且使锚栓和底部彼此分离。这导致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严重降低。如果多个锚栓断裂,整个锚轨可在所固定的物体和锚轨自身的重力下从混凝土中脱开。底部在锚栓的区域中的加厚在通常遭受较大负载的区域中加强了混凝土,并且如此减小了底部在锚栓与底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区域中断裂的风险。在锚栓的区域中的底部加厚改善了锚轨的承载能力。通过在锚栓的区域中的底部加厚,最大能够由锚轨承受的载荷更大。
[0009]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并且底部加厚部横向于锚轨的纵向至少在底部的部分宽度上延伸。底部的宽度横向于其纵向来测量。有利地,底部加厚部延伸经过的底部的部分宽度为锚轨的底部的整个宽度的至少30%。有利地,底部加厚部在锚轨的两个侧壁之间的中间伸延。有利地,底部加厚部的宽度为在锚栓和底部的连接部位处横向于底部的纵向锚栓的宽度的至少两倍。锚栓关于横向于底部的纵向的方向布置在底部的中间。由于锚轨的锚栓关于横向于锚轨的纵向的方向布置在底部的中间,通过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上的延伸加强了所有锚栓与底部的连接部位。除了所述减小在锚栓的区域中在由所固定的物体的重力引起的负载下底部断裂的风险,通过这样的底部加厚部也相对于在两个相邻的锚栓之间的区域中底部的弯曲加强了锚轨。当较重的被固定的物体的固定点(例如带帽螺栓)定位在两个相邻的锚栓之间时,这样的弯曲尤其可能出现。然后锚轨尤其可能在这两个相关的相邻的锚栓之间从混凝土中脱出并且向远离这两个锚栓的方向弯曲。通过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上的底部加厚部减小了锚轨的底部的这样的弯曲的风险。此外,与仅限于锚栓的区域且在锚栓之间在底部的纵向延展上中断的底部加厚部相比,可更简单地来制造在锚栓的区域中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的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的底部加厚部可以乳制工艺来制造。锚轨的这样的底部加厚部尤其可由钢以冷乳工艺来制造。由此,可在较短的时间中以简单的方式来制造大量具有底部加厚部的锚轨。
[0010]但是在锚栓彼此间距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有利的是,在锚栓的区域中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在此,底部加厚部可在底部的纵向上中断。通过底部加厚部在锚栓之间的区域中的中断,可节省材料。如此,整个锚轨更轻并且在材料成本较低的同时锚轨的最大可能的负荷更大。
[0011]然而也可设置成,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和整个宽度上延伸。在该情况中,底部加厚部在整个底部上延伸。在可制造性较简单的情况下,这样的底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0012]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底部加厚部在底部的整个纵向延展和整个宽度上延伸,并且底部加厚部在所布置的锚栓的区域中比在靠近侧壁的底部的区域中更厚。此外,在锚轨的任意部位处横向于锚轨的纵向底部的厚度轮廓相应于在锚栓的区域中横向于锚轨的纵向底部加厚部的厚度轮廓。锚轨的这样的实施方案负责在锚栓和底部的连接部位的区域中附加的稳定性。
[0013]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加厚部在至少一个侧壁处至少在与侧壁相关联的自由边腿附近的区域中构造为侧壁加厚部。锚轨的U形基体的底部的外侧形成平面。基体的任意部分与该平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以下被称为侧壁的高度。侧壁加厚部至少在侧壁的部分高度上延伸。侧壁加厚部从侧壁与锚轨的自由边腿中的一个的连接部位向底部的方向延伸。有利地,侧壁加厚部在侧壁的高度的5%至70%的范围上延伸。有利地,侧壁加厚部在侧壁的高度的10%至60%的范围上延伸。此外有利地,侧壁加厚部在侧壁的高度的20%至60%的范围上延伸。侧壁加厚部尤其在侧壁的高度的50%上延伸。由于侧壁加厚部延伸从自由边腿中的一个到锚轨的侧壁中的过渡部出发,过渡部自身也加厚。由此,相关的自由边腿相对于在通过被固定在锚轨处的物体的重力或者通过其它力所引起的负载下可能的边腿弯曲更稳定。这也导致更好的承载能力并且导致锚轨的最大可承受的负荷的提高。此外,所述侧壁加厚部导致锚轨相对于在横向于锚轨的纵向的方向上具有至少一个#0的矢量的力提高的稳定性。这样的横向力例如可由于固定在锚轨处的物体的重力而产生或者但是也可由于作用在固定的物体处的风力。通过在侧壁的高度的一部分上延伸的侧壁加厚部,锚轨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相对于这样的横向力和锚轨的边腿的弯曲稳定。
