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985发布日期:2019-05-24 21:06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变电站、换流站碎石型场地检查井的做法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中的相关要求安装,碎石场地检查井顶标高井圈高程比地面高50mm,这就导致检查井周围的雨水无法正常排出,停留在检查井周围,加之碎石检查井周围的回填土施工无法正常采用压实机械压实,长此以往检查井四周及周边场地会因为积水浸泡而发生塌陷,给变电站及换流站运行维护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碎石型场地中使用的传统井盖排水不畅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圆筒,所述底座和圆筒预埋在碎石层中,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锥形罩体,所述锥形罩体的外壁周向开设有多个侧排水孔,所述锥形罩体的外壁包覆有过滤网,所述锥形罩体的内壁靠近开口处一侧设置有放置环,所述放置环的上端面放置有活动盖板,所述活动盖板密封锥形罩体,所述活动盖板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顶部排水孔,所述锥形罩体的内腔嵌入有第一加强箍和多个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与第一加强箍连接,所述活动盖板的内腔嵌入有第二加强杆和多个第二加强箍,所述第二加强杆与第二加强箍连接。

优选的,所述锥形罩体和活动盖板均为高分子复合模压件。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周向分布在第一加强箍外壁,所述第一加强杆的端部与第一加强箍焊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二加强杆周向分布在第二加强箍的外壁,所述第二加强杆的端部与第二加强箍焊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顶部排水孔呈辐射状分布在活动盖板的外壁,所述活动盖板的外壁边缘处开设有卡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锥形罩体、底座和活动盖板,锥形罩体和活动盖板均包括高分子复合模压件,并在模压件中嵌入第一加强箍、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箍和第二加强杆,使得整个侧排井具有电绝缘性、抗静电性、耐磨耐腐蚀和强度高的优点,同时在锥形罩体和活动盖板上开设侧排水孔以及顶部排水孔,保证整个井盖的侧向排水以及顶部排水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的锥形罩体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的活动盖板俯视图。

图中:1底座、2圆筒、3锥形罩体、4活动盖板、5第一加强箍、6第一加强杆、7侧排水孔、8过滤网、9碎石层、10顶部排水孔、11第二加强杆、12第二加强箍、13放置环、14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碎石型场地用侧排井盖,包括底座1,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圆筒2,底座1和圆筒2预埋在碎石层9中,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上端面固定设置有锥形罩体3,锥形罩体3的外壁周向开设有多个侧排水孔7,锥形罩体3的外壁包覆有过滤网8,锥形罩体3的内壁靠近开口处一侧设置有放置环13,放置环13的上端面放置有活动盖板4,活动盖板4密封锥形罩体3,活动盖板4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顶部排水孔10,锥形罩体3的内腔嵌入有第一加强箍5和多个第一加强杆6,第一加强杆6与第一加强箍5连接,活动盖板4的内腔嵌入有第二加强杆11和多个第二加强箍12,第二加强杆11与第二加强箍12连接。

锥形罩体3和活动盖板4均为高分子复合模压件。多个第一加强杆6周向分布在第一加强箍5外壁,第一加强杆6的端部与第一加强箍5焊接。多个第二加强杆11周向分布在第二加强箍12的外壁,第二加强杆11的端部与第二加强箍12焊接。多个顶部排水孔10呈辐射状分布在活动盖板4的外壁,活动盖板4的外壁边缘处开设有卡槽14,开设的卡槽14便于人工开启活动盖板4,采用高分子复合模压件作为锥形罩体3和活动盖板4的本体部件,使得整个侧排井具有电绝缘性、抗静电性、耐磨耐腐蚀和强度高的优点,设置的第一加强杆6、第一加强箍5、第二加强杆11和第二加强箍12起到强化锥形罩体3和活动盖板4强度的目的,使得整个侧排井盖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同时在锥形罩体3和活动盖板4上开设侧排水孔7以及顶部排水孔10,保证整个井盖的侧向排水以及顶部排水的能力,设置的过滤网8起到阻止碎石进入锥形罩体3内部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