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9866发布日期:2021-07-23 21:0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市政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市政排水在市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道路排水系统又是市政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遇到暴雨恶劣天气时,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直接关系到道路积水能否及时快速排除,从而保证道路行驶安全和道路清洁。

目前,道路排水主要通过设置在路面上的排水口来进行,排水口处安装滤水篦子,排水口通过下水道与埋设在道路下方的排水管道连通。当路面出现积水时,积水依次经过滤水篦子、下水道进入排水管道,达到排水的效果。

由于城市道路的行人以及车辆较多,为了保证道路出行的安全性,排水口的设置数量不宜过多。另一方面,从市容方面考虑,过多的排水口和滤水篦子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搭,影响城市美化。而排水口数量的限制直接导致道路排水能力受限,一旦遇暴雨天气,路面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将严重影响道路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加强市政道路的排水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市政排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路面上的护栏、沿路面向下开设的下水道以及埋设于路面之下的排水管道;

护栏包括底部的底座和安装于底座之上的栏杆;底座为倒扣于路面的槽状结构,内部空腔为排水腔,槽壁上开设有贯穿的进水口,进水口处安装有过滤网;

下水道位于路面的开口为排水口,排水口处于底座的覆盖之下;下水道的底端与排水管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栏是目前市政道路上已经存在的常见的基础设施,用于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进行分流,保障道路行驶安全。本申请借助护栏这种基础设施,用于帮助提升市政道路的排水能力。具体的,当遇到暴雨恶劣天气,地面出现积水时,地面上的积水通过护栏底座上的进水口进入底座内部的排水腔,同时,过滤网对进入排水腔的积水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将树叶等杂物阻隔外排水腔之外。进入排水腔的水进一步通过下水道流入排水管道中,从而帮助快速排除路面积水。

由于本申请是借助护栏这种已经存在于路面的基础设施来提高路面排水能力的,故,本申请不需要额外开辟占用路面面积,对排水口的数量限制也较轻,从而大大减小了对道路安全出行造成的隐患。而且,与目前设置排水口和滤水篦子的排水方法相比,本申请的排水口不会外露,这使得本申请在保证道路具有较强排水能力的同时,还能保证市容需求,符合现代化、美观化的市政建设。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内设置有沉积过滤槽,沉积过滤槽将下水道分为上部的进水区和下部的过滤区;沉积过滤槽的底部为沉积部,位于沉积部之上的沉积过滤槽的槽壁上开设有若干贯通的过滤孔。

由进水口进入的水容易夹杂泥沙尘土,本申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水道内设置沉积过滤槽,夹杂有泥沙尘土的水进入沉积过滤槽后,泥沙尘土沉积在沉积过滤槽的沉积部,上层清水由过滤孔流出沉积过滤槽并流入过滤区,进而流入排水管道。本申请通过设置沉积过滤槽,能够对进入排水管道的水进行过滤,由此减少进入排水管道内的泥沙尘土,减小排水管道被堵塞的可能性,减少清理次数。

可选的,所述底座与路面之间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沉积过滤槽与下水道内壁之间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清理沉积过滤槽时,解除底座与路面之间的固定,移除护栏,之后,可以将沉积过滤槽从下水道内取出,便于清理操作的进行以及清理的彻底性。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的内壁安装有承载环,沉积过滤槽的顶部槽口向外延伸有承载片,承载片的外径大于承载环的内径,沉积过滤槽的外径小于承载环的内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片用于放置沉积过滤槽,由此,能够提高沉积过滤槽取出放入时的操作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撑片,支撑片位于承载环的下方,支撑片与承载环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由进水口流入的水会对沉积过滤槽存在一定的冲击,这容易使得沉积在沉积部的泥沙尘土飘起。本申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沉积过滤槽在受到水流冲击时能够产生一定的上下起伏,从而减轻水流对沉积部的冲击,从而减轻沉积部内的泥沙尘土飘起的现象,从而提高沉积过滤槽对泥沙尘土的过滤效果。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选用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不仅具有良好的弹性,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而且耐用性佳,有利于减少弹性件的维修更换。

