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台屏蔽门装置及其安全逃逸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82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月台屏蔽门装置及其安全逃逸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确保乘客安全而屏蔽状立设于月台的轨道侧边缘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及其安全逃逸板。
作为月台屏蔽门装置,目前公知的有例如记载于专利第2886924号公报中的装置。
该月台屏蔽门装置包括固定于月台的轨道侧边缘的架台和在该架台上竖立的多根柱子上架设的门檐梁,在该架台和门檐梁之间,通过设置拉门式门板及屏蔽板,而整体形成屏蔽状。上述门板可以设在架台及门檐梁上的上部导轨及下部导轨为导向件,由门发动机使其横向滑移,其开闭动作与车辆侧门的开闭同步。
上述屏蔽板的一部分用作安全逃逸门,在列车故障等非常情况下打开,使列车内的乘客可以迅速逃往月台避难。
这种月台屏蔽门装置通常其柱子的高度不会触及顶棚结构物,其结构是将柱子的下部固定在设置于地板结构物的架台上,而使屏蔽门无梁式竖立。这种无梁式竖立的结构,在将上述架台调水平并固定在月台的轨道侧边缘部后,不需再对设置在该架台上的门板、屏蔽板及柱子逐一进行水平调整,故具有施工极其简单的优点。
但是,为了使月台具有开放感,最好是将屏蔽门延设至顶棚壁面,由此,如果能将月台和轨道隔开,则可完全屏蔽列车风,降低噪音,并可节约对月台进行空气调节的能量。
但是,在顶棚壁面是例如自隧道内壁吊下来的吊挂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例如软弱地基的变动有时会导致月台及顶棚壁面的位置向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位移。因此,当用屏蔽门连结月台和顶棚结构物时,在产生上述位移的情况下,会在屏蔽门的上下连结部产生应力,增大其强度负荷,位移大时,有可能产生门板开闭不良等缺陷。
如果不使位移的月台或顶棚壁面恢复到原位,屏蔽门就会产生波动现象,同时带来外观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月台屏蔽门装置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无论月台和顶棚结构物位移如何,都不会在屏蔽门的连结部蓄积应力,可维持门板的开闭功能。其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上述位移如何均可可靠动作的安全逃逸板。其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即使在月台和顶棚结构物的位置产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屏蔽门的波动,维持本来的形状。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在月台的轨道侧连设屏蔽板和门板,构成屏蔽门,对应于到达的车辆的侧门的开闭而使门板开闭,将屏蔽门设置在上罩和下罩之间,其中所述上罩设在月台上的顶棚结构物的轨道侧,所述下罩设在月台的轨道侧,在上罩或下罩的某一侧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支承屏蔽门的状态下,吸收屏蔽门的屏蔽门厚度方向的位移,在上罩或下罩的另一侧设有吸收屏蔽门上下方向的位移的位移吸收部。
在本发明中,在将上述支承部设在上罩的情况下,构成在吊挂状态下支承屏蔽门的结构。具体地说,屏蔽板用支承部可由自屏蔽板上端或上罩的某一者突设的轴、和设在另一者上可摆动地与该轴连结的轴承构成。上述位移吸收部可由自屏蔽板的下端或下罩中的某一者突设的突出部和设在另一者上、以间隙配合状态使该突出部插入规定深度的通孔构成。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所述月台屏蔽门装置在月台的轨道侧连设屏蔽板和门板,构成屏蔽门,对应于到达的车辆的侧门的开闭而使门板开闭,其中,屏蔽板的一部分为可向月台内侧打开的安全逃逸板,在该安全逃逸板上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由自装轴侧上端或与装轴侧上端相对的上罩中某一者突设的轴和设在另一者上、可摆动地与上述轴连结的轴承构成。
也就是说,安全逃逸板的支承部只要通过轴连结安全逃逸板的装轴侧和上罩,并使该轴可摆动即可。安全逃逸板的位移吸收部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即,在安全逃逸板的装轴侧下端或与该装轴侧下端相对的下罩中某一者上形成卡合孔,将突设于另一者的支轴插入该卡合孔。另一方面,安全逃逸板的自由端最好设置通过使杆分别相对于设在上罩及下罩的卡合孔进退而开闭的施锁机构,并且,最好附设有用于使该安全逃逸板通常处于闭锁状态的闭门器。
作为上述安全逃逸板的另外的结构,如果设置能够可解除地锁固安全逃逸板的自由端和安全逃逸板框部的锁固部件、平时将该锁固部件向锁固侧压靠的压靠机构、抵抗该压靠机构的压靠力将锁固部件切换到解除位置的锁固解除机构、在解除位置保持被解除锁固的锁固部件的解除保持机构,则由于开放时锁固解除动作被保持,故开放操作简便。