[0014]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侧壁加厚部在侧壁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在侧壁的整个高度上延伸的侧壁加厚部进一步提高了锚轨相对于侧壁的弯曲和相对于至少部分地横向于锚轨的纵向作用的力的稳定性。同时,与带有在其中侧壁加厚部仅在侧壁的高度的一部分上延伸的侧壁的锚轨相比,可更简单地来制造带有其侧壁加厚部在侧壁的整个高度上延伸的侧壁的锚轨。
[0015]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至少一个边腿、至少在靠近与边腿相关联的侧壁的区域中具有边腿加厚部。有利地,边腿加厚部的厚度在未加厚的边腿或基体的未加厚的区域的最小壁厚的5%与100%之间。锚轨的边腿的加厚区域的壁厚即有利地可在锚轨的基体或边腿的最小壁厚的105%与200%之间。有利地,边腿加厚部的厚度处于边腿或基体的最小壁厚的10%与70%之间的范围中。此外有利地,边腿加厚部的厚度处于边腿或基体的最小壁厚的20%与50%之间的范围中。
[0016]边腿加厚部从侧壁与这两个自由边腿中的一个的连接部位出发向锚轨的缝隙的方向延伸。边腿从侧壁的连接部位直至锚轨的缝隙的最近的边缘的延伸以下被称为边腿的宽度。有利地,两个边腿具有相同的宽度。边腿加厚部至少在边腿的部分宽度上延伸。边腿加厚部从侧壁和边腿的连接部位出发在边腿的宽度的5%至70%的范围上延伸。有利地,边腿加厚部在边腿的宽度的10%至60%的范围上延伸。此外有利地,边腿加厚部在边腿的宽度的20%至60%的范围上延伸。边腿加厚部尤其在边腿的宽度的50%上延伸。边腿加厚部也导致相关的边腿和相关的侧壁的连接部位的区域的加强。由此,锚轨相对于在由固定在锚轨处的物体的重力或由其它力引起的负载下边腿的弯曲的稳定性提高。边腿加厚部增大了由锚轨最大承受的负荷。
[0017]有利地,边腿加厚部在边腿的整个宽度上延伸。这简化了锚轨的制造并且与仅在靠近与边腿相关联的侧壁的区域中实施的边腿加厚部相比提高了锚轨的稳定性。尤其相对于在由固定在锚轨处的物体的重力引起的负载下边腿的弯曲改善了锚轨的稳定性。但是,在边腿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边腿加厚部也导致更好地承受至少部分地横向于锚轨的纵向且横向于锚栓的纵向作用的力。这样的力经由这两个自由边腿中的一个被传递到相关的侧壁上。如果边腿加厚部在边腿的整个宽度上延伸,边腿相对于这样的横向力更稳定并且能够可靠地、在不变形的情况下将横向力传递到相关的侧壁处。
[0018]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锚轨在从侧壁到与侧壁相关联的自由边腿的至少一个过渡部的区域中具有过渡加厚部。该过渡加厚部提高了锚轨相对于在由作用到边腿处的力引起的负载下边腿的弯曲的稳定性。
[0019]有利地,锚轨的基体和边腿的所有所述加厚部可任意相互组合。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基体具有多个加厚部并且所有加厚部的厚度相同。由此简化了锚轨的制造。
[0020]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至少一个边腿的壁厚从与其相关联的锚轨的侧壁朝向锚轨的缝隙增加。由此实现,边腿的背对锚栓的表面相对于与其相关的侧壁成直角地定向并且同时边腿的面向锚栓的内侧与相关联的侧壁包围<90°的角度。以该方式,边腿在其整个纵向延展上形成钩形式。同时,边腿的背对锚栓的表面可与混凝土 (在其中锚轨被混凝土浇筑)形成平面。这负责锚轨的未以所固定的物体占据的区域的美观的外观并且增大了用于待固定的物体的支承面。与侧壁相连接的边腿在横向于锚轨的纵向的横截面中具有钩形的轮廓。为了借助于锚轨固定物体,典型地将带帽螺栓引入锚轨的缝隙中。该带帽螺栓尤其可以是锤头螺栓。有利地,引入的锤头螺栓的轮廓与边腿的内侧的表面的轮廓对应。锤头螺栓包括头部和螺纹柄。锤头螺栓的头部的背对螺纹柄的侧面是平的并且垂直于螺纹柄定向。锤头螺栓的头部的面向螺纹柄的表面与螺纹柄形成<90°的角度并且相应于侧壁和边腿的内侧所包围的角度的大小。在将锤头螺栓固定在锚轨的边腿之间时,锤头螺栓的面向螺纹柄的表面和锚轨的边腿的内侧的面向锚栓的表面彼此齐平。在横向于锚轨的纵轴线穿过带帽螺栓的横截面中,带帽螺栓的头部具有双重钩形的轮廓。如果横向力横向于锚轨的纵向且横向于锚栓的纵向作用到平行于锚轨的侧壁定向的螺纹柄上,螺纹柄不仅经由其与一边腿的端面的接触被保持在其位置中,而且因为与其相关联的头部的面向其的表面与另一边腿接触。即代替经由仅仅一个边腿,作用在带帽螺栓处的横向力经由两个边腿被导引到锚轨中。这提高了固定系统相对于横向于锚轨的纵向和横向于锚栓的纵向作用到带帽螺栓上的力的稳定性。
