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81650阅读:33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观测墩的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对于潜在灾害体的表面位移变化监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能够实时的获取被测点的位移信息以及如何实现快速、有效预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目前,用于自动化地表位移监测的设备主要有:拉线式地表位移监测仪、激光式地表位移监测仪、时域反射法、gps监测系统等。拉线或激光式地表位移监测仪属于相对位移监测法,实时测量两点间距离变化,具有精度高、不受天气影响、低功耗的优点,但只能测量一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时域反射法也属于一维测量,可测量出沿线任意一点的变形,这种方法技术上实现过于复杂,技术层面尚不十分成熟,应该很少;基于卫星定位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在地质、工程领域开始应用,利用gnss载波相位相对定位技术,利用两个接收机采集的载波相位和伪距数据作为主要观测值来进行差分解算,并估计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可以实时获得高精度的相对位置信息,极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而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位置的设置对于监测结果的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的施工方法,以保证监测结果精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挖基坑,根据施工图纸上选定的位置开挖用于承载混凝土观测墩的基坑,开挖结束后,将坑槽周边夯实,将坑壁土压实并喷洒少许水;

步骤二:基岩处理,对基岩表面进行整理和冲洗;

步骤三:钢筋绑扎,进行底部钢筋、中部主筋的部分或者全部箍筋绑扎,以及混凝土拌和;

步骤四:穿管安装,进行穿管的安装固定以及中部模板的安装和固定;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拌和后按照30cm厚度进行分层浇筑、振捣;

步骤六:上部主筋固定,将上部主筋插入中部混凝土20cm后固定;

步骤七:拆除中部模板,当混凝土强度超过30%后将中部模板拆除;

步骤八:混凝土养护,对中部及底部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

步骤九:坑槽回填,混凝土周边贴2cm厚泡沫板或用4cm厚粗砂进行隔离分层回填;

步骤十:上部箍筋绑扎;

步骤十一:上部pvc套管安装、固定;

步骤十二:混凝土拌和、30cm厚度分层浇筑、振捣,直至管口下方20cm处;

步骤十三:削除多余穿管,削掉穿管的多余部分并使管口水平,重新用胶带进行封口;

步骤十四:浇筑孔口剩余混凝土进行手工振捣,并及时将安装有固定脚栓的强制对中底盘的脚栓插入混凝土,调整底盘以使其居中且表面水平,穿管与穿线孔对正;

步骤十五:水平度调节,混凝土初凝期间每5分钟用水平尺检测并调整强制对中盘的水平度;

步骤十六:模板安装,观测墩周边地面平整并夯实,将0.8×0.8m方模安装并固定,保持模板中心与观测墩中心同心,并使模板方向与附着主体平行或垂直;

步骤十七:砂浆或混凝土拌和;

步骤十八:地面找平层砂浆填抹或地台混凝土浇筑;

步骤十九:拆除模板,找平砂浆或地台混凝土强度超过30%后拆除模板;

步骤二十:观测墩整体洒水养护。

优选的是,步骤四所述的穿管安装固定时,需将穿管两头封口。

优选的是,步骤六在中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20分钟内进行。

优选的是,步骤九所述的泡沫板或粗砂外部回填料采用开挖料并夯实。

优选的是,步骤十三所述的管口高度低于模管高度4mm。

优选的是,步骤十八所述地面找平层砂浆填抹或地台混凝土浇筑期间用泡沫板、纸板、木板或沥青粗砂泥等进行隔离缝隔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相邻观测墩的位置稳固,保证观察结果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避免gnss信号被吸收或遮挡。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gnss位移监测系统的观测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挖基坑,根据施工图纸上选定的位置开挖用于承载混凝土观测墩的基坑,开挖结束后,将坑槽周边夯实,将坑壁土压实并喷洒少许水;喷洒少许水用于稳固边坡,有预放电防雷接地的应在极安装后进行;

