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良好气密性的进料缓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887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罐,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气密性的进料缓冲罐,属于供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缓冲罐主要用于各种系统中缓冲系统的压力波动,使系统工作更平稳。缓冲罐被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锅炉、热水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中,其缓冲系统压力波动,消除水锤起到稳压卸荷的作用,在系统内水压轻微变化时,缓冲罐能保证系统的水压稳定,水泵不会因压力的改变而频繁的开启。目前因为缓冲罐壳体是直接与水接触的,所以壳内都喷涂防锈层。罐的接口与壳体之间是焊接而成。这样在焊接的过程中,高温就会将防锈涂层氧化。本来是银白色的涂层,在焊接后呈现黑色。用手触摸可感觉有黑色小颗粒。那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氧化点工作时长期与水接触,慢慢就会生锈并逐渐扩大,直到整个罐体生锈,造成缓冲罐的损坏,同时气密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缓冲罐气密性不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气密性的进料缓冲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气密性的进料缓冲罐,包括罐体、进料通道、出料通道、进气嘴、出气嘴、截止阀、安全阀、排污球阀、气囊装置、气囊、压力表、支架和端盖,所述罐体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罐体的顶部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的顶部设有所述安全阀,所述罐体上设有所述压力表,所述罐体的一侧设有所述进料通道,所述罐体的另一侧设有所述出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上设有所述截止阀,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所述排污球阀,所述罐体的内部设有所述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由所述气囊、所述进气嘴和所述出气嘴组成,所述进气嘴与所述进料通道的位置相对应并连接,所述出气嘴与所述出料通道的位置相对应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全阀贯穿所述端盖与所述气囊装置连接,所述排污球阀贯穿所述罐体的底部与所述气囊装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气囊装置与所述罐体的内壁存在着间隙。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采用在罐体中设有气囊装置,将缓冲罐分割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阻止了材料与罐体的直接接触,防止长期使用对罐体氧化,腐蚀等损坏,同时气囊装置便于拆卸,损坏时,可及时进行更换,增加工作效率,且增加其气密性,达到更加完美的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进料通道;3、出料通道;4、进气嘴;5、出气嘴;6、截止阀;7、安全阀;8、排污球阀;9、气囊装置;10、气囊;11、压力表;12、支架;13、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气密性的进料缓冲罐,包括罐体1、进料通道2、出料通道3、进气嘴4、出气嘴5、截止阀6、安全阀7、排污球阀8、气囊装置9、气囊10、压力表11、支架12和端盖13,罐体1安装于支架12上,罐体1的顶部设有端盖13,端盖13的顶部设有安全阀7,罐体1上设有压力表11,罐体1的一侧设有进料通道2,罐体1的另一侧设有出料通道3,进料通道2上设有截止阀6,罐体1的底部设有排污球阀8,罐体1的内部设有气囊装置9,气囊装置9由气囊10、进气嘴4和出气嘴5组成,进气嘴4与进料通道2的位置相对应并连接,出气嘴5与出料通道3的位置相对应并连接。

安全阀7贯穿端盖13与气囊装置9连接,排污球阀8贯穿罐体1的底部与气囊装置9连接,构成一个气密性极强的缓冲罐。

气囊装置9与罐体1的内壁存在着间隙,便于拆卸及安装,发生损坏时,可及时的对其进行跟换,而不需要对罐体进行跟换。

具体原理:水源从进料通道进入气囊装置中,且气囊装置9独立存在于罐体1内,缓冲罐的主要作用是缓冲系统的压力波动,主要是通过压缩空气实现,使缓冲过得水源从出料通道流出。由于气囊装置9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增强缓冲效果,也大大加强罐体1的使用寿命。

该装置采用在罐体1中设有气囊装置9,将缓冲罐分割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阻止了进料与罐体1的直接接触,防止长期使用对罐体氧化,腐蚀等损坏,同时气囊装置9便于拆卸,损坏时,可及时进行更换,增加工作效率,且增加其气密性,达到更加完美的缓冲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