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7968发布日期:2020-05-26 18:35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对现浇用的铝模进行快速支撑的地下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



背景技术:

城市人口的增长、车辆的增加,给城市道路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压力,并且随着城市空间资源的减少,一些城市管线开始从地下敷设安装,为了便于检修和更换,人们在管线埋设的位置作了一些地面标记,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城市管线不再像以前一样比较随意地埋设在地下,而是对管线的埋设位置有了一定的要求,进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地下综合管廊也就随之出现了。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多数是采用现浇的方式施工,其一般的施工顺序就是根据开挖的尺寸进行管廊底板浇筑,浇筑底板的同时会同步浇筑位于底板两侧的导墙,之后沿着导墙的延伸方向在导墙上安装模板,一般的做法是在每条导墙的内外两侧分别安装内模板和外模板,之后在内模板、外摸板之间穿设对拉螺杆,从而将内模板、外模板固定在导墙之上,之后在两侧的内模板顶部安装用于浇筑管廊顶板的底模板,并且在两侧的外模板顶部安装用于浇筑管廊顶板的顶模板,此时内模板与外摸板之间围成用于浇筑形成管廊侧板的空间,顶模板和底模板之间围成用于浇筑形成管廊顶板的空间。

在浇筑之间,需要对两侧的内模板和底模板之间进行支撑,以免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对内模板形成侧压力造成内模板爆模,同样防止混凝土对底模板形成压力造成底模板坍塌。目前的做法是在两侧的内模板和底模板之间围成的空间区域搭设满堂支架,从而对内模板和底模板进行支撑,然而,由于地下管廊空间往往有限,且采用满堂支架的方式搭设时需要将一根根杆件进行安装和搭设,施工效率极低,不利于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快速施工,大大影响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推出一种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满堂支架搭设造成管廊施工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包括有分别沿管廊底板两侧导墙安装的侧模组件和设于两侧侧模组件顶部的顶模组件,每侧的所述侧模组件均包含沿导墙内外侧边设置的内模板、外模板和设于内模板、外模板之间的对拉螺杆,所述顶模组件包含有顶模板和底模板,顶模板与两侧外模板顶部拆卸式固定连接,底模板与两侧内模板顶部拆卸式固定连接,管廊底板上设有多组沿导墙延伸方向的支撑组件,每组该支撑组件均包含一个基座和多根可转动设于基座上的支撑杆,多根该支撑杆分布在基座的两侧和顶部,以使多根该支撑杆的另一端顶接支撑对应的内模板和底模板。

工作原理:将所述内模板、外模板、顶模板和底模板安装到位,之后采用所述对拉螺杆分别将每侧的内模板、外模板之间进行对拉,从而使每侧的所述内模板和外模板均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导墙上,之后向所述管廊底板上送入多组所述支撑组件,多组该支撑组件沿导墙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然后安装每组所述支撑组件。

具体为:将每组支撑组件的基座放置在所述管廊底板上,之后分别转动多根所述支撑杆,使位于基座两侧的所述支撑杆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内模板进行支撑,使位于基座顶部的支撑杆对所述底模板形成顶接支撑,将多组所述支撑组件均按照该操作方式进行安装,从而能够对安装完成的内模板和底模板形成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所述支撑组件,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满堂支架支撑方式,从而避开了需要使用满堂支架结构中的横杆、立杆、剪刀撑和扫地杆等一根根搭设的方式,对所述内模板和底模板进行支撑的施工方式变得更加快速、简单,从而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搭设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地下管廊的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a管廊底板,b导墙,1侧模组件,1a内模板,1b外模板,1c对拉螺杆,2顶模组件,2a顶模板,2b底模板,3支撑组件,3a基座,3b支撑杆,4基杆,5螺纹杆,6插接筒,7限位槽,8限位块,9加强杆,10折边,11连接杆,12限位螺母,13加劲肋,14倒角板,15主龙骨,16次龙骨,17托座,18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综合管廊现浇铝模安装体系,包括有分别沿管廊底板a两侧导墙b安装的侧模组件1和设于两侧侧模组件1顶部的顶模组件2,每侧的所述侧模组件1均包含沿导墙b内外侧边设置的内模板1a、外模板1b和设于内模板1a、外模板1b之间的对拉螺杆1c,所述顶模组件2包含有顶模板2a和底模板2b,顶模板2a与两侧外模板1b顶部拆卸式固定连接,管廊底板a上设有多组沿导墙b延伸方向的支撑组件3,每组该支撑组件3均包含一个基座3a和多根可转动设于基座3a上的支撑杆3b,多根该支撑杆3b分布在基座3a的两侧和顶部,以使多根该支撑杆3b的另一端顶接支撑对应的内模板1a和底模板2b。这种方式取代了传统满堂支架的搭设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速度。优选地,两侧的所述内模板1a顶部分别安装两块朝管廊中心倾斜的倒角板14,两块该倒角板14均为铝模版,且两块该倒角板14均与对应的内模板1a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螺纹连接,则此时底模板2b两侧分别与倒角板14顶部同样采用螺栓的连接方式螺纹连接,增加所述倒角板14,主要是能够增强所述底模板2b与两侧的内模板1a之间的受力强度。优选地,所述管廊底板a上开有限位槽7,所述基座3a底部固定有可适配插接在限位槽7内的限位块8。这种方式是为了进一步防止所述基座3a在所述管廊底板a上发生移位的不良现象,从而保证了位于基座3a上支撑杆3b对所述内模板1a和底模板2b的支撑稳定性和牢固性,进一步保证了施工安全性。底模板2b与两侧内模板1a顶部拆卸式固定连接,

