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障及具有该风障的桥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2232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障及具有该风障的桥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障及具有该风障的桥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风障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桥检修人员的安全、桥塔附近风场变化的连续性、施工的可操作性以及美观,无法满足现代桥梁设计的整体要求。

例如,公开号为CN200978389Y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挡风风障,所述的挡风风障由风障立柱和安装在风障立柱上的障条及拉索组成,风障立柱由风障立柱背板及与风障立柱背板垂直连接的立柱加强筋组成,风障立柱背板带弧形,其与铅垂方向平面的倾斜角θ在为10°,所述的障条是起挡风作用的横向挡风板,一般为长条形,沿风障的长度方向布置,风障障条的横截面形状是迎风的一面带弧形的半圆形,障条前夹板、障条后夹板的横截面形状与障条的横截面形状相似,障条夹在障条前夹板、障条后夹板之间,障条前夹板通过螺栓和螺母与风障立柱加强筋连接,从而,将障条活动安装在风障立柱上。

公开号为CN204608623U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道路风障,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警示带以及多块风障叶片,所述风障叶片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设置有照明灯,还包括顶部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发电组件的杆体,所述杆体上设置有光照强度传感器、控制盒和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发电组件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PCB板,所述PCB板上安插有AD模块以及单片机,所述AD模块分别与所述光照强度传感器、单片机电连接,所述单片机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照明灯电连接。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这种风障结构复杂,而且没有充分考虑桥检修人员的安全、桥塔附近风场变化的连续性、施工的可操作性以及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障及具有该风障的桥梁,该风障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充分考虑了桥检修人员的安全、桥塔附近风场变化的连续性、施工的可操作性以及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风障包括第一风障、第二风障、第三风障、第四风障、第五风障和第六风障,第一风障、第二风障、第三风障、第四风障和第五风障布置在桥梁的桥塔两侧各50m范围内,50m以外采用第六风障,其中第一风障与第二风障的高度相同,并且第一风障的透风率小于第二风障的透风率,第二风障与第三风障的高度相同,并且第二风障的透风率小于第三风障的透风率,第三风障的高度大于第四风障的高度,第三风障的透风率小于第四风障的透风率,第四风障与第五风障的高度相同,并且第四风障的透风率小于第五风障的透风率,第五风障的高度大于第六风障的高度,第五风障的透风率小于第六风障的透风率。

