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堰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46002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利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围堰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围堰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其作用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以便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一般主要用于水工建筑中,除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围堰一般在用完后拆除,围堰高度高于施工期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围堰的作用既可以防水、围水,又可以支撑基坑的坑壁。

常见深水基础围堰主要有钢板桩围堰、锁扣钢管桩围堰、双壁钢围堰等,钢板桩围堰是最常用的一种板桩围堰,其具有强度高,容易打入坚硬土层;但是围堰建筑均处于水中或者松软的泥浆中,容易使围堰漏水或者密封低的问题,且围堰需要较强的结构强度保证围堰的抗水压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围堰密封性能以及结构强度的围堰施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围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前准备:现场勘察,根据图纸制定出围堰及引水渠的位置;

S2、场地清理: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确定开挖路线,基底标高、边坡坡度及土方堆放地点,清除挖方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及树木杂草;

S3、围堰放线:对围堰定位,且按照平面布置图放出围堰开始至结束部位的位置;

S4、打木桩:将木桩压入地底,且间距为1米;

S5、垒堰提:木桩打到深度后,沿沉入的木桩的方向铺设放彩条布、毛竹片以及装满泥土的编织袋,且编织袋中间用粘土填实;

S6、填筑堰体:在打好的木桩上架设钢管与木桩形成一体,再用钢丝绳连接拉紧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以抵抗水压力的堰体;

S7、围堰保护处理:在堰体迎水面铺设一层太阳布,同时在太阳布上铺设有一层编织袋装土;

S8、围堰完工后清理:将堰内水排干以及对河底的淤泥进行清理;

S9、施工后检测:在围堰顶部布置多个观测点,对围堰的水位、沉降、位移进行观测,且形成沉降位移曲线;

S10、土方回填控制。

如此设置,通过对现场勘察,制定出相应的图纸,便于对围堰进行整体的布局以及操作,方便观测,之后再对场地清理,使一些浮渣,浮躁等植物清理干净后,在确定围堰的基底标高、边坡坡度及土方堆放地点,对围堰定位后,计划从开始到结束的位置;之后进行木桩的打桩,确定实际所需要围堰的具体方位,但木桩大号后,通过设置彩布条以及毛竹片,使木桩整体连接起来,提高木桩的稳定性能,之后再将装满泥土且中间用粘土填实的编织袋,提高围堰的密实效果以及围堰的防水效果,之后在打好的木桩上架设钢管与木桩形成一体,用钢丝绳连接拉紧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以抵抗水压力的堰体,提高围堰的稳定性能,使堰体的结构强度提高;围堰好后在堰体迎水面铺设一层太阳布,同时在太阳布上铺设有一层编织袋装土,提高对专注堰体后对堰体的保护作用,减小雨水对堰体的冲涮,围堰完成后对堰内进行给排水,避免堰内的过渡潮湿,同时对污泥进行清理,使堰内增加,减小在建筑堰体时过渡沉降,围堰建好后,在围堰的顶部布置多个观测点,对对围堰的水位、沉降、位移进行观测,且形成沉降位移曲线,可实时了解围堰的具体情况,方便对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再通过土方回填控制,使堰体地底更加紧实,后在其建筑基座的时候更加稳定,减小沉降量,提高安全稳定性;整个方案中具有提高围堰密封性能以及结构强度,同时也提高围堰建筑时的观测性能,进而提高围堰施工的安全稳定性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在建筑堰体时,将堰提筑成向迎水面拱的弧形,拱起高度为河宽的10%,且不小于2米,在堰提背水的一侧边的边坡中打两排木桩加固,木桩的直径不小于10厘米、长为4~6米,排距1.5米,桩距1米且交错排列,在木桩的内侧用装满粘土的编织袋筑2米宽的堤,再填筑堰体。

如此设置,将迎风面设置成弧形,可减小水对堰提的冲击,达到一个缓存的作用,具有提高堰体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堰提背水的一侧边的边坡中打两排木桩加固,可起到支撑堰体收到水压或者冲击的作用,提高堰体结构的作用;同时在木桩的内侧用装满粘土的编织袋筑2米宽的堤,再填筑堰体,具有提高堰体结构强度的作用,与木桩在堰体的强度上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设置:在打木桩时,先将木桩扶桩就位,利用挖掘机敲打木桩,挖斗将木桩压入地基一定深度自稳后,在将木桩压下去,间距为1米。

