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震基础及其建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106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板和垫层,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垫层上方,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的顶部与凹槽顶面相连接,所述耗能单元底部向下伸出凹槽且与垫层顶面相连接,所述底板与垫层之间相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为全级配的再生骨料制备的垫层;所述全级配的再生骨料选自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多级配区的再生细骨料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由再生混凝土制备的底板;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单元包括有外皮和内芯,所述外皮包裹在所述内芯外侧壁以及底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单元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任一项或多项:

A1)所述外皮为由废旧轮胎制备的外皮;

A2)所述外皮为至少一层,所述外皮的每一层为一个废旧轮胎外胎;

A3)所述内芯为由再生混凝土浇筑制备的内芯;所述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100w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基础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任一项或多项:

B1)所述垫层与底板的厚度之比为1-2:1;

B2)所述凹槽与底板的厚度之比为1:1.5-2;

B3)所述凹槽与耗能单元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2-1.5:1;

B4)所述凹槽与耗能单元的厚度之比为1:1.1-1.5;

B5)所述底板与垫层之间相间隔的距离为10-15cm。

7.一种隔震基础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场地进行基本处理后,铺设垫层;

2)然后在垫层上铺设多个耗能单元;

3)再在耗能单元上铺设预留凹槽的底板,并确保底板与垫层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耗能单元通过公式Ⅰ确定个数:

<mrow> <mo>&lsqb;</mo> <mi>&sigma;</mi> <mo>&rsqb;</mo> <mo>&le;</mo> <mfrac> <mi>G</mi> <mrow> <mi>n</mi> <mo>&CenterDot;</mo> <mi>A</mi> </mrow> </mfrac>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i>I</mi> <mo>)</mo> </mrow> <mo>,</mo> </mrow>

其中,G为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n为耗能单元的个数;A为耗能单元的承压面积,mm2;[σ]为耗能单元的极限压应力,MPa。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垫层与底板之间通过公式Ⅱ满足发生相对滑动,从而耗能减震:

V>μG (Ⅱ),

其中,V为地震作用产生的剪力,N;μ为垫层与耗能单元之间的摩擦系数;G为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隔震基础应用于上部结构为低层建筑的基础中。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