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2860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包括:装设于首道支撑栈桥表面上的地漏结构,地漏结构贯穿所述首道支撑栈桥,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结构处找坡;连通所述地漏结构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下表面连接固定;放置于第二道支撑栈桥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对应连通所述落水管;以及装设于所述集水箱内的第一排水泵,所述第一排水泵的第一排水管连通地面处的雨水收集池。栈桥面的大量雨水可以通过雨水集排系统有组织的进行收集排放,减少了雨水对基坑的侵蚀,对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作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减少了雨水对基坑的浸泡,保护基坑安全。同时也有效利用了雨水,实现绿色施工。
【专利说明】
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多,设有施工栈桥及多道内支撑的深基坑施工也越来越多。一般基坑施工周期较长,往往会跨越雨季,施工过程的雨水处理对基坑安全影响较大。尤其是大型基坑,栈桥面积大,雨季施工时,栈桥面排水组织是一个难题。现有做法,一般是利用人工清除栈桥面的积水,增加了人工成本。另外,雨水的积存容易侵蚀基坑,对基坑的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清除栈桥积水增加人工成本和雨水积存易侵蚀基坑而对基坑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实用新型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包括:
[0006]装设于基坑内首道支撑栈桥表面上的地漏结构,所述地漏结构贯穿所述首道支撑栈桥,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结构处找坡;
[0007]连通所述地漏结构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下表面连接固定;
[0008]放置于所述基坑内第二道支撑栈桥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对应连通所述落水管;以及
[0009]装设于所述集水箱内的第一排水栗,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连通地面处的雨水收集池。
[0010]栈桥面的大量雨水可以通过雨水集排系统有组织的进行收集排放,减少了雨水对基坑的侵蚀,对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作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减少了雨水对基坑的浸泡,保护基坑安全。栈桥面的雨水收集后,汇入循环水系统进行利用,节约水资源,实现绿色施工,也可以节约用于栈桥清水的人工。
[0011]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沿所述第二道支撑栈桥铺设。
[0012]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槽钢和与所述槽钢连接并卡套所述落水管的U型套箍。
[0013]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坑内底板处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内装设有第二排水栗,所述第二排水栗的第二排水管与地面处的所述雨水收集池相连通。
[0014]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集水箱随着所述第二道支撑栈桥一并拆除时,所述落水管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并通过消防水带连通所述集水井。
[0015]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落水管包括横向落水管和竖向落水管,所述横向落水管设置I %的排水坡度。
[0016]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横向落水管和所述竖向落水管之间通过连通接头相连通。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首道支撑栈桥的俯视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第二道支撑栈桥的俯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沿1-1线剖视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落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首道支撑栈桥连接的结构示意。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在基坑的二三道支撑拆除后雨水集排系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通过在栈桥板施工时的找坡导水、在栈桥板中预埋地漏、布设第一排水管路、在第二道支撑上放置集水箱来收集汇总栈桥面积水,集水箱内设水栗将水排入地面雨水收集池并进入场内循环系统。支撑拆除阶段,将第一排水管接至底板的集水井,利用底板集水井进行蓄水。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运行周期长,可从第二道支撑栈桥施工完成运行至首道支撑栈桥拆除,雨水集排系统设备及构造简单,安装使用均方便,雨水集排系统所用的设备材料均可周转利用,成本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进行说明。
[0024]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首道支撑栈桥的俯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中第二道支撑栈桥的俯视图。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进行说明。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包括有地漏结构、落水管112、集水箱和第一排水栗,地漏结构装设在基坑内的首道支撑栈桥11的表面上,在首道支撑栈桥11施工时预留地漏结构,并根据地漏结构的点位进行栈桥面找坡,使得首道支撑栈桥11的表面积水自然排至地漏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共在首道支撑栈桥11的表面设置了五个地漏结构,分别是第一地漏结构1111,第二地漏结构1112,第三地漏结构1113,第四地漏结构1114,和第五地漏结构1115。地漏结构贯穿首道支撑栈桥11,且首道支撑栈桥11的表面向地漏结构处找坡,便于栈桥表面积水的自然疏导。落水管112连通地漏结构,且落水管112通过连接结构与首道支撑栈桥11的下表面连接固定。集水箱放置在基坑内的第二道支撑栈桥12上,集水箱对应连通地漏结构下的落水管112,用于收集首道支撑栈桥11表面的积水。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集水箱,分别是第一集水箱1211和第二集水箱1212,设置集水箱时,应尽量靠近地漏结构,避免距离过远而使得落水管距离过长而导致管道堵塞等问题。第一集水箱1211靠近第一地漏结构1111和第二地漏结构1112,第二集水箱1212靠近第三地漏结构1113、第四地漏结构1114、以及第五地漏结构1115。每一集水箱中装设有一个第一排水栗,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与地面处的雨水收集池141连通,通过第一排水栗将集水箱中的水栗送至雨水收集池141中,进行循环利用。