如此设置,预先将木桩扶正后再进行敲打,提高木桩插入地底的准确性,待木桩稳定后,再进行敲打,可提高木桩的稳定性以及操作安全性能。

进一步设置:木桩打到深度后,沿木桩的方向铺设彩条布及毛竹片,然后放入装满泥土的编织袋,以叠压的方式两排依次码放整齐;以同样的方式打入另一侧木桩以及堆放两排编织袋或草包,中间用粘土填实,依次跟进直至围堰完成,围堰高度高出水面1米。

如此设置,通过沿木桩的方向铺设彩条布及毛竹片,可提高木桩打入地底后的整体连接作用,提高建筑堰体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彩条布及毛竹片,也提高堰提的密实效果,进而提高围堰的防水效果;将围堰高度高出水面1米,有效减小水体流入堰体内的作用,提高堰体的防水密封作用。

进一步设置:围堰完工后,用水泵把围堰内的水排出,且在靠下游的一侧用钢管斜撑,以抵挡单侧水的压力。

如此设置,将围堰内的水排出后,便于对围堰内进行施工,同时在下游的一侧用钢管斜撑,增加围堰对抵挡单侧水的压力的作用,提高围堰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围堰保护处理中,迎水面的太阳布采用无纺土工布进行防护,且在无纺土工布缝间用尼龙绳联接,外侧坡脚下采用装土编织袋压实防护。

如此设置,通过在迎水面设置太阳布,可减小水对围堰的冲刷,提高对围堰的保护作用,同时无纺土工布具有结构强度好,且价格便宜的作用,将土工布缝间用尼龙绳联接可提高整体覆盖时无纺土工布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外侧坡脚下采用装土编织袋压实防护,提高无纺土工布压紧于围堰上的作用,提高对围堰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设置:迎水面的太阳布铺设于河床的一侧,且不小于2米,上下层太阳布搭接长度为1米,其余接头长度搭接为0.5米。

如此设置,提高太阳布保护围堰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土方回填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1)土方选择:采用生化池土方的矿渣或粘性土回填,且用蛙夯分层夯实;

2)分层接缝处理:每层接缝处呈阶梯形布置,碾迹为0.5米,上下层接缝应错开且不小于1米;

3)预留沉降量:不超过填方总高度的3%;

4)池塘边坡要求:呈阶梯状设置,且宽高比为1:1.5,台阶高为300毫米,宽为450毫米;

5)压实填土质量检测:采用分层进行抽样检验,设置多个检验点检验其密度和含水量。

如此设置,通过在中部土方采用生化池土方的矿渣或粘性土回填,可减小土方内的生物细菌等滋生,减小生物对堰体的腐蚀,增加堰体内端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减小筑成堰体后过渡沉降;每层接缝处呈阶梯形布置,上下层接缝应错开,可提高相邻分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同时预留沉降量不超过填方总高度的3%,有效适应后期堰体微量沉降后的调节作用,池塘边坡呈阶梯状设置,使堰体整体上呈三角状设置,可提高堰体的结构稳定性,最后在压实填土后进行抽样检测,对堰体进行密度及含水量检测,提高对堰体的实施勘测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分层夯实中,碾压密实,且塘边块石粒直径不大于20厘米,有机物含量不大于8%,含泥量不小于50%。

如此设置,使围堰中部通过分层夯实,碾压密实,达到整体稳定的作用,同时塘边块石粒直径不大于20厘米,可减小在碾压时,相邻石粒之间的间隙,增加土方回填的密实度;同时有机物含量不大于8%,减小一些生物细菌的滋生而腐蚀围堰,提高堰体的建筑安全性;而含泥量不小于50%,可提高堰体内回填物质的相互粘结,进而提高堰体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分层接缝处理中,填方边缘部位压实,宽填0.2米,边坡整平拍实,并用蛙式打夯机夯打密实。

如此设置,可提高各个层的结实度,减小后期过渡沉降,同时将边缘压实,减小土方边缘的磨损,便于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相比:使围堰建筑过程中具有安全稳定的作用,围堰建好后,通过彩布条、毛竹片以及编织袋,可提高围堰的密封性能以及结构强度,便于后期堰体以及土方回填做好施工准备;同时在围堰的顶部布置多个观测点,对围堰的水位、沉降、位移进行观测,且形成沉降位移曲线,可实时了解围堰的具体情况,方便对出相应的对策;同时也提高围堰建筑时的观测性能,进而提高围堰施工的安全稳定性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一种围堰施工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围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前准备:先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场地环境、地质以及水下情况,再根据图纸制定出围堰及引水渠的位置。

