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7283阅读:1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属于灌溉输水渠道防渗和生态功能复合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是,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同时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表现得非常不均匀,具有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丰枯年悬殊的特点。在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时空分配不均的前提下,中国农业用水占去了总用水量的70%。而我国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仅达0.4~0.5,渠系输水损失占渠首总引水量50%,输水损失占灌溉水总损失的80% 以上。为了减少灌溉渠道输水过程中渠道水下渗导致的水资源严重浪费,提高输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必须对灌溉输水渠道进行衬砌。

传统的灌溉渠道在渠道衬砌方面普遍采用全混凝土衬砌的方式,虽然产生了明显的节水、节地效果,却忽视了这种建设方式对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传统的硬质护坡割断了水体—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之间原有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降低了渠道水体吸收和消化污染物质的能力;硬质护坡阻断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连通通道,使得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供给,水位持续降低;全衬砌渠道阻隔了渠道内空间与外界的联系,严重破坏了生物生存、生长、栖息、繁衍的空间,使得渠道内物种多样性严重缺乏;传统护坡无植被,生物多样性单一,严重影响两岸自然景观,极易造成视觉疲劳,不利于灌区建设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找到一种灌溉输水渠道的建设形式,既满足灌溉输水渠道的防渗要求,又能恢复和保持渠道生态和景观的多样性,是开发本发明专利的初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该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解决了渠道边坡稳定性不高、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传统的硬质护坡降低了渠道水体吸收和消化污染物质的能力、严重影响了两岸自然景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安全超高水位线、设计水位线,包括安全超高水位线至渠顶的原生态护坡段、安全超高水位线至设计水位线的生态护砌段、设计水位线至渠底的全防渗衬砌段,生态护砌段由上至下包括生态护砌、碎石垫层,所述全防渗衬砌段底面、生态护砌与碎石垫层之间、碎石垫层底面均铺设有土工布。

所述的全防渗衬砌段由全混凝土衬砌或预制块衬砌而成,全防渗衬砌段厚度为10cm。

所述生态护砌采用植草砖,植草砖厚度为5cm-6cm。

所述碎石垫层厚度为3cm-5cm。

所述原生态护坡段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空间立体植被护坡。

采用这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设计水位线至渠底为全防渗衬砌段,在保证灌溉渠道输水功能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农业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大量下渗引起水资源损失,提高水力输送效率;

2、由于生态护砌段由上至下包括生态护砌、碎石垫层,生态护砌采用植草砖,原生态护坡段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空间立体植被护坡,提高渠道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滑坡现象发生的概率,抵御过水冲刷,减少边坡水土流失,而且和周围生态景观相融洽,增加美学观赏价值并且为当地居民营造出生活、娱乐所需的空间。

3、创造适宜的生物生存、生长环境,维持渠道内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渠道内物种多样性,恢复渠道边坡的生态健康,增加渠道内水体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1. 渠底;2. 设计水位线;3. 安全超高水位线;4. 渠顶;5. 全防渗衬砌段;6. 生态护砌;7. 原生态护坡段;8. 土工布;9. 碎石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涉及一下技术特征:渠底1;设计水位线2;安全超高水位线3;渠顶4;全防渗衬砌段5;生态护砌6;原生态护坡段7;土工布8;碎石垫层9。

图1所示一种灌溉渠道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安全超高水位线、设计水位线,包括安全超高水位线至渠顶的原生态护坡段、安全超高水位线至设计水位线的生态护砌段、设计水位线至渠底的全防渗衬砌段,生态护砌段由上至下包括生态护砌、碎石垫层,所述全防渗衬砌段底面、生态护砌与碎石垫层之间、碎石垫层底面均铺设有土工布。

所述的全防渗衬砌段由全混凝土衬砌或预制块衬砌而成,全防渗衬砌段厚度为10cm。

所述生态护砌采用植草砖,植草砖厚度为5cm-6cm。

所述碎石垫层厚度为3cm-5cm。

所述原生态护坡段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空间立体植被护坡。

由于设计水位线至渠底为全防渗衬砌段,在保证灌溉渠道输水功能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农业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大量下渗引起水资源损失,提高水力输送效率,由于生态护砌段由上至下包括生态护砌、碎石垫层,生态护砌采用植草砖,原生态护坡段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空间立体植被护坡,提高渠道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滑坡现象发生的概率,抵御过水冲刷,减少边坡水土流失,而且和周围生态景观相融洽,增加美学观赏价值并且为当地居民营造出生活、娱乐所需的空间,另外该结构创造了适宜的生物生存、生长环境,维持了渠道内生态系统完整性,增加渠道内物种多样性,恢复了渠道边坡的生态健康,增加渠道内水体的自净能力。

本申请中没有详细说明的技术特征为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