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4449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所述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均设于地面以下,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水沟的出水端相连,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利用,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
【专利说明】
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缺乏水资源,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缺乏水资源一方面导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另一方面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了当地的水环境和水循环。每当雨季时,建筑物楼顶的雨水白白流失,与水资源的缺乏产生矛盾,一方面是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雨季时雨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所述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均设于地面以下,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水沟的出水口相连,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相连。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由所述集水沟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钢丝网、第一过滤层、塑料盲沟以及防渗层。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过滤层为碎石层。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渗层为膨润土复合防水毯或防渗复合土工膜。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沟的横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塑料盲沟的宽度大于所述集水沟底部的宽度,所述塑料盲沟与所述防渗层之间设置有碎石层。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水栗。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由所述雨水处理池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包括第二过滤层、沸石层以及石灰石层,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层的上部,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位于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底部。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石灰石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粒径为4?8mm的第一石灰石层、粒径为8?16mm的第二石灰石层以及粒径为16?32mm的第三石灰石层。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沟的进水端与设于建筑物一侧的雨落管的底端相连接。[0〇15](三)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水沟用于收集雨水,雨水经集水沟汇集至雨水处理池后,由雨水处理池对雨水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雨水排放至蓄水池进行储存。本实用新型中的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都设置在地面以下,避免了占用地面以上的空间面积,集水沟对雨水进行了收集,并且由雨水处理池进行了处理,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冲洗冲洗车辆、道路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并且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水沟的截面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处理池的截面图。[〇〇2〇] 图中:1:集水沟;2:雨水处理池;3:蓄水池;4:雨落管;101:钢丝网;102:第一过滤层;103:塑料盲沟;104:防渗层;201:第二过滤层;202:沸石层;203:第一石灰石层;204:第二石灰石层;205:第三石灰石层;207:水生植物;301:水栗。【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集水沟1、雨水处理池2以及蓄水池3,集水沟1、雨水处理池2以及蓄水池3均设于地面以下,雨水处理池2的进水口与集水沟1的出水端相连,雨水处理池2的出水口与蓄水池3的进水口相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水沟1用于收集雨水,雨水经集水沟1汇集至雨水处理池2后,由雨水处理池2 对雨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雨水排放至蓄水池3进行储存。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蓄水池3内设置有水栗301,利用水栗301可以抽出蓄水池3内的雨水用于冲洗车辆、道路等。本实用新型中的集水沟1、雨水处理池2以及蓄水池3都设置在地面以下,避免了占用地面以上的空间面积,集水沟1对雨水进行了收集,并且由雨水处理池2进行了处理,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冲洗冲洗车辆、道路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并且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
[002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集水沟1的进水端与设于建筑物一侧的雨落管4的底端相连接。在下雨时建筑物上的雨水经雨落管4流入集水沟1内,实现了对建筑物顶部的雨水的收集。[〇〇24]进一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由集水沟1顶部至底部依次设有钢丝网101、第一过滤层102、塑料盲沟103以及防渗层104。顶层的钢丝网101可以阻挡树叶、垃圾等较大的杂物进入集水沟1内,同时还能收集周边的雨水,并且方便集水沟1的后期清理。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102优选为碎石层,防渗层104优选为膨润土复合防水毯或防渗复合土工膜。塑料盲沟103也即三维排水板,包括内部的塑料芯体和包裹塑料芯体的外层滤布,具有表面开孔率高,集水性好,空隙率大,排水性好,抗压性强,耐压性好,柔性好,适应土体变形,耐久性好,重量轻以及施工方便等优点。
[002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集水沟1的横截面为倒梯形,塑料盲沟103的宽度大于集水沟1底部的宽度,塑料盲沟103与防渗层104之间设置有碎石层。集水沟的1横截面设置为倒梯形由利于施工,并且由利于周边的雨水流入集水沟1内。为保证雨水顺利地进入雨水处理池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集水沟1向着雨水处理池的方向向下倾斜。[〇〇26]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由雨水处理池1的顶部至底部依次包括第二过滤层201、沸石层202以及石灰石层,雨水处理池1的进水口位于第二过滤层201的上部,雨水处理池1的出水口位于雨水处理池1的底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层201优选为碎石层,用于去除雨水中的杂质,第二过滤层201的厚度优选为15cm;沸石层202用于降低雨水的池度,本实施例中沸石层202的厚度优选为30cm;石灰石层用于提高雨水的PH值,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石灰石层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粒径为4?8mm的第一石灰石层203、粒径为8?16mm的第二石灰石层204以及粒径为16?32mm的第三石灰石层205。第一石灰石层203的厚度优选为30cm, 第二石灰石204层的厚度优选为30cm,第三石灰石层205的厚度优选为40?45cm。设置多层石灰石层进一步提高雨水的PH值,降低雨水的酸度,避免雨水利用时对其他物体造成腐蚀。 雨水处理池2的进水口位于第二过滤层201的上部,雨水处理池2的出水口位于雨水处理池2 的底部,可以使得集水沟1内的雨水依次经过第二过滤层201、沸石层202以及石灰石层,实现对雨水的过滤和PH值提升。[〇〇2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雨水处理池2的顶部种植由水生植物207如芦苇、绿萝等。雨水处理池2的顶部种植水生植物可以美化小区环境。本实施例中雨水处理池2 的池壁优选为采用混凝土制成。
[00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雨水由集水沟1汇集至雨水处理池2; S2,汇集至雨水处理池2的雨水经雨水处理池2处理后排放至蓄水池3。[〇〇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所述集 水沟、雨水处理池以及蓄水池均设于地面以下,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与所述集水沟的 出水端相连,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的进水口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集水沟顶部至底部依 次设有钢丝网、第一过滤层、塑料盲沟以及防渗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层为碎石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为膨润土复合防 水毯或防渗复合土工膜。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沟的横截面为倒梯 形,所述塑料盲沟的宽度大于所述集水沟底部的宽度,所述塑料盲沟与所述防渗层之间设 置有碎石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底部设有水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所述雨水处理池的顶部至 底部依次包括第二过滤层、沸石层以及石灰石层,所述雨水处理池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 过滤层的上部,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位于所述雨水处理池的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灰石层由上至下依次 包括粒径为4?8mm的第一石灰石层、粒径为8?16mm的第二石灰石层以及粒径为16?32_ 的第三石灰石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沟的进水端与设于 建筑物一侧的雨落管的底端相连接。
【文档编号】E03B3/02GK205591281SQ201620331463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9日
【发明人】刘婕, 李刚, 史陇俊, 王勇, 钱坤, 张涛, 周海霞, 许丹, 李荣妮, 吴润兰
【申请人】北京良乡蓝鑫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