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226阅读:9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建筑装饰施工工艺中,沉降池直接使用碎石和建筑废料回填,容易造成回填层下沉和砂浆层空鼓、开裂,使防水层失去功效,沉降池容易积水,造成沉降池内长期存水而对防水膜侵蚀,使防水层失去功效发生渗漏;且容易造成有害细菌滋生以及霉菌害虫的衍生,严重影响业主的使用功能和身心健康,背离了现代建筑装饰实用、环保、耐用的初衷。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20215744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预防下沉和预防裂缝漏水的沉降池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有安置在楼板层上的沉降池本体,沉降池本体的上端露出楼板层,所述的沉降池本体由下往上依次包括有第一防水层、陶粒砂浆回填层、钢丝网、找平层、铺贴层和饰面层,其中在陶粒砂浆回填层的下部埋设有排水管和管墩,所述排水管的排水口设置为向上开口,排水管的尾部固定在管墩上,所述的铺贴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防水层。

这种沉降池结构虽然可以预防沉降池下沉和裂缝漏水,但是由于沉降池的阴角处为垂直状,沉降池的底壁和侧壁易发生开裂的现象,导致漏水、渗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具有减少沉降池的底壁与侧壁发生开裂现象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层楼板上的沉降池本体,所述沉降池本体由下往上依次设有第一防水层、陶粒砂浆回填层、钢丝网和找平层,所述陶粒砂浆回填层内埋设有排水管和管墩,所述第一防水层涂覆于所述沉降池本体的侧壁和底壁,所述沉降池本体的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设有呈弧形设置的过渡斜坡,所述过渡斜坡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若干加强棱,所述加强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沉降池本体的底壁和侧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斜坡将沉降池本体的侧壁和底壁连成一体,在使用过程中,沉降池本体的侧壁作用在底壁上的力经过渡斜坡过渡后分散了应力,从而减少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减少了沉降池本体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发生开裂的现象;加强棱可以进一步加强沉降池本体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减少沉降池本体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发生开裂的现象;同时由于沉降池本体的侧壁和底壁呈圆弧形式过渡,第一防水层可以涂覆的更加连贯,从而减少流坠堆积,使第一防水层干燥时间一致,提高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丝网上设有镀锌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镀锌层可以减少陶粒砂浆回填层和找平层中含有的水分与钢丝网发生反应,从而减少钢丝网发生锈蚀而破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找平层的厚度大于5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50mm的厚度可以保证找平层的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更好的实现找平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管的管口处设有防护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盖可以减少砂浆、陶粒等杂物在回填的过程中进入到排水管中而造成排水管堵塞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楼板上设有第二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防水层可以提高基层楼板的防水性能,减少基层楼板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墩包括基座、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调节套筒、螺纹连接在所述调节套筒内的调节杆、固定在所述调节杆端部的支撑座、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用于供排水管放置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沉降池建造的过重中一般都是先将排水管布置好,再将管墩放置在排水管的下方以固定排水管,而通常排水管各处的高度不同;在固定排水管时,先将管墩放置在排水管的下方,然后保持支撑座不动,转动调节套筒,从而带动调节螺杆转动上升至排水管嵌入限位槽内,即可实现对排水管的支撑作用,再填入陶粒砂浆回填层后即可实现排水管和管墩的固定;这种管墩可以适应不同高度的排水管,且可以预先批量生产,使排水管固定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座包括固定在所述调节杆上的第一支座、铰接在所述第一支座上的第二支座、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支撑板、以及螺纹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二支座相抵触的支撑件,所述限位槽形成于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拧动支撑件可使第二支座转动,第二支座在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即发生变化,即可改变限位槽的大小,从而使限位槽可以适配不同直径的排水管,对不同管径的排水管形成较好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槽呈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的限位槽可以更好的适配不同管径的排水管,从而对排水管形成更好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找平层上预留有地漏口,所述找平层上位于靠近所述地漏口的位置朝向所述地漏口倾斜设置并形成有斜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地漏口可以方便积水流入排水管中,斜坡可以使积水更容易流如地漏口中,减少找平层上出现积水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坡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为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2°的倾角既可以保持找平层的平整度,又可以实现较好的排水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过渡斜坡和加强棱,减少了沉降池本体的底壁和侧壁连接处的应力集中,提高沉降池本体的底壁和侧壁连接强度,从而减少了沉降池本体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发生开裂的现象;同时使第一防水层可以涂覆的更加连贯,从而减少流坠堆积,使第一防水层干燥时间一致,提高防水性能;同时减轻楼板自重,保证沉降池内各填充层结构的稳定性,便于维修和再次改造,减少因各填充层下层引起地砖空鼓、开裂;减少找平层开裂造成漏水等现象;

