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3365发布日期:2020-03-17 15:5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基夹持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地基就是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的稳定性,需要在地面以及地面以下设置基础。

由于建筑物的建筑厚度不同,因此地基的宽度也是不同的,为了确保地基固定良好,需要在地基内部灌入泥浆和砂石混合物,为了确保成型良好,需要外侧进行限制固定,通常会使用拦截板,在进行灌浆时,需要进行调整,现如今的夹持工具仅是通过伸缩挤压进行调整之间的宽度,伸缩挤压的位置不均匀,会导致调整的宽度不均匀,而且对于不同的高度的建筑物而言,地基的高度也是不同的,使用不可进行调节高度的夹持工具,是不实用的,而且对于不同物质灌入的顺序也对整体的牢固程度有所影响,传统的灌浆仅是单一的灌入,多层灌入需要多次进行,比较的麻烦,而且对于传统的夹具来说,不方便随着灌浆的移动进行夹持,下料宽度与地基宽度需要相适应,才能在下料时均匀,对于下料宽度不方便根据地基宽度进行调整的装置也是不实用的,因此为了上述问题,也为了更加便利于地基浇灌,设计一种可以移动并均匀调整厚度的灌浆夹具也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包括:支撑框架、一对承浆筒、一对移动轮组、一对空心调节螺杆、一对夹持架、一对标尺、一对传送管道、一对升降支撑架和拉动架,一对所述承浆筒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两侧、用以适当存储浆料,一对所述移动轮组均匀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下表面两端、且沿着地基两侧进行移动,一对所述升降支撑架位于所述一对所述移动轮组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处、用以拉伸调整支撑高度,一对所述夹持架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内两侧、且端面均加工有夹持通槽,每个所述空心调节螺杆均通过所述夹持架且端部进入所述夹持通槽内,所述支撑框架上表面两端均加工有与所述夹持通槽相对应的开口,一对所述标尺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上表面边缘处、且总体长度与所述支撑框架的长度相匹配,一对所述传送管道均匀位于一对所述承浆筒下表面、用以传送浆料,每个所述传送管道的出料端均为条形、且出料端两侧均套装有用以限制的限料壳,所述拉动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上表面、且位于一对所述开口内侧,每个所述空心调节螺杆内均设有转动固定架。

优选地,每个所述承浆筒内还包括有用以密封所述传送管道的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上表面还包括有用以手持的拉动杆。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一端自带夹手、且另一端自带手持部,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中心处与所述空心调节螺杆内部之间设有用以转动和固定的轴承。

进一步优选,所述拉动架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为活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限料壳两侧均通过螺钉与所述传送管道进行连接。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的手持部均为折形、且手持部上均套装有软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一种便于转动挤压调整地基宽度,便于直接观察成型宽度,夹持良好,便于调整不同高度,便于分层灌浆,移动方便,便于根据地基宽度调整灌浆宽度、更加便于建筑基础成型良好的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中所述承浆筒、所述传送管道和所述限料壳相配合的侧视剖面图;

图5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中所述传送管道、所述限料壳和所述螺钉相配合的俯视剖面图;

图6为本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中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空心调节螺杆、所述夹持架、所述转动固定架和所述软层相配合的仰视剖面图;

