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石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05958发布日期:2020-09-15 18:08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种植石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种植石墙。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多数采用混凝土结构、浆砌石或干砌石结构和铅丝石笼、钢筋石笼对土质河岸受水流冲蚀严重的部位进行衬砌保护形成刚性护岸。其中混凝土结构和浆砌石结构护岸,耐冲蚀性好,技术成熟,应用较为广泛。

公告号为cn2825747y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边坡生态治理的植生槽,包括边坡面,其特征在于:边坡面上固有与边坡面形成几何形状空腔的植生槽挡墙,所述植生槽挡墙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或预制与喷射混凝土之结合与钢筋的混合结构。上述结构将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技术得到有机结合,灌木、藤本类植物、悬垂类植物生长共同遮拦工程痕迹的裸露,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结构中利用在边坡挡墙上的植生槽内种植植物,但是该挡墙处于将近垂直的角度,当水位线一直低于植生槽时且雨水很难充分进入植生槽内,植生槽内的植物可能会因为缺少生长所需的水分而枯死,进而使得植物因枯死失去了设置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种植石墙,能够在植生槽内的植物缺水时,及时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避免植物枯死。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种植石墙,包括埋石混凝土挡墙,所述埋石混凝土挡墙内安装有多块护砖,所述护砖呈中部镂空且形成有种植孔,所述种植孔内设置有种植土且种植有植物,所述护砖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件,所述集水件包括集水槽和集水片,所述集水槽沿所述护砖的厚度方向开设,集水槽的侧壁与种植孔间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集水片设置在所述集水槽的上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砖内种植有植物的设置,在埋石混凝土挡墙单一的工程护坡中融入植物护坡的元素,使得在对河岸起到稳固作用的同时,对河岸处的生态系统作一定还原,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时由于该埋石混凝土挡墙将近垂直的状态使得护砖内的植物难吸收到水分,集水槽和集水片的设置,使得护砖存在对雨水较好的聚集能力,通过集水片对沿埋石混凝土挡墙表面流落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在集水槽中汇集,最后雨水通过通孔向护砖内的种植土运输,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集水片呈倾斜状,所述集水片一端端面呈圆弧形且与集水槽的上端面连接,所述集水片的另一端向所述护砖外伸出且该端高度高于所述集水槽的最低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片呈倾斜状且一端伸出护砖外的设置,使得雨水从伸出护砖大的一端进行收集,雨水通过集水片的倾斜面向集水槽口处运动,并运动至集水槽内进行收集,而后进一步运输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护砖沿高度方向处于较低的一端呈一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所述护砖内的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砖沿高度方向处于较低的一端端面呈斜面的设置,相较于平面而言,当雨水沿埋石混凝土挡墙流落时,斜面对雨水的吸收能力更好,且斜面的设置使得护砖与埋石混凝土挡墙间存在夹角,进而可以储存更多的水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流失的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护砖间隔设置在所述埋石混凝土挡墙内,且所述护砖上开设有锚孔,所述锚孔处安装有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砖上安装锚杆的设置,使得护砖与埋石混凝土挡墙间建立更好的连接关系,加固了两者间的结构强度;同时锚杆锚固在边坡上,使得边坡对于护砖和埋石混凝土挡墙存在锚固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埋石混凝土挡墙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种植孔内壁上铺设有塑料网,所述种植土和植物均设置在塑料网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料网的设置,使得当种植孔内的植物因外界因素死亡时,方便将死亡的植物从护砖中取出并进行更换,提高护岸观赏性的同时,保证该处植物对水土的稳固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种植孔内壁周侧开设有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孔的设置,避免了种植孔内的植物处于封闭环境,为植物的根部提供足够的氧气。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埋石混凝土挡墙的底端设置有多根排水管,各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反滤土工布,且所述排水管的端部处设置有砾石反滤体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的设置使得河道与护岸之间存在物质交流通道,同时排水管端部处反滤土工布和砾石反滤体层的设置,使得河道与护岸进行物质交流的同时,护岸上的土壤不会从排水口处流失,减少水土流失。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管内分布供鱼类产卵的卵石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鱼类产卵和栖息提供场地,使得护岸的设置更贴近自然生态系统,避免了在建立护岸防护结构的同时破坏河岸处原有的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利用集水片对沿埋石混凝土挡墙表面流落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在集水槽中汇集,最后雨水通过通孔向护砖内的种植土运输,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