S2、场地清理: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确定开挖路线,基底标高、边坡坡度及土方堆放地点,清除挖方区域内所有障碍物及树木杂草。

S3、围堰放线:对围堰定位,且按照平面布置图放出围堰开始至结束部位的位置,填筑过程中用水平仪测量填土标高。

S4、打木桩:木桩采购时选用质地优良的木材,木桩长6米,小头14cm~16cm,木桩不得有蛀孔、裂纹或其它足以损害强度之瑕疵;先将木桩扶桩就位,2人扶桩,1人负责控制桩的垂直度、间距、桩顶标高等,再利用挖掘机敲打木桩,挖斗将木桩压入地基一定深度自稳后,然后让扶桩人走开,再将木桩压下去;在堰提背水的一侧边边坡中打两排木桩加固,且每排打入木桩为4棵,木桩的直径不小于10厘米、长为4~6米,排距1.5米,桩距1米且交错排列,以同样的方式打入另一侧木桩。

S5、垒堰提:为了使密实效果好,提高围堰的防水效果,木桩打到深度后,沿木桩的方向均铺设彩条布以及毛竹片,然后放入装满泥土的编织袋,以叠压的方式两排依次码放整齐,且编织袋中间用粘土填实,依次跟进直至围堰完成,围堰高度高出水面1米。

在建筑堰体时,将堰提筑成向迎水面拱的弧形,拱起高度为河宽的10%,且不小于2米,在木桩的内侧用装满粘土的编织袋筑2米宽的堤,再填筑堰体。

S6、填筑堰体:在打好的木桩上架设钢管与木桩形成一体,再用钢丝绳连接拉紧固定,形成一个整体以抵抗水压力的堰体。

S7、围堰保护处理:确保围堰安全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和风浪的影响,围堰填筑完成后,在堰体迎水面铺设一层太阳布,太阳布采用无纺土工布进行防护,且在土工布缝间用尼龙绳联接,太阳布铺设于河床的一侧,且不小于2米,上下层太阳布搭接长度为1米,其余接头长度搭接为0.5米;外侧坡脚下采用装土编织袋压实防护,同时在太阳布上铺设有一层编织袋装土。

S8、围堰完工后清理:用水泵把围堰内的水排出,且在靠下游的一侧用钢管斜撑,以抵挡单侧水的压力;再将堰内水排干以及对河底的淤泥进行清理。

S9、施工后检测:在围堰顶部布置多个观测点,对围堰的水位、沉降、位移进行观测,且形成沉降位移曲线。

S10、土方回填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1)土方选择:采用生化池土方的矿渣或粘性土回填,且用蛙夯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为0.9,碎石会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20厘米,大粒径不得集中填筑或填于分段接头处或填方接头处,有机物含量不大于8%,塘渣含泥量不应小于50%;围堰顶部由土方施工机械来回行驶、压实,压实度不低于80%,堤顶预留50厘米沉降量。

2)分层接缝处理:每层接缝处呈阶梯形布置,碾迹为0.5米,上下层接缝应错开且不小于1米;填方边缘部位压实,宽填0.2米,边坡整平拍实,并用蛙式打夯机夯打密实。

3)预留沉降量:不超过填方总高度的3%。

4)池塘边坡要求:呈阶梯状设置,且宽高比为1:1.5,台阶高为300毫米,宽为450毫米。

5)压实填土质量检测:采用分层进行抽样检验,设置多个检验点检验其密度和含水量。

S11、防掺土工膜:围堰填筑完成后,视渗流情况考虑是否在迎水面铺设防渗土工膜,若渗流过大,则采取迎水面覆盖土工膜措施,铺设土工膜时,在下部压重,使土工膜沿迎风面顺滑至河床底,土工膜延伸至围堰坡底下1-2厘米,底部植入土层一下或采用砂袋反压,保证围堰安全。

S12、基坑降排水:围堰好后在围堰内侧开挖排水明沟,排水沟挖深1.5-2厘米,顶宽部小于1厘米,并间隔50米设集水坑,即用泥浆泵排除围堰内的积水。

S13、围堰的拆除: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拆除或者不拆除围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