由杆构成上述锁固部件,在通过使该杆进退,将安全逃逸板的自由端和框部(与自由端对应的部位的屏蔽板)卡合或解除其卡合的情况下,上述解除保持机构可通过阻止该杆的进出而进行解除保持。具体地说,上述解除保持机构可由具有使杆贯通的通孔的开闭器构成,可通过使该通孔向杆的移动线路上移动,或使该通孔向偏离移动线路的位置移动而解除锁固或中止解除锁固。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结构的吊挂式月台屏蔽门装置,其要旨为,将上罩通过吊挂位置调节机构连接在顶棚结构物上。这种情况下,吊挂位置调节机构理想的是,具有调节上罩高度的高度调节部和调节上罩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水平位置调节部中的一者或两者。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的地铁隧道结构的剖面图;图2为本发明屏蔽门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显示图2中的D部即1个单元份的屏蔽门的放大图;图4是显示屏蔽板、门板及安全逃逸板的布置的平面图;图5是显示屏蔽门的安装状态的图3的K-K向视纵剖面图;图6是显示屏蔽板及门板的支承结构的图5的L部放大图;图7是显示屏蔽门及门板的位移吸收结构的图5的N部放大图;图8A、图8B是屏蔽板的销承接部的结构的图,图8A是平面图,图8B是正面图;图9是显示安全逃逸板的支承结构及位移吸收结构的纵剖面图;图10是显示安全逃逸板的施锁机构的纵剖面图;图11是开闭安全逃逸板的闭门器的动作说明图;图12是显示屏蔽板及门板的密封结构的平面剖面图;图13A、图13B是吊挂位置调节机构的结构,图13A是横剖面图,图13B是正面剖面图;图14是图13的S-S向视平面图15A是顶箱位移示意图,图15B是导轨单元的位移示意图,图15C是导轨单元下沉示意图;图16是显示安全逃逸板的变形例的与图10相当的图;图17是图16的T-T向视底面图;图18是图16的U-U向视平面图;图19是显示安全逃逸板的另一变形例的与图10相当的图;图20A、图20B是图19的Ⅴ-Ⅴ向视平面图,图20A是显示锁固时的图,图20B是显示锁固解除时的图。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中,自隧道1的底部2立设有多个支承腿3,月台4支承在支承腿3上。标号5是铺设在轨道6上的导轨,车辆7在该导轨上行走。月台4下方的空室A构成空气供给用通道,空室B构成电缆配线用通道,空室C构成排气通道。
月台4上的顶棚结构物8a、8b固定在由混凝土拱1a垂下的多个混凝土吊架9a、9b、9c等上,月台屏蔽门装置(以下简称屏蔽门装置)10设在月台4的轨道侧缘部4a和与该轨道侧缘部4a对应的顶棚结构物8b之间。
图2中,由左右配置的屏蔽板11、11和配置于该屏蔽板11、11之间的门板12、13构成屏蔽门单元14,将多个该屏蔽门单元相连构成屏蔽门15。门板12、13当车辆7到达月台4时,对应于该车辆7的侧门7a的开闭而开闭。另外,图中,标号16为取代一侧的屏蔽板11而配设的安全逃逸板,该安全逃逸板16也构成屏蔽门15的一部分。
图3是放大显示图2的D部的图,是自月台侧看屏蔽门单元14的图。
在同图所示的门单元14中,在左右方向开闭的拉门式门板12、13的左侧配置有屏蔽板11,右侧配置有安全逃逸板16。
上述各板由作为上罩的筒状的顶箱17吊挂,该顶箱17通过后面将详述的吊挂位置调节机构18,连接在固定于顶棚结构物8b上的工字钢19上。
顶箱17内沿其筒轴方向设有行走导轨20,门板12及13吊挂在该行走导轨20上。自门板12的上框两侧延设有一对门钩12a、12a,支承在各门钩12a的前端部上的滑轮12b、12b在上述行走导轨20上滚动。门板13也同样,门钩13a的滑轮13b、13b在行走导轨20上滚动。
在行走导轨20的上方,与其平行地架设有主动链轮21a和从动链轮21b,配置有环绕在两链轮之间的正时皮带21c,在该正时皮带21c的下段一侧固定有门板12的门钩12a,上段一侧固定有门板13的门钩13a。
因此,当通过门发动机21d使主动链轮21a向正向或反向旋转时,就使正时皮带21c向箭头G方向或H方向移动,通过固定在正时皮带21c上的门钩,使门板12、13向箭头E、F方向打开。另外,门发动机21d的驱动动作由设置在顶箱17内的控制器22控制。
屏蔽板11、门板12、13及安全逃逸板16的下端与作为下罩的导轨单元(后述)23卡合。而且,安全逃逸板16如图4(图3的Ⅰ-Ⅰ向视剖面图)所示,可向箭头J方向即月台侧打开。
图5以图3的K-K向视剖面图显示屏蔽门装置10的安装状态。
同图中,屏蔽板11及门板12分别自靠近顶箱17的内壁17a的位置吊挂,内壁17a和屏蔽板11的内壁自月台侧看,大致形成同一的面。另一方面,导轨单元23用地脚螺栓24固定在月台4的轨道侧缘部4a上切成的台阶部4b上,导轨单元23的上面形成和月台上面大致同一的面。
下面,对屏蔽门装置10的各部结构进行说明。
(a)屏蔽板11的支承结构图6是放大显示图5的L部的图。同图中,屏蔽板11的支承结构(支承部)包括方筒状的机架25,沿轨道方向配置在顶箱17的月台侧下部;球面垫圈(轴承)26,固定在该机架底板部25a的内面上,具有盘状凹面;垫片27,具有可与球面垫圈26的盘状凹面卡合的卡合凸面;带六角头螺栓(轴)28,和该垫片27一体化,并贯通球面垫圈26,屏蔽板11被连接在该螺栓28上。具体地说,螺栓28的螺纹部28a和形成于屏蔽板11的上框(上端)11a的顶板部的阴螺纹11b拧合,从而将屏蔽板11自顶箱17吊挂。
