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357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环保疏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



背景技术:

河道清淤是将河道的淤泥从水底切割、收集并输送到特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的淤泥处理措施。

目前,国内的清淤方式主要有:(1)采用挖掘机(陆用或水用)或者船载抓泥设备进行淤泥清理,该方法清淤不彻底,且需要配置淤泥运输船,淤泥的后期运输与处理极为不便,易造成二次污染。(2)水下清淤,一般采用链斗式挖泥船或绞吸式挖泥船将淤泥从河底抽出,用管道进行运输处理,对河道周边环境影响小。但由于清淤过程中对河底扰动较大,会造成以下绞吸口和泥浆泵易被淤泥中的垃圾淤堵,造成清淤效率低且易损坏设备。为提高河道清淤效率,在疏浚前对河道中的垃圾进行打捞清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现有技术中垃圾打捞通常采用人工打捞,或者打捞船进行局部打捞;劳动强度大且打捞效率低,辐射面积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河道垃圾打捞辐射面积小,劳动强度大,打捞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包括:打捞网、第一牵引绳、第一牵引结构、第二牵引绳以及第二牵引结构;

所述第一牵引绳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结构上,所述打捞网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绳上;

所述第二牵引绳固定在所述第二牵引结构上,所述打捞网右侧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牵引绳上;

其中,在执行河道垃圾打捞时,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固定在河道左岸,所述第一牵引绳分别固定所述打捞网左侧上下两端;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固定在河道右岸,所述第二牵引绳分别固定所述打捞网右侧上下两端;

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和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同步沿河道方向牵引所述打捞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桩、第一牵引桩以及第一牵引动力元件;

所述第一牵引绳拉紧在所述第一定位桩与第一牵引桩之间,与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相连,可在所述第一定位桩与所述第一牵引桩之间往复运动;

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桩、第二牵引桩以及第二牵引动力元件;

所述第二牵引绳拉紧在所述第二定位桩与第二牵引桩之间,与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相连,可在所述第二定位桩与所述第二牵引桩之间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一动力电机以及第一牵引绞盘;所述第一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一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牵引绞盘沿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牵引绳两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一牵引绞盘上;

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二动力电机以及第二牵引绞盘;所述第二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二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牵引绞盘沿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牵引绳两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牵引绞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一牵引绞盘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二牵引绞盘之间均设置离合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一主动力电机、第一主牵引绞盘、第一副动力电机以及第一副牵引绞盘;所述第一主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副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牵引绳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上,另一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上;

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二主动力电机、第二主牵引绞盘、第二副动力电机以及第二副牵引绞盘;所述第二主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副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牵引绳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上,另一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之间、所述第一副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一副牵引线轮牵引绞盘之间、所述第二主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副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之间均设置离合器。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网左侧底端通过第一水下导向滑橇与所述第一牵引绳相连;所述打捞网右侧底端通过第二水下导向滑橇与所述第二牵引绳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下导向滑橇以及所述第二水下导向滑橇上均开设可调节配重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二牵引绳之间设置一拉紧结构;

所述第一水下导向滑橇以及所述第二水下导向滑橇与所述拉紧结构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网底端设置铅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河道垃圾打捞系统,通过在河道内设置一张打捞网,通过在河道两侧设置牵引结构,张网的同时沿河道方向牵引打捞网,从而清除河道内的垃圾,提升打捞效率;还能适应河道宽度,实现全域面打捞;同时,可大幅度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通过定位桩和牵引桩拉紧牵引绳,并由牵引动力元件施加牵引力,拉动牵引绳在河道方向上移动,从而拉动打捞网稳定前进,同时保持打捞网的张开姿态,尽可能扩大打捞面积。通过将牵引绳的两端按照相反方向缠绕在绞盘上能够保证牵引绳在载重情况下的张紧可靠性和移动可靠性。通过离合器的设置能够保证牵引绳控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水下导向滑橇的设计,能够使得打捞网底部嵌入泥层,保证打捞网的移动姿态,避免垃圾漏出;同时,基于水下导向滑橇对水下泥层的适应能力,保证打捞网充分适应河道的状态,提高打捞效率。通过铅坠的设置,保证打捞网能够始终具备较大的张网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河道垃圾打捞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河道垃圾打捞辐射面积小,劳动强度大,打捞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一种河道垃圾打捞系统,包括:打捞网1、第一牵引绳2、第一牵引结构、第二牵引绳3以及第二牵引结构。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牵引绳2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结构上,所述打捞网1左侧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绳2上;

所述第二牵引绳3固定在所述第二牵引结构上,所述打捞网1右侧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牵引绳3上。

从而建立一个张网的结构形态,便于使用时张网,并四点施加牵引力。

即,在执行河道垃圾打捞时,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固定在河道左岸,所述第一牵引绳2分别固定所述打捞网1左侧上下两端;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固定在河道右岸,所述第二牵引绳3分别固定所述打捞网1右侧上下两端;从而基于河岸建立跨河道的张网结构和四点施力结构;覆盖整个河道。

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和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同步沿河道方向牵引所述打捞网;沿同一方向牵引打捞网1,实现打捞操作。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牵引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桩4、第一牵引桩5以及第一牵引动力元件;

