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及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7444发布日期:2020-06-26 20:1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及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调系统,尤其涉及进风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内外循环风门是汽车空调系统中的风向调节机构,无论是在外循环还是内循环下,都期望它达到密封效果,以确保气密性,避免窜风。

与传统燃油车略有不同的是,如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在空调系统的设置中,还有一种内外循环混合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允许空调内外循环风门工作在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在外循环模式下,允许车辆乘客舱的温度较高的空气经由空调系统的乘客舱内结构流到该系统的乘客舱外结构2,中和来自外部的冷空气,以节省电力。但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外部空气进入车辆乘客舱的情况。

由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车辆空调进风结构,以有效避免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新的车辆空调进风结构,以至少在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下,有效阻挡空气进入到乘客舱。

该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包括气体流通路径的壳体,设置在该壳体内的内外循环风门,在该气体流通路径的一个端部设置有单向风帘,所述单向风帘被以能够朝着所述内外循环风门方向掀起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且该单向风帘在未被掀起时在该端部阻断流通路径,以防止气体流过,其中,所述端部是该壳体安装至车辆时该流通路径靠近乘座舱的端部。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所述单向风帘的通过其边沿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所述单向风帘通过压条固定于所述壳体。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所述边沿的部分为该单向风帘的顶端。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该壳体还包括设置在该端部的挡条。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在该单向风帘上设置挡条,以避免该单向风帘被朝着背向该内外循环风门方向掀起。

按照本申请的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是用于该车辆空调系统中设置在乘客舱外的乘客舱外结构。

本申还提供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其包括如上所描述的任意一种进风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示意图,与图2相比,图3示意的是内循环模式。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性图示。

图5则是示意性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单向风帘出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更加描述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按照很多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意在使本公开更为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或部件。

图1是现有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空调系统包括乘客舱外结构1,乘客舱内结构2。如所知道的,通常乘客舱外结构1设置在车辆乘客舱外,例如发动机舱,而乘客舱内结构2则设置在车辆的乘客舱内,且乘客舱外结构1与乘客舱内结构2相互连通由此来实现车辆空调系统的通风、制冷、制热、除湿等功能。空调系统工作在外循环模式时,外部空气从乘客舱外结构1的入口10进入,在鼓风机16的作用下,经由过滤装置14的过滤,朝着流通路径18而去,最后经由乘客舱内结构2的流通路径22到达乘客舱。空调系统工作在内循环模式时,车辆乘客舱的空气从乘客舱内结构2的通道口20流入,经由流通路径进入到乘客舱外结构1的流通路径11,然后经过过滤装置14到乘客舱外结构1的流通路径18,再进入到乘客舱内结构2的流通路径22,最终回到乘客舱。

当空调系统工作在例如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下时,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乘客舱外结构1进入的空气,有一部分会经过空调内外循环风门12进入到流通路径11而非按照预期的那样通过过滤装置14进入到流通路径18。这部分空气未经过滤进入到乘客舱内结构2的流通路径21,最终经由通道口20进入到乘座舱。出现这种乘客舱外结构1进入的空气直接经由风门12进入到乘客舱的情况,例如是鼓风机对进入乘客舱外结构1的风的影响不够,未能促使所有乘客舱外结构1进入的空气通过过滤装置14进入到流通路径18。在电动车车速较大而鼓风机的工作强度较低时,就有可能会出现上述窜风的情况。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示意图。与图1示例的进风结构相比,本申请所示例的进风结构在乘客舱外结构1与乘客舱内结构2的流通路径之间设置了单向风帘30。单向风帘30以能够朝着空调内外循环风门12的方向掀起的方式固定于乘客舱外结构1的壳体,以防止气体流过。单向风帘30设置乘客舱外结构1包含空调内外循环风门12的流通路径的端部,且该端部是该壳体安装至车辆时该流通路径靠近乘座舱方向的端部。