上述球面垫圈26的内径大于螺栓28的外径,由此,螺栓28可沿盘状凹面摆动,由此,可吸收在顶箱17和导轨单元23之间、在板厚方向产生的位移。另外,在机架25和屏蔽板的上框11a之间的间隙装有用于遮断隙间风的橡胶制密封件29。图中标号11c是用于加强螺栓28的拧合部分的加强板。
(b)门板12的支承结构门板12的支承结构(支承部)主要包括机架30,沿轨道方向设在顶箱17内;铝制行走导轨31,以谋求轻量化为目的,固定在机架30上;门钩33,通过滑轮32在行走导轨31上移动;连接件34,用于连接门钩33和门板的上框12d。
行走导轨31由端面大致呈J字状的长部件构成,其安装侧端部31a使用螺栓35固定在机架30上,在自安装侧端部31a延设的颚部31b的前端安装有耐磨性高的SUS(不锈钢)制的导轨31c。该导轨31c具有向上的圆弧状断面,滑轮32的周面凹设成断面圆弧状,以与该导轨31c卡合。
滑轮32的圆弧长度W长于导轨31c的圆弧长度w。通过使滑轮32的周面在导轨31c的圆弧面上滑动,可使门钩33相对于行走导轨31向箭头M方向摆动,例如,即使在顶箱17倾斜的情况下,也可利用所述摆动,使门钩33维持垂直姿势。
另外,导轨31c上的圆弧的朝向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为朝上凸起,但也可以相反。
滑轮32的周面上卷绕有高密度聚氨酯橡胶,减轻了滑轮32和行走导轨的摩擦声。标号36a及标号36b是用于调节滑轮32相对于门钩33的安装位置的螺栓。标号36e为导向轮,在门板12向上下方向振动时,与行走导轨31的上缘部31c接触,防止门钩33的脱落。标号37是用于连接门钩33、连接件34及门板上框12d,并使其一体化的螺栓。标号38是用于加强螺栓37的安装部分的加强板。标号39是用于遮断隙间风的刷件。
(c)屏蔽板的位移吸收结构图7是放大显示图5的N部的图。同图中,屏蔽板11的位移吸收结构(位移吸收部)主要包括自屏蔽板的下框11d的底板部向下突设的销40和设在导轨单元23上、并在间隙配合状态下使销40插入规定深度L1的通孔23a。
插入通孔23a的销40的插入深度L1小于销40的全长,根据顶箱17的上升或导轨单元23的下沉量决定,自销40的前端至导轨单元底板部23b的间隙L2根据顶箱17的下沉或导轨单元的上升的预想最大上升量决定。
图8A、图8B显示以减小在间隙配合状态下插入导轨单元23的通孔23a的销40的摆动的目的而定位的结构,图8A是平面图,图8B是正面图。
两图中,导轨单元顶板部23c的通孔23a由三层结构构成,以下述顺序层积而成,即平面看具有长方形切口23d的顶板部23e、具有和切口23d相同形状的切口形成窗框形的中间板部23e、和中央具有销插通孔的背板部23f的顺序。
在上述切口23d内嵌入有表板41,呈长方形,中央具有销插通孔41a,外周缘可与切口23d卡合;定位板42,具有销插通孔42a,外形尺寸小于切口23d。只是,表板41的销插通孔的直径稍大于销40,与此相对,定位板42的销插通孔42a与销40形成大致相同的直径,定位板42上的销插通孔42b形成大于销40的直径的孔。
因此,定位板42可在插通销40的状态下,在切口23d内水平方向移动,施工时,即使在销40的中心轴与通孔23a的中心轴产生偏移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地使销40和通孔23a卡合。也就是说,可吸收屏蔽板的安装误差。根据这种结构可消除列车风引起的屏蔽板的噪音。
(d)屏蔽板12的位移吸收结构返回图7进行说明。门板12的位移吸收结构(位移吸收部)主要包括自门板的下框12e的底板部12f垂设的板45和设在导轨单元23上、使上述板45的下端部插入规定深度L1的导槽46。
板45由断面呈T字形的长部件构成,贯穿门板12的整个宽度而安装在其上。板45中与导槽46接触的部分由作为降低摩擦部件的树脂罩47覆盖,在门板12开闭时,使开闭动作顺畅地进行,且使摩擦声降低。适用于该树脂罩的树脂可举出ABS树脂、聚乙烯树脂等。
导槽46形成断面U字形,靠近导轨单元23的轨道侧配置。插入该导槽46的板45的插入深度L1根据顶箱17的上升或导轨单元23的预想下沉最大量决定,自板45的前端至导槽46底面的间隙L3根据顶箱17的下沉或导轨单元的上升量决定。
另外,图中标号48是用于将板45固定于门板12的下框12e的螺钉。
(e)安全逃逸板的装轴侧结构图9是显示图3的O-O向视剖面的图。另外,与图6和图7相同的构成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安全逃逸板16的支承结构(支承部)包括上述方筒状的机架25、固定于该机架底板部25a的内面上的自位轴承(轴承)50、由该自位轴承50支承的螺栓(轴)51,在该螺栓51的螺纹部51a的上端部拧合有防脱用螺母52,螺纹部51a的下端部连接在安装于安全逃逸板16的上框16a上的加强部件53上。
在上述螺纹部51a上装有杯状的内筒51b,由设置在自位轴承50内的滚子50a支承该内筒51b的外面。由此,可吸收在顶箱17和导轨单元23之间沿板厚方向产生的位移。
另一方面,安全逃逸板16的位移吸收结构(位移吸收部)主要包括筒状的卡合孔16c,凹设于安全逃逸板16的下框16b的底部;支轴54,由自导轨单元23向上突设并与上述卡合孔16c卡合的大径部构成。在该支轴54的上端部设有围绕支轴54的轴芯旋转自如的环状辊54a,该环状辊54a与卡合孔16c的内面接触并旋转。另外,标号55是用于将支轴54固定在导轨单元23的顶板部23c的螺钉。
(f)安全逃逸板16的手边侧结构图10是显示图3所示的P-P向视剖面的图。
