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7443发布日期:2020-06-26 20:1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城市排水工程,具体地,涉及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管渠内排出的系统。早期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污水河雨水分别在两套或两套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出的系统,又可根据排出雨水的方式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对于老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时,多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沿水体岸边新建一条截污干管并在干管末端设置污水厂,同时在截流干管和与原干管相交处设置溢流井(截流井)。晴天和初雨时所有污水都排入污水厂,经处理后排放入水体;随着雨量的增加,雨水径流相应增加,当来水流量超过截流干管的输水能力时,将出现溢流,部分混合污水经溢流井直接溢入水体。雨天,仍可能有部分混合污水因直排入河而污染水体。对于新城区,一般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既有污水排水系统,又有雨水排水系统,但由于雨水直接排河,仍然存在初雨直排入河而污染水体,同时后期清洁雨水直接排河,雨水利用率低。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多数城市出现了地面上层建筑与地下排水系统不匹配的现象,地下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地面排水需要,造成降雨时雨水排出不畅,易出现洪涝等问题。

因此,解决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导排能力不足,城市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给排水领域的重要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针对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城市雨水调蓄能力下降、易出现洪涝以及雨水利用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规避城市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同时避免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调蓄池、进出水间、结合井;所述调蓄池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出水提升泵、冲洗装置及其配套加压设备;所述进出水间内设置有电动闸门和进水提升泵;所述结合井内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和粗格栅;所述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地面上设置有智能控制箱;所述智能控制柜分别通过电缆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出水提升泵、所述冲洗装置、所述加压设备、所述电动闸门和所述进水提升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的底部为坡形结构,并且,所述调蓄池的底部坡度较低一侧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内安装有所述出水提升泵、所述加压设备;所述加压设备和所述冲洗装置配套运行。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的底部坡比为1%-3%。

优选地,所述进出水间设置在所述调蓄池与所述结合井之间,所述进出水间与所述结合井的宽度相同,所述进出水间的深度比所述结合井的深度低0.5m-2m。

优选地,所述进出水间与所述结合井间的墙体结构上游处设置进出水洞口,洞口底部与所述进出水间底部平齐;所述进出水间内洞口处安装所述电动闸门,所述结合井内洞口处安装粗格栅。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顶部设置有自然通风孔、机械送排风孔和风机;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机械送排风孔处。

优选地,所述自然通风孔和所述机械送排风孔的顶部均为伞状盖帽结构。

优选地,所述智能控制柜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相连接;所述智能控制柜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电动闸门、所述进水提升泵、所述出水提升泵、所述冲洗装置、所述加压设备和所述风机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整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该系统配合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设置,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进水结合井及调蓄池内的水位以实现调蓄池自动调控运行,该系统可用于提高地下排水系统中混合污水或雨水的收集,减小混合污水入河,规避城市雨水洪峰,提高雨水利用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俯视图;

图2: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1-1剖面图;

图3: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2-2剖面图。

附图标记

1、调蓄池9、出水提升泵

2、进出水间10、集水槽

3、结合井11、冲洗装置

4、第二液位传感器12、加压设备

5、粗格栅13、自然通风孔

6、电动闸门14、机械送排风孔

7、进水提升泵15、风机

8、第一液位传感器16、智能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如图1~3所示,该系统包括调蓄池1、进出水间2和结合井3;所述调蓄池1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8、出水提升泵9、冲洗装置11及其加压设备12;所述进出水间2内设置有电动闸门6和进水提升泵7;所述结合井3内设置有第二液位传感器4和粗格栅5;所述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地面上设置有智能控制箱16;所述智能控制柜16分别通过电缆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8、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所述出水提升泵9、所述冲洗装置11、所述加压设备12、所述电动闸门6和所述进水提升泵7相连接。