[0021]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锚轨的边腿和至少锚轨的侧壁的邻接到边腿处的部分彼此正交地定向。在此,边腿的背对锚栓的表面位于相同的平面中。有利地,边腿布置在侧壁的背对锚栓的端部处,从而侧壁与边腿一起形成锚轨的外棱。由此,锚轨可如此被注入混凝土中,使得边腿的表面处于带有包围锚轨的混凝土的表面的平面中。如此实现了从锚轨的边腿至混凝土表面的齐平的过渡。由此可将锚轨以不显眼的且美观的方式集成到混凝土中。这例如在建筑物的正面中应用锚轨的情况下非常有利。
[0022]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成,侧壁关于底部垂直地布置。侧壁与底部一起形成外棱。这两个侧壁彼此平行地伸延。自由边腿在侧壁的背对底部的区域处垂直于侧壁布置在相同的高度上。然而,自由边腿也可相对于侧壁以其它角度定向。通过侧壁相对于底部的垂直定向,可将横向于锚轨的纵向出现的力有效地经由垂直的侧壁导出到混凝土中。在此,出现的力首先通过带帽螺栓和/或自由边腿被传递到侧壁上。此外,侧壁相对于底部的垂直定向使典型的带帽螺栓能够容纳到锚轨中。如此制成的锚轨的横截面几何形状尤其与锤头螺栓的相应的横截面最佳地相协调。
[0023]有利地,锚轨一件式地由冷乳的钢制成。这有助于锚轨的更高的稳定性。锚轨的提尚的强度负责提尚可由销轨最大承载的负荷。由于销轨的提尚的强度,销轨相对于在例如由固定的物体的重力引起的负载下锚轨的弯曲更稳定。此外,以冷乳工艺制造比以热乳制工艺制造明显更成本有利且更节省能量。以该方式可在使用较小能量的情况下制造更稳定的锚轨。
[0024]有利地,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其中,锚轨包括在横截面中大致U形的基体、两个自由边腿和至少一个锚栓,其中,这两个自由边腿与在基体处的锚栓相对地布置,其中,在自由边腿之间在锚轨的纵向上形成有缝隙。有利地,该锚轨特征在于,基体在其面向混凝土的外侧处至少部分地具有成型部(Profilierung)。
[0025]有利地,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其中,锚轨包括至少一个锚栓、两个侧壁和两个相对的自由边腿,其中,在自由边腿之间在锚轨的纵向上形成有缝隙。有利地,该锚轨特征在于,自由边腿在其背对锚栓的侧面处、且因此在锚轨的前部的外侧上关于纵向延伸具有至少部分的齿部。
[0026]有利地,锚轨可被用作用于将带帽螺栓固定在待固定在混凝土中的锚轨内的固定系统的部分。有利地,该固定系统特征在于,设置有锁止板,其具有齿部,锁止板布置在待固定的物体与锚轨的自由边腿之间,并且锁止板的齿部指向锚轨的自由边腿的方向并且在借助于紧固螺母固定物体时接合到边腿的齿部中。
【附图说明】
[0027]下面根据附图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锚轨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在图1中的箭头II的方向上图1中的锚轨的视图,
图3示出了从一纵向端部出发在锚轨的纵向上锚轨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IV-1V图3中的锚轨的剖面的示意性的部分图示,
图5至13在未示出锚栓的情况下示出了从一纵向端部出发在相应的锚轨的纵向上锚轨的视图的部分图示,
图14示出了锚轨的透视图,
图15示出了在图14中的箭头XV的方向上从锚轨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图14中的锚轨的视图, 图16示出了包括图14中的锚轨的固定系统的透视图,
图17示出了在图16中的箭头XVII的方向上从锚轨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图16中的固定系统的视图,
图18示出了图16和17中的固定系统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1示出了锚轨I的透视图。这样的锚轨例如被浇注到混凝土中。锚轨I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为了将锚轨I锚固在混凝土中设置有锚栓2。锚栓2正交于平的底部7布置。锚栓2关于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方向布置在底部7的中间。垂直于底部7布置有侧壁3。这两个侦_3彼此平行地伸延。侧壁3与底部7共同形成锚轨I的基体20。侧壁3与底部7共同形成锚轨I的基体20的外棱。基体20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在侧壁3的背对底部7的区域处,在相同的高度上布置有自由边腿24。侧壁3超过自由边腿24。侧壁3的背对锚栓的区域在两个侧壁中在相同的高度上通过侧壁3的端侧14来限制。