所述第一牵引绳2拉紧在所述第一定位桩4与第一牵引桩5之间,与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相连,可在所述第一定位桩4与所述第一牵引桩5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对打捞网1施加左侧牵引力。

所述第二牵引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桩6、第二牵引桩7以及第二牵引动力元件;

所述第二牵引绳3拉紧在所述第二定位桩6与第二牵引桩7之间,与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相连,可在所述第二定位桩6与所述第二牵引桩7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对打捞网1施加右侧牵引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一动力电机以及第一牵引绞盘;所述第一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一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牵引绞盘沿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牵引绳两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一牵引绞盘上;从而使得绞盘的转动与第一牵引绳2的移动相配合,充分保证牵引绳的拉紧状态。

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二动力电机以及第二牵引绞盘;所述第二动力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二牵引绞盘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牵引绞盘沿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牵引绳两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牵引绞盘上;从而使得绞盘的转动与第二牵引绳2的移动相配合,充分保证牵引绳的拉紧状态。

所述第一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一牵引绞盘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动力电机与所述第二牵引绞盘之间均设置离合器,保证绞盘控制可靠性。

或者,所述第一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一主动力电机8、第一主牵引绞盘9、第一副动力电机10以及第一副牵引绞盘11;所述第一主动力电机8转轴与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9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9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副动力电机10转轴与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11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11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一牵引绳2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9上,另一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一副牵引绞盘11上;从而通过两个绞盘的配合实现牵引绳的拉紧状态。

所述第二牵引动力元件包括:第二主动力电机12、第二主牵引绞盘13、第二副动力电机14以及第二副牵引绞盘15;所述第二主动力电机12转轴与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13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13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副动力电机14转轴与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15固定相连,可驱动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15沿其中心轴线转动;所述第二牵引绳3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13上,另一端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15上;从而通过两个绞盘的配合实现牵引绳的拉紧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力电机8与所述第一主牵引绞盘9之间、所述第一副动力电机10与所述第一副牵引线轮牵引绞盘11之间、所述第二主动力电机12与所述第二主牵引绞盘1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副动力电机14与所述第二副牵引绞盘15之间均设置离合器。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网1左侧底端通过第一水下导向滑橇16与所述第一牵引绳2相连;所述打捞网1右侧底端通过第二水下导向滑橇17与所述第二牵引绳3相连。

通过具备一定重量的滑橇嵌入泥层,引导打捞网底部贴近河底,提升打捞效率;同时也能引导打捞网适应河道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下导向滑橇16以及所述第二水下导向滑橇17上均开设可调节配重结构,如配重仓、水舱等,使其能够更加稳定的嵌入泥层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牵引绳2与所述第二牵引绳3之间设置一拉紧结构18;所述第一水下导向滑橇16以及所述第二水下导向滑橇17与所述拉紧结构18相连。由拉紧结构18提供拉力,拉动滑橇移动,保证方向和施力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打捞网底端设置铅坠。进一步增大张网力度,扩大打捞面积。

下面具体介绍工作过程。

将第一水下导向滑撬16和第二水下导向滑撬17放进河道插入淤泥中,与之相连的打捞网1底部随之伸进淤泥。

若向前打捞时,

如果采用四电机结构,打开第一主动力电机8和第二主动力电机12,对应离合器接合,使第一主牵引绞盘9和第二主牵引绞盘13上的绞绳转动拉绳,从而分别带动第一牵引绳2和第二牵引绳3、打捞网1向前移动,对河道水面至淤泥中的垃圾进行打捞;

此时第一副动力电机10和第二副动力电机14可以处于断电状态,对应离合器分离,绞盘3放绳转动;还可以上电,离合器合上,匹配性的施加一定的牵引力,保持牵引绳处于良好的拉紧状态,根据实际的打捞状态选择性控制;

当打捞完成或者需要清理垃圾时,提起打捞网1将垃圾倒出,重新布置进行下一段的打捞任务。向后打捞反向操作即可。

当采用双电机结构时,所述牵引绳两端缠绕在一个绞盘上,只需要将动力电机的牵引力输出方向与打捞方向相反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河道垃圾打捞系统,通过在河道内设置一张打捞网,通过在河道两侧设置牵引结构,张网的同时沿河道方向牵引打捞网,从而清除河道内的垃圾,提升打捞效率;还能适应河道宽度,实现全域面打捞;同时,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通过定位桩和牵引桩拉紧牵引绳,并由牵引动力元件施加牵引力,拉动牵引绳在河道方向上移动,从而拉动打捞网稳定前进,同时保持打捞网的张开姿态,尽可能扩大打捞面积。通过将牵引绳的两端按照相反方向缠绕在绞盘上能够保证牵引绳在载重情况下的张紧可靠性和移动可靠性。通过离合器的设置能够保证牵引绳控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通过水下导向滑橇的设计,能够使得打捞网底部嵌入泥层,保证打捞网的移动姿态,避免垃圾漏出;同时,基于水下导向滑橇对水下泥层的适应能力,保证打捞网充分适应河道的状态,提高打捞效率。通过铅坠的设置,保证打捞网能够始终具备较大的张网面积。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