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7953发布日期:2020-02-18 14:1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收集处理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回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水的供需矛盾也逐渐加深,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步扩展,缺水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城市缺水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泛滥的雨水却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每每暴雨来袭之后,街道积水为患,交通堵塞的场景屡见不鲜。可作为资源收集与利用的雨水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绝大多数城市对待雨水的态度是把它当做一种“废水”简单地“排放”,只注重防洪排涝控制且以简单、直接的“排放”为主。因此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不透水面积的扩大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雨水冲刷带来的非点源污染、雨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建筑小区占据着城区近70%的面积,并且是城市排水系统的起端,因此其范围内的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主要部分。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利用是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助于节约型城市和循环经济的建设;同时也是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降低面源污染、削减城市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排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的压力、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城市雨水的利用率仍然很低,但雨水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城市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加以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技术实现要素: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利用装置。使用本装置,可以收集来自城市建筑物屋面的雨水,同时实现对污染程度较大的初期雨水的弃流。本装置还能实现对脉冲式雨水的调蓄作用,当储水室中还有容纳雨水的空间时,本装置可以储存雨水并进行处理;当雨水量超过储水室的容纳能力之后,储水室中的雨水就会通过溢流管流入建筑物的排水沟,随后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当中。后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小,通过过滤-沉淀的处理后,雨水中的ss数值将大幅度地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后期雨水被处理后可用于绿地灌溉、街区喷洒、洗车等。收集处理回用建筑物屋面雨水,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的防汛压力、防治雨洪灾害,降低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雨水径流的污染,节省市政和居民的用水开支,有效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于其他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本装置利用建筑物的雨落管、沿着建筑物外墙壁设置,空间利用率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水实用、保护环境等优点。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引入管、弃流室、储水室和溢流管,所述引入管设置在储水室外侧壁与弃流室相连通,所述引入管内设筛网a,所述弃流室位于储水室内部上部,所述弃流室中上部分的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筛网b,所述弃流室右侧壁顶部设有导流板,所述溢流管的一部分位于储水室内部下部,开口朝上,所述溢流管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储水室的外部底部。其中,所述引入管上接建筑物的雨落管,在雨落管中引入管的下壁要略长于上壁,用以承接雨落管中来自建筑物屋面的雨水,所述引入管下接弃流室,且引入管要从雨落管的接口斜向下坡向弃流室的接口,用以将雨水汇流至弃流室中,所述引入管中上部还设有止回阀,是为了防止弃流室中的雨水通过引入管回流到雨落管中。