第一风障、第二风障、第三风障、第四风障、第五风障和第六风障均包括风障条、立柱和底座,风障条与立柱之间采用四面围焊,立柱和底座之间可靠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障包括一个第一A风障条、一个第二A风障条、一个第三A风障条、一个第四A风障条、两个第五A风障条、一个第六A风障条、一个第七A风障条和十二个第八A风障条,一个第一A风障条、一个第二A风障条、一个第三A风障条、一个第四A风障条、两个第五A风障条、一个第六A风障条、一个第七A风障条和十二个第八A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一风障A的立柱包括第一A立柱连接件、第二A立柱连接件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第一A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A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一风障的底座上,第一A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A立柱连接件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A立柱连接件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A风障条、第二A风障条、第三A风障条、第四A风障条、第五A风障条、第六A风障条、第七A风障条和第八A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所述第二风障包括一个第一B风障条、一个第二B风障条、一个第三B风障条、一个第四B风障条、一个第五B风障条、一个第六B风障条、一个第七B风障条和十一个第八B风障条,一个第一B风障条、一个第二B风障条、一个第三B风障条、一个第四B风障条、一个第五B风障条、一个第六B风障条、一个第七B风障条和十一个第八B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二风障B的立柱包括第一B立柱连接件、第二B立柱连接件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第一B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B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二风障B的底座上,第一B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B立柱连接件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B立柱连接件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B风障条、第二B风障条、第三B风障条、第四B风障条、第五B风障条、第六B风障条、第七B风障条和第八B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所述第三风障包括一个第一C风障条、一个第二C风障条、一个第三C风障条、两个第四C风障条和十一个第五C风障条,一个第一C风障条、一个第二C风障条、一个第三C风障条、两个第四C风障条和十一个第五C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三风障的立柱包括第一C立柱连接件、第二C立柱连接件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第一C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C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三风障的底座上,第一C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C立柱连接件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C立柱连接件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C风障条、第二C风障条、第三C风障条、第四C风障条和第五C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所述第四风障包括一个第一D风障条、一个第二D风障条、一个第三D风障条、一个第四D风障条、一个第五D风障条、一个第六D风障条和六个第七D风障条,一个第一D风障条、一个第二D风障条、一个第三D风障条、一个第四D风障条、一个第五D风障条、一个第六D风障条和六个第七D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四风障的立柱包括第一D立柱连接件、第二D立柱连接件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第一D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D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四风障的底座上,第一D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D立柱连接件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D立柱连接件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D风障条、第二D风障条、第三D风障条、第四D风障条、第五D风障条、第六D风障条和第七D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所述第五风障包括一个第一E风障条、一个第二E风障条、一个第三E风障条、一个第四E风障条、一个第五E风障条和五个第六E风障条,一个第一E风障条、一个第二E风障条、一个第三E风障条、一个第四E风障条、一个第五E风障条和五个第六E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五风障的立柱包括第一E立柱连接件、第二E立柱连接件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第一E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E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五风障的底座上,第一E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E立柱连接件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E立柱连接件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E风障条、第二E风障条、第三E风障条、第四E风障条、第五E风障条和第六E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所述第六风障包括一个第一F风障条、一个第二F风障条、一个第三F风障条和三个第四F风障条,一个第一F风障条、一个第二F风障条、一个第三F风障条和三个第四F风障条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第六风障的立柱包括第一F立柱连接件、第二F立柱连接件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第一F立柱连接件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F立柱连接件的平直段焊接在第六风障的底座上,第一F立柱连接件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F立柱连接件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圆滑地连接,第二F立柱连接件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均为弧形;第一F风障条、第二F风障条、第三F风障条和第四F风障条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所述的第一构件将第二构件包围住,所述第二构件的一个水平端面和一个倾斜端面用于通过第三构件连接在桥梁的混凝土主梁上;所述第三构件包括锚固钢筋,该锚固钢筋弯折成几字形,该几字形的顶部水平段与设置在混凝土主梁梁顶外缘和腹板处的预埋钢板双面焊接,该几字形的底部弯折处与纵筋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上述风障的桥梁的主桥结构为七跨对称混合梁斜拉桥,边跨及主跨索塔附近为混凝土箱梁,中跨部分为钢箱梁,采用密索塔梁墩固结体系,辅助墩处设置双向活动支座;过渡墩及桥台上均采用纵向滑动、横向固定支座;所述桥梁的桥面上设计有左检修道栏杆、右检修道栏杆、左斜拉索、右斜拉索、左路侧防推护栏、右路侧防推护栏、左泄水管、右泄水管、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所述的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中间的位置,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之间设置有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左检修道栏杆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左侧边缘,右检修道栏杆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右侧边缘,左路侧防推护栏设置在左检修道栏杆与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之间,右路侧防推护栏设置在右检修道栏杆与右路侧防推护栏之间,左路侧防推护栏与左检修道栏杆之间的距离小于左路侧防推护栏与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之间的距离,右路侧防推护栏与右检修道栏杆之间的距离小于右路侧防推护栏与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之间的距离,左路侧防推护栏的一侧设置有左泄水管,右路侧防推护栏的一侧设置有右泄水管;左检修道栏杆和右检修道栏杆均与风障合并设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所述的风障及具有该风障的桥梁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充分考虑了桥检修人员的安全、桥塔附近风场变化的连续性、施工的可操作性以及美观,风障条与立柱采用四面围焊,立柱与底座可靠焊接,施工工艺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 F50-2011)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该风障的桥梁的桥面系横断面图(钢箱梁)。

图2是本发明所述具有该风障的桥梁的桥面系横断面图(混凝土箱梁)。

图3是本发明所述风障的布置示意图。

图4是第一风障A的立面图。

图5是图4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6和图7是第一风障A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8是第一风障A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风障B的立面图。

图10是图9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11和图12是第二风障B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13是第二风障B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三风障C的立面图。

图15是图14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16和图17是第三风障C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18是第三风障C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四风障D的立面图。

图20是图19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21和图22是第四风障D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23是第四风障D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第五风障E的立面图。

图25是图24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26和图27是第五风障E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28是第五风障E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第六风障F的立面图。

