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微型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1090发布日期:2018-09-25 21:28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微型桩,主要解决软土路段地基处理的问题。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软基处治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但总体来说,软基处治技术呈现较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一方面与区域软土特征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当地的技术水平、使用经验和实际效果有较大的关系。我国目前沟谷相软基上公路工程建设,挖淤换填、清表后片石挤淤换填、片石盲沟、土工格栅加筋、反压护道、塑料排水板、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成为常用的处治措施。

上述几种措施中,挖淤换填、清表后片石挤淤换填、片石盲沟、土工格栅加筋、和反压护道几种措施,以路基稳定为控制目的;塑料排水板和碎石桩技术主要遵循了排水预压的理念,而水泥搅拌桩技术则采用复合地基原理。由于江苏地区公路建设质量要求位于全国先列,目前大多沿用了复合地基的原理进行软土地基的加固,如搅拌桩,预制PTC管桩等。将江苏省传统海相和漫滩相软土地区搅拌桩和PTC桩技术引入到沟谷相软土地基加固时,则存在传统搅拌桩设备不能穿透薄层砂层和透镜体,而PTC桩复合地基总体成本较高等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微型桩,使得在路基承载时,具有复合地基承载的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用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微型桩,包括桩体、桩体外设置的钢筋笼和位于桩体顶部的桩帽,所述桩帽顶部铺设土工格栅;所述钢筋笼外设有无纺土工布。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笼包括主筋、主筋外侧螺旋设置的外箍筋和主筋内侧螺旋设置的内箍筋。

进一步的,所述微型桩的直径为25-30cm,长细比>30,桩长≤3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路基承载时,具有复合地基承载的特征,钢筋笼结构稳固,其外设有无纺土工布,隔离了桩侧土体和混凝土,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水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微型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筋、2-外箍筋、3-内箍筋、4-无纺土工布、5-桩帽、6-土工格栅、7-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用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微型桩,包括桩体7、桩体7外设置的钢筋笼和位于桩体7顶部的桩帽5,桩帽5顶部铺设土工格栅6,土工格栅6铺设、搭接、定位容易、平整,避免了重叠交叉,可有效的缩短工程周期,节约工程造价。在钢筋笼外设有无纺土工布4,施工时能够隔离桩侧土体和桩体7的混凝土,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水作用。微型桩的直径为25-30cm,长细比>30,桩长≤30m。钢筋笼包括主筋1、主筋1外侧螺旋设置的外箍筋2和主筋1内侧螺旋设置的内箍筋3,结构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在复合地基上采用沉管施工工艺成微孔,微孔的深度和直径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沉管到底后清孔,并在沉管内投放钢筋笼,钢筋笼外设有无纺土工布4;

提升沉管,形成了降水井,进行井点整体降水,提高桩侧土体强度,有效减少工后沉降;

固结完成后,回灌混凝土,形成刚性微型桩;

在形成是刚性微型桩上制作桩帽5,铺设土工格栅6,形成预排水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基的组合体系。

本实用新型微型桩结构中钢筋笼外设有无纺土工布,隔离了桩侧土体和混凝土桩体,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水作用,其施工方案遵循排水固结法和刚性桩原理,将排水固结法和刚性桩理论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以固结排水,提高桩侧土体强度,在路基承载时,具有复合地基承载的特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