所述引入管内设筛网a是为了截流雨水中尺寸较大的杂质,实现雨水的初步处理。其中,所述筛网b上设有多层过滤层,所述多层过滤层从下至上依次是棕榈叶、砂和砾石。用以筛去雨水中颗粒较小的悬浮物和油污等杂质。污染程度较高的初期雨水会被截流在弃流室中,后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低,通过筛网b和多层过滤层的过滤,雨水中的ss数值将大幅度地降低,污染物得以浓缩,水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待过滤后的雨水的水位超过弃流室右侧壁顶端时,雨水就会通过导流板流入储水室中。其中,所述弃流室侧壁和储水室侧壁均设有水龙头,具体的,弃流室外侧壁底部设有水龙头a,所述储水室外侧壁底部设有水龙头b。其中,所述储水室的外侧壁设有透明管状的水位显示管,方便查看储水室中的雨水水位,水位显示管的底部与水龙头b齐平,水位显示管的顶部与溢流管的顶部齐平。其中,所述引入管与溢流管的直径为80~150mm,水位显示管的直径为40~100mm。所述引入管的尾端接到弃流室的左侧壁、尾端管壁上侧与支撑架底部的距离为1~5cm。其中,所述支撑架的长度为2~5cm、高度为2~5cm,宽度与装置的宽度相同。其中,所述装置的宽度为50~120cm,高度与长度的比为(2~5)∶1,装置的宽度与溢流管左侧壁到装置左侧壁的距离比为(3~5)∶1,装置的高度与弃流室底部到装置底部的距离比为(1.5~2.5)∶1,弃流室的高度与多层过滤层的厚度比为(2.5~4)∶1。其中,所述弃流室的顶端与装置顶部的距离为5~20cm,弃流室右侧壁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为10~30cm,弃流室底部与溢流管顶部的距离为5~15cm,导流板的下端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与到弃流室右侧壁的距离的比值为(0.5~2)∶1,导流板与弃流室右侧壁的夹角为40°~60°。其中,所述筛网a的目数为4~6目,对应筛孔尺寸为4.75~3.35mm,筛网b的目数为6~8目,对应筛孔尺寸为3.35~2.36mm。作为优选,所述水龙头a与弃流室底部的距离为2~10cm。作为优选,所述水龙头b与储水室底部的距离为10~30cm。作为优选,所述引入管、溢流管、水位显示管、弃流室、储水室的形状均为方形。作为优选,所述引入管、溢流管的管材为hdpe管,筛网a、筛网b、导流板、储水室、弃流室、支撑架为不锈钢材质,透明的水位显示管为pvc材质。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效果:使用本装置,可以收集来自城市建筑物屋面的雨水,同时实现对污染程度较大的初期雨水的弃流。本装置还能实现对脉冲式雨水的调蓄作用,当储水室中还有容纳雨水的空间时,本装置可以储存雨水并进行处理;当雨水量超过储水室的容纳能力之后,储水室中的雨水就会通过溢流管流入建筑的排水沟,随后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当中。后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小,通过过滤-沉淀的处理后,雨水中的ss数值将大幅度地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后期雨水被处理后可用于绿地灌溉、街区喷洒、洗车等。收集处理回用建筑物屋面雨水,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城市的防汛压力、防治雨洪灾害,降低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雨水径流的污染,节省市政和居民的用水开支,有效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于其他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本装置利用建筑物的雨落管、沿着建筑物外墙壁设置,空间利用率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水实用、保护环境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引入管,2、弃流室,3、储水室,4、溢流管,5、止回阀,6、筛网a,7、支撑架,8、筛网b,9、多层过滤层,10、导流板,11、水位显示管,12、水龙头a,13、水龙头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及回用装置,该装置包括引入管1、弃流室2、储水室3和溢流管4,引入管1设置在储水室3外侧壁与弃流室2相连通,引入管1内设筛网a6,弃流室2位于储水室3内部上部,弃流室2中上部分的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支撑架7,支撑架7上设有筛网b8,筛网b8上设有多层过滤层9,弃流室2右侧壁顶部设有导流板10,弃流室2左侧壁外侧底部设有水龙头a12,溢流管4的一部分位于储水室3内部下部,开口朝上,溢流管4的另一部分设置在储水室3的外部底部,储水室3外右侧壁设有透明管状的水位显示管11、左侧壁底部设有水龙头b13。另外,引入管1上接建筑物的雨落管,在雨落管中引入管1的下壁要略长于上壁,用以承接雨落管中来自建筑物屋面的雨水。引入管1下接弃流室2,且引入管1要从雨落管的接口斜向下坡向弃流室2的接口,用以将雨水汇流至弃流室2中。引入管1中上部设有止回阀5,防止弃流室2中的雨水通过引入管1回流到雨落管中。引入管1内设的筛网a6,截流雨水中尺寸较大的杂质,实现雨水的初步处理。弃流室2中上部分的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支撑架7,用以放置筛网b8和多层过滤层9的材料。