同图中,由于需要使安全逃逸板16开闭,故其手边侧不具有象屏蔽板11那样的支承结构,只是对顶箱17和导轨单元23进行上锁。
详细地说,是相对于顶箱17的方筒状机架25和导轨单元23,卡合或分离被称作长插销(グレモン)锁的施锁机构的销(杆的一部分)。该施锁机构60主要包括主体60a;被称作所谓失错杆的操作部60b;自主体60a向上及向下延设的上杆60c及下杆60d;分别设在上杆60c及下杆60d的前端的销60e、60f;将上杆60c向上压靠的压缩螺旋弹簧60g。下杆60d通过内装于主体60a的未图示的齿轮齿条机构与上杆60c的移动方向反向连动。另外,上述操作部60b作为锁固解除机构,销60e、60f作为锁固部件,压缩螺旋弹簧60g作为压靠部件起作用。
当以位于主体60a的支点60i为中心,将操作部60b向箭头Q方向压下时,上杆60c就抵抗压缩螺旋弹簧60g的压靠力而下降,同时,下杆60d通过上述齿轮齿条机构与上杆60c连动而上升,销60e及60f分别自机架25的卡止孔25b及导轨单元23的卡止孔23d脱出,从而解除锁固。图中,销60e、60f自虚线所示的位置后退到实现所示的位置。
因此,当在将操作部60b向Q方向压下的状态下,将安全逃逸板16向月台侧推时,即可使其向图4所示的箭头J方向打开。可在车辆发生火灾等非常情况下,让乘客通过该打开的安全逃逸板16而自车辆7向月台4上避难。
(g)安全逃逸板用闭门器图11是图4的R部的放大图。
同图中,在安全逃逸板16上的顶箱17内设有双点划线所示的闭门器主体70,自该闭门器主体70的输出轴延伸的臂70a的前端部70b与安全逃逸板16的上框16a连结。
在臂前端部70b设有绕垂直轴自由旋转的辊70c,该辊70e嵌合在形成于安全逃逸板16的上框16a的顶板部的凹槽16d内,并沿该凹槽16d移动。
在辊70c和凹槽16d之间确保有一定的间隙,即使在顶箱17和导轨单元23的相对位置在板厚方向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可吸收该位移。
上述闭门器的作用如下,其向使手动打开的安全逃逸板16关闭的方向压靠,除非常情况外,会迅速关闭安全逃逸板16,将月台4和轨道6隔离,从而确保乘客的安全。
(h)板和板之间的密封结构图12放大显示屏蔽板11、11之间及门板12、13之间的连结部分。
同图中,在屏蔽板11、11的各连接侧形成有贯穿板的整个高度的纵槽11e、11f,各纵槽11e内装有橡胶制密封件80、81。各密封件80、81相互倾斜地卡合,在各自的前端部纵向设有空室80a、81a。因此,当密封件80、81对接时,则其空室80a、81a弹性变形,从而提高接触效果。
在门板12及13的连接侧也形成有贯穿板的整个高度的纵槽12f、12g,各纵槽12f内装有橡胶制密封件82、83。各密封件82、83的前端部相互雌雄卡合,因此,当密封件82、83对接时,则它们的前端部卡合。因此可遮断隙间风,同时使门板12、13相互间可靠地相接。
(i)顶箱17的吊挂位置调节机构图13A、图13B放大显示图5所示的吊挂位置调节机构18。
同图中,吊挂位置调节机构18以规定的间距配置在工字钢19上(参照图3),包括通过衬垫90固定在工字钢19的底板部19a的固定部件91和可相对于该固定部件91水平移动的可动部件92,顶箱17固定在该可动部件92上。
上述固定部件91是将一对L形钢91a、91a和连接它们的连接板91b及加强板91c一体化而形成的,用四根螺栓93固定在工字钢19的底板部19a上。
另一方面,可动部件92由L形钢92a和焊接于该L形钢92a的纵板部大致中央的辅助L形钢92b构成。该辅助L形钢92b的横板部92c拧合在自固定部件91垂设的螺栓95上,由一对螺母96夹住,固定在该螺栓95上。
可动部件92利用两根螺栓97连接在固定部件91的纵板部91d上,但在该纵板部91d上形成有纵向(Y方向)的长孔91a’,螺栓97可沿纵向长孔97d’升降。另外,在可动部件92的纵板部92d上形成有横向(X轴方向)的长孔92d’,辅助L形钢92b同样也形成有横向(X轴方向)的长孔92c’。因此,可动部件92相对于固定部件91可分别向纵向及横向移动,结果可调节顶箱17的高度位置及板厚方向位置。
另外,标号98是用于连接L形钢92a的横板部92b和顶箱17的螺栓。
在连接板91b的下面安装有U字形的托架99,通过形成于该托架99上的X-X轴方向的长孔,垂设有螺栓100。该螺栓100在螺栓98、98的大致中间位置支承顶箱17。标号101是拧合在该螺栓100上的螺母。上述螺栓100通过使顶箱17的中心线比吊挂位置调节机构18的中心线更靠近月台一侧,来抑制调节时顶箱17欲向轨道侧移动的动作。
图14是图13B的S-S向视平面图,显示各螺栓的配置。同图中,自工字钢垂下的螺栓93、93支承L形钢91a的X-X方向两端部,螺栓95通过辅助L形钢94支承可动部件92的大致中央,连接固定部件91和可动部件92的螺栓97、97安装在纵板部91d的X-X方向两端部,螺栓100支承顶箱17的轨道侧端部。
下面使用图15A、图15B、图15C所示的示意图,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屏蔽门装置的动作。
图15A表示顶箱17向轨道侧位移的情况,图15B表示导轨单元23向轨道侧位移的情况,图15C表示导轨单元23下沉的情况。
图15A中,在顶箱17向轨道侧位移Δs的情况下,图6所示的支承屏蔽板11的螺栓28在球面垫圈26上倾斜,从而使屏蔽板11倾斜,同时,该状态下,门钩33的滑轮32可在相对于行走导轨31倾斜的状态下,在同一导轨31上滚动。
另一方面,自屏蔽板11的下端垂设的销40相对于通孔23a倾斜,同时自门板12垂设的板45也相对于导槽46倾斜。其结果,屏蔽板11及门板12可由各支承结构改变吊挂角度,吸收顶箱17的位移。
