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拼接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873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拼接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桩基基础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采用该桩的拼接墙,该拼接墙可作为岸堤防护墙、基坑围护及管廊使用。



背景技术:

大型的地下建筑、港口码头岸墙、河道护岸的整治、管廊的施工等,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时,需对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础实施围护。

目前常采用的作为维护的防护墙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采用多个钢筋混凝土圆形桩结合水泥搅拌桩之后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也有采用多个T形桩或采用SMW工法制成的水泥搅拌桩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在有的场合需要桩与桩之间密封性好,然这种桩与桩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的围护墙防渗水能力弱,不适合作为基坑维护及管廊施工用,或者需要在形成的围护墙表面做防渗水施工,施工成本高。

第二种是采用钢板桩及其结合墙的方式,其结构如一申请号为CN200680009749.6(公告号为CN101146960A)的中国发明专利《组合板桩墙》及申请号为CN200480018307.9(公告号为CN1813108A)的中国发明专利《钢制的工字形板桩墙型材》披露了类似防护墙结构。这两份公开的专利申请所采用的承载元件均为热轨制造,为制成这种杵头形的连接尾段,需经粗轧、精轧等工序,昂贵的轧辊组花费是惊人的。

第三种是采用彼此通过筋槽插配结构依次相连的H型支护桩构成的岸堤防护墙,如一专利号为ZL201320461012.5(公告号为CN20355941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H型支护桩连接结构》就披露了这样一种岸堤防护墙形式,该防护墙形式采用多根H型支护桩通过拼接结构依次拼接在一起。故其成本相较于前面两种,其成本较低,且施工方便,这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所述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横截面为由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的腹板构成的H形,两个翼缘和腹板在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两侧形成沿桩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依旧有桩与桩之间存在间隙的缺陷,还是需要在形成的围护墙表面做防渗水施工,施工成本高。

再者,现有H型桩打入地基后,相邻两根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中相对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依旧存在大量土壤,根据拼接墙的不同用途,有的需要密不透水,故现有采用H型桩做成的拼接墙,其还要采用这样一道工序,就是利用高压水枪,将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的土壤冲散,然后用泵将泥浆抽出,以在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形成中空,然后再于这个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其不仅能强化拼接墙结构,还能有效防止漏水,但其利用高压水枪和水泵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中空的空间,施工不方便,增加工程量,且会延长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适合作为拼接墙使用的预应力混凝土桩,该预应力混凝土桩打入地基后,可直接将拼接处凹槽部内的土壤挤出,便于在相邻两根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拼接位置处直接形成中空而简化甚至不需要额外清理空间内的土壤,方便进行后续工序。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的左右两侧均成型有沿混凝土桩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凹槽部内具有挡块,所述混凝土桩体的顶部与挡块的顶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作为优选,上述挡块的宽度大于凹槽部的深度。这样凸出凹槽部的挡块部分可与相邻另一预应力混凝土桩上的凹槽部配合,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在横截面积方向上将凹槽部封闭,更好将凹槽部中的泥土挤出,挤出效果更佳。当然挡块也可以与凹槽部的横截面外形相配,其只挤出本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凹槽部内的土壤。

进一步优选,上述挡块侧凸出凹槽部的部分的横截面外形与凹槽部的横截面外形匹配。这样同一挡块可同时将相邻的另一根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凹槽部内的土壤挤出,该相邻的另一根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凹槽部内无需再设置挡块。

作为选择,上述挡块位于所述凹槽部的中部,所述挡块将凹槽部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位于凹槽部的中部,是指位于凹槽部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并非是指正中心位置,根据工程设计需要,挡块的位置可以位于凹槽部的上半部某一位置,也可以位于凹槽部的下半部某一位置。这样可使得挡块上方的凹槽部的长度小于整个桩身的长度,减少泥土的挤出量,利于桩身打入土壤中,并可使位于挡块上方的由相邻两根预应力混凝土桩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灌注的混凝土更少,降低成本,而且可在挡块下方的凹槽部两侧的预应力混凝土桩侧面上设置透水结构,以利于生态环保,设计更为合理。

作为选择,上述挡块为沿凹槽部延伸的长条状。利于模具成型,同时增加挡块的强度,并在打桩施工时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

作为优选,上述混凝土桩体的两个凹槽部中,只有一个凹槽部内设有所述挡块。这样可以统一结构,利于批量化生产,同时便于施工,该方案只需一种结构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桩结构就可实现拼接墙的施工,当然也可以每个凹槽部内都设置侧凸出凹槽部的挡块,这就需要相邻另一根混凝土桩的凹槽部内均不设置挡块;当然还可以是每个凹槽部内都设置刚好在横截面方向上充满凹槽部的挡块。

作为选择,上述混凝土桩体为圆桩,两个凹槽部在混凝土桩体直径方向对称设置。

作为选择,上述混凝土桩体为矩形桩,两个所述凹槽部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桩体相背的两个侧面中。

作为优选,在所述混凝土桩体相背的两个侧面中,每个侧面均设有两个所述凹槽部,两个所述凹槽部前后间隔设置。采用该桩制成的拼接墙,能使相邻两桩之间形成两处密封,密封防渗水效果更好。