多层过滤层9从下至上依次是棕榈叶、砂和砾石,用以过滤雨水中颗粒较小的悬浮物和油污等杂质。污染程度较高的初期雨水会被截流在弃流室2中,后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低,通过筛网b8和多层过滤层9的过滤,雨水中的ss数值将大幅度地降低,污染物得以浓缩,水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待过滤后的雨水的水位超过弃流室2右侧壁顶端时,雨水就会通过导流板10流入储水室3中。弃流室2右侧壁顶部设有导流板10,将过滤后的雨水集中导流至储水室3中。储水室3的内部左侧设置溢流管4,实现对脉冲式雨水的调蓄作用:当储水室3中还富余空间时,能够继续容纳雨水,让雨水在其中静置沉淀;当雨水量超过储水室3的容纳能力之后,储水室3中的雨水就会通过溢流管4流入建筑的排水沟,随后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当中。储水室3的右侧壁装设透明管状的水位显示管11,方便查看储水室3中的雨水水位。储水室3的左侧壁底部设有水龙头b13,方便接用储水室3中的雨水,用以洗车、绿地灌溉、路面浇洒等。弃流室2的左侧壁底部装有水龙头a12,是为了在降雨结束之后,方便管理人员将弃流室2中污染程度较高的初期雨水排入市政排水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引入管1与溢流管4的直径为80mm,水位显示管11的直径为40mm。引入管1的尾端接到弃流室2的左侧壁、尾端管壁上侧与支撑架7底部的距离为1cm。支撑架7的长度为2cm,高度为2cm,宽度与装置的宽度相同。本装置的宽度为50cm,高度与长度的比为2∶1,本装置的宽度与溢流管4左侧壁到装置左侧壁的距离比为3∶1,本装置的高度与弃流室2底部到装置底部的距离比为1.5:1,弃流室2的高度与多层过滤层9的厚度比为2.5:1。弃流室2的顶端与装置顶部的距离为5cm,弃流室2右侧壁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为10cm,弃流室2底部与溢流管4顶部的距离为5cm,导流板10的下端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与到弃流室2右侧壁的距离的比值为0.5:1,导流板10与弃流室2右侧壁的夹角为40°。水龙头a12与弃流室2底部的距离为2cm,水龙头b13与储水室3底部的距离为10cm。筛网a6的目数为4目,对应筛孔尺寸为4.75mm,筛网b8的目数为6目,对应筛孔尺寸为3.35mm。水位显示管11的底部与水龙头b13齐平,水位显示管的11顶部与溢流管4的顶部齐平。引入管1、溢流管4、水位显示管11、弃流室2、储水室3的形状均为方形。引入管1、溢流管4的管材为hdpe管,筛网a6、筛网b8、导流板10、储水室3、弃流室2、支撑架7为不锈钢材质,透明的水位显示管11为pvc材质。表1是对雨水处理前和处理后的参数的比较。表1ss(mg/l)cod(mg/l)色度原雨水15~4040~10010~40储水室中的雨水8~2020~505~15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装置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在于,本实施例引入管1与溢流管4的直径为150mm,水位显示管11的直径为100mm。引入管1的尾端接到弃流室2的左侧壁、尾端管壁上侧与支撑架7底部的距离为5cm。支撑架7的长度为5cm,高度为5cm,宽度与装置的宽度相同。所述本装置的宽度为120cm,高度与长度的比为5∶1,本装置的宽度与溢流管4左侧壁到装置左侧壁的距离比为5∶1,本装置的高度与弃流室2底部到装置底部的距离比为2.5∶1,弃流室2的高度与多层过滤层9的厚度比为4∶1。弃流室2的顶端与装置顶部的距离为20cm,弃流室2右侧壁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为30cm,弃流室2底部与溢流管4顶部的距离为15cm,导流板10的下端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与到弃流室2右侧壁的距离的比值为2∶1,导流板10与弃流室2右侧壁的夹角为60°。所述水龙头a12与弃流室2底部的距离为10cm,水龙头b13与储水室3底部的距离为30cm。筛网a的目数为6目,对应筛孔尺寸为3.35mm,筛网b的目数为8目,对应筛孔尺寸为2.36mm。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装置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在于,本实施例引入管1与溢流管4的直径为110mm,水位显示管11的直径为70mm。引入管1的尾端接到弃流室2的左侧壁、尾端管壁上侧与支撑架7底部的距离为3cm。支撑架7的长度为3cm,高度为3cm,宽度与装置的宽度相同。本装置的宽度为80cm,高度与长度的比为3∶1,本装置的宽度与溢流管4左侧壁到装置左侧壁的距离比为4∶1,本装置的高度与弃流室2底部到装置底部的距离比为2∶1,弃流室2的高度与多层过滤层9的厚度比为3∶1。弃流室2的顶端与装置顶部的距离为12cm,弃流室2右侧壁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为20cm,弃流室2底部与溢流管4顶部的距离为10cm,导流板10的下端到装置右侧壁的距离与到弃流室2右侧壁的距离的比值为1∶1,导流板10与弃流室2右侧壁的夹角为50°。水龙头a12与弃流室2底部的距离为6cm,水龙头b13与储水室3底部的距离为20cm。筛网a的目数为5目,对应筛孔尺寸为4mm,筛网b的目数为7目,对应筛孔尺寸为2.8mm。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