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0981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城市地下管网系统的综合管廊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个市政共用隧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

传统的综合管廊建设,一般采用现场浇筑,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钢筋加工绑扎、支模、混凝土浇注、养护、拆模等工序,此方法不仅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同时还存在需要较大的原材料存放和加工厂地等问题。

为了解决现场浇筑式管廊的施工缺陷,出现了整体式预制管廊,但是整体式预制管廊往往体积和重量较大,从工厂到施工现场的的运输和现场吊装极为不便,从而出现了装配式结构管廊。

而现有的装配式结构管廊其实也是属于整体式预制管廊范畴,只是相对整体式预制管廊长度缩短而已;其浇筑工艺一般采用立式整体浇筑或卧式整体浇筑;

卧式整体浇筑,往往都存在几个技术缺陷:

1)由于预制管廊的高度高、重量大,从而在浇筑时经常在模具的下部出现胀模现象,从而造成模具损坏;

2)由于模具为整体式的,从而导致,从上往下向模具内灌注混凝土时,在模具底部的空气及气泡无法完全排出,从而导致成型的管廊底板出现蜂窝状缺陷,甚至出现局部露筋现象,严重影响结构强度、使用寿命及密封性;

3)浇筑完,脱模难,且易磨损磨具,减少模具使用寿命。

而立式整体浇筑,存在技术缺陷:

1)模具的浇筑顶面即为管廊装配时的配合面,采用立式整体浇筑,模具无法保证浇筑的该面的平整度,从而影响之后的管廊装配及密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难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采用上下分体式结构,减轻单件浇筑重量,便于运输、安装;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包括上管廊和下管廊;所述上管廊包括顶板和两上侧板;下管廊包括底板和两下侧板;两上侧板与两下侧板配合连接,内部为空仓。

所述下管廊的下侧板预埋多根底部设锚固板和螺帽的下PC钢棒,上管廊的上侧板设多个与下侧板下PC钢棒对应的通孔,通孔中穿设上PC钢棒;所述下PC钢棒和上PC钢棒通过螺套连接,螺套设于下侧板上部的凹孔中,上PC钢棒的另一端设锚固板和螺帽,固定在顶板上,通过拉紧上PC钢棒,拧紧端部螺帽,再往通孔中灌注混凝土,即可使下管廊和上管廊连接紧固。

所述下侧板与上侧板之间通过凹凸配合,下侧板设凹槽,上侧板设凸起,吊装上管廊时与下管廊装配时,便于找位入位。

所述下侧板与上侧板之间设密封条,管廊建设工地对管廊具有密封要求时,可通过密封条保证上管廊与下管廊之间的接缝处的密封;

所述下侧板的配合面两边设槽口,下侧板与上侧板配合时,在接缝处的两侧形成凹槽,在凹槽中可方便喷涂防水填料或其他防水处理方式;增加上管廊与下管廊之间的接缝处的密封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一个装配式结构管廊拆分为上下分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减轻单件的浇筑重量,便于运输,另一方面,分体式的上管廊和下管廊均可采用卧式浇筑,其浇筑质量好,各配合面的配合精度高,便于装配安装。同时,上管廊与下管廊采用多根上下PC钢棒连接,再往通孔中灌注混凝土,使整体管廊埋入地底时具有比较强的抗压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上侧板与下侧板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上下分体式预制管廊,包括上管廊1和下管廊2;所述上管廊1包括顶板11和两上侧板12;下管廊2包括底板21和两下侧板22;两上侧板12与两下侧板22配合连接,内部为空仓。

所述下管廊2的下侧板22预埋多根底部设锚固板和螺帽的下PC钢棒3,上管廊1的上侧板12设多个与下侧板22中下PC钢棒3对应的通孔13,通孔13中穿设上PC钢棒4;所述下PC钢棒3和上PC钢棒4通过螺套5连接,螺套5设于下侧板22上部的凹孔25中,上PC钢棒4的另一端设锚固板和螺帽,固定在顶板11的灌浆口15中,通过拉紧上PC钢棒4,拧紧端部螺母,再从灌浆口15往通孔13中灌注混凝土,即可使下管廊2和上管廊1连接紧固。

所述下侧板22与上侧板12之间通过凹凸配合,下侧板22设凹槽24,上侧板12设凸起14,吊装上管廊1时与下管廊2装配时,便于找位入位。

所述下侧板22与上侧板12之间设密封条6,管廊建设工地对管廊具有密封要求时,可通过密封条6保证上管廊1与下管廊2之间的接缝处的密封;

所述下侧板22与上侧板12的配合面的两边均设槽口23,下侧板22与上侧板12配合时,在接缝处的两侧均形成凹槽,在凹槽中可方便喷涂防水填料或其他防水处理方式;增加上管廊1与下管廊2之间的接缝处的密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