步骤二:基岩处理,对基岩表面进行整理和冲洗;

步骤三:钢筋绑扎,进行底部钢筋、中部主筋的部分或者全部箍筋绑扎,以及混凝土拌和;有预放电接地和去静电接地的,其预埋件及连应同步完成;

步骤四:穿管安装,进行穿管的安装固定以及中部模板的安装和固定;

步骤五: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拌和后按照30cm厚度进行分层浇筑、振捣;

步骤六:上部主筋固定,将上部主筋插入中部混凝土20cm后固定;

步骤七:拆除中部模板,当混凝土强度超过30%后将中部模板拆除;

步骤八:混凝土养护,对中部及底部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

步骤九:坑槽回填,混凝土周边贴2cm厚泡沫板或用4cm厚粗砂进行隔离分层回填;

步骤十:上部箍筋绑扎;

步骤十一:上部pvc套管安装、固定;

步骤十二:混凝土拌和、30cm厚度分层浇筑、振捣,直至管口下方20cm处;

步骤十三:削除多余穿管,削掉穿管的多余部分并使管口水平,重新用胶带进行封口;

步骤十四:浇筑孔口剩余混凝土进行手工振捣,并及时将安装有固定脚栓的强制对中底盘的脚栓插入混凝土,调整底盘以使其居中且表面水平,穿管与穿线孔对正;

步骤十五:水平度调节,混凝土初凝期间每5分钟用水平尺检测并调整强制对中盘的水平度;

步骤十六:模板安装,观测墩周边地面平整并夯实,将0.8×0.8m方模安装并固定,保持模板中心与观测墩中心同心,并使模板方向与附着主体平行或垂直;

步骤十七:砂浆或混凝土拌和;

步骤十八:地面找平层砂浆填抹或地台混凝土浇筑;

步骤十九:拆除模板,找平砂浆或地台混凝土强度超过30%后拆除模板;

步骤二十:观测墩整体洒水养护。

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步骤四所述的穿管安装固定时,需将穿管两头封口。

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步骤六在中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20分钟内进行。

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步骤九所述的泡沫板或粗砂外部回填料采用开挖料并夯实。

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步骤十三所述的管口高度低于模管高度4mm。

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步骤十八所述地面找平层砂浆填抹或地台混凝土浇筑期间用泡沫板、纸板、木板或沥青粗砂泥等进行隔离缝隔离。用模板进行隔离缝施工的,需先对0.5×0.5m0.5×0.5m内模内的砂浆或混凝土进行施工,待内模内砂浆或混凝土初凝后,安装隔离材料再进行外模内砂浆或混凝土施工。

本发明的观测墩混凝土浇筑步骤为:

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a.采用水泥标号不低于325,制作不受冻融影响的混凝土标石,优先采用矿渣和火山灰质水泥,制作受冻融影响的混凝土标石,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制作受盐碱、海水或工业污水侵蚀地区的标石时,须使用抗硫酸盐水泥,在沙漠、戈壁等干燥环境中的标石,不得使用火山灰质水泥;

b.石子采用级配合格的5-40mm的天然卵石或坚硬碎石,不宜采用同一尺寸的石子;

c.沙子采用0.15-3mm粒径的中砂,含泥量不超过3%;

d.水须采用清洁的淡水,硫酸盐含量不超过1%;

e.外加剂可根据施工环境选用,如早强剂、减水剂、引气剂等,其质量应符合相应规定,不得使用含氯盐的外加剂。

2、混凝土配制:

混凝土配制时其骨料配置及水泥、水、砂的用量及配合比例参照下表。

3、混凝土施工:

a.调制混凝土,须先将砂、石洗净,烧灌标石时,须逐层充分捣固;

b.气温在0℃以下时,必须加入防冻剂,拆模时间不少于24小时;

c.拆模时间可根据气温和外加剂性能决定,一般条件下,平均气温在0℃以上时,拆模时间不少于12小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