图中:1、支撑框架;2、承浆筒;3、移动轮组;4、空心调节螺杆;5、夹持架;6、标尺;7、传送管道;8、升降支撑架;9、拉动架;10、限料壳;11、转动固定架;12、密封塞;13、拉动杆;14、轴承;15、螺钉;16、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用于基础施工中的灌浆夹持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一对承浆筒2、一对移动轮组3、一对空心调节螺杆4、一对夹持架5、一对标尺6、一对传送管道7、一对升降支撑架8和拉动架9,一对所述承浆筒2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两侧、用以适当存储浆料,一对所述移动轮组3均匀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下表面两端、且沿着地基两侧进行移动,一对所述升降支撑架8位于所述一对所述移动轮组3与所述支撑框架1连接处、用以拉伸调整支撑高度,一对所述夹持架5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1内两侧、且端面均加工有夹持通槽,每个所述空心调节螺杆4均通过所述夹持架5且端部进入所述夹持通槽内,所述支撑框架1上表面两端均加工有与所述夹持通槽相对应的开口,一对所述标尺6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上表面边缘处、且总体长度与所述支撑框架1的长度相匹配,一对所述传送管道7均匀位于一对所述承浆筒2下表面、用以传送浆料,每个所述传送管道7的出料端均为条形、且出料端两侧均套装有用以限制的限料壳10,所述拉动架9位于所述支撑框架1上表面、且位于一对所述开口内侧,每个所述空心调节螺杆4内均设有转动固定架11,其中,在建筑地基的时候,将支撑框架1横跨地基进行放置,将位于支撑框架1两侧的一对承浆筒2内灌满需要进行浇筑的建筑泥浆等,在进行浇筑时,通过位于每个承浆筒2下表面的传送管道7进行排泄出去,其中由于支撑框架1沿着地基铺设方向进行移动,一对承浆筒2还位于支撑框架1两侧,便于在移动过程中,其中一个承浆筒2内部的泥浆等先进入到地基内部,另一个承浆筒2内部的泥浆铺设在前一个承浆筒2铺设的泥浆上表面,每次移动时,就可以进行重叠铺设,如果想要进行多层的铺设,将每个承浆筒2内分别放置不同的泥浆等,便于在移动时分层灌浆良好的,其中在进行移动时,均匀移动,使得铺设均匀的,其中在进行浇筑时,需要对地基进行两侧定形,会预先在地基两侧放置拦截板,在对预先放置在拦截板进行调整定形和挤压时,可以选取外部的一对具有一定厚度的板子,通过位于支撑框架1上表面两端的一对开口伸入,放置在所对应的夹持架5端面上的通槽内部,使得板子的上端依旧在开口内,便于板子固定良好的,其中在进行调整定形时,可以将位于支撑框架1两侧的一对空心调节螺杆4进行人工的拧动,由于夹持架5是固定的,因此在空心调节螺杆4进行拧动时,空心调节螺杆4的端部会顶着所对应的板子向内进行移动,慢慢的接触到地基两侧的拦截板,便于对拦截板进行适当的挤压,调整地基的宽度的,其中在每个板子进行挤压时,会在开口内进行移动,位于支撑框架1上表面的一对标尺6便于显示每个板子的移动位置,便于准确的知道每次挤压的程度和最终地基的厚度,由于一对标尺6的总长度与支撑框架1的长度相匹配,便于计算宽度和挤压程度的,其中在支撑框架1进行移动过程中,位于下端面移动轮组3进行移动,使得整体进行移动,其中移动轮组3仅是起到沿着地基移动的作用的,包括但不限于电动轮和滚动轮等,其中位于移动轮组3与支撑框架1之间的一对升降支撑架8便于根据地基的高度进行向上拉伸,使得整体的高度增加的,其中升降支撑架8仅是用来支撑和调节高度的,包括但不限于交叉拉伸架或者拉伸杆等,其中图2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位于支撑框架1上表面的拉动架9便于与外部的拉动装置进行连接,人工进行拉动时,可以手握,便于将此装置进行拉动使之移动,其中在每个传送管道7进行排泄料时,由于出料端口为条形,位于每个传送管道7下端面上的一对限料壳10便于根据地基的宽度进行调整与传送管道8之前的遮挡面积,其中在进行调整地基的宽度时,仅是通过挤压可能会有不均匀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位于每个空心调节螺杆4内部的转动固定架11一端与板子进行固定,一端进行手摇,手摇时由于已经通过调节空心调节螺杆4的位置,因此在进行转动时,与挤压的程度是相匹配的,而且在进行转动时板子上端脱离开口内,带动板子进行转动,对地基外侧表面进行转动挤压,使得挤压均匀,而且挤压也不会很吃力,如果不直接的基础拦截板的挤压,可以通过转动挤压,将适当定形的地基表面进行刮动挤压,使得表面成型均匀的。

每个所述承浆筒2内还包括有用以密封所述传送管道7的密封塞12,所述密封塞12上表面还包括有用以手持的拉动杆13,其中,位于每个承浆筒2内的密封塞12便于在进行总体进料时将传送管道7进行密封的,在进行下料时,可以通过人工手握拉动杆13向上移动,使得密封塞12远离传送管道7的进料口处,便于进行排泄料的。

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11一端自带夹手、且另一端自带手持部,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11中心处与所述空心调节螺杆4内部之间设有用以转动和固定的轴承14,其中,由于转动固定架11一端自带夹手便于将放置在外部板子进行夹住,便于固定良好和转动时方便的,另一端自带手持部便于手握方便的,其中每个转动固定架11中心处与空心调节螺杆4之间均设有轴承14便于转动方便的同时,使得转动固定架11与空心调节螺杆4之间固定良好,便于转动更加稳定的。

所述拉动架9与所述支撑框架1之间为活动连接,由于是活动连接,便于各种角度进行拉动的。

每个所述限料壳10两侧均通过螺钉15与所述传送管道7进行连接,便于通过螺钉15的固定或者拆卸,使得限料壳10与传送管道7之间进行连接或者分离的。

每个所述转动固定架11的手持部均为折形、且手持部上均套装有软层16,便于手握比较舒适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