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繁华道路路口通流能力的交通设施和方法

文档序号:228382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高繁华道路路口通流能力的交通设施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路口,尤其涉及繁华道路路口。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车辆的数量高速增加,故使得城市交通也出现拥挤堵塞状况,尤其是闹市区主干道路口尤为严重,受阻最多的车辆为机动车,但在这些主干道的路口,因处于都市的黄金地带,如若向外扩道,不仅要毁坏周围的建筑物,而且要重新埋设地下管线,因此耗资巨大,且工期很长。现在多采用建立互通式全立交的形式,这虽是一长久之计,但这种作法需投入巨多的资金,并需很长的工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耗资较小,又不需扩宽道路便能解决繁华道路路口机动车阻塞的交通设施,及其利用这种设施行进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这种提高繁华道路路口通流能力的交通设施,它为在交通路口建立多层的立体交通设施,其中一层设施上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在其中的另一层设施中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每个方向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该设施分为三层,还有一层上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
该设施仅为两层。
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每个方向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两个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为高于地平面之上的立交桥,该桥中间置有两个方向的机动车直行行车道,它的两边为非机动车直行行车道,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桥在该桥之上,两桥上的行车道方向相垂直。
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每个方向的中心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该层之上为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机动车的直行行车道和两个方向非机动车直行行车道的桥,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为设在地平面之下的地下通行道。
设有在每个方向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两个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及仅置有相对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均在地平面之下。
设施中有交通信号灯并在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另一层为地平面之上的桥。
设施中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另一层为建在地平面之下的地下通行道。
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非机动车行车道上行驶,人和需左右转弯的车辆在置有交通信号灯的一层上行驶,并按指示灯行进。
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非机动车行车道上行驶,人和需要左右转弯的车辆在置有交通信号灯的一层上行驶,并按指示灯行进。
采用这种交通设施后,在繁华的交通路口不仅不需改变原来的建筑,而且许多直行车不需等候即可跨越,故可使机动车的车流排堵效率提高三倍以上,通行效率提高二倍以上,同时对各方向的非机动车及行人人流通行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设施立体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地平面上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第一层桥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第二层桥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另一种第一层桥形式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中各层位置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3中地平面上的平面示意图。
实施例1在该道路路口的设施为在地平面之上设有两层桥,在地平面上设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行车道和人行道,每个方向靠中间部位为中心黄线5,相对两运行方向的中心黄线5相距半个机动车行车道,在每个方向中心黄线5右边依次有左回转车道4,机动车道1,非机动车道2和人行道3,在该层上设有交通指示灯7,在两垂直道路交接处8应为圆弧形,中心黄线的另一侧有相对方向行施过来的各种行道,它与黄线右边的布置以黄线为对称。
在该水平面之上有两层立交桥,在第一层立交桥Ⅱ中间为两个方向(如东西)方向机动车道1a和1a’,它们的两边分别为与机动车道方向相同的非机动行车道2a和2a’,在该桥的上方还有第一层立交桥Ⅲ,该桥与第一层立交桥Ⅱ方向相垂直,在该桥上仅有与第一层立交桥上车道方向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机动车道1b和1b’(如南北),为了安全,在立交桥Ⅱ和Ⅲ上应加栏杆。
在该交通设施上的运行法为四个直行方向的机动车和两个相对直行方向的非机动车按运行方向从第一层桥和第二层桥上按行车道运行,另外两个相对直行方向的非机动车在地平面上有交通指示灯的一层并按指示灯的指示运行。除此之外,人和需要左右转弯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均在有交通指示灯的一层按设置的道路,并按指示灯的指示方向运行。需改变运行方向的机动车从回转道4向左转向,如图2所示。在图2中,实线、点划线、双点划线和虚线分别代表了机动车、非机动车、人和回转车辆的行进示意线。
第一层桥Ⅱ也可为图5的形式。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的设施也分为三层,地平面Ⅰ上的设施和地平面之上的一层即第一层桥Ⅱ分别与实施例1中的Ⅰ和Ⅱ结构及布局相同,在地平面之下有一层地下通道Ⅲ’,其两端有通向地平面上的引桥Ⅲ”,该通道上与实施例1中第二层桥Ⅱ上有相同的交通道路,即仅有两个方向的机动车道1b和1b’。
在本实施例中,运行方法与实施例1类同,只是在实施例1中的第二层桥上的运行车辆从地下通道Ⅲ’中行驶。
实施例1和2中的地面上的立交桥也可按层放在地平面之下。
实施例1和2的交通设施适用于相交的十字路口中的道路均为交通流量大的道路。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为建在丁字路口的设施,在地平面上的一层设施Ⅰ’与实施例1类同,只是在该层Ⅰ’中缺少一个方位上的人和车的行车道,地面之上有一层立交桥Ⅱ,该立交桥方向与丁字路口中能直通的道路方向相同,该桥的结构和桥面上道路的布局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层立交桥Ⅱ相同。该交通设施的通行方法与实施例1中地面上的一层Ⅰ和地面之上的第一层立交桥Ⅱ上的交通方法相同。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为建在一条流量大的道路与一条流量小的道路相交的十字路。在该路口的地面上的一层设施和布局与实施例1中地面上的一层相同,地面之上有一层立交桥Ⅱ,该立交桥方向与流量大的道路方向一致,该桥的结构和桥面上道路布局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层立交桥Ⅱ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按大流量道路方向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从立交桥Ⅱ上按行车道通行。
小流量道路方向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地面上行驶,除此之外的人和需要左右转弯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需要改变方向的车辆均在地面一层按指示灯的指示分道行驶。
在实施例3和4中的立交桥Ⅱ,也可建在地平面之下,其结构与实施例2中的地下通道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繁华道路路口通流能力的交通设施,它为在交通路口建立多层的立体交通设施,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层设施上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在其中的另一层设施中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道路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该设施分为三层,还有一层上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该设施仅为两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每个方向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两个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为高于地平面之上的立交桥,该桥中间置有两个方向的机动车直行行车道,它的两边为非机动车直行行车道,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桥在该桥之上,两桥上的行车道方向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每个方向的中心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该层之上为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机动车的直行行车道和两个方向非机动车直行行车道的桥,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为设在地平面之下的地下通行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设有在每个方向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设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两个方向直行的非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及仅置有相对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行车道的一层均在地平面之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设施中有交通信号灯并在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另一层为地平面之上的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施,其特征在于设施中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一层在地平面上,另一层为建在地平面之下的地下通行道。
9.如在权利要求2或4或5或6所述的交通设施中的行进方法,其特征在于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非机动车行车道上行驶,人和需左右转弯的车辆在置有交通信号灯的一层上行驶,并按指示灯行进。
10.如在权利要求3或7或8的交通设施中的行进方法,其特征在于直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仅置有相对两个方向直行的机动车的行车道和非机动车行车道上行驶,人和需要左右转弯的车辆在置有交通信号灯的一层上行驶,并按指示灯行进。
全文摘要
一种提高繁华道路路口通流能力的交通设施,它为在交通路口建立多层的立体交通设施,在其中的一层设施中设有交通信号灯并在道路的中心黄线右边依次有回转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另外的层次上仅设有直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人和车辆按道和指示灯行驶。采用这种交通设施后,在繁华的交通路口不仅不需改变原来的建筑,而且许多直行车不需等候即可跨越,故可使机动车的车流排堵效率和通行效率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E01C1/00GK1305036SQ01106498
公开日2001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1日
发明者伦玉民 申请人:伦玉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