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7881发布日期:2020-11-03 23:5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梯形明沟浇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



背景技术:

梯形明沟顾名思义其沟身横截面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根据沟的深度不同,侧墙分别为1:1和1:1.5两种坡比的斜面,一面与土基直接相接,另一面临空;现有的部分河道和排水沟等通常采用梯形设置,在使用时,需要对沟体的侧壁以及底壁混凝土浇筑,其优点是结构稳定,建成后不用经常维护。

申请公布号为cn10683644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可调节沟槽成型模具的梯形排水沟浇筑成型方法,包括立模支架、木模板和矩形截面空心钢管,两块木模板紧贴排水沟沟槽内侧壁设置,立模支架为拼装的、与排水沟截面坡比相同的倒立等腰梯形框架结构,立模支架是由顶部长边角钢、底部短边角钢和两侧斜腰角钢共四根角钢通过螺栓连接而成,木模板包括挡板、条形木板、加固板和圆形挂钩,木模板为排水沟混凝土浇筑所用立模模板,圆形挂钩预先植入在加固板纵向偏中位置。立模支架的顶部长边角钢与矩形截面空心钢管的连接处正下方设有支撑顶部长边角钢的可调节支架,可调节支架包括螺栓底座、支撑杆、螺旋杆和顶托,支撑杆中空且内含旋转螺纹,螺栓底座可穿过立模支架底部短边角钢预留锚固孔,旋转进入支撑杆将可调节支架与立模支架锚固在一起,螺旋杆可旋转进入支撑杆相互连接,立模支架与排水沟底板通过锚固件锚固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整体施工开始前,操作人员还是需要对沟身木模板、立模支架和可调节支架进行拼装搭设,在对下一段梯形沟施工时,操作人员需要调节立模支架两侧斜腰角钢螺栓锚固的位置,从而改变斜腰角钢的倾斜度以适应坡比,在施工结束后又需要将整个模具进行拆除,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操作人员施工效率的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包括梯形沟的沟体,所述沟体内且位于沟体的侧壁上相对设置有槽钢,两侧所述槽钢呈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槽钢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沟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侧所述槽钢背离沟体侧壁的面上设置有钢模,所述沟体外的地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钢模于两侧槽钢上朝向远离沟体底壁的方向移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沟体的侧壁浇筑时,将槽钢置于沟体的侧壁上,将钢模置于两侧槽钢上,向两侧槽钢之间且位于钢模与沟体侧壁之间均匀洒布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初凝后,通过驱动件带动钢模于两侧槽钢上移动一段距离,浇筑第二次混凝土,依照此工序浇筑至标高位置,操作人员无需搭建模板等设施,当需要对下一段混凝土浇筑时,只需要带动槽钢和钢模移动至指定位置即可,提高了操作人员对梯形沟侧壁的浇筑效率,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并且采用槽钢和钢模对梯形沟侧壁浇筑,其相对于搭建模板,使用的材料非常少,降低了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模沿沟体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两侧槽钢之间的间距,所述钢模沿沟体侧壁高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槽钢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钢模沿沟体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两侧槽钢之间的间距,提高了钢模与两侧槽钢之间的抵接效果,从而防止混凝土沿钢模与槽钢之间的间隙流出;将钢模沿沟体侧壁高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槽钢的长度,使得沟体的侧壁采用多次分层浇筑,使得每次浇筑的混凝土均可代用振捣棒振捣密实,提高了混凝土浇筑后的浇筑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模背离沟体侧壁的面上开设有多个浇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增加整个钢模的重量时,向钢模上的浇筑槽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增加了钢模的重量,提高了钢模与槽钢之间的抵接效果,进一步防止混凝土沿钢模与槽钢之间的间隙流出;当需要对钢模运输时,通过将浇筑槽内的混凝土击碎清理,减轻了整个钢模的重量,方便对钢模运输。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件包括置于地面上且位于两侧槽钢的端部所在的位置的卷扬机,所述卷扬机包括绕线辊,所述绕线辊上绕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一端固定连接至绕线辊上,两侧所述钢丝绳远离绕线辊的端部分别连接至钢模远离沟体底壁的边缘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侧槽钢的端部均设置卷扬机,使得两侧卷扬机可对钢模的两侧提起,防止卷扬机通过钢丝绳带动钢模移动时带动钢模倾斜,提高了钢模于两侧槽钢上的移动效果,采用卷扬机的设置其体积小、重量轻并且起重力大,当对下一段沟体侧壁施工时,方便带动卷扬机调节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模上且位于两侧钢丝绳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吊环,所述钢丝绳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整体呈“u”形设置,“u”形的连接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