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48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道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道路。
背景技术
当前,在建设道路时,尤其是城市中的道路,为了便于道路的排水,通常在道路两侧的地面以下设置排水沟,并在排水沟的开口处(雨水口)设置铁篦子。当发生降水时,积聚在道路上的水,会流向道路两侧边缘,通过铁篦子流到排水沟中,继而直接作为污水流入市政排水系统。然而,这种传统的道路排水结构必须在排水沟的开口处设置很多铁篦子,以防止杂物进入使排水沟堵塞,因此导致排水结构的成本较高。而且,铁篦子容易丢失,且存在易腐蚀等间题,时间长了铁篦子强度下降,很容易损坏。此外,在传统的排水结构中,道路上的积水只能通过铁篦子流入排水沟中,一旦很多杂物堆积在铁篦子上,则会阻塞铁篦子的缝隙,从而使其基本上丧失排水的作用,因而这种传统的排水结构的排水效果较为有限。更重要的是,现有的道路结构不具有透水、滤水的功能,更无法达到雨水收集的目的,雨水只能作为污水被排入污水管道。鉴于传统道路的排水效果有限,而且不具有透水、滤水的功能,无法实现雨水收集,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透水、滤水功能并可以实现雨水收集且排水效果较好的道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道路的排水效果有限、不具有透水和滤水功能、 无法实现雨水收集等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透水、滤水功能并可以实现雨水收集且排水效果较好的道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该道路包括由中间部位分别向两侧边缘倾斜的路面 1,其中,该道路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2,所述集水部2包括集水槽 3和透水部4,集水槽3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且所述透水部4的顶表面与路面1齐平,并位于路面1至少一侧的边缘。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所述集水部2包括集水槽3和透水部4,集水槽3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 因此,该集水部2整体允许水通过,因此,透水性较好。更重要的是,透过透水部4的雨水渗透到集水槽3中,便可以起到雨水收集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的构建方法中,所述集水部2可以直接在现有的市政道路上进行改造后得到,也可以在进行道路建设时直接构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道路结构,既可以达到排水和雨水收集的效果也不需要复杂的大管路,因此,大大节省了成本。优选地,所述道路包括设置在多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2 ;设置在多处的集水部 2的集水槽3沿路面1的纵向方向排列。[0009]优选地,至少有任意相邻的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优选地,所述集水槽3位于路面1下方的至少一侧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位于路面1至少一侧的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或者所述集水槽3从路面1下方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从路面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优选地,每处集水部2包括一个或多个集水槽3,且每处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 3相互连通或者不连通。优选地,每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3沿道路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优选地,所述集水部还包括位于路面1下方的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所述第一管道 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集水槽3内,且该第一管道5的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管壁上开设有通孔6。优选地,相邻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通过第一管道5相连通。优选地,集水槽3内还包括透水砂,所述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第一管道5位于集水槽3的底部。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5的管直径为0. 1-0. 5米,通孔6的孔直径为0. 005-0. 01米。优选地,所述透水部4包括透水盖板和/或透水砖。优选地,该道路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二管道7和集水井8,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井8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沿道路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地势较低的集水部2 的集水槽3相连通。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道路结构的截面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道路结构的截面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道路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道路包括由中间部位分别向两侧边缘倾斜的路面1,其中,该道路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2,所述集水部2包括集水槽3和透水部4,集水槽3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且所述透水部4的顶表面与路面1齐平,并位于路面1 至少一侧的边缘。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其中,所述集水部2包括透水部4,因此,该集水部2 整体允许水通过,其透水性较好。进一步说,透过透水部4的水渗透到侧壁和底壁不透水的集水槽3中,便可以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优选情况下,为了便于收集多处的雨水,并便于引导雨水的流向和收集,优选在多处的路面1下方设置所述集水部2,更优选情况下,至少有任意相邻的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进一步优选情况下,设置在多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沿路面1的纵向方向排列,即沿着路面1的纵向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且多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贯通,以使得集水槽3形成一整体结构,从而更易于排水和雨水的收集。 所述集水部2的设置数量以及相邻两处集水部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的城市的降雨量的多少以及路面的宽度适当选择,例如,相邻两处集水部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3-5米,即每隔3-5米,设置一处集水部2。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对所述集水部2在路面1下方设置的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能够起到透水、集水的作用即可。通常情况下,所述路面1是由中间部位分别向两侧边缘倾斜,因此,路面1两侧边缘的相对位置较低,雨水更容易在路面1的两侧边缘汇集并流动。