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耐火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热震性能优良,抗侵蚀性能强,耐冲刷、隔热保温性能优异的高稳定轻质耐火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各国对高温工业用节能材料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日益重视。硅砖由于具有荷重软化温度点高、高温体积稳定性好、长期使用不收缩等特性,在轻质耐火材料体系中被大量应用和研究。
由于硅石在加热过程中的快速晶型转变产生较大体积膨胀,使硅砖的烧成比其他耐火材料困难。制造硅砖的核心技术是矿化剂的选择与应用,其目的是是为了控制硅砖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硅石的晶型转变在砖内产生较大应力引起的体积膨胀,避免硅砖在烧成时开裂。硅砖烧成时要求将石英尽可能的转变为稳定的高温矿物相鳞石英和方石英,为了促进这种转化,通常在制作硅砖过程中加入矿化剂。矿化剂是可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液相的氧化物,其作用是在加速石英转化的同时不显著降低制品的耐火度,并能抑制砖坯烧成时因膨胀产生的应力,防止制品疏松或开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轻质耐火砖及其制备方法,其抗热震性能优良,抗侵蚀性能强,耐冲刷、隔热保温性能优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稳定轻质耐火砖,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硅石细粉20-35份、石英石粉20-25份、三氧化二铝微粉18-20份、蛭石细粉5-8份、二氧化硅粉2-5份、陶土粉5-10份、橄榄石粉5-7份、添加剂2-3份;
所述高稳定轻质耐火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上述原料后加水混合,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5-8:1-2,然后均匀搅拌25-30min;
(2)、向模具中加入搅拌后的混合料并锤捣6-8min,并使表面平整,自然放置2-3h后脱模在阴凉处晾置2-3天得待烧品;
(3)、将所述待烧品在1500-1600℃的温度下烧结得到耐火砖。
所述硅石细粉中Al2O3的质量含量为80-95%。
所述硅石细粉、陶土粉、蛭石细粉的粒度在1.5-3mm
所述石英石粉、三氧化二铝微粉的粒度为2-4mm。
所述二氧化硅粉、橄榄石粉的粒度为1-1.5mm。
所述添加剂为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铵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无机胶凝材料为硅酸钙水泥、硅酸钙水泥熟料、硅酸二钙、硅酸三钙、硅溶胶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抗热震性能优良,抗侵蚀性能强,耐冲刷、隔热保温性能优异;而且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轻质耐火砖还具有质轻、低导热和高强度的优良性能;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丰富,适合工厂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采用的原料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高稳定轻质耐火砖,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硅石细粉20份、石英石粉20份、三氧化二铝微粉18份、蛭石细粉5份、二氧化硅粉2份、陶土粉5份、橄榄石粉5份、添加剂2份;
所述高稳定耐火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上述原料后加水混合,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5-8:1-2,然后均匀搅拌25min;
(2)、向模具中加入搅拌后的混合料并锤捣6-8min,并使表面平整,自然放置2-3h后脱模在阴凉处晾置2天得待烧品;
(3)、将所述待烧品在1500-1600℃的温度下烧结得到耐火砖。
所述硅石细粉中Al2O3的质量含量为80%。
所述硅石细粉、陶土粉、蛭石细粉的粒度在1.5mm
所述石英石粉、三氧化二铝微粉的粒度为2mm。
所述二氧化硅粉、橄榄石粉的粒度为1mm。
所述添加剂为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酰胺的混合物,其组分比例为1:1:1。
所述无机胶凝材料为硅酸钙水泥、硅酸钙水泥熟料、硅酸二钙的混合物,其组分比例为1:1:1。
实施例2
一种高稳定轻质耐火砖,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原料:
硅石细粉35份、石英石粉25份、三氧化二铝微粉20份、蛭石细粉8份、二氧化硅粉5份、陶土粉10份、橄榄石粉7份、添加剂3份;
所述高稳定耐火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上述原料后加水混合,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5-8:1-2,然后均匀搅拌30min;
(2)、向模具中加入搅拌后的混合料并锤捣6-8min,并使表面平整,自然放置2-3h后脱模在阴凉处晾置3天得待烧品;
(3)、将所述待烧品在1500-1600℃的温度下烧结得到耐火砖。
所述硅石细粉中Al2O3的质量含量为95%。
所述硅石细粉、陶土粉、蛭石细粉的粒度在3mm
所述石英石粉、三氧化二铝微粉的粒度为4mm。
所述二氧化硅粉、橄榄石粉的粒度为1.5mm。
所述添加剂为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铵的混合物,其组分比例为1:1:1。
所述无机胶凝材料为硅酸二钙、硅酸三钙、硅溶胶的混合物,其组分比例为1:1: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