环,两侧所述连接环内穿设有用于穿过吊环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两端套设且螺纹连接有螺母,两侧所述螺母分别用于与两侧连接环相背离的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钢丝绳固定至钢模上时,将螺杆穿过两侧连接环并将螺杆穿过吊环,带动螺母拧入至螺杆的两端,使得两侧螺母分别抵接至两侧连接环相背离的面上,使得吊环被固定至连接杆上,采用螺杆和螺母的设置方便对钢丝绳固定,并且提高了钢丝绳固定至钢模上的牢固性,防止卷扬机在带动钢模移动时带动钢丝绳与钢模之间脱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钢丝绳远离绕线辊的端部设置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绕过“u”形的连接杆且通过绳夹固定在钢丝绳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绳夹的设置可使得连接杆可拆卸连接至钢丝绳上,方便对连接杆安装和更换,符合实际安装应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置于地面上且位于两侧槽钢的端部所在的位置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垂直于底座设置有门型架,所述门型架内设置有用于对钢丝绳导向的起重滑轮,所述底座上放置有混凝土配重块,所述卷扬机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位于混泥土配重块与门型架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重滑轮的设置可对钢丝绳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钢丝绳与沟体侧壁之间摩擦导致钢丝绳损坏,并且门型架和起重滑轮的设置可使得钢丝绳与钢模所在的平面呈平行设置,使得钢丝绳在带动钢模于两侧槽钢上移动时,钢模与两侧槽钢之间始终保持相互抵接的关系,间接提高了钢模于两侧槽钢上的滑动效果;混凝土配重块的设置可防止因钢模的重量过重导致门型架侧翻,提高了门型架于地面上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起重滑轮包括挂钩,所述门型架上设置有用于供挂钩挂接的挂环,所述起重滑轮通过挂钩和挂环可拆卸连接至门型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钩和挂环的设置方便对起重滑轮安装和固定,提高了安装人员的安装效率,符合实际安装应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门型架与底座之间且位于门型架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至门型架上,另一端连接至底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的设置可对门型架起到支撑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门型架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门型架包括整体呈矩形设置的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内且位于第一框体的两侧设置有加固杆,所述挂环位于第一框体远离底座的边缘且位于两侧加固杆之间,所述底座包括整体呈矩形设置的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内设置有多个固定杆,多个所述固定杆之间呈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门型架包括第一框体和加固杆,减轻了整个门型架的重量,将底座包括第二框体和固定杆,减轻了整个底座的重量,从而方便对底座和门型架运输;加固杆可对门型架起到支撑加固的效果,防止门型架在使用时散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将槽钢置于沟体的侧壁上,将钢模置于两侧槽钢上,将连接绳的端部通过绳夹固定至钢丝绳上,使得连接杆被固定至连接绳上,此时将螺杆穿过连接环和吊环,通过螺母固定至螺杆固定至吊环内,向两侧槽钢之间且位于钢模与沟体侧壁之间均匀洒布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初凝后,通过卷扬机带动绕线辊转动,使得钢丝绳带动钢模于两侧槽钢上移动一段距离,此时浇筑第二次混凝土,依照此工序浇筑至标高位置,操作人员无需搭建模板等设施,当需要对下一段混凝土浇筑时,只需要带动槽钢、钢模以及卷扬机等设施移动至指定位置即可,提高了操作人员对梯形沟侧壁的浇筑效率,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展示底座和门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沟体;11、槽钢;12、钢模;121、浇筑槽;13、卷扬机;131、绕线辊;132、钢丝绳;133、连接绳;134、绳夹;14、吊环;141、连接杆;142、连接环;143、螺杆;144、螺母;15、底座;151、门型架;152、起重滑轮;153、混凝土配重块;154、挂钩;155、挂环;156、支撑杆;157、第一框体;158、加固杆;16、第二框体;161、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现浇混凝土梯形明沟重力式滑模系统,包括梯形沟的沟体1,沟体1内且位于沟体1的侧壁上相对设置有槽钢11,两侧槽钢11呈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槽钢11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沟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侧槽钢11背离沟体1侧壁的面上设置有钢模12。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钢模12与槽钢11之间的抵接效果,将钢模12沿沟体1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两侧槽钢11之间的间距;为了方便对钢模12与沟体1侧壁之间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将钢模12沿沟体1侧壁高度方向的宽度小于槽钢11的长度。

