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913发布日期:2018-11-09 20:53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



背景技术: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求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及设施条件,为保证污水厂厂界臭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要求,所以对污水处理厂敞开的构筑物必须进行密闭加盖,确保污水厂厂界的臭气污染物排放最高允许浓度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要求,当污水厂采用高空排放时,除满足厂界排放要求外,有组织排放源排放限值还应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规定的要求。

为实现对污水调节池顶部的加盖,需要在污水池上设置有拱形盖,以往拱形盖的设计主要是采用铁板组装而成的一个整体,主体笨重,使用也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包括两个端边密闭拱盖、N个固定密闭拱盖以及N+1个移动密闭拱盖,两个端边密闭拱盖固定设置在污水池的两端,各个固定密闭拱盖设置在两个端边密闭拱盖之间的污水池上,相邻两个固定密闭拱盖之间以及端边密闭拱盖与移动密闭拱盖之间分别设置移动密闭拱盖,所述移动密闭拱盖移动设置在污水池上,所述移动密闭拱盖高度大于固定密闭拱盖。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密闭拱盖包括拱边以及位于拱边两侧的直边,所述移动密闭拱盖的两条直边下方分别设置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分别设置有滚轮;所述移动密闭拱盖通过两侧滚轮在污水池上移动。

进一步的,污水池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外侧设置有水槽挡板,所述导轨和水槽挡板之间形成水封槽,所述水封槽内注入液体;

所述移动密闭拱盖下方的滚轮设置在导轨上,所述移动密闭拱盖直边外侧向外形成密封竖边,所述密封竖边插入水封槽的液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外侧设置有侧挡板,所述安装架外侧设置有侧勾板,所述侧勾板的勾边位于侧挡板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密闭拱盖两条直边经螺栓固定设置在池壁上,所述固定密闭拱盖直边与池壁之间设置有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其采用固定设置的端边密闭拱盖、固定密闭拱盖以及活动设置的移动密闭拱盖,密闭拱盖为整体件,在组装拱形顶盖的时候非常方便,并且,通过移动密闭拱盖在池壁上移动,可以控制拱形顶盖上形成若干个可以开合的窗口,方便对污水池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拱形盖俯视图;

图2是拱形盖侧向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固定密闭拱盖与池壁之间连接图;

其中,1、端边密闭拱盖,2、固定密闭拱盖,3、移动密闭拱盖,31、密封竖边,4、导轨,5、安装架,6、水槽挡板,7、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污水池大跨度拱形顶盖,包括两个端边密闭拱盖1、3个固定密闭拱盖2以及4个移动密闭拱盖3,两个端边密闭拱盖1固定设置在污水池的两端,污水池两侧设置侧端板,侧端板呈扇形,端边密闭拱盖1与侧端板密封固定连接。

3个固定密闭拱盖2设置在两个端边密闭拱盖1之间的污水池上,相邻两个固定密闭拱盖2之间以及端边密闭拱盖1与移动密闭拱盖3之间分别设置移动密闭拱盖3,移动密闭拱盖3移动设置在污水池上,移动密闭拱盖3高度大于固定密闭拱盖2。

移动密闭拱盖3包括拱边以及位于拱边两侧的直边,移动密闭拱盖3的两条直边下方分别设置安装架5,安装架5上分别设置有滚轮;移动密闭拱盖3通过两侧滚轮在污水池上移动。污水池两侧分别设置有导轨4,导轨4外侧设置有水槽挡板6,导轨4和水槽挡板6之间形成水封槽,水封槽内注入液体;移动密闭拱盖3下方的滚轮设置在导轨4上,移动密闭拱盖3直边外侧向外形成密封竖边31,密封竖边31插入水封槽的液体内。

水封槽的设计主要可以使移动密闭拱盖3两侧与池壁之间保持密封,防止恶臭飘出。

导轨4外侧设置有侧挡板,安装架5外侧设置有侧勾板,侧勾板的勾边位于侧挡板下方。侧勾板勾住侧挡板,从而使移动密闭拱盖3稳定设置在导轨4上,防止倾倒。

固定密闭拱盖2两条直边经螺栓固定设置在池壁上,固定密闭拱盖2直边与池壁之间设置有密封条7。

本实用新型的拱形盖,其中的4个移动密闭拱盖3可以在池壁上左右移动,便于打开拱形盖,移动密闭拱盖3移动至固定密闭拱盖2上方的时候,污水池上形成开口,便于对污水池进行作业。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