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436178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4内。随后鱼群游入鱼道池室12内,由于该鱼道池室12内设置的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版9.2阻碍了洄游的鱼群,鱼群只能通过过鱼竖缝11游入上一级鱼道池室12。
[0053]在鱼道主体4内,由于水流控制在0.5米/秒至1.5米/秒内,根据洄游鱼群的习性,鱼群可以逆流而上游经每一个鱼道池室12,而且鱼群可以在鱼道池室内稍作休息,待体力恢复后继续游向上一级鱼道池室12。在鱼道主体4内,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版9.2相对间隔布置,使鱼群以“S”型的路径游经每一个过鱼竖缝11。在鱼道主体4内有卵石10和照明系统13,在潮湿环境中,鱼道主体4内会长有青苔等植物,很好的模仿了河岸的自然环境,鱼群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易于其洄游的过程。在鱼道主体4模仿的天然环境中,鱼群最终会游经最后一个鱼道池室12。
[0054]当鱼道进口检修闸门2和第一出口闸门6.1都处于开启状态,且第二出口闸门6.2关闭时,由于第二鱼道出口 7.2底板高程低于第一鱼道出口 7.1的底板高程,所以第二鱼道出口段5.2中也充满河水。但是第二鱼道出口段5.2内的河水为死水,洄游鱼群只会选择有来水水流的通道通过,也就是说洄游鱼群会选择游进第一鱼道出口段5.1,然后通过开启的第一出口闸门6.1,游出第一鱼道出口 7.1,游入上游水库15。
[0055]当鱼道进口检修闸门2和第二出口闸门6.2都处于开启状态,且第一出口闸门6.1关闭时,由于第一鱼道出口 7.1底板高程高于第二鱼道出口 7.2底板高程,所以此时第一鱼道出口段5.1内无水或水深低于1.5m,所以洄游鱼群会游进有来水水流通过的第二鱼道出口段5.2,通过开启的第二出口闸门6.2,游出第二鱼道出口 7.2,游入上游水库15。
[0056]所以,无论洄游鱼群通过第一鱼道出口7.1游出鱼道,还是通过第二鱼道出口7.1游出鱼道,最终都会游入上游水库15,完成过坝,继续洄游。
[005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可以替代传统鱼道明挖工艺,提供一种全新的鱼道设计的模式,将鱼道主体4设置在山体内部。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坝址河床狭窄、两岸山体高陡的地形结构;而且对山体破坏程度小,保护了两岸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原始生态环境。
[0058]传统方式明挖鱼道需要深切开挖山体,鱼道两侧会形成高陡的开挖边坡,不仅破坏了原始生态环境,而且其边坡加固支护的设计难度大,施工要求技术高,造价昂贵。而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相比传统鱼道而言,不仅保护了原始生态环境,而且设计施工难度低,工程量小,造价相对低廉。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道主体4内,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板9.2的消能作用,使水流流速控制在目标过鱼对象的感知流速和极限流速范围内,可以使洄游的鱼群顺利游过鱼道主体4,绕过坝体,完成洄游。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鱼道主体4内,镶嵌有卵石10,设置有照明设备13,使所述鱼道主体4很好的模仿了天然河岸的自然环境,能让洄游的鱼群适应周围的环境,为洄游的鱼群顺利游过鱼道进一步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05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出口隧洞式仿自然鱼道,有一个鱼道进口I和两个鱼道出口,两个鱼道出口分别为第一鱼道出口7.1和第二鱼道出口7.2。含有两个鱼道出口的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应上游水库15的水位线陡涨陡跌且变幅较大的情况,在水位急跌或较低时,可以保证其中的第二鱼道出口 7.2还在水位线以下,保证了鱼道主体4内有水流流经。所以当上游水库15的水位处于上游过鱼水位范围内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可以保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为洄游的鱼群顺利游过鱼道更进一步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060]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主权项】