[0029]在这两个相对而置的边腿24之间在锚轨I的纵向200上形成有缝隙5。在从锚轨I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在与在图1中绘出的纵向2 O O相反的方向上锚轨I的视图中,如在图2中所示,这两个边腿24示出钩形的轮廓。边腿24的壁厚从锚轨I的侧壁3朝向锚轨I的缝隙5增加。自由边腿24的背对锚栓2的表面与侧壁形成>270°的角度。
[0030]如可在图1和2中辨识出的那样,锚轨I的基体20在底部7处具有底部加厚部29。在加厚的部位处,底部7比在未加厚的部位处大约厚一半。底部加厚部29的在图2中示出的壁厚Vb大约为锚轨I的基体20的正常的、未加厚的壁厚的1.5倍。底部加厚部29布置在底部7的背对锚栓2的侧面处。底部7具有在图2中标出的宽度B,其相应于在底部7与侧壁3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平行地相对而置的侧壁3的距离。横向于锚轨I和底部7的纵向200,底部加厚部29在底部7的整个宽度B的部分宽度b上延伸。部分宽度b大约如底部7的整个宽度B—半那么大。底部加厚部29在平行地相对而置的侧壁3之间布置在中间并且关于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方向布置在底部7的中间。如图1所示,底部加厚部29在底部7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
[0031]图1和2示出,锚轨I的基体20在侧壁3处具有侧壁加厚部49。侧壁加厚部49的壁厚Vs相应于底部加厚部29的壁厚Vb并且因此又大约为在基体20的未加厚的区域中基体20的壁厚的1.5倍。如在图2中所示,侧壁3具有总高度H ο侧壁3的总高度H通过侧壁3的背对锚栓2的端侧14与底部7的面向锚栓2的侧面的距离来限定。侧壁加厚部49在侧壁3的该总高度H的一部分上延伸。侧壁加厚部49从侧壁3的端侧14出发朝向锚轨I的底部7在侧壁3的部分高度h上延伸。侧壁3的部分高度h大约相应于侧壁3的总高度H的一半。如图1所示,侧壁加厚部49在侧壁3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侧壁加厚部49布置在侧壁3的内侧上。一侧壁3的内侧面向平行地相对而置的另一侧壁3。
[0032]图3示出了从锚轨I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在锚轨I的纵向上锚轨I的视图。锚轨I包括基体20,其由侧壁3和底部7组成。侧壁3大约在侧壁3的一半高度上具有弯折(Knick)。在侧壁3与底部7之间过渡的区域中,侧壁3和底部7包围>90°的角度。在侧壁3的更远离底部7的区域中,侧壁3垂直于底部7定向。在侧壁3的该更远离底部7的区域处,自由边腿4联接到侧壁3处。自由边腿4垂直于侧壁3的更远离底部7的区域定向。相对而置的自由边腿4处于共同的平面中。自由边腿4平行于底部7布置。在自由边腿4之间构造有缝隙5。
[0033]锚轨I的底部7具有加厚部,其构造为底部加厚部19。底部加厚部19布置在锚栓2的区域中。这通过图4来说明,图4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IV-1V图3中的锚轨的剖面的示意性的部分图示。在图4中也以虚线绘出了锚栓2。实际上,在锚轨I的该视图中锚栓2不可见。在图4中与锚栓2相关联的虚线示出了横向于锚栓2的纵向锚栓2的主直径。锚栓2的主直径例如可关于锚栓2的纵向在锚栓2的一半高度上来测量。底部7的由底部加厚部19加厚的区域大于以虚线绘出的锚栓2的横截面面积的两倍。图4仅示出了锚轨I的部分截段。在锚轨I的纵向200上,多个底部加厚部19彼此以均匀的距离布置。如可在图3中辨识出的那样,底部加厚部19从底部7的加厚的区域中流畅地过渡到底部7的未加厚的区域中。在该过渡区域中,底部加厚部19具有圆形地环绕的倾斜部。底部7在底部加厚部19的区域中的壁厚Vb大约为在底部7的未加厚的区域中底部7的壁厚的1.5倍。
[0034]图5至13示出了从一纵向端部出发在相应的锚轨I的纵向上锚轨I的视图的示意性的部分图示。在图5至13中未示出锚栓。所有在图5至13中示出的锚轨I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同的锚轨I或固定系统的相应的部件。在图5至13中锚轨I的所有底部7的外侧平地来构造。底部7的外侧是指面向在图5至13中未示出的锚栓2且背对与底部7相对而置的自由边腿4,24的底部7的侧面。底部7的内侧与底部7的外侧相对而置。根据图9、1、11、12和13的锚轨的底部7的内侧平地来构造。
