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2717发布日期:2020-05-12 19:26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堤坝盲管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



背景技术:

均质堤坝是一种利用当地材料建造的坝型,常用的结构材料为泥土,泥土制的堤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坝内的渗水压力,泥土的含水量增大,堆砌的泥土变软,导致堤坝结构强度下降,存在垮塌的风险。为了减少坝内的渗水压力,确保坝体结构的稳定,常规的设计是在坝体内部预埋排水盲管,用来排除泥土层中的渗水。

现有的排水盲管一般是直接设置在堤坝的内部,由于盲管一般为高分子塑料制成,结构强度不是很高,并且没有支撑结构对盲管进行保护,盲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土层的压力而变形。为了堤坝整体的结构强度,盲管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能够堆叠,导致盲管的排水效果不足。此外,盲管在使用过程中,渗水会夹杂着细小的泥沙堵塞盲管的透水孔,影响盲管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包括盲管、导流管、连接头和安装架,所述盲管的右端与导流管的左端通过连接头连接,盲管的外侧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外侧设有砂石层,砂石层填充在盲管和安装架的空隙间,砂石层的外侧设置为泥土层,泥土层的外表面上设有一层混凝土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安装条、第二安装条、第三安装条和第四安装条,第二安装条设置在安装架的左下角,第二安装条为一块长条横板和一块长条竖板组成的“l”形结构,第一安装条设置在安装架的左上角,第一安装条的形状与第二安装条一致,且第一安装条与第二安装条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条设置在安装架的右上角,第三安装条与第一安装条的形状一致,且第三安装条与第一安装条左右对称设置,第四安装条设置在安装架的右下角,第四安装条与第三安装条的形状一致,第四安装条与第三安装条上下对称设置,且第四安装条与第二安装条左右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在所述的第一安装条与第二安装条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连接条,在第三安装条与第四安装条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连接条,在第一安装条与第三安装条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条,在第二安装条与第四安装条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条;在所述的第二连接条的相向面连接有限位架,盲管设置在上下两组限位架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条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第一安装条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第二安装条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第二安装条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第三安装条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第三安装条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第四安装条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第四安装条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盲管内部的圆柱面上镀有一层内膜,盲管外侧的圆柱面上镀有一层外膜;所述盲管内部的底部设有隔水层,盲管的外圈覆盖有一层隔网,隔网由尼龙纤维编制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安装架对盲管进行固定,使得盲管能够堆叠设置且互不挤压、干扰,且相互固定连接的安装架保证了整个堤坝的结构强度,并且在安装架和盲管之间设置了砂石层,砂石层对进入盲管内的水进行预先过滤,减少盲管的堵塞情况;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内膜和外膜对盲管进行防腐蚀保护,设置了隔网减少了砂石对盲管的磨损,设置了隔水层,使得进入盲管内的水流不会由盲管内再次漏出,而是沿着隔水层流向导流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立体装配结构右俯视图。

图3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立体装配结构左仰视图。

图4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中安装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装配结构前剖视图。

图6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的装配结构侧剖视图。

图7为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中盲管的截面视图。

图中:1、盲管;11、内膜;12、外膜;13、隔水层;14、隔网;2、导流管;3、连接头;4、安装架;41、第一安装条;42、第二安装条;43、第三安装条;44、第四安装条;45、第一连接条;46、第二连接条;47、限位架;48、螺孔;49、通孔;5、砂石层;6、泥土层;7、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4,一种均质堤坝下游叠合排水盲管,包括盲管1、导流管2、连接头3和安装架4,所述盲管1的右端与导流管2的左端通过连接头3连接,导流管2的右端倾斜向下设置,盲管1的外侧设有安装架4;所述安装架4的外侧设有砂石层5,砂石层5填充在盲管1和安装架4的空隙间,砂石层5的外侧设置为泥土层6,泥土层6的外表面上设有一层混凝土层7,砂石层5、泥土层6和混凝土层7组成堤坝。

如图4、5、6所示,所述安装架4包括第一安装条41、第二安装条42、第三安装条43和第四安装条44,第二安装条42设置在安装架4的左下角,第二安装条42为一块长条横板和一块长条竖板组成的“l”形结构,第一安装条41设置在安装架4的左上角,第一安装条41的形状与第二安装条42一致,且第一安装条41与第二安装条42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安装条43设置在安装架4的右上角,第三安装条43与第一安装条41的形状一致,且第三安装条43与第一安装条41左右对称设置,第四安装条44设置在安装架4的右下角,第四安装条44与第三安装条43的形状一致,第四安装条44与第三安装条43上下对称设置,且第四安装条44与第二安装条42左右对称设置。

在所述的第一安装条41与第二安装条42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连接条45,在第三安装条43与第四安装条44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连接条45,在第一安装条41与第三安装条43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条46,在第二安装条42与第四安装条44之间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二连接条46;在所述的第二连接条46的相向面连接有限位架47,盲管1设置在上下两组限位架47之间,限位架47对盲管1进行夹持固定。

所述第一安装条41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48,第一安装条41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49,第二安装条42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49,第二安装条42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49,第三安装条43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48,第三安装条43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48,第四安装条44的横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通孔49,第四安装条44的竖板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螺孔48;通过向第一安装条41横板上的螺孔48和第二安装条42横板上的通孔49内装入螺栓,以及向第三安装条43横板上的螺孔48和第四安装条44竖板上的通孔49内装入螺栓,能够使得上下两个安装架4固定连接;通过向第一安装条41竖板上的通孔49和第三安装条43竖板上的螺孔48内装入螺栓,以及向第二安装条42竖板上的通孔49和第四安装条44竖板上的螺孔48内装入螺栓,能够使得左右两个安装架4固定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盲管1内部的圆柱面上镀有一层内膜11,盲管1外侧的圆柱面上镀有一层外膜12,内膜11和外膜12能够起到对盲管1防腐蚀的作用;所述盲管1内部的底部设有隔水层13,隔水层13的设置使得进入盲管1内部的水不会由盲管1底部的侧壁漏出,而是沿着隔水层13流动,盲管1的外圈覆盖有一层隔网14,隔网14由尼龙纤维编制而成,隔网14在不影响盲管1透水性的前提下,能够减少砂石层5中的细砂、石子对盲管1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在堤坝的底部铺设一层混凝土层7,随后在混凝土层7上铺设一层砂石层5,在砂石层5的上方设置安装架4,并将盲管1插入安装架4中,将安装架4左右连接铺设一层,随后在多个左右连接安装架4上撒上细砂,使得细砂填充到安装架4和盲管1的间隙处;随后在安装架4的上方再次设置一层左右连接的安装架4,并将上下两层安装架4通过螺栓连接,随后向该层安装架4上撒上细砂,依次将插有盲管1的安装架4层层叠合,并且每层的安装架4与盲管1之间均填充有细砂;随后在最上层的安装架4的上方再铺设一层砂石层5;随后在砂石层5的四周堆叠泥土作为堤坝泥土层6,最后在泥土层6的表面浇筑一层混凝土层7,堤坝完工。

堤坝的泥土层6中渗入的水会穿过砂石层5,在这个过程中,砂石层5会对水进行过滤,防止水中夹杂的细小泥土堵塞盲管1的透水性细孔;随后水进入盲管1内,并沿着盲管1内部的隔水层13流到导流管2处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