在图15B中,在导轨单元23向轨道侧位移的情况下,也只是屏蔽板11及门板12的倾斜方向与图15A中相反,可吸收导轨23的位移。
在图15C中,在月台4下沉(或顶棚结构物8b上升)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对应于下沉量Δh,销40自通孔23a拔出,同时板45自导槽46拔出。由此可吸收顶箱17及导轨单元23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
在由于地基的变动而使例如位移Δs及Δh变得不可恢复的情况下,只要利用图13A、图13B所示的吊挂位置调节机构18进行调节即可。
首先,在如图15A所示位移的情况下,首先,在将螺栓95的紧固拧松的状态下,将螺栓97、97拧松,解除固定部件91和可动部件92的连接,使连接顶箱17的可动部件92向月台侧移动Δs。
在如图15B所示位移的情况下,首先,在将螺栓95的紧固拧松的状态下,将螺栓97、97拧松,解除固定部件91和可动部件92的连接,使连接顶箱17的可动部件92向轨道侧移动Δs。
在如图15C所示位移的情况下,首先,在将螺栓97、97的紧固拧松的状态下,将螺栓95拧松,使顶箱17及吊挂屏蔽板的可动部件92利用自重下降,由此,使可动部件92下降Δh。
通过单独或组合进行上述各调节,可将顶箱17的位置在垂直或水平方向调节。
另外,本发明的屏蔽板用支承部,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设于屏蔽板11侧的螺栓28由设于顶箱17侧的球面垫圈26承接而构成的,但是,也可相反,将设于屏蔽板11侧的球面垫圈吊挂在自顶箱17侧垂设的螺栓上。
另外,上述支承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螺栓28及球面垫圈26,只要使屏蔽板11相对于顶箱17至少可在其厚度方向摆动,即可采用任意的轴承结构,任意的联轴器结构。
屏蔽板用位移吸收部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自屏蔽板11侧垂设的销40插入设在导轨单元23侧的卡合孔23a而构成的,但是也可与此相反,将自导轨单元23侧立设的销插入设于屏蔽板11侧的卡合孔。
下面,根据图16说明图10所示的安全逃逸板的变形例。另外,同图中,与图10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中,配置在安全逃逸板16的自由端侧上部的销60e平常时插入机架25的底板部。详细地说,在机架25的底板部安装有具有21×21mm的方孔(卡止孔)25c的板25d(参照图17的T-T向视底面图),直径20mm的销60e以间隙配合方式插入该方孔25d。另外,标号25e是用于将板25d固定于机架25的底板部的固定螺钉。
另一方面,配置于安全逃逸板16的自由端侧下部的销60f平常时插入导轨单元23的顶板部23c。详细地说,在上板部(台阶)23c用固定螺钉23f安装有具有21×21mm的方孔(卡止孔)23e’的表板23e(参照图18的U-U向视平面图),直径20mm的销60f以间隙配合方式插入该方孔23e’。另外,标号23g是固定在顶板部23c的背面的背板,形成有比方孔23e’大一圈的方孔23g’。标号23h是用于将表板23e固定于顶板部23c的固定螺钉。标号23i是用于将背板23g固定于顶板部23c的固定螺钉。
上述方孔25c和销60e的间隙量,或方孔23e’和销60f的间隙量根据预想的顶箱17的位移量或导轨单元23的位移量来适当决定。
这样,在使长插销锁的销60e及60f以间隙配合嵌入上下方孔25c及23e’的状态下,将安全逃逸板16保持在闭锁状态,这种结构即使在顶箱17及导轨单元23的至少一者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可与屏蔽板11及门板12同样吸收该位移。
另外,图16中,符号102是近接开关,该近接开关102在销60e接近时,即安全逃逸板16关闭时,输出信号。由此,可在例如中心控制室控制安全逃逸板16的开闭状态。
图19是安全逃逸板16的另一变形例。
同图中,在安全逃逸板16的自由端上下设有锁固机构,该锁固机构可相对于支承安全逃逸板16的顶箱17的机架25及导轨单元23,分别使上杆110及下杆111进出,使安全逃逸板16锁固为闭锁状态。上述机架25及导轨单元23作为安全逃逸板框部起作用。
详细地说,在安全逃逸板16的手边侧内装有长插销锁主体(以下简称主体)112,当将操作杆113向箭头Q方向压下时,通过主体112内的未图示的齿轮齿条机构,使下杆111与上杆110的下降连动而上升。
在上杆110的下方形成有凸缘板110a,在该凸缘板110a和主体110上面之间的上杆110上装有压缩螺旋弹簧(压靠机构)114。
在未操作操作杆(锁固解除机构)113的状态下,上述压缩螺旋弹簧114为了使上锁固销115插入机架25上设置的卡合孔25a中,总是将上杆110朝上压靠,同时,为了使下锁固销116插入设在导轨单元23的卡合孔23b,总是将下杆111通过上述齿轮齿条机构向下压靠。
因此,平常时,即使将安全逃逸板16向其厚度方向按压,也不会向回转方向打开。另外,卡合孔25a配置在上杆110的轴线上,卡合孔23b配置在下杆111的轴线上。