[0035]在根据图5、6、8、9、10、11、12和13的锚轨I中,相对而置的侧壁3除了在加厚的与未加厚的区域之间的过渡部之外仅垂直于底部7布置。在此,侧壁3与底部7形成外棱。在根据图7的锚轨I中,这两个侧壁3平地来构造并且与底部7包围>90°的角度。
[0036]根据图5、6、7、8、9、11和13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3,34具有在从侧壁3至缝隙5的走向中不变的相同的壁厚。对于根据图5、6、7、8、11、12和13的锚轨1,自由边腿4平行于底部7的平的外侧伸延。对于根据图5至13的所有实施例,相对而置的自由边腿4,24,34在相同的高度上布置在侧壁3的背对底部7或未示出的锚栓的区域处。按照根据图5、6、8、11、12和13的实施例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4垂直于侧壁3布置。按照根据图5、6、7、8、10、11、12和13的实施例的锚轨I的边腿4,24的背对未示出的锚栓和底部7的表面处于相同的平面中。
[0037]根据图10的锚轨I的边腿24的壁厚从锚轨I的侧壁3朝向锚轨I的缝隙5增加。根据图9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34朝向内弯折;自由边腿34与侧壁3形成<90°的角度。在自由边腿34的更靠近锚轨I的缝隙5的区域与底部7之间的距离小于在自由边腿34的更靠近侧壁3的区域与底部7之间的距离。
[0038]根据图5至13的所有锚轨I在其基体20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根据图5至8以及12和13的锚轨I在底部7处具有加厚部。根据图5的锚轨I的底部加厚部29在锚轨I的底部7的整个宽度B的部分宽度b上延伸。底部7的整个宽度B是底部7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宽度。底部7在底部加厚部29的区域中的壁厚大约为底部7在未加厚的区域中的壁厚的1.7倍。底部加厚部29沿着图5中的锚轨I的未示出的整个纵向延展延伸。
[0039]根据图6、7、8、12和13的锚轨I具有底部7的底部加厚部39,其在底部7的整个宽度B上延伸。这些底部加厚部39也在相应的锚轨I的未示出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
[0040]根据图6至8的锚轨I的底部7的底部加厚部39拱曲地构造在底部7的面向边腿4的内侧处。底部7的壁厚通过底部加厚部39在底部7的中间关于横向于锚轨I的未示出的纵向的方向比在底部7靠近侧壁3的边缘区域中更厚地来构造。底部7的壁厚在底部加厚部39的最厚的区域中、即在相对而置的侧壁3之间中间大约为在未加厚的区域中相应的基体20的壁厚的双倍。底部7通过底部加厚部39在靠近侧壁3的区域中的加厚在根据图6至8的实施例中最小并且为相应的基体20在未加厚的区域中的壁厚的大约1/20。底部7的壁厚从底部加厚部39的最厚的区域朝向具有最小底部加厚部39的区域连续地以类似弓形的蜿蜒的形状变化。
[0041 ]根据图12和13中的实施例的底部加厚部39布置在相应的锚轨I的底部7的背对自由边腿4的外侧处。由于底部加厚部39,在图12和13中底部7的壁厚几乎在底部7的整个宽度B上如在基体20的未加厚的区域中相应的基体的壁厚的两倍那么厚。仅在底部加厚部39的边缘区域中、在侧壁3附近,底部加厚部39轻微倾斜。由此,在底部7的通过底部加厚部39加厚的区域与在底部7和侧壁3之间的未加厚的过渡区域之间得到近似流畅的过渡。
[0042]根据图8至11的锚轨I在其侧壁3处具有侧壁加厚部49,59。图8至10中的锚轨的侧壁3的侧壁加厚部49仅在侧壁3的部分高度h上延伸。图11中的锚轨I的侧壁加厚部59在侧壁3的整个高度H上延伸。侧壁3的整个高度H是侧壁3横向于其纵向的高度并且在锚栓2的方向上来测量。侧壁3的纵向指向与锚轨I的纵向200相同的方向。所有侧壁加厚部49,59在根据图8至11的锚轨I的未示出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侧壁3的壁厚在根据图8至11的锚轨I的通过侧壁加厚部49,59加厚的区域中如在相应的基体20的未加厚的区域中的两倍那么厚。根据图8至10的壁加厚部49(其仅在相应的侧壁3的部分高度h上延伸)从自由边腿4,24,34出发朝向底部7的方向延伸并且布置在侧壁3的彼此面对的内侧上。侧壁3的以侧壁加厚部49加厚的部分高度h大约相应于图8至10中的锚轨I的侧壁3的总高度H的一半。
