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拉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4524发布日期:2020-04-14 21:16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抽拉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龙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抽拉龙头。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在家居的装修过程中,不管是在厨房还是卫生间,都需要安装水龙头,现有的水龙头内芯组件均由水龙头上端安装入龙头主体内,这样当内芯组件出现损坏或堵塞,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则需将水龙头上部结构全部拆除,这样内芯组件的维修和更换十分的不方便。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浴室水龙头[申请号:201420374700.2],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水龙头本体,所述水龙头本体一侧设有两个进水口,所述水龙头本体下表面设有两个出水口,所述水龙头本体上表面设有开关和切换两出水口启闭的分水器,所述主开关包括手持部和连接部,所述分水器位于手持部与水龙头本体之间,手持部和分水器之间设有连动机构。

该实用新型具有在拉动分水器时,其受力对称,更加容易被拉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优势,但其仍未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抽拉龙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抽拉龙头,包括龙头主体和连接在龙头主体顶部的控制开关,进水管道从龙头主体底部延伸至龙头主体内,且与龙头主体内部相连通,所述龙头主体侧面具有开口,出水口通过开口与龙头主体内部相连通,所述龙头主体内还可拆卸连接有内芯组件,内芯组件内具有过水空腔,所述开口位于内芯组件侧面且与过水空腔相连通,所述进水管道与过水空腔相连通,所述内芯组件一端从龙头主体底部延伸至龙头主体外,且与安装套管螺纹连接,安装座套设在安装套管外且与安装套管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内芯组件包括与龙头主体内壁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管体,内部具有过水空腔的过水管体固定连接在连接管体上,所述过水管体远离连接管体的一端连接有强度增强环,安装套管与强度增强环螺纹连接。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连接管体靠近过水管体一端内壁突出有若干个第一卡位配合块,相邻两个第一卡位配合块之间具有第一卡位配合槽;所述过水管体靠近连接管体一端外壁突出有若干个第二卡位配合块,相邻两个第二卡位配合块之间具有第二卡位配合槽,转动过水管体可使第二卡位配合块压设在第一卡位配合块上。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第二卡位配合槽与第一卡位配合块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卡位配合槽的长度大于第一卡位配合块的长度。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过水管体外表面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卡簧,连接管体压设在限位卡簧上。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强度增强环靠近过水管体的一端突出有增强台阶,过水管体底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增强凹槽,所述增强台阶位于增强凹槽内。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增强台阶设有若干个,且相邻两个增强台阶之间具有固定卡槽,所述增强台阶与增强凹槽一一对应设置,且增强台阶与增强凹槽的大小及形状均相适配,所述固定卡槽与过水管体过盈配合。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开口通过送水管道与出水口相连通,单向阀位于送水管道内。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送水管道与出水口之间设有至少一块杂物挡板。

在上述的抽拉龙头中,所述杂物挡板与送水管道之间还设有水流汇聚板,贯通水流汇聚板的出水孔均匀排布在水流汇聚板上,所述水流汇聚板呈圆锥形,且出水孔的轴心线与水流汇聚板的轴心线相交。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内芯组件由水龙头的底部安装至龙头主体内,这样内芯组件需要维修和更换时工作量较小,操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在出水口处设有水流汇聚板,由于开设在水流汇聚板上的出水孔的轴心线均与水流汇聚板的轴心线相交,这样由出水孔流出的水的方向均向内聚拢,提高了水流的聚集程度,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内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内芯组件的爆炸图;

图中:龙头主体1、控制开关2、进水管道3、开口4、出水口5、安装座6、内芯组件7、过水空腔8、安装套管9、送水管道10、单向阀11、杂物挡板12、水流汇聚板13、出水孔14、连接管体71、过水管体72、限位卡簧73、强度增强环74、增强台阶75、增强凹槽76、固定卡槽77、第一卡位配合块711、第一卡位配合槽712、第二卡位配合块721、第二卡位配合槽7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抽拉龙头,包括龙头主体1和连接在龙头主体1顶部的控制开关2,进水管道3从龙头主体1底部延伸至龙头主体1内,且与龙头主体1内部相连通,所述龙头主体1侧面具有开口4,出水口5通过开口4与龙头主体1内部相连通,所述龙头主体1内还可拆卸连接有内芯组件7,内芯组件7内具有过水空腔8,所述开口4位于内芯组件7侧面且与过水空腔8相连通,所述进水管道3与过水空腔8相连通,所述内芯组件7一端从龙头主体1底部延伸至龙头主体1外,且与安装套管9螺纹连接,安装座6套设在安装套管9外且与安装套管9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将带有控制开关2的龙头主体1安装至安装台面上,再将内芯组件7从龙头主体1底部嵌入龙头主体1内使得内芯组件7连接在龙头主体1内表面上,此时再将安装套管9螺接在内芯组件7位于龙头主体1外侧的一端上,螺接完成后,将安装套管9安装至安装台面上,使得内芯组件7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故本实用新型的内芯组件7由水龙头的底部安装至龙头主体1内,这样内芯组件7需要维修和更换时工作量较小,操作方便。

