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9363发布日期:2021-03-16 22:4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属于边坡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安装于路基处,起着防护作用以减轻公路工程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路基的稳定工作,通过植被的种植实现高原植被的恢复以保护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现有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在使用时,未对土壤的铺设空间进行固定降低了生态结构的防坍塌效果,从而影响植被的稳定生长,同时,未提供雨水引流导向和倾斜导流通道,导致防护结构不具备蓄水能力并且不能及时排出多余的水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现有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未对土壤的铺设空间进行固定降低了生态结构的防坍塌效果,从而影响植被的稳定生长,同时,未提供雨水引流导向和倾斜导流通道,导致防护结构不具备蓄水能力并且不能及时排出多余的水量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纵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且坡体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地基,所述坡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横柱,所述坡体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现浇壁,且现浇壁的前表面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以及底部均为空心结构,且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固定块的内壁前侧位置固定安装有三组隔柱,且固定块的前壁位置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通槽,所述空腔的内部填充有土壤层,且土壤层均匀设置在隔柱和固定块之间,所述土壤层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植被层,且植被层的前表面铺设有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基、横柱以及现浇壁均由混凝土现浇制得,且横柱平行设置在地基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块的后壁固定安装有防水毡,且防水毡填充在固定块和现浇壁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三组所述隔柱在竖向上平行分布,且隔柱和现浇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柱设置在相邻两组所述通槽之间,且通槽和植被层的数量一致,所述植被层和相邻所述通槽相对应,且植被层通过通槽与固定块活动贯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护网由钢丝绳编织制得,所述现浇壁通过植被层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四组加固条,四组所述加固条呈井字形分布,且加固条固定安装在横柱和地基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基的上下表面位置之间以及横柱的底部位置均开设有和土壤层相对应的槽孔,且槽孔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地基和横柱的前壁位置均开设有引水槽,且引水槽和相邻所述槽孔相对应,所述横柱的顶部开设有集水槽,位于顶部所述槽孔和引水槽的上表面均和集水槽的底部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固定块通过空腔提供土壤层的填充空间,实现土壤层于固定空间内的安装,配合隔柱提供多组安装空间实现土壤层的均匀铺设,并通过通槽提供植被层的安装导向,从而增强生态结构的防坍塌效果,保障植被的稳定生长,同时,设置集水槽和槽孔提供雨水的引流导向,使得防护结构具备一定的蓄水能力并配合引水槽提供倾斜的导流通道,可及时排出多余的水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图中:1、坡体;2、地基;3、横柱;4、现浇壁;5、防水毡;6、固定块;7、空腔;8、隔柱;9、通槽;10、土壤层;11、植被层;12、护网;13、加固条;14、槽孔;15、引水槽;16、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包括坡体1,坡体1的纵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且坡体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地基2,坡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横柱3,坡体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现浇壁4,且现浇壁4的前表面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块6,固定块6的顶部以及底部均为空心结构,且固定块6的内部开设有空腔7,固定块6的内壁前侧位置固定安装有三组隔柱8,且固定块6的前壁位置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通槽9,空腔7的内部填充有土壤层10,且土壤层10均匀设置在隔柱8和固定块6之间,土壤层10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植被层11,且植被层11的前表面铺设有护网12。

地基2、横柱3以及现浇壁4均由混凝土现浇制得,且横柱3平行设置在地基2的上方,固定块6的后壁固定安装有防水毡5,且防水毡5填充在固定块6和现浇壁4之间,三组隔柱8在竖向上平行分布,且隔柱8和现浇壁4相接触,隔柱8设置在相邻两组通槽9之间,且通槽9和植被层11的数量一致,植被层11和相邻通槽9相对应,且植被层11通过通槽9与固定块6活动贯穿连接,护网12由钢丝绳编织制得,现浇壁4通过植被层1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四组加固条13,四组加固条13呈井字形分布,且加固条13固定安装在横柱3和地基2之间。

实施例二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生态型边坡防护结构,包括坡体1,坡体1的纵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且坡体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地基2,坡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横柱3,坡体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现浇壁4,且现浇壁4的前表面位置固定安装有固定块6,固定块6的顶部以及底部均为空心结构,且固定块6的内部开设有空腔7,固定块6的内壁前侧位置固定安装有三组隔柱8,且固定块6的前壁位置均匀开设有若干组通槽9,空腔7的内部填充有土壤层10,且土壤层10均匀设置在隔柱8和固定块6之间,土壤层10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植被层11,且植被层11的前表面铺设有护网12。

地基2、横柱3以及现浇壁4均由混凝土现浇制得,且横柱3平行设置在地基2的上方,固定块6的后壁固定安装有防水毡5,且防水毡5填充在固定块6和现浇壁4之间,三组隔柱8在竖向上平行分布,且隔柱8和现浇壁4相接触,隔柱8设置在相邻两组通槽9之间,且通槽9和植被层11的数量一致,植被层11和相邻通槽9相对应,且植被层11通过通槽9与固定块6活动贯穿连接,护网12由钢丝绳编织制得,现浇壁4通过植被层1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四组加固条13,四组加固条13呈井字形分布,且加固条13固定安装在横柱3和地基2之间,地基2的上下表面位置之间以及横柱3的底部位置均开设有和土壤层10相对应的槽孔14,且槽孔14的数量为若干组,地基2和横柱3的前壁位置均开设有引水槽15,且引水槽15和相邻槽孔14相对应,横柱3的顶部开设有集水槽16,集水槽16和槽孔14提供雨水的引流导向,使得防护结构具备一定的蓄水能力并配合引水槽15提供倾斜的导流通道,可及时排出多余的水量,位于顶部槽孔14和引水槽15的上表面均和集水槽16的底部相对应。

具体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坡体1、地基2和横柱3组合成边坡基体,提供生态边坡防护结构的安装支撑,实现防护结构于路基边坡处的防护使用以减轻公路工程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路基的稳定工作,现浇壁4作为安装层,提供由防水毡5、土壤层10和植被层11构成的生态结构的安装支撑,通过土壤层10提供植被层11的生长环境,植被层11的种植实现高原植被的恢复,从而保护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水毡5提供隔水保护,有效避免雨水对边坡基体的侵蚀,固定块6通过空腔7提供土壤层10的填充空间,实现土壤层10于固定空间内的安装,配合隔柱8提供多组安装空间实现土壤层10的均匀铺设,并通过通槽9提供植被层11的安装导向,从而增强生态结构的防坍塌效果,保障植被的稳定生长,护网12铺设在植被层11的表面进行防风加固,配合加固条13对生态结构施加压力,提高边坡防护组成结构的牢固性,集水槽16和槽孔14提供雨水的引流导向,使得防护结构具备一定的蓄水能力并配合引水槽15提供倾斜的导流通道,可及时排出多余的水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