图30是图29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图31和图32是第六风障F的立柱构造示意图。

图33是第六风障F的风障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底座的侧面图。

图35是底座的立面图。

图36是底座的第一构件DZN1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底座的第二构件DZN2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预埋钢板示意图。

图39是底座的第三构件DZN3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9中I-I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风障的桥梁的主桥结构为七跨对称混合梁斜拉桥,边跨及主跨索塔附近为混凝土箱梁,中跨大部分为钢箱梁,采用密索塔梁墩固结体系,辅助墩处设置双向活动支座;过渡墩及桥台上均采用纵向滑动、横向固定支座;所述桥梁的桥面上设计有左检修道栏杆11、右检修道栏杆12、左斜拉索13、右斜拉索14、左路侧防推护栏17、右路侧防推护栏18、左泄水管19、右泄水管20、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1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2,所述的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1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2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中间的位置,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1和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2之间设置有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左检修道栏杆11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左侧边缘,右检修道栏杆12设置在所述钢箱梁的桥面的右侧边缘,左路侧防推护栏17设置在左检修道栏杆11与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1之间,右路侧防推护栏18设置在右检修道栏杆12与右路侧防推护栏18之间,左路侧防推护栏17与左检修道栏杆11之间的距离小于左路侧防推护栏17与左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1之间的距离,右路侧防推护栏18与右检修道栏杆12之间的距离小于右路侧防推护栏18与右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22之间的距离,左路侧防推护栏17的一侧设置有左泄水管19,右路侧防推护栏18的一侧设置有右泄水管20;左检修道栏杆11和右检修道栏杆12均与风障合并设置。

左检修道栏杆11和右检修道栏杆12用于确保大桥检修人员的安全。

所述的防撞护栏采用金属梁柱式护栏,防撞等级为SA级。护栏立柱采用钢板焊接成型,高为1500mm,基本间距1500mm,横梁规格为1500×100×6mm,标准长度为5980mm,设置四根。防撞护栏立柱、横梁、立柱底部均采用Q345C钢材,应符合GB/T 1591-2008。

桥梁的伸缩缝处防撞护栏应满足主桥的伸缩和转动变位,两端立柱之间联系横梁上设置长圆孔满足主梁伸缩要求,联系横梁两端支撑于钢筋圆柱(焊于外横梁内侧)上满足转动要求。

铺设时在桥面板上涂装防护剂及粘结剂,保证铺装层与桥面板牢固粘结,在车轮作用下不搓动,不滚包。沥青混凝土在60摄氏度高温下应该不翻油,不软化;在零下15摄氏度时不脆烈。检修道铺装时,应在检修道板上涂装防护剂及粘结剂,保证铺装层与桥面板牢固连接。

主梁两端均设有伸缩缝。由于主桥与引桥宽度不同,伸缩缝在横桥向应自成缘石,以免雨水横向泄露,影响美观。

桥面系各构件在焊接和安装前都应进行涂装,建议如下涂装方案:

如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风障的布置和设计考虑了桥梁的桥塔附近风场变化的连续性、施工的可操作性以及美观。在桥梁的桥塔两侧各50m范围内采用A、B、C、D和E共五类风障(即第一风障A、第二风障B、第三风障C、第四风障D和第五风障E);50m以外采用标准F类风障(即第六风障F)。

其中第一风障A与第二风障B的高度相同,并且第一风障A的透风率小于第二风障B的透风率,第二风障B与第三风障C的高度相同,并且第二风障B的透风率小于第三风障C的透风率,第三风障C的高度大于第四风障D的高度,第三风障C的透风率小于第四风障D的透风率,第四风障D与第五风障E的高度相同,并且第四风障D的透风率小于第五风障E的透风率,第五风障E的高度大于第六风障F的高度,第五风障E的透风率小于第六风障F的透风率。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风障A为4.2米高,第一风障A的透风率为10%,第二风障B为4.2米高,第二风障B的透风率为20%,第三风障C为4.2米高,第三风障C的透风率为30%,第四风障D为3.6米高,第四风障D的透风率为40%,第五风障E为3.6米高,第五风障E的透风率为50%,第六风障F为3.0米高,第六风障F的透风率为60%。