[0026]如图3所示,首道支撑栈桥11上设有第一地漏结构1111,该第一地漏结构1111用于排放首道支撑栈桥11表面的雨水,第一地漏结构1111的底部连通有落水管112,落水管112包括有横向落水管1121和竖向落水管1122,横向落水管1121设置I %的排水坡度,便于水的横向流动。横向落水管1121和竖向落水管1122之间通过连通接头1123连通。对应第一地漏结构1111的下方,在第二道支撑栈桥12上设有第一集水箱1211,第一集水箱1211的开口对应落水管112的落水口,用于收集通过落水管112排放的雨水。在第一集水箱1211内装设有第一排水栗122,第一排水栗122与第一排水管123连通,第一排水栗122将第一集水箱1211内的积水通过第一排水管123栗出,该第一排水管123连通地面的雨水收集池,将第一集水箱内的水栗送至雨水收集池中。第一排水栗122的第一排水管123沿着第二道支撑栈桥12的表面铺设。
[0027]如图4所示,落水管112通过连接结构113连接固定于首道支撑栈桥11,该连接结构113包括有槽钢1131和U型套箍1132,槽钢1131固定连接在首道支撑栈桥11的底面,U型套箍1132卡套在落水管112上并与槽钢1131固定连接,就使得落水管112固定在首道支撑栈桥11上。
[0028]如图5所示,在基坑施工的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需要破除支撑栈桥,当将第二道支撑栈桥12破除时,可以撤除集水箱,并将落水管连通设置在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本实用新型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还包括有设于基坑内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该集水井131内装设有第二排水栗132,第二排水栗132的第二排水管133与地面处的雨水收集池相连通,第二排水栗132将集水井131内的积水通过第二排水管133栗送至雨水收集池内进行循环利用。在第二道支撑栈桥12上的集水箱随着第二道支撑栈桥一并拆除后,将地漏结构的落水管112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后直接通过消防水带114连通集水井131。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集水井1113、第四集水井1114、和第五集水井1115的落水管112分别通过消防水带114连通到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
[0029]在第二道支撑栈桥12上设置的集水箱,该集水箱设置的原则为:集水箱尺寸应根据支撑尺寸及支撑荷载能力确定,较佳的集水箱尺寸为2m(长*宽*高),蓄水深度<lm;集水箱位置不宜距地漏结构的位置太远,以免重力落水管距离过长导致管道堵塞,水箱距地漏水平距离宜< 20m;集水箱位置选在距离结构底板集水井较近的位置,后续地下结构施工阶段,支撑破除后,可撤除集水箱,在落水管下口连接消防水带将水排至底板集水井,利用集水井蓄水后栗送至地面雨水收集池。
[0030]地漏结构连接的落水管采用Del60PVC第一排水管,每个地漏接竖向落水管,每根竖向落水管利用3通接头,用一根横向落水管进行联通,横向落水管设1%排水坡度。横向落水管在集水箱对应位置,下接竖向落水管至集水箱。横向落水管通过10#槽钢和U型套箍固定在首道支撑栈桥上,竖向落水管则通过U型套箍与支撑格构柱进行固定。
[0031]在集水箱内放置第一排水栗,连接第一排水栗的压力第一排水管采用DN50PPR管,第一排水管沿第二道支撑顶面铺设,至基坑边沿后,沿地墙向上设立管接至地面雨水收集池,收集池内存水进入临时用水管网进行二次利用。
[0032]本实用新型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的有益效果为:
[0033]栈桥面的大量雨水可以有组织的进行收集排放,减少了雨水对基坑的侵蚀,对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作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减少了雨水对基层的浸泡,保护基坑安全。
[0034]栈桥面的雨水收集后,汇入项目循环水系统进行利用,能节约水资源,实现绿色施工。也可以节约用于栈桥清水的人工。
[0035]系统运行周期长,可从第二道支撑施工完成运行至首道支撑拆除止。
[0036]系统设备及构造简单,安装及使用方便。
[0037]系统所用设备材料如水栗、PPR管均可周转利用或系统运行完毕后另行他用,成本不尚。
[0038]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设于基坑内首道支撑栈桥表面上的地漏结构,所述地漏结构贯穿所述首道支撑栈桥,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结构处找坡; 连通所述地漏结构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下表面连接固定; 放置于所述基坑内第二道支撑栈桥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对应连通所述落水管;以及 装设于所述集水箱内的第一排水栗,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连通地面处的雨水收集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沿所述第二道支撑栈桥铺设。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连接所述首道支撑栈桥的槽钢和与所述槽钢连接并卡套所述落水管的U型套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坑内底板处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内装设有第二排水栗,所述第二排水栗的第二排水管与地面处的所述雨水收集池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随着所述第二道支撑栈桥一并拆除时,所述落水管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并通过消防水带连通所述集水井。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水管包括横向落水管和竖向落水管,所述横向落水管设置I %的排水坡度。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栈桥面雨水集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落水管和所述竖向落水管之间通过连通接头相连通。
【文档编号】E02D19/02GK205475275SQ201620191472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4日
【发明人】许磊, 王 琦, 赵培龙, 于连金, 徐炜, 李宏博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