可选的,所述底座与路面之间为螺栓固定,螺栓穿过底座与路面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栓的固定性能佳,有利于提高护栏的稳固程度,帮助保障护栏对排水口的覆盖,而且,螺栓的使用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操作便捷性。

可选的,所述下水道的进水区设置有若干缓冲导流板,若干缓冲导流板由进水口处向下至沉积过滤槽交错间隔设置,每个缓冲导流板的内端倾斜向下,上层缓冲导流板的内端指向相邻下层缓冲导流板。

上文已经分析过,由进水口流入的水会对沉积过滤槽存在一定的冲击,这容易使得沉积在沉积部的泥沙尘土飘起。本申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缓冲导流板的设置对水流的速度进行控制减缓,从而进一步减轻水流对沉积部的冲击,减轻沉积部内的泥沙尘土飘起的现象,提高沉积过滤槽对泥沙尘土的过滤效果。

可选的,所述缓冲导流板为弹性软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硬质材质,弹性软板有利于提高缓冲导流板对水流的缓冲效果,同时,缓冲导流板也有利于降低水流与缓冲导流板冲击时产生的噪音,再者,弹性软板的设置,便于配合沉积过滤槽的置入和取出操作。

可选的,所述进水口处还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过滤网靠近排水腔的一侧;挡板的顶部与底座铰接使得挡板得以密封进水口与否,挡板的底部自由垂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道路无积水,不需要排水时,挡板处于自由垂落状态,此时,进水口呈密封状态,一方面,能够阻隔路面杂物穿过过滤网进入排水腔,另一方面,也能阻挡排水管道、下水道内气味外逸,进一步提高本申请的人性化和实用性。当道路出现积水,需要排水时,由于挡板的顶部铰接,底部自由垂落,故,水流能够重开挡板而进入排水腔。即,本申请通过上述挡板实现了进水口的自动开启闭合,具有较佳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申请借助护栏这种已经存在于路面的基础设施来提高路面排水能力,不需要额外开辟占用路面面积,对排水口的数量限制也较小,排水口不会外露,不仅大大减小了对道路安全出行造成的隐患,而且能够保证市容需求,符合现代化、美观化的市政建设;

2、本申请设置过滤网、沉积过滤槽对树叶、泥沙尘土等杂物进行过滤,减少进入排水管道内的杂物,从而减轻排水管道被堵塞的现象,减少清理次数;

3、本申请通过设置缓冲导流板、弹性件来减轻水流对沉积过滤槽的冲击,从而减轻沉积部内泥沙尘土飘起的现象,提高沉积过滤槽的过滤性能;

4、本申请通过螺栓、承载环的设置,便于提高操作便捷性;

5、本申请在进水口处设置顶部铰接、底部自由垂落的挡板,从而能够实现进水口的自动开启闭合,具有较佳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市政排水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路面;11、排水口;2、护栏;21、底座;211、排水腔;212、进水口;213、过滤网;214、挡板;215、延伸耳;216、螺栓;22、栏杆;3、下水道;31、支撑片;32、承载环;33、弹簧;34、沉积过滤槽;341、过滤部;3411、过滤孔;342、沉积部;343、承载片;35、进水区;36、过滤区;37、缓冲导流板;4、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参照图1,包括设置于路面1上的护栏2、沿路面1向下开设的下水道3以及埋设于路面1之下的排水管道4。护栏2包括底部的底座21和安装于底座21之上的栏杆22。底座21的内部为排水腔211,壁上开设有贯穿的进水口212。下水道3内设置有若干缓冲导流板37和沉积过滤槽34。

护栏2可以为现有的常规护栏2,本实施例中,护栏2包括底部的底座21和安装于底座21之上的栏杆22。底座21为倒扣的长方体槽状结构,内部的空腔为排水腔211,竖直侧壁的长度方向位于水平面内。底座21与路面1之间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底座21未面向道路的两个竖直侧壁上各固定设置两个延伸耳215,两个延伸耳215位于底座21对应侧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处,每个延伸耳215上设置有一个螺栓216,螺栓216由上竖直向下穿过对应的延伸耳215与路面1螺纹连接。

