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1868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抗浮设计主要采用“抗”的方法,即确定最高抗浮水位,结构自重和水浮力的差值通过采用抗拔桩、抗浮锚杆或者增加配重的方式来防止地下室结构上浮。对于埋深较深、抗浮水位较高的地下结构工程,抗浮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抗浮构件失效,则会引起地下室上浮,危及结构安全。本公司已申请的专利“一种新型地下室排水抗浮系统”(申请号201620108232.3)虽然也提及了对抗浮构件失效的保险阀门,但是并未设计其具体结构和配件,不够详细。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二次保险”装置,预防结构抗浮常规措施失效的情形,保证地下室不发生上浮,用较低的成本避免重大的结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安全又经济地解决地下室抗浮失效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阀、水压力显示仪器、手动阀门、控制开关、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端连接自然土壤层,所述水管的出水端设在地下室的阀门井或集水井内;所述安全阀、手动阀门、水压力显示仪器、控制开关都装在水管上且处于阀门井或集水井内;所述水管的进水端安装有地下水过滤网。

所述安全阀为单向水压力阀,通过其感应到的内外压力差控制开关,当水管中的地下水水压力超过预设值的时候可以自动打开,水管中的地下水从出水端进入阀门井或集水井;当阀门井或集水井内在安全阀上部的正水压达到一定值时,安全阀自动关闭。

所述手动阀门用三通接头安装在安全阀前端,一般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有特殊情况时可手动开启,此时地下水通过手动阀门直接流入阀门井或集水井,不再通过安全阀。

所述控制开关为手动开关,在需要时可以紧急关闭,如在水压力没有达到预设值但安全阀也自动打开时,通过手动关闭所述控制开关,可阻断水进入安全阀。

所述水压力显示仪器为记录和显示水管中水压力的仪器。

所述水管为不锈钢或者黄铜材质,耐腐蚀性、耐久性强。

所述地下水过滤网起到过滤作用,防止土壤层中的沙、土、泥浆进入水管从而堵塞安全阀;

优选的,所述阀门井上方还可设置阀门井盖,避免平时地下室正常使用时损坏内部的安全阀。

优选的,所述水管选用80mm管径,所述水压力显示仪器的压力值可测范围为0~0.16Mpa。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安全阀和手动阀门、控制开关的联合作用,采用泄压方式对地下室抗浮失效实现“二道防线”功能,确保地下室结构不因水浮力而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装在地下室地面下方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装在地下室地面下方侧面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一种地下室水浮力泄压自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阀1、水压力显示仪器2、手动阀门3、控制开关4、水管5,所述水管5的进水端51连接自然土壤层,所述水管5的出水端52设在地下室的阀门井6(图2所示)或集水井 7(如图3所示)内;所述安全阀1、手动阀门3、水压力显示仪器2、控制开关 4都装在水管5上且处于阀门井6或集水井7内;所述水管5的进水端51安装有地下水过滤网8。

所述安全阀1为单向水压力阀,通过其感应到的内外压力差控制开关,当水管5中的水压力超过预设值的时候可以自动打开,水管5中的地下水从出水端52进入阀门井6或集水井7;当阀门井6或集水井7内在安全阀1上部的正水压达到一定值时,安全阀1自动关闭。

所述手动阀门3,用三通接头安装在安全阀1的前端,一般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当有特殊情况时可手动开启,此时地下水通过手动阀门3直接流入阀门井6或集水井7,不再通过安全阀1。

所述控制开关4为手动开关,在需要时可以紧急关闭,如水压力没有达到预设值但安全阀1也自动打开时,通过手动关闭所述控制开关4,可阻断水进入安全阀1。

所述水压力显示仪器2为记录和显示水管中水压力的仪器。

所述水管5为不锈钢或者黄铜材质,耐腐蚀性、耐久性强。

所述地下水过滤网8起到过滤作用,防止土壤层中的沙、土、泥浆进入水管5从而堵塞安全阀1。

所述水管5选用80mm管径,所述水压力显示仪器2的压力值可测范围为0~ 0.16Mpa。

如图2所示,所述阀门井6上方还可设置阀门井盖61,避免平时地下室正常使用时损坏内部的安全阀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