如图2所示,从乘客舱外结构1的入口10进入的空气,通过空调内外循环风门12流入到流通路径11的气体,在要流入到乘客舱内结构2时,因单向风帘30遮挡了流通路径11而无法向前,只能折回,从而通过过滤装置14进入到流通路径18,这就有效避免了未过滤的空气流入到乘客舱内结构2中,尤其是避免了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下出现这种窜风的情况。

图3也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示意图。与图2相比,图3示意的是内循环模式。该模式下,乘客舱内的空气从乘客舱内结构2的通道口20流入,掀起单向风帘30,进入到乘客舱外结构1的流通路径11,经由过滤装置14的过滤,朝着流通路径18而去,最后进入乘客舱内结构2的流通路径22,到达乘客舱。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示意性图示。所示意的是乘客舱外结构1的部分壳体以及流通路径11,该示意中省略了空调内外循环风门12。图5则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该部分壳体在单向风帘处的截面图,该图只是示意性的。

同时参照图4与图5阐述该单向风帘30。示例而非限制地,单向风帘30的形状与构造出流通路径11的壳体的形状相匹配。本例中,壳体端面为大体矩形,则单向风帘30也为大体矩形,且单向风帘30构造为其在未被掀起时能够遮挡住整个流通路径11,例如它的长与宽分别大于流通路径11截面的长与宽。在本申请的示例中,单向风帘30通过压条33固定于壳体,更为具体地说,单向风帘30是通过压条将其边沿34的部分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方式来固定的。除此之外,其它固定方式也可,例如粘帖等,只要能将单向风帘30按照期望的开合形式固定到该壳体即可。

在本申请的示例中,是通过将单向风帘30边沿34的顶端固定于壳体来将该单向风帘30固定在壳体,顶端就是通常理解的在其被安装到车辆上时,距离地面最远的那一端。在其它一些示例中,单向风帘30也可经过将其边沿靠近顶端的部分固定于壳体的方式而固定于壳体。无论怎样的固定方式以及无论通过单向风帘30边沿的哪些地方来固定,只要使其以朝着内外循环风门12方向掀起的方式固定即可。

在本申请的示例中,在安装单向风帘30的壳体的端部处,还设置了挡条31,有效阻挡了单向风帘30被朝着乘客舱内结构2的方向掀起。挡条31例如可设置为多个格栅。该挡条示例而非限制地横跨该壳体端部。

作为替代,也可在单向风帘30上设置挡条,这种示例下,横跨壳体端部设置挡条则不是必须的。设置在单向风帘30上的挡条的长度取决于它设置的方向以及壳体该端部的大小。例如,挡条沿着单向风帘30的长度设置,则挡条要长于壳体的该端部在该长度方向的尺寸,如此以在单向风帘30朝着乘客舱内结构2的方向掀起时,起到阻挡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挡条并不是必须设置的部件。按照本申请,单向风帘30要能遮挡流通路径11,在单向风帘30的材质具有一定硬度的情况下,无需挡条(无需在壳体上设置挡条或也无需在单向风帘30上的挡条),而是通过壳体对单向风帘30的阻挡而避免其朝乘客舱内结构2的方向掀起。这种情况下,单向风帘30的材质的硬度可依据对外循环模式下空气进入到流通路径11而作用在单向风帘30上使其朝乘客舱内结构2的方向掀起的力来确定,同时也考虑内循环/内外混合循环时来自乘客舱内结构2的空气要将单向风帘30朝着内外循环风门掀起的情况。

在以上结合附图的各示例的描述中,流通路径中的箭头表示的是不同情况下的气体流通方向。

尽管已结合不同的示例对本申请做了阐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给出的实施例或示例,可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例如,在单向风帘30的材质具有一定硬度的情况下,当然也可设置挡条。

本申请还提供车辆的空调系统,其采用了如上文所描述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结构。

采用本申请的进风结构或空调系统,可有效阻挡外部窜风,避免未净化和/或未热交换的空气进入到乘客舱。

尽管只对其中一些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与范围内以许多其他的形式实施。因此,所展示的例子与实施方式被视为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如所附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能涵盖各种的修改与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