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燃油机动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558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燃油机动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空气净化环保领域,尤其是一种安装在燃油机动车上、带有喷雾清洁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现在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各个城市出现雾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PM2.5颗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同时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导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和过早死亡,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威胁人们的健康。雾霾的来源主要是人为因素:1、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首犯”,包括公交车、单位班车、大型运输车、市政园林作业车(洒水车、洗扫车、喷雾抑尘车)等等。2、北方冬季烧煤供暖产生的废气。3、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人流和车流造成的扬尘与建筑扬尘。4、工业排放的废气。5、其他因素(如厨房油烟、装修灰尘、汽修喷漆等)。因我国雾霾主要发生区域大部分是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遇到秋冬干旱、少雨、多风的季节,一些尘土颗粒物也是雾霾的帮凶。

雾霾和大气污染的“第一功臣”是燃油机动车尾气,而且,燃油机动车在工作时也会带动道路上的灰尘,加重空气的污染,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7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2015年美国科学家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天导致4000多人死亡,占中国死亡人数的17%。

雾霾治理的常规方案有以下几种:一、提高机动车燃油的质量标准,减少燃油车的使用量,提倡绿色能源机动车(如电动车)替代燃油车。二、控制燃煤数量,用清洁能源代替。三、1、对城市道路和在建工地进行抑尘、降尘。2、对进入市区的车辆进行除尘治理。四、减少工业排放的废气,五、有效、局部的增加空气湿度。但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燃油汽车的保有量却在每年高速递增,以上几种常规方案针对燃油汽车使用量的增长来说,根本毫无意义或作用不大,现有的针对空气除尘净化一般只通过洒水车或喷雾装置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但是,洒水车为柴油车,能耗大、污染大,洒出的水颗粒非常大,一般只起到路面降温、降低大颗粒粉尘的作用,不能有效的对空气中较小的雾霾颗粒进行吸附,特别是针对粒径小于5um的粉尘颗粒,根本无任何降低作用,空气除尘净化效果十分不好,喷雾装置只在扬尘较多、有害气体排放较多的地方有所应用,比如建筑工地、有粉尘的工厂等,没有针对城市环境进行除尘、降雾霾的设施,如何在对城市环境污染较重的汽车上做文章,有效处理燃油汽车排放出的尾气,才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针对燃油机动车的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装置,该装置装配在汽车上,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道路进行喷雾降尘、降霾处理,也可对道路进行降温、补湿,可完全替代市政洒水作业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燃油机动车装置,该装置安装在燃油机动车上,在行车过程中自动或手动通过装置中的雾化喷头向外喷水雾,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固定在燃油车任意位置的储水箱、连接到储水箱出口的控制柜、高压管路及位于高压管路末端支路的雾化喷头,所述控制柜内设置有水过滤净化装置、直流高压泵和控制该水过滤净化装置和直流高压泵的控制电路板,储水箱内的水依次经水过滤净化装置净化、直流高压泵加压后,再经高压管路输送至雾化喷头处,所述的雾化喷头有多个,设置在燃油机动车车头下部、侧部、车尾下部、车尾顶部,雾化喷头外部设置有防护网,从雾化喷头内喷出的水雾粒径为1μm~50μm。用一个普通的水管连接储水箱的出水口和控制柜中的水过滤净化装置,当车辆行驶中需要对外喷水雾,进行降尘时,该装置自动或通过手动开关手动启动喷雾系统,储水箱中的水通过管道进入控制柜中的水过滤净化装置中,经净化处理后再进入直流高压泵站加压后经高压管路输送到高压管路末端的支路上的雾化喷头处,经雾化喷头雾化为粒径为1μm~50μm的水雾后喷出,实现对行驶中的车辆附近的空气进行降尘、除霾处理,也可以对道路进行降温、洒水。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燃油机动车驾驶室驾驶座位旁、用于手动控制该装置工作或停止的的手动开关。当车辆行驶中不使用该装置时,可将控制柜调整为手动状态,通过手动开关启动或者关闭该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水箱固定在燃油机动车车顶或车尾处,且其材质为不锈钢、玻璃钢、塑料材质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柜的供电系统来源于车载电源或其他外接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压管路为耐压金属管或耐压塑胶管。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控制柜内的、用于切换手动或自动控制该装置运行的切换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的雾化喷头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高压管路支管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已经达到并超过洒水车和喷雾抑尘车的效果,产生了一车多用的功能,因此,完全可以取代这两种带来二次污染的市政环保作业车,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燃油机动车装置的结构与众不同,该装置结合车体结构特征,设置在车体上,整体结构严谨,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流动性,向行驶道路上喷洒水雾,不仅可以处理本车辆排放的有害尾气,也可以对附近的空气进行降尘处理,湿化路面,路面降温,其装置的雾化效果好,可将高压水雾化为粒径1μm—50μm的颗粒,该粒径的水雾颗粒在空中做布朗运动,捕捉PM10以下的颗粒物,使之沉降,达到净化空气,降低雾霾的目的。该装置将储水箱中的水经过水净化处理装置水质处理后(软化或过滤)供给直流高压泵站加压,加压后的水通过高压水管干管、支管及末端喷嘴微孔撞击技术产生的水雾颗粒,能产生大量的“空中维生素”负离子,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是由于:产生的水雾颗粒在空中捕捉灰尘后,逐渐凝聚成团,受地球引力,下落沉降。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是安装在燃油机动车上的,而且利用了车辆的流动性对路面水雾处理,同时有路面加湿作用,使车流不会造成道路扬尘。