其中,第一液位传感器8用于监测调蓄池内的水位,调控调蓄池及其内部设备的运行状态;第二液位传感器4用于监测结合井中是水位,其水位信号作为调蓄池系统投入运行的信号;粗格栅5用于调蓄池系统投入运行时拦截进入调蓄池中的较大漂浮物及悬浮物;电动闸门6用于调控污水进出调蓄池进出水间,所述调蓄池进水提升泵7用于提升进出水间2内的污水进入调蓄池内;所述出水提升泵9用于将调蓄池主体结构1内的污水排至进出水间2,再自流进入截污系统中;所述冲洗装置11用于清洗调蓄池内部沉积的泥沙。

所述调蓄池1的底部为坡形结构,并且,所述调蓄池1的底部坡度较低一侧设有集水槽10;所述集水槽10内安装有所述出水提升泵9、所述加压设备12。具体的,所述调蓄池1的底部坡比为1%-3%。该坡形结构便于污水的汇集至集水槽10,利于所述调蓄池1的排空。

所述进出水间2设置在所述调蓄池1与所述结合井3之间,所述进出水间2与所述结合井3的宽度相同,所述进出水间2的深度比所述结合井3的深度低0.5m-2m,有效防止泥沙在所述进出水间2沉积,减少清淤设施及人工清淤工作。

所述进出水间2与所述结合井3间的墙体结构上游处设置进出水洞口,洞口底部与所述进出水间2底部平齐;所述进出水间2内洞口处安装所述电动闸门6,所述结合井3内洞口处安装粗格栅5.

所述调蓄池1顶部设置有自然通风孔13、机械送排风孔14和风机15;所述风机15安装于所述机械送排风孔14处。所述自然通风孔13和所述机械送排风孔14的顶部均为伞状盖帽结构。其中,自然通风孔13用于调蓄池运行时保持内外气压平衡;机械送排风孔14用于调蓄池内部强制通风换气,为运维人员可进入调蓄池内部进行相关操作创造条件。

所述智能控制柜16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8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相连接;所述智能控制柜16的控制输出端与所述电动闸门6、所述进水提升泵7、所述出水提升泵9、所述冲洗装置11、所述加压设备12和所述风机15相连接,实现所述调蓄池1的自动运行、清洗等。

所述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的整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根据本公开,调蓄池1根据收集的水体类型可以分为混合污水调蓄池和雨水调蓄池。混合污水调蓄池设置于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用于临时贮存合流制排水系统中收集的混合污水,减少混合污水的溢流入河;降雨过后,调蓄池中的混合污水再排至截污干管中输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经处理后排入水体。雨水调蓄池设置于完全分流制中的雨水排水系统中,临时贮存暴雨后期雨水排水系统中的清洁雨水,规避城市雨水洪峰;降雨过后,调蓄池中的清洁雨水可用于城市道路清洁用水、园林景观浇洒用水,从而提高雨水利用率。

根据本公开,在非降雨时期,合流制排水系统中不发生溢流、分流制雨水系统中无雨水,本公开所述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不运行。

根据本公开,在降雨时期,大量雨水进入到合流制排水系统或分流制雨水系统中,使得排水系统中水位升高,结合井3中水位升高,当结合井3中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监测到水位达到结合井3中的运行水位时,智能控制柜控制进出水间2中的电动闸门6开启,污水或雨水进入进出水间2中,进水提升泵7启动,将混合污水或雨水提升至调蓄池1中。当调蓄池1中第一液位传感器8监测到调蓄池1内水位达到调蓄池最高水位时,进水提升泵7关闭、电动闸门6关闭,排水系统中的混合污水或雨水不再进入到进出水间2及调蓄池1中。

根据本公开,在降雨过后,结合井3中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监测到水位较低时,进出水间2内的电动闸门6开启,调蓄池1内的出水提升泵9启动,调蓄池1中的混合污水或雨水排至地下排水系统或雨水回用系统中;当调蓄池1内的第一液位传感器8监测到调蓄池1内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调蓄池1内的冲洗装置11及其配套的加压设备12开始运行,对调蓄池1内沉积的泥沙进行清洗,将污水汇集至集水槽1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