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绿化防冻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0804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绿化防冻挡土墙。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挡土墙经常采用石块垒砌而成,其结构强度差,建造周期长,耐冲击性差,容易发生塌方;同时建筑工程挡土墙不能很好的将土壤内的积水排出,使得土体含水量大同时,建筑工程挡土墙的上方经常会设计绿化带,而这些绿化带并没有排水结构,在绿化带内不能及时排出的水会影响整个混凝土墙体的强度。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建筑工程挡土墙的抗冻性能较差,长时间使用容易损坏,适用性和实用性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且现在的挡土墙都是斜坡建筑,人们在挡土墙上走动时,很容易直接沿墙面跌落,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然而目前的挡土墙并没有提醒或保护人们自身安全的设施,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绿化防冻挡土墙,它具有结构强度好、有效排除墙体内水分、抗冻性能强、使用稳定性好及有效提醒保护人们避免意外危险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工程绿化防冻挡土墙,包括挡土墙体,所述挡土墙体内设置有钢筋骨架,所述挡土墙体上分别设置有迎水面及背水面;所述挡土墙体靠近迎水面的一侧设有 出水管,所述挡土墙体靠近背水面的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绿化带的下方设有排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排水管汇集至出水管内;所述挡土墙体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所述绿化带的上方设置有警示牌;所述挡土墙体的内部设置有抗冻空隙,所述抗冻空隙内设置有抗冻颗粒填充层。

所述挡土墙体呈梯形状结构,所述迎水面的倾斜角大于背水面的倾斜角。

所述警示牌的表面上涂设有荧光层。

所述进水管位于出水管的上方。

所述出水管管口设有防护网。

所述出水管呈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钢筋骨架,同时将挡土墙体呈梯形状,迎水面的角度大于背水面的角度,可增强其稳定性及抗冲击能力;通过警示牌,可有效提醒保护人们,避免意外危险;在挡土墙体内设置进水管、出水管及排水管,可有效的排出墙后土体的水分,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设置抗冻颗粒填充层,可提高挡土墙体的抗冻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见图1所示:一种建筑工程绿化防冻挡土墙,包括挡土墙体10,挡土墙体10内设置有钢筋骨架11,挡土墙体10上分别设置有迎水面12及背水面13,挡土墙体10呈梯形状结构,迎水面12的倾斜角大于背水面13的倾 斜角;挡土墙体10的顶部设置有绿化带14,绿化带14的上方设置有警示牌15;警示牌15的表面上涂设有荧光层21,在夜间也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挡土墙体10靠近迎水面12的一侧设有出水管16,挡土墙体10靠近背水面13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7,绿化带14的下方设有排水管18,进水管17与排水管18汇集至出水管16内;出水管16管口设有防护网;当降雨时,绿化带14内会存有大量积水,积水会顺着排水管18流至出水管16中,如果墙后土体内的积水过多也会顺着进水管17流至出水管16中,积水再顺着出水管16流出挡土墙体10外,同时进水管17位于出水管16的上方,出水管16呈倾斜设置,能够非常方便的排水。挡土墙体10的内部设置有抗冻空隙19,抗冻空隙19内设置有抗冻颗粒填充层20。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钢筋骨架11,同时将挡土墙体10呈梯形状,迎水面12的角度大于背水面13的角度,可增强其稳定性及抗冲击能力;通过警示牌15,可有效提醒保护人们,避免意外危险;在挡土墙体10内设置进水管17、出水管16及排水管18,可有效的排出墙后土体的水分,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设置抗冻颗粒填充层20,可提高挡土墙体10的抗冻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