因此,为了更便于排水和雨水的快速收集,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集水部2的集水槽3优选位于路面1下方的至少一侧边缘,并沿路面1的纵向方向延伸,相应地,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位于路面1至少一侧的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更优选情况下,为了能够满足降雨量较大的城市的排水、集水要求或者为了满足路面较宽的地段的排水、集水需求,所述集水部2的集水槽3优选位于路面1下方的两侧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相应地,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位于路面1两侧的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3沿路面 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所述集水槽3与透水部4 与路面1的边缘的距离可以为0. 2-1米。如图3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满足降雨量较大的城市的排水、集水需求,或者路面较宽的地段的排水、集水需求,所述集水部2的集水槽3可以从路面1下方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集水槽3沿着路面1下方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的延伸长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可以延伸一部分,也可以一直延伸至路面1下方的另一侧边缘,即与路面1的宽度相当,或者考虑到路面的承重要求,也可以只延伸至路面1下方的中间部分即可,相应地,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也可以从路面1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延伸的长度。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每处集水部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集水槽3,并且, 可以根据集水需要使得每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3相互连通或者不连通。本实用新型对每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3的排列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情况下,如图2所示,每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3可以沿道路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所述每处集水部2的多个集水槽 3之间的间距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根据路面情况或者实际排水需要而定,通常情况下,沿道路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集水槽3的间距可以为0. 1-0. 3米,更优选为等间距间隔排列。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其中,所述集水槽3的深度和宽度可以根据路面1的宽度,当地降雨量的大小以及排水、集水需要而定,一般情况下,所述集水槽的宽度可以为 0. 1-0. 3米,深度可以为0. 1-0. 3米。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如图2所示,当每处的集水槽3为多个时,为了避免路面强度降低,优选情况下,可以在集水槽3与透水部4之间的接触面10上形成水泥砂浆层,所述水泥砂浆层的厚度可以为3-5毫米。更优选情况下,所述透水部4与路面1下方接触的侧面11亦可以形成水泥砂浆层,所述水泥砂浆层的厚度可以为3-5毫米;其中,所述水泥砂浆层的形成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如图1所示,所述集水部2还包括位于路面1下方的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所述第一管道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集水槽3内,且该第一管道5的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的管壁上开设有通孔6 (图中未示出)。利用位于集水槽3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管道5可以更有效地收集雨水,换言之,由透水部4渗透进入集水槽3的雨水,可通过位于集水槽3内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管道5管壁上的通孔6进入第一管道5内,并可以沿着第一管道5流动;位于集水槽3外的第一管道5的部分起到连通相邻两处的集水部2 的集水槽3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收集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一管道 5汇合并输送至需要的地方。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排水、集水的需要设置第一管道5的数量,所述第一管道5的数量可以为多根,如2-10根,以满足降雨量大的城市或者宽阔路面的排水、集水需求。例如,当每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的数量为多个时,至少有一根第一管道5的至少部分位于每个集水槽3内,并通过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将相邻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内的第一管道5 —一对应连通。优选情况下,多根第一管道5可以沿道路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更优选为等间距排列,其间距可以根据实际路况情况而定。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管道5的管直径的大小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根据集水槽的大小、排水量要求等条件设定,例如,通常情况下,所述第一管道5的管直径可以为 0. 1-0. 5米,管壁上的通孔6的孔直径可以为0. 005-0. 01米。按照本实用新型,一方面,为了达到进一步过滤雨水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固定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第一管道5,所述集水槽3内还优选包括有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石,并优选,所述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第一管道5位于集水槽3的底部,以稳定所
述第一管道5。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石可以为各种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或者石头; 如,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或者石头可以为各种颗粒状砂子或者石头。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或者石头的颗粒直径可大可小,优选地,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砂的颗粒直径可以为0. 5-4. 75毫米,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石头的颗粒直径可以为 4-20毫米。其中,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可以为硅砂,硅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硅(SiO2),同时伴生少量的氧化铝(Al2O3)、氧化铁(Fe52O3)等。所述硅砂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一般为大于或等于96重量%。