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筋笼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桥涵或者高层建筑施工时,根据施工要求,通常需要对基础进行打桩,其方法是利用机器冲孔和水磨钻孔,孔深达到要求后,向桩孔内下放钢筋笼,再插入导管进行混凝土浇筑。
目前,由于钻孔灌注桩、尤其是大直径超长桩,都会存在钢筋笼安装不易定位的问题,如何保证钢筋笼的保护层厚度是确保钻孔桩耐久性质量的关键点,同时如何保证钢筋笼的中心线与钻孔桩的中心线重合也是下放钢筋笼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装置或方法来对钢筋笼进行精确定位,因此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筋笼定位装置,解决目前的钢筋笼存在无法较好地实现定位,导致钻孔桩的耐久性受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筋笼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架以及设置在定位架上的若干吊杆,吊杆的上端采用可拆除的方式固定于定位架上,吊杆的下端为钢筋笼固定端,所述定位架的下端面上设有若干校验块。
钢筋笼下放是一个很重要的施工环节,当钢筋笼下放至桩孔中后,若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不重合,那么桩孔的耐久性将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基础的稳固性,传统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钢筋笼歪斜的情况,而且并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还影响施工周期。为此,本实用新型研究了一种定位装置,将定位装置与桩孔处设置的护筒配合使用,通过定位架来对钢筋笼实现可拆式固定,然后调节定位架,使校验块全部位于护筒内或者全部位于护筒外时,即可确保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重合,进而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始终重合,然后再将导管穿过定位架、伸入到桩孔中完成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混凝土后,通过可拆卸结构将定位架从钢筋笼上拆下,从而可实现定位架的多次重复利用,同时,定位架在起到对钢筋笼进行定位的同时,还不会影响混凝土浇筑。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架包括至少三块支撑板,每块支撑板的其中一端固定于同一点,每块支撑板的下端面设有一个或者两个校验块。
在本方案中,各个支撑板的某一端固定于同一点,支撑板形成散开状,在起到支撑钢筋笼的作用时,各支撑板的自由端搭在护筒的筒口处,通过调节各个校验块的位置来实现对定位架与护筒相对位置的调节,最终实现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每块所述的支撑板的下端面设有一个校验块,且各支撑板上的校验块位于同一圆周上。通过校验块,可以实现对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是否基本重合的判断,比如由于护筒的筒口为圆形,校验块也围成一个圆形,当设置校验块围成的圆形与护筒的筒口大小基本相同时,即可通过判断校验块是否都在或都不在护筒内来确定定位架的中心线是否与护筒的中心线重合,确保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是重合的,进而保证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是重合的,钢筋笼定位精准,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施工质量。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每块所述的支撑板的下端面设有两个校验块,两个校验块的距离为2~5cm,各个支撑板上靠近自由端的校验块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各个支撑板上靠近固定端的校验块位于同一圆周上。设置两个校验块的话,只要保证护筒的筒口均位于每个支撑板的两个校验块之间,则就能确保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是重合的,进而保证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面上设有开口向下的凹口,支撑板的侧面设有横向贯穿凹口的通孔,通孔内插接有销轴。
在本方案中,采用销轴和凹口的配合结构形式,既能够实现对吊杆的固定,便于定位架与钢筋笼的可靠连接,同时在需要拆除时,又可轻松地将定位架从钢筋笼上拆下,便于定位架多次重复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杆的上端设有套环,套环7插入到凹口中并穿接在销轴上。套环与销轴的配合使用,方便了吊杆与定位架之间的固定与拆解,很好地实现了可拆式固定,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吊杆的顶端到销轴的距离小于凹口的沿口到销轴的距离。当吊杆的顶端到销轴的距离小于凹口的沿口到销轴的距离时,即是说吊杆的顶端部分是伸入到凹口中的,从而使得凹口可对吊杆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定位架与下方的钢筋笼出现水平方向的相互运动,即避免钢筋笼出现晃动,确保定位架的中心线即是钢筋笼的中心线,钢筋笼的中心线即是桩孔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架上设有吊环。吊环用于被起吊装置或设备钩住,实现对定位架的吊升或下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架和吊杆,并使吊杆与定位架之间可拆式连接,通过定位架与设置在桩孔处的护筒的配合使用,在校验块的作用下,确保了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重合,进而确保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始终是重合的,实现了钢筋笼精确的下放,同时,定位架还不会影响桩孔的混凝土浇筑。