当将操作杆113向箭头Q方向压下时,操作杆113以主体112的配置在靠月台侧的支点112a为中心摆动,上杆110抵抗压缩螺旋弹簧114的压靠力而被拉下,同时,下杆111通过主体112内的齿轮齿条机构被推起。也就是说,上杆110和下杆111连动而后退,由此,上锁固销115自卡止孔25a脱离,下锁固销116自卡止孔23b脱离。图中,标号115’、116’表示后退到锁固解除位置的锁固销的位置。上锁固销115、下锁固销116作为锁固部件起作用。
上杆110由形成于安全逃逸板16上部的导向筒117导向而升降,在该导向筒117的出口部分设有开闭机构(解除保持机构)118。
该开闭机构118将后退到锁固解除位置的上锁固销115在其后退位置保持。详细地说,该开闭机构118主要包括覆盖安全逃逸板16的纵框的上面并配置在水平方向的上板118a,与该上板118a相对而配置在下方的下板118b,可在各板118a、118b间滑移的薄板状开闭器118c,将该开闭器118c向轨道侧压靠的压缩弹簧118d。
图20A、图20B是图19的V-V向视平面图,放大显示上述开闭机构118。另外,图20A表示锁固状态,图20B表示锁固解除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开闭器118c的进出侧为“前”,后退侧为“后”进行说明。
在图20A中,在上板118a和下板118b之间围绕开闭器118c的后侧三边装有衬垫118e及L字形的衬垫118f。这些衬垫118e及118f对开闭器118c的进出方向进行导向,同时限制其后退界限。
在开闭器118c的后部形成有字形切口118g,在该切口118g内配置有压缩弹簧118d。
在开闭器118c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通孔118j,该通孔118j在开闭器118c后退时,可使上锁固销115插通。
在开闭器118c的前部向水平方向形成有凸状片118h,在该凸状片118h的末端部118i和上框16e内壁之间确保间隙t。因此当利用上述压缩弹簧118d压靠开闭器118c时,开闭器118c就滑移间隙t的距离,自将上框16e的上端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的开口部16f使凸状片118h突出。凸状片118h的前侧前端部朝上弯曲成L字形,构成可与后述的挡块119触接的触接面118h’。另外,在机架25的下部罩着安全逃逸板16的上框的机架结构中,可用该机架25的壁面代替上述挡块119。另外,标号120是依序连接固定上板118a、衬垫118e,118f、下板118b的螺栓。
下面说明上述开闭机构118的动作。
通常,安全逃逸板16被保持在锁固状态,以不会因不注意而回转开闭。也就是说,如图20A所示,凸状片118h与自顶箱17的机架25垂下的板状挡块119(参照图19)触接,由此开闭器118c抵抗压缩弹簧118d的压靠力而后退,使上锁固销115通过通孔118j而进出,并插入机架25的卡合孔25a内。另外,上锁固销115和下锁固销116连动进退,所以下锁固销116也同样进出,而插入导轨单元23的卡合孔23b内。
然后,当在车辆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将操作杆113向Q方向压下时,上锁固销115和下锁固销116分别后退,使开闭器118c的凸状片118h自挡块119稍稍(3mm左右)离开。这时,如图20B所示,凸状片118h被压缩弹簧118d压靠,向前侧滑移,使上板118a的通孔118j和其开闭器118c的通孔118k偏移。其结果,后退的上锁固销115其出口被堵塞,故被保持在后退后的状态下即锁固解除位置。
下锁固销116侧虽然未设置开闭器118c,但是,通过与上锁固销115连动,而被保持在后退位置。
在该状态下,安全逃逸板16即使将手自操作杆113离开,也被保持在锁固解除状态,故只要手动将安全逃逸板16向月台侧推,即可简单地打开安全逃逸板16。
通过将上述挡块119设置在上侧的机架25上,可使地板面上不突出任何障碍物,因此,乘客可不受障碍物的影响安全地逃出。
上锁固销115及下锁固销116也可如图16所示,以间隙配合方式嵌入机架25及导轨单元23,形成可吸收位移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作为上罩的顶箱上设置支承部,在作为下罩的导轨单元上设置位移吸收部,但也可相反,将位移吸收部设置在顶箱上,而将支承部设置在导轨单元上。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取代吊挂板的门钩33,而在行走导轨31上另外设置通过滑轮使屏蔽板立起的机构,将门发动机和控制器设置在导轨单元侧。另外,需要采用密封措施,以防止尘埃或水浸入导槽。
对于本发明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针对隧道内的月台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可应用于在月台和顶棚结构物上架设屏蔽门以将月台和轨道遮断的任意的月台。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月台和顶棚结构物之间产生的厚度方向的位移由支承部吸收,上下方向的位移由位移吸收部吸收,因此,即使在用屏蔽门连结月台和顶棚结构物的情况下,也不会因月台和顶棚结构物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而有损开闭门的开闭功能,而且,可维持平面的屏蔽门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二及第三方面,由于设在所述屏蔽板的上端,吊挂在设于上罩上的轴承(轴)上的轴(轴承)构成可摆动的结构,故不限于上罩在板厚方向产生位移的情况,上罩在轨道方向的扭转也可吸收。