如图4至图8所示,第一风障A、第二风障B、第三风障C、第四风障D、第五风障E和第六风障F均包括风障条1、立柱2和底座3,风障条1与立柱2之间采用四面围焊,立柱2和底座3之间可靠焊接。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风障A包括一个第一A风障条ANF1、一个第二A风障条ANF2、一个第三A风障条ANF3、一个第四A风障条ANF4、两个第五A风障条ANF5、一个第六A风障条ANF6、一个第七A风障条ANF7和十二个第八A风障条ANF8,一个第一A风障条ANF1、一个第二A风障条ANF2、一个第三A风障条ANF3、一个第四A风障条ANF4、两个第五A风障条ANF5、一个第六A风障条ANF6、一个第七A风障条ANF7和十二个第八A风障条ANF8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7所示,第一风障A的立柱包括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第二A立柱连接件AN2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AN3,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一风障A的底座上,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A立柱连接件AN2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AN3圆滑地连接,第二A立柱连接件AN2和第三A立柱连接件AN3均为弧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与第二A立柱连接件AN2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一A立柱连接件AN1与第三A立柱连接件AN3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二A立柱连接件AN2的顶部通过半径为287mm的弧形段与第三A立柱连接件AN3连接。

如图8所示,第一A风障条ANF1、第二A风障条ANF2、第三A风障条ANF3、第四A风障条ANF4、第五A风障条ANF5、第六A风障条ANF6、第七A风障条ANF7和第八A风障条ANF8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A风障条ANF1的高度为196mm,第二A风障条ANF2的高度为188mm,第三A风障条ANF3的高度为184mm,第四A风障条ANF4的高度为179mm,第五A风障条ANF5的高度为178mm,第六A风障条ANF6的高度为181mm,第七A风障条ANF7的高度为179mm,第八A风障条ANF8的高度为180mm。

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第二风障B包括一个第一B风障条BNF1、一个第二B风障条BNF2、一个第三B风障条BNF3、一个第四B风障条BNF4、一个第五B风障条BNF5、一个第六B风障条BNF6、一个第七B风障条BNF7和十一个第八B风障条BNF8,一个第一B风障条BNF1、一个第二B风障条BNF2、一个第三B风障条BNF3、一个第四B风障条BNF4、一个第五B风障条BNF5、一个第六B风障条BNF6、一个第七B风障条BNF7和十一个第八B风障条BNF8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12所示,第二风障B的立柱包括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第二B立柱连接件BN2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BN3,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二风障B的底座上,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B立柱连接件BN2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BN3圆滑地连接,第二B立柱连接件BN2和第三B立柱连接件BN3均为弧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与第二B立柱连接件BN2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一B立柱连接件BN1与第三B立柱连接件BN3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二B立柱连接件BN2的顶部通过半径为287mm的弧形段与第三B立柱连接件BN3连接。

如图13所示,第一B风障条BNF1、第二B风障条BNF2、第三B风障条BNF3、第四B风障条BNF4、第五B风障条BNF5、第六B风障条BNF6、第七B风障条BNF7和第八B风障条BNF8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B风障条BNF1的高度为192mm,第二B风障条BNF2的高度为186mm,第三B风障条BNF3的高度为182mm,第四B风障条BNF4的高度为180mm,第五B风障条BNF5的高度为179mm,第六B风障条BNF6的高度为178mm,第七B风障条BNF7的高度为179mm,第八B风障条BNF8的高度为180mm。

如图14至图18所示,所述第三风障C包括一个第一C风障条CNF1、一个第二C风障条CNF2、一个第三C风障条CNF3、两个第四C风障条CNF4和十一个第五C风障条CNF5,一个第一C风障条CNF1、一个第二C风障条CNF2、一个第三C风障条CNF3、两个第四C风障条CNF4和十一个第五C风障条CNF5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17所示,第三风障C的立柱包括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第二C立柱连接件CN2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CN3,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三风障C的底座上,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C立柱连接件CN2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CN3圆滑地连接,第二C立柱连接件CN2和第三C立柱连接件CN3均为弧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与第二C立柱连接件CN2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一C立柱连接件CN1与第三C立柱连接件CN3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二C立柱连接件CN2的顶部通过半径为287mm的弧形段与第三C立柱连接件CN3连接。