[0043]根据图12和13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4在其面向底部7的内侧处具有边腿加厚部69,79。对于两个实施例,边腿加厚部69,79在相应的锚轨I的未示出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自由边腿4在侧壁加厚部69,79的区域中的壁厚大约为相应的锚轨I的相应的基体20的壁厚的1.3倍。在图12中绘出了自由边腿4的宽度L。宽度L相应于自由边腿4从侧壁3的连接部位直至锚轨I的缝隙5的最近的边缘的延伸。根据图13的锚轨I的边腿加厚部79在所属的自由边腿4的整个宽度L上延伸。根据图12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4的边腿加厚部69仅在自由边腿4的整个宽度L的部分宽度I上延伸。根据图12的锚轨I的自由边腿4的边腿加厚部69从在相关联的侧壁3与相应的自由边腿4之间的过渡处出发朝向锚轨I的缝隙5的方向在自由边腿4的部分宽度I上延伸。边腿加厚部69延伸经过的自由边腿4的部分宽度I大约为自由边腿4的整个宽度B的三分之二。
[0044]图14显示了锚轨I的透视图。为了将锚轨I锚固在混凝土中,设置有锚栓2。锚栓2垂直于平的底部7布置。锚栓2关于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方向布置在底部7的中间。垂直于锚轨I的底部7布置有两个侧壁3。这两个侧壁3彼此平行地伸延。侧壁3与底部7共同形成锚轨I的基体20的外棱。基体20包括底部7和这两个侧壁3。在侧壁3的背对底部7的区域处,在相同的高度上布置有自由边腿24。侧壁3超过自由边腿24。侧壁3的背对锚栓2的区域对于两个侧壁3在相同的高度上通过侧壁3的端侧14来限制。
[0045]在这两个相对而置的边腿24之间,在锚轨I的纵向200上形成有缝隙5。在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横截面中,这两个边腿24显示出钩形的轮廓。边腿24的壁厚从锚轨I的侧壁3朝向锚轨I的缝隙5增加。自由边腿24的背对锚栓2的表面与侧壁形成>270°的角度。自由边腿24的背对锚栓的表面设有齿部6 ο自由边腿24的齿部6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定向。边腿24的背对锚栓2的侧面也被称为锚轨I的前部的外侧。关于纵向延伸A,自由边腿24在锚轨I的前部的外侧处具有连续的齿部6。边腿24的外侧的齿部6从锚轨I的缝隙5几乎延伸直至侧壁3的内壁也处于的平面。
[0046]图15显示了从锚轨I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在图14中以XV标出的箭头的方向上、即逆着在图14中标出的锚轨I的纵向200图14中的锚轨I的视图。如可在图14和15中识别出的那样,锚轨I的基体20在底部7处具有底部加厚部29。在加厚的部位处,底部7比未加厚的部位大约厚一半。在图15中所示的在底部加厚部29的区域中基体20的底部7的壁厚Vb大约为锚轨I的基体20的正常的未加厚的壁厚的1.5倍。底部加厚部29布置在底部7的背对锚栓2的侧面处。底部7具有在图15中标出的宽度B,其相应于在底部7与侧壁3之间的过渡区域中平行地相对而置的侧壁3的距离。横向于锚轨I和底部7的纵向200,底部加厚部29在底部7的整个宽度B的部分宽度b上延伸。部分宽度b大约如底部7的整个宽度B的一半那么大。底部加厚部29在平行地相对而置的侧壁3之间布置在中间并且关于横向于锚轨I的纵向200的方向布置在底部7的中间。如图14所示,底部加厚部29在底部7的整个纵向延展A上延伸。
[0047]图14和15显示出,锚轨I的基体20在侧壁3处具有侧壁加厚部49。侧壁加厚部49的壁厚Vs相应于底部加厚部29的壁厚Vb并且因此又大约为基体20在未加厚的区域中的壁厚的1.5倍。如在图15中所示,侧壁3具有总高度H。侧壁3的总高度H通过侧壁3的背对锚栓2的端侧14与底部7的面向锚栓2的侧面的距离来限定。侧壁加厚部49在侧壁3的该总高度H的一部分上延伸。侧壁加厚部49从侧壁3的端侧14出发朝向锚轨I的底部7在侧壁3的部分高度h上延伸。侧壁3的部分高度h大约相应于侧壁3的总高度H的一半。如图14所示,侧壁加厚部49在侧壁3的整个纵向延展A上延伸。侧壁加厚部49布置在侧壁3的内侧上。一侧壁3的内侧面向平行地相对而置的另一侧壁3。
[0048]在侧壁3的外侧处布置有成型部作为侧壁成型部17。侧壁成型部17在侧壁3的总高度H的在图15中所示的部分高度P上延伸。部分高度P略微小于侧壁3的总高度H的一半并且因此略微小于侧壁加厚部49延伸经过的部分高度h。
[0049 ]在锚轨I的纵向200的方向上,侧壁成型部17在锚轨I的纵向延伸的整个长度A上延伸。侧壁成型部17由彼此平行布置的沟槽构成,沟槽被引入锚轨I的侧壁3的指向外的表面中。如可在图15中辨识出的那样,侧壁3在侧壁成型部17的区域中以侧壁加厚部49来加厚。侧壁3的壁厚在侧壁加厚部49的区域中大约为基体20在未加厚的区域中的壁厚的1.5倍并且在图15中以vs来表示。侧壁成型部17的为了成型而被引入侧壁中的沟槽的深度大约为在通过侧壁加厚部49加厚的区域中基体20的侧壁3的壁厚Vs的四分之一。侧壁成型部17不伸出超过侧壁3的平的表面。
