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形梁道床板吊模现浇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279357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槽形梁道床板吊模现浇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和高架桥的修建及桥梁的架设类,特别涉及一种槽形梁道床板吊模现浇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轨道交通高架桥所采用的桥梁的施工方法通常都是采用满堂支架就地现浇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的流程是A.在处理好的地基上搭设支架,然后在支架上制作模板;B.在模板上绑扎钢筋及波纹管,波纹管内穿有预应力束;C.浇捣梁体混凝土;等梁体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和龄期后张拉梁体全部预应力;D.压浆封锚并拆除支架和模板。这种施工方法具有如下的缺点(1)施工时,整个桥梁投影面内均从地面设支架,对城市环境和地面交通的影响很大;(2)为使施工时桥下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支撑梁体自重及施工荷载,施工前需对桥下地基进行整平和加固处理,增加施工费用,拖延了施工进度,且若处理不当,易造成梁体开裂;(3)由于全部采用现场制作,难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施工,不利于整体质量控制,施工工期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于槽形梁的施工方法,即主梁预制吊装、道床板吊模现浇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不需要从地面设置支架,不需要对桥下地基进行整平和加固处理,便于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施工。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槽形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A.先预制主梁,张拉主梁内部部分或全部预应力;B.将主梁吊装就位;C.以主梁为支架安装吊模;D.在吊模上绑扎道床板内钢筋及波纹管后,浇捣道床板混凝土,波纹管内穿有预应力束;E.张拉道床板内纵横向预应力束及主梁内剩余预应力束;F.对张拉的预应力束进行压浆封锚。
本发明的优点是,(1)由于采用了吊模施工方式,不需要从地面设置支架,施工对城市环境和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2)不需要对桥下地基进行整平和加固处理,节省了施工费用和工期;(3)槽形梁的主梁是槽形梁受力的关键,主梁采用工厂预制,其质量得到保证,也便于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施工。
附图概述附

图1为本发明实施结构侧面示意图;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结构断面示意图;具体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2所示,附图中的总参考标号1-6分别表示预制主梁(1)、现浇道床板(2)、上横梁(3)、底模(4)、吊杆(5)、螺母(6)。
实施例如图1、2所示,A.先在工厂预制两片主梁(1),张拉主梁(1)内部部分或全部预应力,《A1》在工厂场地上立模、绑扎钢筋及波纹管后,浇捣主梁(1)混凝土,等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再穿入预应力束,当然也可以将主梁(1)内预应力束先穿入波纹管内再进行混凝土浇捣;《A2》等梁体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和龄期后,张拉梁体全部预应力或部分预应力;《A3》对已张拉的预应力束进行压浆封锚。B.主梁(1)运输至现场后,将两片主梁(1)吊装就位,并用钢筋、角钢等构件在主梁(1)端部内侧将两片主梁(1)做横向临时固定,以使两片主梁不意外倾覆;C.以两片主梁(1)为支架安装吊模,吊模包括上横梁(3)、吊杆(5)、底模(4)等,其中上横梁(3)被支承在主梁上,吊杆(5)穿过上横梁(3)和底模(4),其两端分别用螺母(6)固定。D.在吊模的底模(4)上绑扎道床板(2)内钢筋及波纹管,并对主梁(1)内预留的连接钢筋和道床板(2)内横向钢筋进行焊接,然后浇捣道床板(2)混凝土,道床板(2)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再将预应力束穿入波纹管内,当然也可以将预应力束先穿入波纹管内再进行混凝土浇捣。E.等砼达到一定强度和规定龄期后,张拉道床板(2)内纵横向预应力束及主梁(1)内剩余预应力束。F.对张拉的预应力束进行压浆封锚;G.拆除吊模及主梁(1)的临时固定构件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槽形梁道床板吊模现浇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A.先预制主梁,张拉主梁内部部分或全部预应力;B.将主梁吊装就位;C.以主梁为支架安装吊模;D.在吊模上绑扎道床板内钢筋及波纹管后,浇捣道床板混凝土,波纹管内穿有预应力束;E.张拉道床板内纵横向预应力束及主梁内剩余预应力束;F.对张拉的预应力束进行压浆封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形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模主要是由上横梁、底模、吊杆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槽形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模的安装是将上横梁支承在主梁上,吊杆穿过上横梁和底模,在其两端分别用螺母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槽形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绑扎道床板内钢筋及波纹管是在吊模的底模上绑扎。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桥梁和高架桥的修建及桥梁的架设类,特别涉及一种槽形梁道床板吊模现浇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采用先预制主梁,再以主梁为支架设吊模,在其上绑扎道床板内钢筋等,最后浇捣道床板混凝土。本发明的优点是,施工对城市环境和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不需要对桥下地基进行整平和加固处理,节省了施工费用和工期;便于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施工。
文档编号E01D21/00GK1485502SQ0213715
公开日2004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6日
发明者沈秀芳, 陈文艳, 顾民杰 申请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