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161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领域,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期间产生大量积水,需要抽降地下水,尤其是开挖至基坑底部标高后,错综复杂的集水坑中的积水需要抽降,但是此积水为泥浆,混合有大量淤泥等混合物,若采用抽水泵直接放置进行抽取,可能会出现淤泥封堵等现象,将泵损坏,所以必须采用防污过滤装置,在抽降集水坑内的泥浆时只抽积水,不抽淤泥及杂质,并保护抽水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抽水泵直接抽取容易造成封堵损坏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包括:

框架结构,包括:通过竖向杆布设的上框、中框、以及下框,所述中框设有供放置抽水泵的承托支架;

连接于所述竖向杆而围设于所述框架结构的防护网;以及

布设于所述下框底部的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通过框架结构、防护网以及过滤网搭接成底部封闭的框架笼,用于放置抽水泵,保证抽水泵与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底部泥浆间的距离,从而降低抽水泵的拥堵风险。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框架结构为圆柱型框架结构,所述上框、所述中框以及所述下框均为圆环箍。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框架结构为棱柱型框架结构,所述上框、所述中框以及所述下框均为三角形框。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框架结构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上框、所述中框以及所述下框均为矩形框。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托支架包括横杆和纵杆,所述横杆和所述纵杆交叉固定、并连接于所述中框。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框的搭接杆。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护网和所述过滤网均为密目网。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框、所述中框、所述下框、所述竖向杆、所述承托支架、以及所述搭接杆均采用钢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上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中部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下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立面示意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包括:框架结构1、防护网2以及过滤网3,其中防护网2围设于框架结构1,过滤网3设于框架结构1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通过框架结构、防护网以及过滤网搭接成底部封闭的框架笼,用于放置抽水泵,保证抽水泵与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底部泥浆间的距离,从而降低抽水泵的拥堵风险。

参阅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上部的俯视图。参阅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中部的俯视图。参阅图5,显示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下部的俯视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框架结构1包括:上框10、中框11、下框12和多个竖向杆13,上框10、中框11和下框13竖向排列、并通过多个竖向杆13连接布设,中框11设有供放置抽水泵的承托支架110,下框12内连接有搭接杆120。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框架结构1为圆柱型框架结构,具体地,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为圆环箍。这三个圆环箍的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排列,并通过竖向杆13连接,多个竖向杆13间隔连接于圆环箍的内侧,将这三个圆环箍搭接成圆柱型框架结构。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采用钢筋制成。优选地,竖向杆13的间距控制在5cm,高度约为1m,圆环箍的直径为0.8m,但这些尺寸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而定。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框架结构1为棱柱型框架结构,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为三角形框。这三个三角形框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排列,并通过竖向杆13连接,多个竖向杆13间隔连接于三角形框的内侧,将这三个三角形框搭接成三角形框。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采用钢筋制成。优选地,竖向杆13的间距控制在5cm,高度约为1m,圆环箍的直径为0.8m,但这些尺寸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而定。

框架结构1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在第三种实施例中,框架结构1为长方体框架结构,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为矩形框。这三个矩形框的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排列,并通过竖向杆13布设,多个竖向杆13间隔连接于矩形框的内侧,上框10、中框11以及下框12均采用钢筋制成。在实际施工中怎么方便怎么设置。

如图3所示,承托支架110包括横杆和纵杆,横杆和纵杆交叉固定、并连接于中框11。在本实施例中,横杆和纵杆均采用钢筋,三个钢筋间隔排列,一个钢筋纵向焊接于这三个钢筋,从而形成一个承托支架110,用来放置抽水泵。但承托支架110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横杆和纵杆的疏密根据实际放置抽水泵时需要的承载力而定。

结合图1和图4所示,防护网2围设于框架结构1,防护网2连接于多个竖向杆13,从而将框架结构1的四周围合起来。下框12内连接有搭接杆120,多个搭接杆120间隔固定于下框12,过滤网3设于框架结构1的底部,过滤网3连接于搭接杆120,从而从框架结构1的底部封闭,使得框架结构1成为一个上部开口的框架笼,在施工时阻止外部的淤泥杂质等进入到框架笼内,进而降低抽水泵被淤泥杂质等阻塞损坏的危险。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网2和过滤网3均为密目网。但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是其他的材质尺寸的保护网,要保证能够阻止淤泥等进入框架笼内。在本实施例中,上框、中框、下框、竖向杆、支架、水平杆均采用钢筋,但材质并不以此为限。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施工方法作说明:

采用钢筋、密目网根据上述结构说明焊接成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将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放置于待施工的软土地区深基坑中,将抽水泵放置于中框的支架上。由于抽水泵外有密目网过滤淤泥和杂质,所以抽水泵不容易被杂质阻塞。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集水坑降水防污装置通过框架结构、防护网以及过滤网搭接成底部封闭的框架笼,用于放置抽水泵,保证抽水泵与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底部泥浆间的距离,从而降低抽水泵的拥堵风险。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