[0050]在图15中可识别出,边腿24的齿部6在边腿24的邻近缝隙5的区域中比在边腿24的更远离缝隙5的区域中更深。锚栓2在其纵向上的长度大于侧壁3的高度H的两倍。侧壁3的高度H在锚栓2的纵向上延伸。这两个彼此平行地伸延的侧壁3的距离在底部7与侧壁3之间的过渡部的区域中大约如缝隙5的宽度的双倍那么大并且相应于底部7的宽度B。在此,缝隙5的宽度是这两个相对而置的边腿24的最小距离。
[0051]图16显示了用于将带帽螺栓8紧固在待固定在混凝土中的锚轨I内的固定系统的透视图。图17显示了从锚轨I的一纵向端部出发在图16中以XVII标出的箭头的方向上、即在锚轨I的纵向上图16中的固定系统的视图。图18显示了在图16和17中示出的固定系统的分解图。在图16、17和18中,锚轨I相应于在图14中示出的锚轨。借助于带帽螺栓8将物体1固定在锚轨I处。带帽螺栓8包括头部21,利用头部21将带帽螺栓保持在锚轨I中。在此,带帽螺栓8的头部21后接锚轨I的边腿24。典型地,带帽螺栓8是锤头螺栓。为了引入锤头螺栓的头部21,使锤头的纵向平行于锚轨I的纵向200取向,从而可将锤头螺栓的头部21插过锚轨I的缝隙5。接着使锤头螺栓的头部21围绕锤头螺栓的螺纹柄11的纵轴线旋转90°,从而不能仅通过锤头螺栓在远离锚轨I的锚栓2的方向上运动从锚轨I的轨道中取出锤头螺栓。通过锤头螺栓的头部21的面向锤头螺栓的螺纹柄的面撞到自由边腿24的面向锚轨I的锚栓2的内侧的表面上使这样的运动停止。在锤头螺栓的所述位置中,锤头螺栓的螺纹柄11从锚轨I的缝隙5中向平行于锚栓2的方向从锚轨I中伸出。带帽螺栓8在锚轨I的纵向200上的位置借助于锁止板12来固定。如可在图18中辨识出的那样,锁止板12具有通孔15。通孔15的直径匹配于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的直径。可将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插过锁止板12的通孔15。锁止板12具有通孔15引导穿过的两个相对而置的表面。这两个表面中的一个平地来构造。这两个表面中的另一个具有齿部13(图17),其与锚轨I的齿部6对应。如在图17中所示,为了固定位于锚轨I的轨道中的带帽螺栓8,将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插过锁止板12的通孔15。在此,将锁止板12如此带到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上,使得锁止板12的具有齿部13的表面指向锚轨I的锚栓2的方向。锁止板12的齿部13的和锚轨I的自由边腿24的齿部6的齿在借助于锁止板12固定带帽螺栓8时接合到彼此中。在此,锁止板12的不成齿部的背对锚栓2的表面与锚轨I的侧壁3的端侧14形成一平面。对此,锚轨I的侧壁3超过自由边腿24厚度d。厚度d是锁止板12的两个相对而置的边缘(其在锁止板12定位在锚轨I的自由边腿24上时在锚轨I的纵向200上伸延)的厚度。如在图17中所示,锁止板12的这些侧边与锚轨I的侧壁3齐平地终止。
[0052]锁止板12在该实施例中实施成矩形,并且锁止板12的相对而置的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侧边的间距被称为宽度X。锁止板12的宽度X相应于在布置在侧壁3处的边腿24的高度上锚轨I的侧壁3的内侧的间距y。如在图17中所示,侧壁3的端侧14和锁止板12如此形成齐平的平面。可将待固定的物体10安装到该平面上。
[0053]待固定的物体10须具有在图18中所示的开口40,可将该螺纹柄11插过该开口或者可将螺纹柄11拧入其中。在图16中,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插过固定的物体1的这样的开口40且带帽螺栓8借助于碟形弹簧16和紧固螺母9固定在锚轨I中。代替碟形弹簧,也可设置成使用垫片。对此,紧固螺母9被拧到带帽螺栓8的螺纹柄11上。在拧紧紧固螺母9时,带帽螺栓8的头部21的面向螺纹柄11的表面被压向自由边腿24的面向锚栓2的内表面。同时,锁止板12被压向锚轨I的自由边腿24。如在图17中所示,在此锁止板12的齿部13的齿接合到锚轨I的自由边腿24的齿部6的齿中。如此,最终在锚轨I中固定带帽螺栓8的位置。同时将物体10固定在锚轨I处。如在图16至18中可辨识出的那样,锁止板12在此布置在待固定的物体10与锚轨I的自由边腿24之间。锁止板12和锁止板12的齿部13与自由边腿24的角位置且与自由边腿24的齿部6相匹配成使得在借助于带帽螺栓8和紧固螺母9固定物体10时几乎锁止板12的面向锚轨I的锚栓2的整个面形状配合地处于锚轨I的边腿24上。