科技日报,2015年4月4日发表专家的文章,华北雾霾久经不散,是因为飘尘中的微小颗粒物带电,经过研究证实,本实用新型不但除尘降尘,而且粒径1μm—50μm的水雾颗粒产生的小粒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降,有效去除了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从而减少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负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颗粒物,烟雾等带正离子的微粒的结合,并聚成团降落,从而消除PM2.5、PM10的危害。巧合的是该粒径范围的水雾负离子颗粒在空气中做布朗“之”字形运动,而布朗运动本身就是消除微小粉尘物的有效方法,负离子结合漂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粉尘后,促进飘尘也做布朗运动,从而清除飘尘,经实验证明,飘尘直径越小,越易被负离子捕捉而沉降。可见,本装置针对小微粒的净化效果非常好,由于本实用新型治理雾霾和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有良好效果,可以省去会带来二次污染的市政环保作业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装置安装在燃油机动车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装置中雾化喷头6和防护网8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装置安装在客车或公交车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具有喷雾清洁功能的燃油机动车装置,该装置安装在燃油机动车上,在行车过程中自动或手动通过装置中的雾化喷头6向外喷水雾,该装置包括固定在燃油车任意位置的储水箱1、连接到储水箱1出口的控制柜3、高压管路5及位于高压管路5末端支路的雾化喷头6,雾化喷头6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高压管路5支管上。储水箱1固定在燃油机动车车顶或车尾处,且其材质为不锈钢、玻璃钢、塑料材质中的一种。高压管路5为耐压金属管或耐压塑胶管,所述控制柜3内设置有水过滤净化装置4、直流高压泵2和控制该水过滤净化装置4和直流高压泵2的控制电路板,储水箱1内的水依次经水过滤净化装置4净化、直流高压泵2加压后,再经高压管路5输送至雾化喷头6处,所述的雾化喷头6有多个,设置在燃油机动车车头下部、侧部、车尾下部、车尾顶部,雾化喷头6外部设置有防护网8,从雾化喷头6内喷出的水雾粒径为1μm~50μm。该装置还包括一个设置在燃油机动车驾驶室驾驶座位旁、用于手动控制该装置工作或停止的的手动开关7。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控制柜3内的、用于切换手动或自动控制该装置运行的切换开关。

其中,控制柜3的供电系统来源于车载电源或其他外接电源。

当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对行驶道路进行降尘、洒水、处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时,可通过控制柜3自动或手动启动该装置,启动后,储水箱1中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控制柜3中,并依次通过水过滤净化装置4净化、直流高压泵站2加压后经高压管路5输送到支路的雾化喷头6处,经雾化为粒径为1μm~50μm的水雾后喷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对车辆行驶中道路上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有害气体、降尘处理,同时可湿润路面降温,其中,防护网8可防止在不用该装置时空气孔的粉尘等杂质进入雾化喷头6、堵塞喷口,影响后续使用。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