作为改进,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凹槽部之间的混凝土桩体的侧面上设有凸筋或插槽二者之一。采用该桩形成的拼接墙,可使相邻桩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连接在一起,使拼接墙之间结合更为牢靠。

作为选择,上述混凝土桩体为U型板桩,U型板桩的两个侧壁的前沿处设有侧凸的沿U型板桩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部,所述凹槽部设置在条形部的外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前述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拼接墙,该预应力混凝土桩插入土壤后,两根预应力混凝土桩中相对的两个凹槽部可直接形成中空的空间,无需额外工序清理空间内的土壤,便于在空间内灌注水泥、颗粒物,可缩短拼接墙的施工工期和工程量。

一种采用前述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依次拼接的所述混凝土桩体,相邻两混凝土桩体的凹槽部相互对设并围成灌浆孔,灌浆孔内灌注有混凝土。其为不透水的拼接墙,这种拼接墙适合作为基坑围护及城市管廊使用。

一种采用前述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依次拼接的所述混凝土桩体,相邻两混凝土桩体的凹槽部相互对设并围成容纳腔,容纳腔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其为可透水的拼接墙,适合作为江河湖海岸堤防护墙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凹槽部内固定有挡块,预应力混凝土桩的顶部与挡块的顶部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挡块上方可以存在由凹槽部围成的空间,这样将桩打入土壤中,挡块能将原本应该位于凹槽部内泥土向下排挤出去,打桩完成后,挡块上方的凹槽部围成的空间内基本没有泥土,便可直接在凹槽部构成的灌浆孔内灌注水泥或容纳腔中放置颗粒物,无需额外的高压水枪及水泵的清理泥土工序,简化施工工序,缩短工期,同时,挡块还能在打桩施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使得施工更精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二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第三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混凝土桩体1,系工厂预制生产,长度以12米为佳,可以离心桩,也可以是实心桩,混凝土桩体1的左右两侧均成型有沿混凝土桩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部2;至少一个凹槽部2内具有挡块3,混凝土桩体1的顶部与挡块3的顶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L。使得挡块3上方可以存在由凹槽部2围成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混凝土桩体1为圆桩,两个凹槽部2在混凝土桩体1直径方向对称设置。混凝土桩体1的两个凹槽部2中,只有一个凹槽部2内设有所述挡块3。挡块3的宽度s大于凹槽部2的深度h。挡块3侧凸出凹槽部2的部分的横截面外形与凹槽部2的横截面外形匹配。挡块3位于凹槽部2内的下半部,挡块2呈长条状,并沿凹槽部2向下延伸至与混凝土桩体1的下端面齐平。

采用本实施例制成的拼接墙,其在挡块3上方混凝土桩体1的拼接处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或城市管廊使用。

凹槽部2内固定有在横截面方向上将凹槽部封闭的挡块3,挡块3上方保留有凹槽部2,这样将桩打入土壤中,挡块3能将原本应该位于凹槽部2内泥土向下排挤出去使得凹槽部2围成的空间直接形成中空,打桩完成后,挡块3上方的凹槽部2内基本没有泥土,便可直接在凹槽部2构成的中空的灌浆孔内灌注水泥或填充碎石,无需额外的高压水枪及水泵的清理泥土工序,简化施工工序,缩短工期、节省成本。

如图5~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混凝土桩体1为矩形桩,两个凹槽部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桩体1相背的两个侧面中。在混凝土桩体1相背的两个侧面中,每个侧面均设有两个凹槽部2,两个凹槽部2前后间隔设置。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凹槽部2之间的混凝土桩体的侧面上设有凸筋4或插槽5二者之一。

采用该桩制成的拼接墙,能使相邻两混凝土桩体1之间形成两处密封,密封防渗水效果更好。采用该桩形成的拼接墙,可使相邻混凝土桩体1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连接在一起,使拼接墙之间结合更为牢靠,并便于打桩施工中的导向。

如图9~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桩的第三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混凝土桩体1为U型板桩,U型板桩的两个侧壁的前沿处设有侧凸的沿U型板桩长度方向设置的条形部6,所述凹槽部2设置在条形部6的外端面上。

如图13、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采用实施例1的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拼接墙,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桩1,相邻两根预应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依次拼接的混凝土桩体1,相邻两混凝土桩体1的凹槽部2相互对设并围成灌浆孔7,灌浆孔7内灌注有混凝土。

采用本实施例制成的拼接墙,其在挡块3上方混凝土桩体1的拼接处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或城市管廊使用。

如图15、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拼接墙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采用实施例2的预应力混凝土桩拼接形成。相邻混凝土桩体1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进行拼接在一起。

如图17、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三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拼接墙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采用实施例3的预应力混凝土桩拼接形成。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四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拼接墙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挡块3的宽度s大于凹槽部2的深度h的两倍,相邻两混凝土桩体1的凹槽部2相互对设并围成容纳腔8,容纳腔8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本防护墙,其在相邻两根混凝土桩的拼接处会形成间隙X,该间隙构成透水通道,适合作为江河湖海的岸堤防护墙使用。

当然混凝土桩体1外形不局限于矩形桩,还可以圆形桩、U形桩等等。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