[0054]在图16至18中示出的锚轨I可根据在先前的图1至15中示出的锚轨中的任一个来构造。在此可设置成,锁止板12的形状与锚轨I的边腿4,24,34的形状相匹配。锁止板12的齿部13的形状尤其可与锚轨的自由边腿4,24,34的齿部的形状相匹配。在此可设置成,这两个构件在其接触面处形状配合地接合到彼此中。但是也可设置成,锁止板的齿部的齿和锚轨的边腿的齿部的齿仅构造成使得其在形成空腔的情况下接合到彼此中。此外可设置成,锁止板12的形状与自由边腿4,24,34的任意角位置相匹配成使得在借助于带帽螺栓8和紧固螺母9固定物体10时锁止板12形状配合地处于锚轨I的边腿4,24,34上。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锚轨,其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其中,所述锚轨(I)包括在横截面中大致U形的基体(20)、两个自由边腿(4,24,34)和至少一个锚栓(2),其中,所述基体(20)包括底部(7)和两个侧壁(3),其中,这两个自由边腿(4,24,34)与所述基体的底部(7)相对而置,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锚栓(2)固定在所述底部(7)处,其中,在所述自由边腿(4,24,34)之间在所述锚轨(I)的纵向(200)上形成有缝隙(5),其特征在于,所述锚轨(I)在所述基体(20)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部至少在至少一个锚栓(2)的区域中布置在所述底部(7)处并且构造为底部加厚部(19,29,3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加厚部(29,39)在所述底部(7)的整个纵向延展上延伸,并且所述底部加厚部(29,39)横向于所述锚轨(I)的纵向(200)至少在所述底部(7)的部分宽度(b)上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加厚部(39)在所述底部(7)的整个宽度(B)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部在至少一个侧壁(3)处至少在与所述侧壁(3)相关联的所述自由边腿(4,24,34)附近的区域中构造为侧壁加厚部(49,59),并且所述侧壁加厚部至少在所述侧壁(3)的部分高度(h)上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加厚部(59)在所述侧壁(3)的整个高度(H)上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边腿(4)至少在与所述边腿(4)相关联的所述侧壁(3)附近的区域中具有边腿加厚部(69,79),并且所述边腿加厚部(69,79)至少在所述边腿(4)的部分宽度(I)上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腿加厚部(79)在所述边腿(4)的整个宽度(L)上延伸。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多个加厚部,并且所有加厚部的厚度(Vs, Vb)相同。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7)的底部加厚部(39)在所布置的所述锚栓(2)的区域中比在靠近所述侧壁(3)的所述底部(7)的区域中更厚,并且在所述锚轨(I)的任意部位处横向于所述锚轨(I)的纵向(200)所述底部(7)的厚度轮廓相应于在所述锚栓(2)的区域中横向于所述锚轨(I)的纵向(200)所述底部加厚部(49)的厚度轮廓。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边腿(24)的壁厚从与其相关联的所述锚轨(I)的侧壁(3)朝向所述锚轨(I)的缝隙(5)增加。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锚轨(I)的边腿(4)和至少所述锚轨(I)的侧壁(3)的邻接到所述边腿(4)处的部分彼此正交地定向,并且所述边腿(4)的背对所述锚栓(2)的表面处于相同的平面中。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3)关于所述底部(7)垂直地布置,所述侧壁(3)与所述底部(7)形成外棱,所述侧壁(3)彼此平行地伸延,并且所述自由边腿(4,24)的表面在相同高度上在所述侧壁(3)的背对所述底部(7)的区域处垂直于所述侧壁(3)布置。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腿(24,34)的面向所述底部(7)的 内侧与所述侧壁(3)包围<90°的角度。
【文档编号】E04B1/41GK106049689SQ201610238509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8日
【发明人】D.阿尔巴特斯, F.霍伊斯勒, D.博格施泰特, A.汉克
【申请人】哈尔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