所述硅砂可以选自风积沙、河沙和海砂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情况下,所述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子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硅砂和亲水性粘结剂与固化剂混合均勻得到,所述硅砂与粘结剂和固化剂的重量比以及亲水性粘结剂以及固化剂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优选情况下,为了防止当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砂石的填充量较多时,位于集水槽 3内的第一管道5的通孔6被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砂石堵塞,所述第一管道5的外壁还可以包括土工布层(图中未示出),以保持管壁上的通孔6的通畅。由于土工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因此,具有优异的过滤、防护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因此,可以防止填充在集水槽3内的砂子进入,并可以保持通孔6的通畅。所述土工布层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本实用新型对此没有特别限定,通常,所述土工布层的厚度可以为0. 8-5. 5毫米。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其中,所述透水部4可以为各种可以透水的部件,例如,所述透水部可以包括透水盖板和/或透水砖。所述透水盖板或者透水砖指的是可以使得水分子透过的具有透水、滤水功能的材料。所述透水盖板和透水砖可以商购得到,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备得到,例如,可以将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透水砂和粘合剂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成型后得到。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该道路还可以包括至少一根第二管道7和集水井8, 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井8相连通。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若,该道路包括多根第二管道7,则可以将每根第二管道7与一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多根第二管道7分别连接多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从而可以将所有的集水部2收集的雨水全部通过第二管道汇集在集水井8中。此外,优选情况下,如果所述集水部2包括第一管道5,且至少部分第一管道5位于集水槽3内,那么,第二管道7的一端相应的与所述第一管道5连通, 从而可以方便地使第一管道5中收集的雨水引出外排。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集水井 8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7起到将集水槽3内收集到的水引出外排的作用,并通过第二管道 7,将引出的水送入集水井8内储存起来。储存在所述集水井8内的水便可以重复利用,例如,可以用于花草树木的灌溉等。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可以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2 的集水槽3或者位于集水槽3内部的第一管道5相连通,但是,优选情况下,为了尽量多的收集并储存雨水,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沿道路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地势较低的集水部2 的集水槽3相连通,换言之,地势较低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不但可以储存本处收集的雨水,也可以收集从地势较高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汇集到本处的雨水,即,可以在地势较低的集水部处使雨水汇集,并将雨水引出并储存起来。所述道路的构建方法包括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的下方挖掘集水槽3,所述集水槽3 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并将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使得所述透水部4的顶表面与路面1齐平,并位于路面1至少一侧的边缘,从而形成集水部2。所述集水槽3可以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槽状物,且所述集水槽3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各种形状。所述挖掘方法可以采用人工挖掘的方法,也可以借助机械设备进行挖掘。所述透水部4的尺寸应该能够覆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并且可以与路面1 齐平。例如,可以直接将透水盖板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或者将透水砖依次排列、固定,并覆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并与路面1找平即可。优选情况下,为了便于透水部 4与集水槽3相契合,所述集水槽3优选为台阶槽,即,台阶槽的宽度,即透水部4的宽度大于集水槽3顶部开口的宽度,从而可以使透水部4能够完全将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覆盖住。优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的下方挖掘集水槽3之后,将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之前,在路面1下方铺设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所述第一管道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集水槽3内,且该第一管道5的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管壁上开设有通孔6。所述铺设第一管道5的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进行,只要满足使所述第一管道5的至少一部分铺设在所述集水槽3的内部即可,并可以将所述第一管道5穿透集水槽3的侧壁,一直铺设至与其相邻的另外一处或者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内部,并通过该第一管道5将相邻的两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所述在管壁上开设通孔6的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优选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起到过滤雨水的作用,并更好的固定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第一管道5,该方法还包括在路面1下方铺设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之后,向集水槽3内填充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石,并将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石压实即可。优选情况下,为了更好地稳固第一管道5,可以将所述位于集水槽3内部的部分第一管道5铺设在集水槽3 的底部。所述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砂石的填充量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满足不妨碍第一管道5的通孔6的集水作用并可以将第一管道5固定即可。优选情况下,为了防止当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砂石的填充量较多时,位于集水槽 3内的部分第一管道5的管壁上的通孔6被具有滤水、透水作用的砂石堵塞,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管道5的外壁表面缠绕土工布层(图中未示出),以保持管壁上的通孔6的通畅。所述缠绕土工布层的方法以及缠绕厚度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通常情况下,所述土工布层的缠绕厚度可以为0. 8-5. 5毫米。