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改变整个钢模12的重量,从而提高钢模12与槽钢11的抵接效果,并且方便对钢模12运输,在钢模12背离沟体1侧壁的面上开设有多个浇筑槽121;通过向浇筑槽121内浇筑混凝土即可改变钢模12的重量。

如图1所示,为了驱动钢模12于两侧槽钢11上移动,从而对混凝土分层浇筑,在沟体1外的地面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钢模12于两侧槽钢11上朝向远离沟体1底壁的方向移动的驱动件。

结合图1和图3,驱动件包括置于地面上且位于两侧槽钢11的端部所在的位置的卷扬机13,卷扬机13包括绕线辊131,绕线辊131上绕设有钢丝绳132,钢丝绳132一端固定连接至绕线辊131上,两侧钢丝绳132远离绕线辊131的端部分别连接至钢模12远离沟体1底壁的边缘的两端。

当需要对沟体1侧壁浇筑混凝土时,将槽钢11置于沟体1的侧壁上,将钢模12置于两侧槽钢11上,向两侧槽钢11之间且位于钢模12与沟体1侧壁之间均匀洒布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初凝后,通过卷扬机13带动绕线辊131转动,使得钢丝绳132带动钢模12于两侧槽钢11上移动一段距离,此时浇筑第二次混凝土,依照此工序浇筑至标高位置,操作人员无需搭建模板等设施,当需要对下一段混凝土浇筑时,只需要带动槽钢11和钢模12移动至指定位置即可,提高了操作人员对梯形沟侧壁的浇筑效率,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施工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采用挖掘机替代卷扬机13,通过在挖掘机的挖斗上设置钢丝绳132,同样可带动钢模12于两侧槽钢11上移动。

结合图1和图3,为了防止钢丝绳132沟体1之间摩擦导致钢丝绳132损坏,将驱动件还包括置于地面上且位于两侧槽钢11的端部所在的位置的底座15,底座15上垂直于底座15设置有门型架151,门型架151内设置有用于对钢丝绳132导向的起重滑轮152,底座15上放置有混凝土配重块153,卷扬机13固定设置在底座15上且位于混泥土配重块与门型架151之间。

将绕线辊131上的钢丝绳132穿过起重滑轮152,使得起重滑轮152对钢丝绳132导向,防止钢丝绳132与沟体1侧壁之间接触,并且起重滑轮152可带动钢丝绳132与钢模12平行,从而防止钢丝绳132在带动钢模12移动时钢模12倾斜,使得钢模12与槽钢11之间始终保持相互抵接的关系,提高了对钢模12的驱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起重滑轮152为现有技术,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结合图1和图3,为了将起重滑轮152可拆卸连接至门型架151内,将起重滑轮152包括挂钩154,门型架151上设置有用于供挂钩154挂接的挂环155,起重滑轮152通过挂钩154和挂环155可拆卸连接至门型架151上。

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门型架151的强度,在门型架151与底座15之间且位于门型架151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156,支撑杆156的一端连接至门型架151上,另一端连接至底座15上。

如图3所示,为了减轻门型架151的重量,从而方便对门型架151运输,将门型架151包括整体呈矩形设置的第一框体157,第一框体157内且位于第一框体157的两侧设置有加固杆158,挂环155位于第一框体157远离底座15的边缘且位于两侧加固杆158之间。

如图3所示,为了减轻底座15的重量,从而方便对底座15运输,将底座15包括整体呈矩形设置的第二框体16,第二框体16内设置有多个固定杆161,多个固定杆161之间呈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将钢丝绳132可拆卸连接至钢模12上,从而方便对钢模12固定和拆卸,在钢模12上且位于两侧钢丝绳132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吊环14,钢丝绳132的端部设置有连接杆141,连接杆141整体呈“u”形设置,“u”形的连接杆14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环142,两侧连接环142内穿设有用于穿过吊环14的螺杆143,螺杆143的两端套设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两侧螺母144分别用于与两侧连接环142相背离的面抵接。

当需要将钢丝绳132固定至钢模12上时,将螺杆143同时穿过吊环14、和连接杆141上的两个连接环142,将螺母144分别拧在螺杆143的两端,使得螺杆143将连接杆141和吊环14固定至一起,从而使得钢模12被固定至钢丝绳132上,采用螺栓的设置方便对钢模12安装固定,提高了钢模12固定至钢丝绳132上的固定效果。

结合图1和图2,为了将连接杆141可拆卸连接至钢丝绳132上,在钢丝绳132远离绕线辊131的端部设置有连接绳133,连接绳133绕过“u”形的连接杆141且通过绳夹134固定在钢丝绳132上。

在本实施例中,绳夹134为现有技术,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沟体1的侧壁浇筑时,首先将槽钢11置于沟体1的侧壁上,将钢模12置于两侧槽钢11上,将两个底座15和门型架151分别置于地面上且位于两侧槽钢11的端部,将混凝土配重块153置于两侧底座15上,带动卷扬机13绕线辊131上的钢丝绳132穿过起重滑轮152,将连接杆141通过绳夹134固定至钢丝绳132上,将连接杆141和吊环14之间通过螺杆143和螺母144固定,此时钢模12位于靠近沟体1底壁的位置,向两侧槽钢11之间且位于钢模12与沟体1侧壁之间均匀洒布混凝土,采用振捣棒振捣密实,待混凝土初凝后,通过卷扬机13带动绕线辊131转动,使得钢丝绳132带动钢模12于两侧槽钢11上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再次向两侧槽钢11之间且位于钢模12与沟体1侧壁之间均匀洒布混凝土,重复上述步骤浇筑至标高位置,完成一段沟体1侧壁的混凝土浇筑,当需要对下一段混凝土浇筑时,只需要使用一个槽钢11,将槽钢11置于上一段浇筑好的混凝土的侧部,将钢模12的两端分别置于浇筑好的混凝土和槽钢11上,重复上述浇筑步骤即可完成沟体1侧壁的全部浇筑,在实际浇筑过程当中,可采用四组重力式滑模系统分别沿沟体1两个侧壁的两端同时进行施工,操作人员无需搭建模板,在需要对下一段混凝土浇筑时,只需要带动底座15、门型架151、槽钢11和钢模12移动即可,提高了操作人员对沟体1侧壁的浇筑效率,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采用的设备非常少,节约了成本。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