其二,管墩包括基座、调节套筒、调节杆和支撑座,使管墩可以对不同高度的排水管形成支撑;

其三,支撑座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支撑板和支撑件,使支撑座可以适配不同管径的排水管,从而对排水管形成更好的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层楼板;11、第二防水层;2、沉降池本体;21、第一防水层;22、陶粒回填层;23、钢丝网;24、找平层;241、地漏口;242、斜坡;3、过渡斜坡;31、加强棱;4、排水管;41、防护盖;5、管墩;51、基座;52、调节套筒;53、调节杆;54、支撑座;541、第一支座;542、第二支座;543、支撑板;544、支撑件;55、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沉降池回填结构,如图1所示,基层楼板1上设置有沉降池本体2,沉降池本体2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呈弧形设置的过渡斜坡3,沿过渡斜坡3的长度方向均分布有若干加强棱31,加强棱31的两端与沉降池本体2的底壁和侧壁固定连接,且与沉降池本体2的底壁和侧壁形成三角形状结构,过渡斜坡3和加强棱31均由水泥砂浆浇筑而成。

沉降池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水层21、陶粒砂浆回填层、钢丝网23和找平层24;

第一防水层21均匀涂覆在沉降池本体2的底壁和侧壁上;

陶粒砂浆回填层由水泥:沙:陶粒的体积比为1:3:8的混凝土制成;

钢丝网23铺设在陶粒砂浆回填层的表面,钢丝网23的表面涂镀有镀锌层以提高钢丝网23的耐腐蚀性能;

找平层24的厚度大于50mm,从而使找平层24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找平能力;找平层24上预留有地漏口241,找平层24位于靠近找平层24的位置朝向地漏口241倾斜设置并形成有斜坡242,斜坡24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为1-2°;

为了提高基层楼板1的防水性,在基层楼板1上还涂覆有第二防水层1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陶粒砂浆回填层内埋设有排水管4和管墩5,管墩5用于支撑排水管4,在排水管4的管口处盖合有防护盖41;管墩5包括基座51、转动连接在基座51上的调节套筒52、螺纹连接在调节套筒52内的调节杆53、固定在调节杆53端部的支撑座54;调节套筒52内嵌于基座51,从而减少管墩5的总高度,方便将管墩5放置在排水管4下方,在调节套筒52的端部设有延伸出基座51的转杆,以方便调节套筒52转动;

如图2所示,支撑座54包括固定在调节杆53上的第一支座541、铰接在第一支座541上的第二支座542、固定在基座51上的支撑板543、以及螺纹连接在支撑板543上且与第二支座542相抵触的支撑件544;第一支座541和第二支座542之间形成有限位槽55,第一支座541的内壁和第二支座542的内壁均呈弧形设置,从而限位槽55也呈弧形设置;支撑件544采用螺栓,支撑件544的端部抵触在第二支座542的外壁上;

由于在沉降池建造的过重中一般都是先将排水管4布置好,再将管墩5放置在排水管4的下方以固定排水管4,而通常排水管4各处的高度不同;在固定排水管4时,先将管墩5放置在排水管4的下方,然后保持支撑座54不动,转动调节套筒52,从而带动调节螺杆转动上升至排水管4嵌入限位槽55内,即可实现对排水管4的支撑作用;随后拧动支撑件544可使第二支座542转动,第二支座542在转动的过程中与第一支撑件544之间的距离即发生变化,即可改变限位槽55的大小,直至第二支座542与第一支座541将排水管4夹紧;最后填入陶粒砂浆回填层后即可实现排水管4和管墩5的固定;这种管墩5可以适应不同高度和不同管径的排水管4,且可以预先批量生产,使排水管4固定更加方便。

过渡斜坡3将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和底壁连成一体,在使用过程中,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作用在底壁上的力经过渡斜坡3过渡后分散了应力,从而减少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减少了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发生开裂的现象;加强棱31可以进一步加强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减少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发生开裂的现象;同时由于沉降池本体2的侧壁和底壁呈圆弧形式过渡,第一防水层21可以涂覆的更加连贯,从而减少流坠堆积,使第一防水层21干燥时间一致,提高防水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