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定位架上设置凹口,并配合销轴的使用,既实现了对吊杆的固定,便于定位架与钢筋笼的可靠连接,同时在需要拆除时,又可轻松地将定位架从钢筋笼上拆下,便于定位架多次重复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3)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适合各种钢筋笼下放定位的情况,同时,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能够在确保灌注桩质量的基础上,简化操作,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凹口、吊杆、销轴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3为钢筋笼通过吊杆与定位架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钢筋笼下放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支撑板,2、吊杆,3、销轴,4、校验块,5、吊环,6、凹口,7、套环,8、护筒,9、钢筋笼,10、桩孔,11、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钢筋笼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架以及设置在定位架上的若干吊杆2,吊杆2的上端采用可拆除的方式固定于定位架上,吊杆2的下端为钢筋笼固定端,所述定位架的下端面上设有若干校验块4。
优选的定位架包括至少三块支撑板1,每块支撑板1的其中一端固定于同一点,由于每块支撑板1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各个支撑板的自由端均位于以支撑板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因此,任意相邻两块支撑板1之间形成的夹角相等,比如,如果是三块支撑板,则相邻两块支撑板1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如果是四块支撑板,则相邻两块支撑板1之间的夹角为90度,以此类推。为了确保定位架与钢筋笼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的支撑板数量优选为四块。另外,每块支撑板1的下端面设有一个或者两个校验块4。若每块支撑板1的下端面设有一个校验块4,且各支撑板1上的校验块4位于同一圆周上,那么,当校验块都在或都不在护筒内时,能够确认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基本是重合的,进而保证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是重合的,因为在钢筋笼下放之前,护筒一直设置在桩孔外,且桩孔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是基本重合的,因此,当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重合后,那么可以判断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重合,进而确保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重合,从而实现钢筋笼的精准定位,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施工质量。
假如每块支撑板1的下端面设置两个校验块4,两个校验块4的距离为2~5cm,各个支撑板1上靠近自由端的校验块4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各个支撑板1上靠近固定端的校验块4位于同一圆周上,那么,只要保证护筒8的筒口均位于每个支撑板1的两个校验块4之间,则就能确保定位架的中心线与护筒的中心线是重合的,进而保证钢筋笼的中心线与桩孔的中心线。
如图2所示,为了既能够实现对吊杆2的固定,便于定位架与钢筋笼的可靠连接,同时在需要拆除时,又可轻松地将定位架从钢筋笼上拆下,便于定位架多次重复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本实施例可在支撑板1的下端面上设置开口向下的凹口6,支撑板1的侧面设置横向贯穿凹口6的通孔,通孔内插接有销轴3。
本实施例的吊杆2的上端设有套环7,套环7插入到凹口6中并穿接在销轴3上。
为了方便就地取材,本实施例还可采用槽钢作为支撑板1,将两块槽钢选用背靠背的方式并排,两块槽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便于套环7插入到间隙中,另外还在槽钢上设置横向贯穿槽钢的通孔,当套环7伸入到槽钢之间的缝隙并与通孔基本位于同一高度时,插入销轴到通孔中,将套环7锁住,从而实现吊杆与槽钢之间的可拆式连接。
为了防止定位架与下方的钢筋笼出现水平方向的相互运动,即避免钢筋笼出现晃动,吊杆2的顶端到销轴3的距离小于凹口6的沿口到销轴3的距离。
为了便于吊升,本实施例在定位架上设置吊环5,吊环5固定于定位架的中心线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首先,护筒8是预先设置在桩孔10处的,而且护筒8的中心线与桩孔10的中心线基本重合的,然后将钢筋笼9临时固定在护筒8上,具体可采用插板11穿入钢筋笼9的方式,使钢筋笼9横在护筒8上,等待与定位架实现对接固定;接着,通过吊升装置将定位架吊至钢筋笼9的正上方,保持吊杆2的竖直状态,将吊杆2的下端与钢筋笼9焊接,可采用双面焊接,从而使定位架、吊杆2、钢筋笼9固定为一个整体;最后,吊起定位架,拆除钢筋笼上的临时固定结构(若是插板11,则取下即可),然后降下定位架,此时钢筋笼9位于桩孔10内,将定位架放置在护筒8上之前,使定位架上的校验块4全部位于护筒8内或者全部位于护筒8外,然后放下定位架,得到如图4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已经完成对钢筋笼9的定位,能够确保钢筋笼9就是位于桩孔10的中心处,然后可将导管穿过定位架、伸入到桩孔10中完成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混凝土后,通过可拆卸结构将定位架从钢筋笼上拆下,从而可实现定位架的多次重复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