底座21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水口212,可以选择。进水口212为长方形,长度方向与所在的底座21侧壁的长度方向一致。进水口212处安装有过滤网213。过滤网213为与进水口212相适配的长方形网状结构,四周与进水口212的边缘对应固定连接。过滤网213能够对进入排水腔211内的积水起到过滤作用,阻隔树叶等杂物进入排水腔211内。

为了提高无需排水时进水口212处的密封性,以阻隔杂物进入排水腔211,或者下水道3的异味外逸,可以在进水口212处安装有挡板214。采用与进水口212相适配的长方体薄板作为挡板214,将挡板214安装于过滤网213靠近排水腔211的一侧,挡板214的顶部与进水口212的上端铰接,铰接轴的轴线方向与挡板214的长度方向一致,挡板214的底端呈自由垂落状,为了提高挡板214翻转时的顺畅度,挡板214的外壁大小稍小于进水口212的内沿大小。无积水时,挡板214自由垂落,进水口212相对密封,积水较多时,积水冲开挡板214,挡板214向内翻转,积水便流入排水腔211。

被底座21覆盖下的路面1上设置有排水口11,为适应底座21的形状,排水口11的形状也可以为长方形。沿排水口11竖直向下开设有下水道3,下水道3的横截面与排水口11的形状相同,均为长方形。下水道3的底端与埋设在路面1之下的排水管道4连通。

结合图2,下水道3的四个内侧壁上各固定安装有一个支撑片31,支撑片31为凸出下水道3对应内侧壁的片状结构,所有支撑片31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每个支撑片31的顶面固定有一个弹簧33,弹簧33的伸缩方向位于竖直面内。四个弹簧33的顶端共同支撑有一承载环32。承载环32为水平安置的长方形环状结构,底壁与对的哥弹簧33的顶端固定连接,外径稍小于下水道3的内径,以使承载环32能够在下水道3内上下晃动。

回看图1,承载环32内放置有一沉积过滤槽34。沉积过滤槽34为开口向上的半球形槽体状,半球形槽体的外径小于承载环32的内径,使得沉积过滤槽34的半球形槽体能够卡入承载环32内。沉积过滤槽34的上部的槽壁贯穿开设有若干过滤孔3411,该上部为过滤部341。沉积过滤槽34的下部未开孔,为沉积部342。过滤部341的顶端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一承载片343,承载片343的外径大于承载环32的内径,沉积过滤槽34的外径小于承载环32的内径,使得沉积过滤槽34得以承载于承载环32上。

夹杂有泥沙尘土的水进入沉积过滤槽34后,泥沙尘土沉积在沉积过滤槽34的沉积部342,上层清水由过滤孔3411流出沉积过滤槽34并流入过滤区36,进而流入排水管道4。期间,弹簧33使得沉积过滤槽34在受到水流冲击时能够产生一定的上下起伏,从而减轻水流对沉积部342的冲击,减轻沉积部342内的泥沙尘土飘起的现象,从而提高沉积过滤槽34对泥沙尘土的过滤效果。

沉积过滤槽34将下水道3分为上部的进水区35和下部的过滤区36。进水区35内设置有若干缓冲导流板37,若干缓冲导流板37均为弹性软板,例如橡胶片。若干缓冲导流分设于下水道3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且为由上至下交错间隔设置。缓冲导流板37为倾斜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顶端与下水道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底端倾斜向下且朝向相邻的底部的缓冲导流板37的顶面,侧端与下水道3的内侧壁抵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市政排水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当道路无积水,不需要排水时,挡板214处于自由垂落状态,此时,进水口212呈密封状态,能够阻隔路面1杂物穿过过滤网213进入排水腔211,也能阻挡排水管道4、下水道3内气味外逸。当地面出现积水,需要排水时,积水冲开挡板214进入排水腔211,同时,过滤网213将树叶等杂物阻隔外排水腔211之外。进入排水腔211的水经过缓冲导流板37的缓冲作用进入沉积过滤槽34,泥沙尘土沉积于沉积部342,上层清水经过滤孔3411向下流入排水管道4中。本申请借助护栏2这种已经存在于路面1的基础设施来提高路面1排水能力,不需要额外开辟占用路面1面积,对排水口11的数量限制也较小,排水口11不会外露,不仅大大减小了对道路安全出行造成的隐患,而且能够保证市容需求,符合现代化、美观化的市政建设。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