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065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钢筋混凝土防汛墙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模板主要有木模板和钢模板。木模板在立模安装时需用铁钉连接固定,容易与混凝土粘合在一起,安装、拆卸不方便,施工效率低,同时,木模板易受水酸碱的腐蚀,在拆模时易损坏,重复利用率不高,从而增加施工成本,而且木模板耗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生态环保。钢模板虽然结构坚固,可利用次数较多,但重量较大,不利于存放、运输及安装,脱模困难,从而影响施工效率,同时钢模板还易锈蚀,影响平整度,其价格也较高,增加了施工成本。另外,现有的木模板和钢模板面板大多都为平面,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墙体呈平面,外观单调生硬,景观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同时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防汛墙外观单调、生硬的缺点,提升了防汛墙临水面的景观效果。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点是,包含:
[0005]若干个相互拼接的模板单元;其中,每一模板单元包含前模板及后模板;
[0006]所述的前模板包含前面板及在前面板边缘延伸的外边框及内边框,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与所述前面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两侧;
[0007]所述的外边框围成一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后模板;
[0008]所述的内边框围成一第二容纳腔;
[0009]紧固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
[0010]所述的相邻的模板单元通过外边框连接。
[0011]所述的紧固组件包含若干个螺栓、开设在所述外边框上的若干螺栓孔及开设在所述后模板上的若干螺栓孔。
[0012]所述的模板单元还包含副模板,所述的副模板设置在所述的内边框围成的第二容纳腔中,所述的副模板与内边框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0013]所述的连接组件包含若干个相互咬合的锁扣及锁口,其中所述锁扣设置在所述副模板上,所述锁口设置在所述内边框上。
[0014]所述的副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模型腔。
[0015]所述的模型腔为仿石皇砌形状。
[0016]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还包含若干个底座,所述的底座与设置在底层的模板单元对应;所述的底座包含底面板及分别设置在底面板两侧的扶壁,所述的扶壁与对应的模板单元的外边框连接。
[0017]所述的模板单元及底座均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
[0018]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用于待建防汛墙体外观处理施工中。
[0019]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紧固组件固定后模板和外边框,稳定性高;采用连接组件连接副模板和内边框,便于拆卸;由于设有副模板,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防汛墙外观单调、生硬的缺点,提升了防汛墙临水面的景观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板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前模板的主视图;
[0022]图3为前模板的后视图;
[0023]图4为副模板的主视图;
[0024]图5为底座的立体图;
[0025]图6为底座的主视图;
[0026]图7为底座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0028]如图1~图7所示,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用于待建防汛墙体外观处理施工中,组合式模板结构包含:若干个相互拼接的模板单元;其中,每一模板单元包含前模板100及后模板200 ;所述的前模板100包含前面板101及在前面板101边缘延伸的外边框102及内边框103,所述的外边框102及内边框103分别与所述前面板101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的外边框102及内边框103分别设置在所述前面板101的两侧;所述的外边框102围成一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后模板200 ;所述的内边框103围成一第二容纳腔;紧固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前模板100和后模板200 ;所述的相邻的模板单元通过外边框102连接。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紧固组件包含若干个螺栓、开设在所述外边框102上的若干螺栓孔1021及开设在所述后模板200上的若干螺栓孔201,外边框101的上的螺栓孔1021与后模板200上的螺栓孔201相对应,如图1所示。
[00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的模板单元还包含副模板300,所述的副模板300设置在所述的内边框103围成的第二容纳腔中,所述的副模板300与内边框103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的连接组件包含若干个相互咬合的锁扣301及锁口 1031,其中所述锁扣301设置在所述副模板300上,所述锁口 1031设置在所述内边框103上,如图1所示。
[00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模板300上设置有若干个模型腔302 ;优选地,所述的模型腔302为仿石皇砌形状。
[00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及图7所示,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还包含若干个底座400,所述的底座400与设置在底层的模板单元对应;所述的底座400包含底面板401及分别设置在底面板401两侧的扶壁402,所述的扶壁402与对应的模板单元的外边框102连接,优选地,扶壁402为梯形,并且扶壁402上也设置螺栓孔403,与外边框102上的螺栓孔1021的间距对应。
[00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板单元及底座均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
[0034]结合上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叙述其施工方法,用于待建防汛墙体外观处理施工中,根据防汛墙墙身尺寸选择合适数量的模板单元和底座,待建防汛墙墙体浇筑前完成安装,然后再进行墙身浇筑,脱模后墙身显示仿石皇砌效果;该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35]立模时将上、下、左、右相邻的模板单元的前模板通过外边框固定;
[0036]将后模板置于外边框围成的第一容纳腔中,并用紧固组件固定后模板和外边框,保证其嵌合密实平整;
[0037]将副模板置于内边框围成的第二容纳腔中,并用连接组件连接副模板和内边框;
[0038]在最底层的模板单元的底部对应设置底座,并将底座与对应的模板单元的外边框连接,扶壁与外边框用螺栓固定,底面板与外边框下端对齐,提升整个组合模板稳定性。
[00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通过底座和底层前模板的连接,提高了整个组合式模板的强度和稳定性;模板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及一体注塑成型制成,重量轻,强度高,耐久度高,大幅度提高使用次数,方便施工和搬运;同时副模板模型腔预制呈仿石皇砌形状,在脱模后外观效果较佳,改善了传统钢筋混凝土防汛墙外观单调、生硬的缺点,提升了防汛墙临水面的景观效果。
[0040]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若干个相互拼接的模板单元;其中,每一模板单元包含前模板及后模板; 所述的前模板包含前面板及在前面板边缘延伸的外边框及内边框,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与所述前面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两侧; 所述的外边框围成一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后模板; 所述的内边框围成一第二容纳腔; 紧固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 所述的相邻的模板单元通过外边框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组件包含若干个螺栓、开设在所述外边框上的若干螺栓孔及开设在所述后模板上的若干螺栓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元还包含副模板,所述的副模板设置在所述的内边框围成的第二容纳腔中,所述的副模板与内边框通过连接组件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组件包含若干个相互咬合的锁扣及锁口,其中所述锁扣设置在所述副模板上,所述锁口设置在所述内边框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模型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型腔为仿石皇砌形状。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若干个底座,所述的底座与设置在底层的模板单元对应;所述的底座包含底面板及分别设置在底面板两侧的扶壁,所述的扶壁与对应的模板单元的外边框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单元及底座均采用高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模板结构用于待建防汛墙体外观处理施工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模板结构,包含:若干个相互拼接的模板单元;其中,每一模板单元包含前模板及后模板;所述的前模板包含前面板及在前面板边缘延伸的外边框及内边框,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与所述前面板所在的平面相垂直,且所述的外边框及内边框分别设置在所述前面板的两侧;所述的外边框围成一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后模板;所述的内边框围成一第二容纳腔;紧固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的相邻的模板单元通过外边框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同时改善了现有技术中防汛墙外观单调、生硬的缺点,提升了防汛墙临水面的景观效果。
【IPC分类】E02B3/06, E02B3/10
【公开号】CN205171450
【申请号】CN201520823790
【发明人】袁昊, 邬显晨, 张琳琳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