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807阅读:1422来源:国知局
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疏浚工程用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耙吸挖泥船的耙头。



背景技术:

目前耙吸挖泥船的工作方式是一边航行一边挖泥,在船的两侧各安装一个耙头。挖泥船航行时,带动耙头往前运动,由耙头在水下挖掘土壤,然后通过泥泵的抽吸,沿着泥管把泥浆吸入泥舱,待舱满后再航行至抛泥区域进行抛泥。其中现有的挖泥船的耙头,如图9和图10所示,一般设有两排耙齿(即前排耙齿和后排耙齿)和两排高压喷头(即前排高压喷头和后排高压喷头),工作时高压水流从喷头射出,将板结砂土冲碎松散,再通过耙齿的切削,冲切相互作用使泥砂容易悬浮,便于吸入泥管,提高挖泥效率。但是由于在挖泥时,某一处的土壤只能被前后排高压冲水各冲刷一次,破土能力不强,尤其在挖掘密实细砂质土壤时,不能对土壤进行有效破碎,挖泥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强破土能力、提高疏挖密实细砂的产量的耙吸挖泥船用耙头。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包括主耙头,主耙头转动支撑在耙臂上,所述耙臂和主耙头之间设置有液压缸,耙臂上固定有进水歧管,进水歧管的进水口连接高压冲水管线,进水歧管的各出水口分别连接出水软管,出水软管包括前给水软管和后给水软管,前给水软管连接有安装在主耙头上的前引水腔体,前引水腔体连接有若干个进水管,进水管下端伸入到主耙头下侧,进水管下端连接有横向引水管和纵向引水管,横向引水管和纵向引水管相通,且交错排列在主耙头下侧,横向引水管上连接有多个前排高压喷头,纵向引水管上各连接有多个纵向高压喷头,后给水软管通过后引水腔体向后排高压喷头供水,主耙头上还安装有耙齿组,耙齿组中包括多个耙齿。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耙齿组中的耙齿、前排高压喷头、后排高压喷头和纵向高压喷头均向前下方倾斜,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夹角为30°~60°。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耙臂后部设置有转轴,转轴用于支撑主耙头,耙臂后部设置有与主耙头外表面形状相配合的防护罩,耙臂的主体结构由多块板材焊接而成,耙臂内部设置有中空腔体,中空腔体在耙臂外部连接有泥泵,耙臂靠近主耙头一侧开设有一排吸泥孔,吸泥孔与耙臂内的中空腔体相连通,耙臂的前端加工有连接孔,连接孔用于连接运送泥土的管路。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耙臂上部安装有支撑座,进水歧管固定在支撑座上,支撑座上还固定有前液压缸固定座,前液压缸固定座与液压缸转动连接,液压缸前端与液压缸支座转动连接,液压缸支座固定在后液压缸固定座上,后液压缸固定座安装在主耙头上。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耙齿组中包括多个形状相同的耙齿,每个耙齿整体呈楔形,包括头部、过渡部和根部,其中头部包括夹角为钝角的主工作面和副工作面,主工作面位于耙齿内侧,与过渡部的内壁相连,过渡部的内壁为向外侧弯曲的弧面,过渡部的外壁连接副工作面,过渡部的外壁分为两段,其中与副工作面直接连接的为斜平面,斜平面上方是向内侧弯曲的弧形平面,耙齿的根部加工有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其中所述耙齿组包括前排耙齿和后排耙齿,前排耙齿和后排耙齿分别位于主耙头下侧的中部和后部。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在现有耙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变了传统耙头只有前后并列的两排喷头进行喷水的情况,增加了喷水的强度和面积。本实用新型在接有高压水流的前引水腔体中引出若干根进水管,进水管伸入到主耙头下侧并连接横向引水管和纵向引水管,横向引水管和纵向引水管分别连接前排高压喷头和纵向高压喷头,横纵喷头交叉设置,增大了高压喷水覆盖的面积和冲击地面的强度,也提高了耙齿的切削深度和宽度。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在工作时可充分破土,使土与水混合被吸泥管吸走,更利于疏挖密实细砂的表面,有效提高产量,同时制造使用方便、容易推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中耙齿右上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中耙齿左下视角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中耙头左下视角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中耙头右上视角的立体图;