1.一种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通过鱼道主体(4)连接下游河床(14)和上游水库(15)水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主体(4)设置在电站厂房(8)旁边的山体内部;鱼道进口(I)设置在电站厂房(8)的下游河床(14)内;鱼道出口(7)设置在电站厂房(8)的上游水库(15)内;所述鱼道主体(4)内水深为h; 所述鱼道出口(7)不少于两个,各个鱼道出口(7)位于不同高程上; 所述鱼道主体(4)由位于两侧的侧壁(4.2)、位于底部的底板(4.3)和位于顶部的拱顶(4.1)组成;所述鱼道主体(4)内设置有多个收缩段(9)将鱼道主体(4)间隔为多个鱼道池室(12); 所述每一个收缩段(9)上的过鱼竖缝(11)连通相邻的两个鱼道池室(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主体(4)至少包含两个三通节点串联构成;所述鱼道主体(4)的上游侧至少有两条管路,分别连接不同的鱼道出口段,所述每个鱼道出口段上游侧的最远端设置鱼道出口,所述每个鱼道出口段内设置有出口闸门;所述鱼道主体(4)的下游侧有一条管路连接鱼道进口段(3),所述鱼道进口段(3)下游侧的最远端设置鱼道进口(I),所述鱼道进口段(3)内设置有鱼道进口检修闸门(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主体(4)为三通式结构,所述鱼道主体(4)的上游侧有两条管路分别连接第一鱼道出口段(5.1)和第二鱼道出口段(5.2);所述鱼道主体(4)的下游侧有一条管路连接鱼道进口段(3); 所述第一鱼道出口段(5.1)上游侧的最远端设置第一鱼道出口(7.1),所述第一鱼道出口段(5.1)内设置有第一出口闸门(6.1);所述第二鱼道出口段(5.2)上游侧的最远端设置第二鱼道出口(7.2),所述第二鱼道出口段(5.2)内设置有第二出口闸门(6.2); 所述鱼道进口段(3)下游侧的最远端设置鱼道进口(I),所述鱼道进口段(3)内设置有鱼道进口检修闸门(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收缩段(9)由一个长收缩板(9.1)和一个短收缩板(9.2)组成;所述同一收缩段(9)内的所述长收缩板(9.1)和所述短收缩板(9.2)竖直的相对布置在所述鱼道主体(4)的同一竖直截面上;同一个收缩段(9)内的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板(9.2)之间为过鱼竖缝(11);在所述鱼道主体(4)的一个侧壁(4.2)上的一个长收缩板(9.1)和一个短收缩板(9.2)相邻间隔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收缩板(9.1)为长方形板块结构,所述短收缩板(9.2)为在横水流方向上窄下宽的梯形板块结构;所述长收缩板(9.1)与所述短收缩板(9.2)的在顺水流方向上厚度、在垂直方向上高度均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收缩板(9.1)和短收缩板(9.2)的厚度为0.1?0.3m,高度不低于鱼道主体(4)中水深h。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主体(4)的拱顶(4.1)为圆弧形结构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壁(4.2)的上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主体(4)的高度H为鱼道主体(4)内水深h的1.1?1.3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室(12)的宽度rt大于最长过鱼目标体长的2倍,所述池室(12)的长度L应取最长过鱼目标体长的2.5?3倍。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拱顶(4.1)上设置有多组照明设备(13),所述每个池室(12)的正上方都设置有一组照明设备(13),所述每个收缩段(9)的正上方都设置有一组照明设备(13);所述底板(4.3)和两个侧壁(4.2)上未设置收缩段(9)的部位均镶嵌有卵石(10),所述两个侧壁(4.2)上的卵石(10)高度与鱼道主体(4)内水深h—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和环保工程领域,涉及一种隧洞式多出口仿自然鱼道。通过鱼道主体连接下游河床和上游水库水域,鱼道主体设置在电站厂房旁边的山体内部;鱼道主体的鱼道进口设置在电站厂房的下游河床上,鱼道主体的鱼道出口设置在电站厂房的上游水库里;鱼道出口不少于两个;任一鱼道出口位于不同高程上。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应河床狭窄、河道两岸山体高陡的地理条件和上游水库水位急跌急涨或过鱼水位变幅较大的限制条件,还能克服鱼道修建工程量大、设计施工难度高、造价昂贵的缺点,并且尽量减少了对河道两岸山上陆生动植物的影响。
【IPC分类】E02B8/08
【公开号】CN205348128
【申请号】CN201521110213
【发明人】钮新强, 廖仁强, 朱世洪, 周述达, 宋志忠, 吴俊东, 彭荣生, 谢颖涵, 陈鹏, 施亚运, 于强, 汪亚超
【申请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