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5924发布日期:2022-08-20 02:3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清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


背景技术:

2.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河道清淤,即治理河道底部沉积的淤泥,河道作为输送的载体,流水过程中造成土壤迁移,土壤的沉积是造成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河道日积月累的淤泥影响到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和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
3.在使用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的过程中,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在使用时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现有的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在使用时往往不能够实现对于淤泥中的水土分离,二是现有的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在使用时往往不利于将分离出的渣土与水排出装置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右侧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板,所述腔体内上部的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右端固定连接有清淤管,所述清淤管远离第一泵体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右端上部,所述第一泵体左端左端固定连接有排淤管,所述排淤管远离第一泵体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有筛筒,所述筛筒设置在积水仓内上部,所述筛筒左端外周螺纹连接有封盖,所述封盖中部贯穿有均匀分布的通口,所述筛筒内部设置有绞龙,所述绞龙右端贯穿筛筒并固定连接在减速电机左端,所述腔体下部的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泵体右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第二泵体左端固定连接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远离第二泵体的一端贯穿积水仓右端并设置在积水仓内部右侧,所述积水仓内底部左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液压杆,所述液压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均贯穿分隔板,所述液压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设置在集污仓内部右侧。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筛筒外周贯穿有均匀分布的通孔。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筛筒左端贯穿分隔板。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积水仓设置在装置主体内中部下侧。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减速电机固定连接在腔体中部的支撑板顶端。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出水管远离第二泵体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右端下部前侧。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装置主体左端设置有出料口。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集污仓设置在装置主体内部左侧。
2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泵体能够利用清淤管将河道中的淤泥抽出,通过排淤管将淤泥导入到筛筒内部,通过减速电机能够带动绞龙转动,从而实现对淤泥的输送,在筛筒的输出口设置有封盖,通过封盖能够对淤泥起到一定的阻拦,同时在绞龙的作用下后部的淤泥一直向前,使得淤泥在筛筒内部产生挤压,从而能够将淤泥中的水分挤出,通过通孔将水排出,同时当淤泥中的水分被挤出后,淤泥将成为粉状从而能够通过封盖上的通口排出,落入集污仓内部,从而能够实现水土分离。
22.2、本实用新型中,在装置主体内部设置有壳体,通过壳体内部的液压杆能够将推板推出,从而能够将集污仓内部的渣土排出装置主体内部,便于人们进行收集清理,同时在腔体内部设置有第二泵体,通过第二泵体能够将积水仓内部的积水通过抽水管抽出,再利用出水管排出,有利于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25.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26.图例说明:
27.1、装置主体;2、出水管;3、清淤管;4、集污仓;5、分隔板;6、出料口;7、液压杆;8、推板;9、固定块;10、壳体;11、封盖;12、筛筒;13、绞龙;14、通孔;15、排淤管;16、第一泵体;17、减速电机;18、支撑板;19、第二泵体;20、积水仓;21、抽水管;22、腔体;23、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水利工程施工的河道清淤设备,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内部右侧设置有腔体22,腔体22内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板18,腔体22内上部的支撑板18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泵体16,第一泵体16右端固定连接有清淤管3,清淤管3远离第一泵体16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1右端上部,第一泵体16左端左端固定连接有排淤管15,排淤管15远离第一泵体16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连接有筛筒12,通过第一泵体16能够利用清淤管3将河道中的淤泥抽出,通过排淤管15将淤泥导入到筛筒12内部,筛筒12设置在积水仓20内上部,筛筒12左端外周螺纹连接有封盖11,封盖11中部贯穿有均匀分布的通口23,筛筒12内部设置有绞龙13,绞龙13右端贯穿筛筒12并固定连接在减速电机17左端,通过减速电机17能够带动绞龙13转动,从而实现对淤泥的输送,通过封盖11能够对淤泥起到一定的阻拦,同时在绞龙13的作用下后部的淤泥一直向前,使得淤泥在筛筒12内部产生挤压,从而能够将淤泥中的水分挤出,通过通孔14将水排出,同时当淤泥中的水分被挤出后,淤泥将成为粉状从而能够通过封盖11上的通口23排出,落入集污仓4内部,从而能够实现水土分离,腔体22下部的支撑板18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泵体19,第二泵体19右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第二泵体19左端固定连接有抽水管21,抽水管21远离第二泵体19的一端贯穿积水仓20右端并设置在积水仓20内部右侧,通过第二泵体19能够将积水仓20内部的积水通过抽水管21抽出,再利用出水管2排出,有利于人们使用,积水仓20内底部左侧设置有壳体10,壳体10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固定块9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液压杆7,液压杆7远离固定块9的一端均贯穿分隔板5,液压杆7远离固定块9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板8,推板8设置在集污仓4内部右侧,通过壳体10内部的液压杆7能够将推板8推出,从而能够将集污仓4内部的渣土排出装置主体1内部,便于人们进行收集清理。
31.筛筒12外周贯穿有均匀分布的通孔14,淤泥中的水分挤出后,能够通过通孔14将水排出,筛筒12左端贯穿分隔板5,积水仓20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中部下侧,淤泥中的水分挤出后,能够落入积水仓20内部,减速电机17固定连接在腔体22中部的支撑板18顶端,通过减速电机17能够带动绞龙13转动,从而实现对淤泥的输送,出水管2远离第二泵体19的一端贯穿装置主体1右端下部前侧,利用出水管2能够将积水仓20内部的水排出,装置主体1左端设置有出料口6,通过出料口6能够便于推板8将渣土排出装置主体1,集污仓4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部左侧。
32.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泵体16能够利用清淤管3将河道中的淤泥抽出,通过排淤管15将淤泥导入到筛筒12内部,通过减速电机17能够带动绞龙13转动,从而实现对淤泥的输送,在筛筒12的输出口设置有封盖11,通过封盖11能够对淤泥起到一定的阻拦,同时在绞龙13的作用下后部的淤泥一直向前,使得淤泥在筛筒12内部产生挤压,从而能够将淤泥中的水分挤出,通过通孔14将水排出,同时当淤泥中的水分被挤出后,淤泥将成为粉状从
而能够通过封盖11上的通口23排出,落入集污仓4内部,从而能够实现水土分离,在装置主体1内部设置有壳体10,通过壳体10内部的液压杆7能够将推板8推出,从而能够将集污仓4内部的渣土排出装置主体1内部,便于人们进行收集清理,同时在腔体22内部设置有第二泵体19,通过第二泵体19能够将积水仓20内部的积水通过抽水管21抽出,再利用出水管2排出,有利于人们使用。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