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由于设在所述屏蔽板的下端的突出部可相对于设在下罩的通孔进退,故在月台下沉或顶棚结构物上升的情况下,可吸收其上下方向的位移。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可以由刷件遮断屏蔽板下端和下罩之间的间隙风的通过。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通过使吊挂门板的门钩的滑轮在行走导轨上滚动,可开闭门板。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由于门钩的滑轮可在行走导轨上滚动且可在行走导轨上倾斜,故不需特殊的轴承,以简单的结构即可吸收门板厚度方向的位移。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由于使突出部自门板的下端垂架,并以间隙配合状态嵌入下罩的导槽,故可防止门板下端的摆动。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由于板在门板的整个宽度上形成,故可防止门板下端与下部板之间有间隙风通过。
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由于在所述板的与导槽的接触部附设有降低摩擦部件,故可顺畅地开闭门板,且可降低摩擦声。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由于设在屏蔽门一部分上的安全逃逸板的支承部与上述屏蔽板的支承部同样,由可摆动地卡合的轴和轴承构成,故可吸收安全逃逸板厚度方向的位移。
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由于设在安全逃逸板装轴侧下端的支轴(卡合孔)与设在下罩上的卡合孔(支轴)嵌合,故可吸收在上罩和下罩之间产生的上下方向的位移。
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对安全逃逸板的手边侧而言,设有施锁机构,只要利用锁固解除机构使锁固部件自屏蔽板脱离,即可打开安全逃逸板。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当抵抗压靠机构的压靠力,将锁固部件切换到锁固解除位置时,解除保持机构就在解除锁固位置持续保持锁固部件,因此,消除了一边进行解除锁固操作一边推开安全逃逸板的复杂操作,可迅速地打开安全逃逸板。
根据本发明第十五方面,当关闭安全逃逸板时,就中止由解除保持机构进行的锁固解除的保持,将锁固部件切换到锁固位置,自动进行锁固。由此可防止忘记上锁引起的事故。
根据本发明第十六方面,可通过使杆进退,而进行安全逃逸板的锁固及锁固解除。
根据本发明第十七方面,通过使开闭器的通孔向杆移动线路上移动或向偏离移动线路的位置移动,可允许或阻止杆的进出,而且,使开闭器和挡块触接,并与安全逃逸板的开闭动作连动,故可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杆解除的保持和中止。
根据本发明第十八方面,由于闭门器主体配置在上罩内,将自闭门器主体延伸的臂的前端通过辊连接在安全逃逸板的上框上,故可不影响安全逃逸板的摆动,而使其复归到关闭位置。
根据本发明第十九及第二十方面,相对于上罩和下罩的位置偏移固定的屏蔽门,只要用吊挂位置调节机构进行上罩的高度调节及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调节,即可消除屏蔽门的波动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在月台的轨道侧连设屏蔽板和门板,构成屏蔽门,对应于到达的车辆的侧门的开闭而使所述门板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门设置在上罩和下罩之间,其中,所述上罩设在所述月台上的顶棚结构物的轨道侧,所述下罩设在所述月台的轨道侧,在所述上罩或所述下罩的某一侧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支承所述屏蔽门的状态下,吸收所述屏蔽门的屏蔽门厚度方向的位移,在所述上罩或所述下罩的另一侧设有吸收所述屏蔽门上下方向的位移的位移吸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设在所述上罩上,构成在吊挂状态下支承所述屏蔽门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用的所述支承部由自所述屏蔽板上端或所述上罩的某一者突设的轴、和设在另一者上可摆动地与所述轴连结的轴承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用的所述位移吸收部由自所述屏蔽板的下端或所述下罩中的某一者突设的突出部和设在另一者上、以间隙配合状态使该突出部插入规定深度的通孔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埋设于所述屏蔽板和所述下罩之间的间隙的刷件自所述屏蔽板的下端,垂架在其整个宽度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用的所述支承部包括设在所述上罩内的行走导轨,和通过在所述行走导轨上滚动的滑轮吊挂所述门板的门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导轨和所述滑轮的接触面形成可相互卡合的圆弧状。