2.通过对排水管各处的设置,增强了河道与护岸的交互能力,并一定程度上还原河道处原有生态系统,避免破坏河岸处原有生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护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护砖去塑料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护砖内安装塑料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户转内安装塑料网后的剖视图。

图中,1、埋石混凝土挡墙;2、护砖;3、锚孔;4、锚杆;5、种植孔;6、塑料网;7、种植土;8、南迎春;9、透气孔;10、集水槽;11、集水片;12、通孔;13、斜面;14、排水管;15、砾石反滤体层;16、土工布;17、卵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种植石墙,包括埋石混凝土挡墙1,埋石混凝土挡墙1内间隔安装有护砖2,护砖2的表面沿护砖的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锚孔3,锚孔3处锚固有锚杆4。护砖2呈中部镂空且形成有种植孔5,种植孔5的内壁上铺设有塑料网6且塑料网6覆盖护砖2的底部,塑料网6内铺设有种植土7且种植有南迎春8(此处不局限于对植物种类的限制)。种植孔5长1m,孔洞口高0.3m;孔底高0.4m;孔深0.4m,种植孔5的横向间距为0.5m;纵向间距为0.6m(此处的数值仅仅为较佳的设置方式,不局限于对种植孔5尺寸的限制),且种植孔5内壁的周侧开设有透气孔9,透气孔9与护砖2间设置有连通的通孔12,以保证植物根部附近空气的流通。

参照图2,护砖2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集水件,集水件包括集水槽10和集水片11,集水槽10沿护砖2的厚度方向开设且设置有两个,且集水槽10远离护砖2表面的一端侧壁与种植孔5间贯穿开设有通孔12,集水片11与集水槽10一体成型。集水片11呈倾斜状,集水片11一端端面与集水槽10连接且该端端面呈圆弧形,集水片11远离护砖2表面的一端端面呈圆弧形(此处不局限于圆弧形的设置方式),使得集水片11呈现为四分之一空心圆球状。

参照图4,护砖2沿高度方向处于较低的一端呈一用于引导水流进入护砖2内的斜面13,且倾斜方向由护砖2外表面处向护砖2底端倾斜,即护砖2沿埋石混凝土挡墙1厚度方向的横截面积呈直角梯形且非直角边上的腰位于高度较低一侧。

参照图1,在埋石混凝土挡墙1河底以上0.5m高的位置设置一排φ50pvc排水管14,排水靠近护岸的一端设置有砾石反滤体层15,且排水管14靠近砾石反滤体层15的一端端部裹有0.6*0.6m的250g/m2土工布16,且各排水管14间的间距设置为2m(此处的数值仅为本实施例中较佳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对排水管14的限定),排水管14内分布有供鱼类产卵的卵石层17。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当河岸水位线持续低于种植孔5时,需要对种植孔5内的植物进行补充水分,而埋石混凝土挡墙1近乎垂直于水平面的角度,使得通过人工向埋石混凝土挡墙1处洒水或降雨所给予的水分很难进入到种植孔5内,集水片11通过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对沿埋石混凝土挡墙1外壁流落的水分进行收集,并通过收集在集水槽10内,种植孔5内的植物通过通孔12吸收集水槽10内的水分。同时埋石混凝土挡墙1靠近河底端排水管14的设置使得河道与护岸之间存在物质交流通道,同时排水管14端部处反滤土工布16和砾石反滤体层15的设置,使得河道与护岸进行物质交流的同时,护岸上的土壤不会从排水口出流失,减少水土流失。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