优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在路面1的下方铺设至少一根第二管道7,并在路面1 的下方挖掘集水井8,将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连通,将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井8连通。优选情况下,为了施工更方便,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的下方挖掘集水槽3之后,并将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的顶部开口上之前,在路面1的下方铺设第一管道5的同时在路面1的下方铺设第二管道7,从而可以方便地将第二管道7与第一管道5相连通,以实现通过第二管道7将集水部2的集水槽3与集水井8相连通。按照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2的集水槽3相连通,以及将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井8相连通的方法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直接将第二管道7的一端固定在集水槽3中,如果所述集水槽 3还包括第一管道5,则可以直接将第二管道7与第一管道5相连通;同时,可以将第二管道 7的另外一端引入集水井8中,与集水井8相连通。按照本实用新型,挖掘集水井8的方法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任意挖掘方法,例如,可以为人工挖掘,或者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挖掘。所述集水井8的体积可以根据集水、储水需要而定,本实用新型对此没有特别限定。按照本实用新型,除了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部2的结构为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法之外,所述道路的形成方法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构建。例如,可以直接在现有的市政道路上直接改造而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水部2,也可以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先构建道路,然后在至少一处路面的下方形成所述集水部2,最后再铺设路面。上文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道路及其构建方法。 但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描述性或解释性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而且,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各个特征并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各个权利要求的引用关系,而是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单独和/或组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替换和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道路,该道路包括由中间部位分别向两侧边缘倾斜的路面(1),其特征在于,该道路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O),所述集水部( 包括集水槽(3) 和透水部G),集水槽C3)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透水部 (4)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且所述透水部(4)的顶表面与路面(1)齐平,并位于路面⑴至少一侧的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道路包括设置在多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⑵;设置在多处的集水部⑵的集水槽⑶沿路面⑴的纵向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其中,至少有任意相邻的两处的集水部O)的集水槽 ⑶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集水槽(3)位于路面⑴下方的至少一侧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位于路面 (1)至少一侧的边缘,并沿路面的纵向方向延伸;或者所述集水槽C3)从路面(1)下方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覆盖在集水槽C3)顶部开口上的透水部(4)从路面的一侧边缘沿路面(1)的横向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道路,其中,每处集水部( 包括一个或多个集水槽 (3),且每处的集水部O)的多个集水槽C3)相互连通或者不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其中,每处集水部( 的多个集水槽C3)沿道路的横向方向间隔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集水部( 还包括位于路面(1)下方的至少一根第一管道(5),所述第一管道(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集水槽(3)内,且该第一管道(5)的位于集水槽(3)内的部分管壁上开设有通孔(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其中,相邻两处的集水部⑵的集水槽⑶通过第一管道(5)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其中,集水槽C3)内还包括具有透水、滤水作用的砂石, 所述位于集水槽(3)内部的部分第一管道( 位于集水槽(3)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第一管道( 的管直径为0.1-0. 5米,通孔 (6)的孔直径为0. 005-0. 1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透水部(4)包括透水盖板和/或透水砖。
12.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道路,其中,该道路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二管道(7)和集水井(8),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至少一处的集水部O)的集水槽C3)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井(8)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道路,其中,所述第二管道(7)的一端与沿道路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地势较低的集水部O)的集水槽( 相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道路,该道路包括由中间部位分别向两侧边缘倾斜的路面1,其中,该道路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处的路面1下方的集水部2,所述集水部2包括集水槽3和透水部4,集水槽3具有顶部开口,且所述集水槽3的侧壁和底壁不透水;透水部4覆盖在集水槽3顶部开口上,且所述透水部4的顶表面与路面1齐平,并位于路面1至少一侧的边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道路结构中,所述集水部2整体允许水通过,因此,透水性较好。更重要的是,透过透水部4的雨水渗透到集水槽3中,便可以起到雨水收集的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道路的所述集水部2可以直接在现有的市政道路上进行改造后得到,也可以在进行道路建设时直接构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道路结构。
文档编号E01C11/22GK202039272SQ20112011271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5日
发明者刘军锋, 秦升益, 高彦波 申请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