8.如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用的所述位移吸收部包括自所述门板的下端垂架的突出部,和设在所述下罩上、以间隙配合状态使所述突出部嵌入规定深度的导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由在所述门板的整个宽度上形成的板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的与所述导槽的接触部附设有降低摩擦部件。
11.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所述月台屏蔽门装置在月台的轨道侧连设屏蔽板和门板,构成屏蔽门,对应于到达的车辆的侧门的开闭而使所述门板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板的一部分为可向月台内侧打开的安全逃逸板,在该安全逃逸板上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由自装轴侧上端或与装轴侧上端相对的上罩中某一者突设的轴和设在另一者上、可摆动地与上述轴连结的轴承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逃逸板上设有位移吸收部,所述位移吸收部包括在所述装轴侧下端或与该装轴侧下端相对的下罩中某一者上形成的卡合孔,和突设于另一者上、插入所述卡合孔的支轴。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对所述安全逃逸板上锁从而将其闭锁的施锁机构,所述施锁机构包括使所述安全逃逸板的自由端和对应于该自由端的部位的所述屏蔽板卡合和分开的锁固部件、平时将所述锁固部件向锁固侧压靠的压靠机构、抵抗所述压靠机构的压靠力使所述锁固部件解除锁固的锁固解除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解除锁固状态下保持被所述锁固解除机构解除锁固的锁固部件的解除保持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保持机构在所述安全逃逸板返回闭锁位置时,与所述屏蔽板上形成的挡块接触而中止锁固解除保持。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部件由杆构成,所述杆自所述安全逃逸板的自由端上端及下端相对于设在所述上罩及所述下罩的卡止孔而进退,在由所述锁固解除机构解除了锁固时后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除保持机构由具有可使所述杆贯通的通孔的、配置于后退的所述杆前方的开闭器构成,通过打开所述安全逃逸板,自所述挡块离开,而使所述通孔向自所述杆的移动线路偏移的位置移动,在所述安全逃逸板关闭,与所述挡块接触时,使所述通孔移动到所述杆的移动线路上。
18.如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项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内设有通常将所述安全逃逸板向关闭方向压靠的闭门器主体,将自所述闭门器主体延伸的臂的前端通过辊连接在所述安全逃逸板的上框上。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用安全逃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内设有通常将所述安全逃逸板向关闭方向压靠的闭门器主体,将自所述闭门器主体延伸的臂的前端通过辊连接在所述安全逃逸板的上框上。
2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上罩通过吊挂位置调节机构连接在顶棚结构物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月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位置调节机构具有调节所述上罩高度的高度调节部和调节所述上罩水平方向的安装位置的水平位置调节部中的一者或两者。
全文摘要
一种月台屏蔽门装置,即使车站的月台和顶棚结构物产生位移,也可维持屏蔽门的平面性,对应于车辆的侧门的开闭而使门板开闭,屏蔽门设置在顶箱和导轨单元之间,其中,所述顶箱设在月台上的顶棚结构物的轨道侧,所述导轨单元设在月台的轨道侧,在顶箱或导轨单元的某一侧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支承屏蔽门的状态下,吸收所述屏蔽门的屏蔽门厚度方向的位移,在顶箱或导轨单元的另一侧设有吸收所述屏蔽门上下方向的位移的位移吸收部。
文档编号E01F1/00GK1310113SQ01104958
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25日
发明者永山哲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纳博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