所述底模板2b分割为多块且相邻两块之间形成顺应导墙b延伸方向的通缝,每个该通缝内均固定一根可与通缝两侧的底模板2b拆卸式连接的加强杆9。设置所述加强杆9,主要是为了增强所述底模板2b作为承重结构的支撑强度,减少了底模板2b出现变形和坍塌的不良现象,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相邻两块底模板2b上且用于形成通缝的两条相对侧边均向下弯折形成折边10,两条该折边10之间穿设有穿设过加强杆9的拆卸式连接杆11,该连接杆11两端设有外螺纹且该连接杆11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12。设置所述折边10有利于加强所述底模板2b的自身强度,这种安装方式更加快捷、方便。

如图1和图3所示,每根所述支撑杆3b均包含一根与基座3a可转动连接的基杆4和一根穿设在基杆4中的螺纹杆5,该螺纹杆5伸出基杆4外且可旋进或旋出,该螺纹杆5伸出基杆4的端部将对应的内模板1a或底模板2b顶接支撑,这种方式能够适应对一定高度范围内的所述底模板2b进行顶接支撑,并且能够适应对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所述内模板1a之间进行顶接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分别与内模板1a对应的所述螺纹杆5端部上均通过铰接轴18转动连接一个一端开口的插接筒6,每个该插接筒6可通过开口与对应内模板1a上的对拉螺杆1c插接抵紧,这种方式能够使所述螺纹杆5对内模板1a进行稳固地顶接支撑,防止了所述螺纹杆5在顶接的过程中发生滑动的不良现象,保证了搭设的施工质量。

所述内模板1a、外模板1b、顶模板2a和底模板2b的背面均固定设有纵横交错的加劲肋13,设置所述加劲板,能够有效地提升内模板1a、外模板1b、顶模板2a和底模板2b的整体强度,防止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内模板1a、外模板1b、顶模板2a和底模板2b发生变形,能够有效地保证了对地下综合管廊浇筑的位置和形状,并且能够提高内模板1a、外模板1b、顶模板2a和底模板2b的周转使用次数,节约施工成本。

工作原理:所述管廊底板a和导墙b施工完成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施工要求之后,将每侧的所述内模板1a和外模板1b分别贴紧在该侧导墙b的内侧和外侧,之后将所述对拉螺杆1c穿设在内模板1a和外模板1b之后,从而使内模板1a和外模板1b之间形成对拉并保持了内模板1a和外模板1b之间的间距,之后在两侧的所述内模板1a上分别安装两块所述倒角板14,两块该倒角板14均为铝模板,且两块该倒角板14均与对应的内模板1a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螺纹连接,然后在两块该倒角板14顶部安装多块所述底模板2b,位于两侧的所述底模板2b分别与两侧的倒角板14之间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螺纹连接,然后在两块已安装完成的底模板2b之间安装底模板2b和所述加强杆9,先将加强杆9紧靠在位于边部的底模板2b的折边10,然后将另一块所述底模板2b的折边10靠紧在加强杆9上,之后将所述连接杆11穿设过两个折边10和两个折边10之间的加强杆9,最后用两个所述限位螺母12螺纹连接在连接杆11的两端,依此顺序安装,直到位于两块所述倒角板14之间的底模板2b拼接安装形成闭合。

之后开始将多组所述支撑组件3送入到管廊底板a上,并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布,然后开始安装每组所述支撑组件3,具体为:将所述基座3a底部的所述限位块8插入对应的所述限位槽7内,根据情况分别旋出位于所述基杆4上的螺纹杆5,之后根据两侧的所述对拉螺杆1c的位置标高,调节位于基座3a两侧上的螺纹杆5之后,适当转动螺纹杆5上的所述插接筒6使插接筒6能够有效地插接至对应的对拉螺杆1c的端部,根据受力需要选择每侧的螺纹杆5顶接在对应内模板1a上的部位,然后旋出位于基座3a顶部上的所述螺纹杆5,基座3a顶部上螺纹杆5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托座17,随着对托座17的升高,当托座17靠近所述底模板2b时在托座17上安装主龙骨15,然后在主龙骨15上安放多根次龙骨16,次龙骨16与主龙骨15垂直且相隔一定间距,之后继续将位于基座3a顶部的所述螺纹杆5调高,直到所述次龙骨16能够抵接在抵模板下部,此时安装完成。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