图9为现有技术中耙头的主视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耙头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和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包括主耙头1,主耙头1转动支撑在耙臂18后部的转轴42上,耙臂18后部设置有与主耙头1外表面形状相配合的防护罩43,防护罩43起到保护主耙头1的作用,同时防止主耙头1在转动过程中有杂质进入主耙头1和耙臂18内部。耙臂18的主体结构由多块板材焊接而成,加工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耙臂18内部设置有中空腔体46,中空腔体46在耙臂18外部连接有泥泵,用于抽取泥浆。耙臂18靠近主耙头1一侧开设有一排吸泥孔41,吸泥孔41与耙臂18内的中空腔体46相连通。耙臂18的前端加工有连接孔45,连接孔45用于连接运送泥土的管路。耙臂18上方安装有支撑座17,支撑座17上固定有前液压缸固定座15和进水歧管14。

如图1和图2所示,进水歧管14的进水口连接高压冲水管线16,高压冲水管线16内充满高压水,进水歧管14的各出水口分别连接各出水软管,保证高压水均匀分配到各出水软管中。前液压缸固定座15上转动安装有液压缸13,液压缸13前端与液压缸支座转动连接,液压缸支座固定在后液压缸固定座10上,后液压缸固定座10安装在主耙头1上。前液压缸固定座15和后液压缸固定座10可以便于液压缸13的拆卸和更换。当液压缸13伸缩时,前液压缸固定座15固定不动,后液压缸固定座10带动主耙头1转动,为主耙头1提供动力。

如图3和图4所示,出水软管包括前给水软管12和后给水软管11,其中后给水软管11连接有安装在主耙头1上的后引水腔体7,后引水腔体7连接有多个后排高压喷头6,后排高压喷头6沿主耙头1的长度方向直线排列在主耙头1下侧的后部;前给水软管12连接有安装在主耙头1上的前引水腔体8,前引水腔体8连接有两个进水管21,进水管21下端伸入到主耙头1下侧,进水管21下端连接有一个横向引水管19和三个纵向引水管20,横向引水管19和纵向引水管20相通,且交错排列在主耙头1下侧。横向引水管19上连接有多个前排高压喷头4,纵向引水管20上各连接有多个纵向高压喷头2。由于空间位置的限制,位于两侧的两个纵向引水管20上各连接有7个纵向高压喷头2,而位于中间的纵向引水管20上连接有8个纵向高压喷头2。后排高压喷头6、前排高压喷头4和纵向高压喷头2向前下方倾斜的角度相同,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60°。

如图3-图6所示,主耙头1上还安装有耙齿组,每个耙齿的整体形状呈楔形,包括头部、过渡部和根部,其中头部包括夹角为钝角的主工作面32和副工作面31,主工作面32和副工作面31用于切土。主工作面32位于耙齿内侧,与过渡部33的内壁相连。过渡部33的内壁为向外侧弯曲的弧面,弧面结构可以便于耙齿增加挖掘深度,同时耙齿内侧可以存储更多的泥土,防止泥土过多阻碍后续工作。过渡部33的外壁连接副工作面31,过渡部33的外壁分为两段,其中与副工作面直接连接的为斜平面36,斜平面36可以便于泥土的快速排出,斜平面36上方是向内侧弯曲的弧形平面35,便于加工和安装。耙齿的根部34加工有安装槽,用于耙齿与主耙头1的连接。耙齿组包括前排耙齿3和后排耙齿5,前排耙齿3和后排耙齿5分别位于主耙头1下侧的中部和后部,前排耙齿3和后排耙齿5的倾斜角度与各喷头相同。

本实用新型耙吸挖泥船用耙头的工作原理:高压水流由高压冲水管线进入进水歧管14,水流由进水歧管14均分后进入前给水软管12和后给水软管11,进入前给水软管12的高压水流继续流入前引水腔体8,通过进水管21流到主耙头1下侧的横向引水管19和纵向引水管20中,最终通过前排高压喷头4和纵向高压喷头2喷出;而进入后给水软管11的高压水流进入后引水腔体7后直接通过后排高压喷头6喷出。各高压喷头喷出的高压水流用于破土,降低耙齿切削力,使耙齿更易切土,提高疏挖密实细砂时的密度,增加产量。在高压水流喷射之后主耙头1开始动作,耙臂18保持不动,主耙头1进行转动,带动主耙头1上的耙齿组进行挖泥工作,液压缸13给前后两排耙齿提供动力。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