结合图2-4所示,所述内芯组件7包括与龙头主体1内壁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管体71,安装时,连接管体71先伸入龙头主体1内以连接至龙头主体1内表面上,对后续安装过程提供一个初步的定位,内部具有过水空腔8的过水管体72固定连接在连接管体71上,所述过水管体72远离连接管体71的一端连接有强度增强环74,强度增强环74可以对过水管体72提供一个增强力,从来她提高过水管体72的强度,延长过水管体72的使用寿命,安装套管9与强度增强环74螺纹连接。

具体的说,所述连接管体71靠近过水管体72一端内壁突出有若干个第一卡位配合块711,相邻两个第一卡位配合块711之间具有第一卡位配合槽712;所述过水管体72靠近连接管体71一端外壁突出有若干个第二卡位配合块721,相邻两个第二卡位配合块721之间具有第二卡位配合槽722,转动过水管体72可使第二卡位配合块721压设在第一卡位配合块711上。

使用时,过水管体72插入连接管体71内,转动水管体72使第二卡位配合块721压设在第一卡位配合块711上,以防止过水管体72从连接管体71内脱落出来。

其中,所述第二卡位配合槽722与第一卡位配合块711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二卡位配合槽722的长度大于第一卡位配合块711的长度,这样可确保安装时,第一卡位配合块711可顺利通过第二卡位配合槽722,而第二卡位配合块721可顺利通过第一卡位配合槽712,即过水管体72可顺利插入连接管体71内。

优选地,所述过水管体72外表面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卡簧73,连接管体71压设在限位卡簧73上,限位卡簧73可进一步起到防止连接管体71与过水管体72之间发生轴心线方向的滑动的问题。

如图4所示,所述强度增强环74靠近过水管体72的一端突出有增强台阶75,过水管体72底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增强凹槽76,所述增强台阶75位于增强凹槽76内,增强台阶75嵌入增强凹槽76内以对过水管体72提供一个额外的力,从而提高过水管体72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增强台阶75设有若干个,且相邻两个增强台阶75之间具有固定卡槽77,所述增强台阶75与增强凹槽76一一对应设置,且增强台阶75与增强凹槽76的大小及形状均相适配,所述固定卡槽77与过水管体72过盈配合,相比于将增强台阶75与增强凹槽76直接采用过盈配合以实现强度增强环74与过水管体72之间的连接的方法,通过固定卡槽77过盈配合可防止增强凹槽76因过盈配合产生形变,从而杜绝装配过程中发生损坏过水管体72的情况发生。

如图2所示,所述开口4通过送水管道10与出水口5相连通,单向阀11位于送水管道10内,单向阀11可有效防止水倒流,单向阀1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单向阀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送水管道10与出水口5之间设有至少一块杂物挡板12,杂物挡板12可防止外界杂物通过出水口5进入水龙头管道内部,而造成堵塞的问题。

如图2所示,所述杂物挡板12与送水管道10之间还设有水流汇聚板13,贯通水流汇聚板13的出水孔14均匀排布在水流汇聚板13上,所述水流汇聚板13呈圆锥形,且出水孔14的轴心线与水流汇聚板13的轴心线相交,本实用新型在出水口5处设有水流汇聚板13,由于开设在水流汇聚板13上的出水孔14的轴心线均与水流汇聚板13的轴心线相交,这样由出水孔14流出的水的方向均向内聚拢,提高了水流的聚集程度,给使用者带来便利。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龙头主体1、控制开关2、进水管道3、开口4、出水口5、安装座6、内芯组件7、过水空腔8、安装套管9、送水管道10、单向阀11、杂物挡板12、水流汇聚板13、出水孔14、连接管体71、过水管体72、限位卡簧73、强度增强环74、增强台阶75、增强凹槽76、固定卡槽77、第一卡位配合块711、第一卡位配合槽712、第二卡位配合块721、第二卡位配合槽7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