如图18所示,第一C风障条CNF1、第二C风障条CNF2、第三C风障条CNF3、第四C风障条CNF4和第五C风障条CNF5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C风障条CNF1的高度为195mm,第二C风障条CNF2的高度为186mm,第三C风障条CNF3的高度为182mm,第四C风障条CNF4的高度为179mm,第五C风障条CNF5的高度为180mm。

如图19至图23所示,所述第四风障D包括一个第一D风障条DNF1、一个第二D风障条DNF2、一个第三D风障条DNF3、一个第四D风障条DNF4、一个第五D风障条DNF5、一个第六D风障条DNF6和六个第七D风障条DNF7,一个第一D风障条DNF1、一个第二D风障条DNF2、一个第三D风障条DNF3、一个第四D风障条DNF4、一个第五D风障条DNF5、一个第六D风障条DNF6和六个第七D风障条DNF7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22所示,第四风障D的立柱包括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第二D立柱连接件DN2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DN3,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四风障D的底座上,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D立柱连接件DN2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DN3圆滑地连接,第二D立柱连接件DN2和第三D立柱连接件DN3均为弧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与第二D立柱连接件DN2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71mm,第一D立柱连接件DN1与第三D立柱连接件DN3连接处的曲率半径为2859mm,第二D立柱连接件DN2的顶部通过半径为287mm的弧形段与第三D立柱连接件DN3连接。

如图23所示,第一D风障条DNF1、第二D风障条DNF2、第三D风障条DNF3、第四D风障条DNF4、第五D风障条DNF5、第六D风障条DNF6和第七D风障条DNF7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D风障条DNF1的高度为198mm,第二D风障条DNF2的高度为186mm,第三D风障条DNF3的高度为181mm,第四D风障条DNF4的高度为179mm,第五D风障条DNF5的高度为178mm,第六D风障条DNF6的高度为179mm,第七D风障条DNF7的高度为180mm。

如图24至图28所示,所述第五风障E包括一个第一E风障条ENF1、一个第二E风障条ENF2、一个第三E风障条ENF3、一个第四E风障条ENF4、一个第五E风障条ENF5和五个第六E风障条ENF6,一个第一E风障条ENF1、一个第二E风障条ENF2、一个第三E风障条ENF3、一个第四E风障条ENF4、一个第五E风障条ENF5和五个第六E风障条ENF6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27所示,第五风障E的立柱包括第一E立柱连接件EN1、第二E立柱连接件EN2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EN3,第一E立柱连接件E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E立柱连接件E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五风障E的底座上,第一E立柱连接件E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E立柱连接件EN2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EN3圆滑地连接,第二E立柱连接件EN2和第三E立柱连接件EN3均为弧形。

如图28所示,第一E风障条ENF1、第二E风障条ENF2、第三E风障条ENF3、第四E风障条ENF4、第五E风障条ENF5和第六E风障条ENF6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E风障条ENF1的高度为194mm,第二E风障条ENF2的高度为184mm,第三E风障条ENF3的高度为180mm,第四E风障条ENF4的高度为178mm,第五E风障条ENF5的高度为179mm,第六E风障条ENF6的高度为180mm。

如图29至图33所示,所述第六风障F包括一个第一F风障条FNF1、一个第二F风障条FNF2、一个第三F风障条FNF3和三个第四F风障条FNF4,一个第一F风障条FNF1、一个第二F风障条FNF2、一个第三F风障条FNF3和三个第四F风障条FNF4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并且均焊接在立柱上。

如图32所示,第六风障F的立柱包括第一F立柱连接件FN1、第二F立柱连接件FN2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FN3,第一F立柱连接件FN1包括平直段和弧形段,第一F立柱连接件FN1的平直段焊接在第六风障F的底座上,第一F立柱连接件FN1的弧形段分别与第二F立柱连接件FN2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FN3圆滑地连接,第二F立柱连接件FN2和第三F立柱连接件FN3均为弧形。

如图33所示,第一F风障条FNF1、第二F风障条FNF2、第三F风障条FNF3和第四F风障条FNF4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其宽度均为60mm,长度均为2000mm,圆角矩形的圆角处半径均为18mm。

第一F风障条FNF1的高度为220mm,第二F风障条FNF2的高度为203mm,第三F风障条FNF3的高度为197mm,第四F风障条FNF4的高度为200mm。

如图34至图40所示,所述底座3包括第一构件DZN1、第二构件DZN2和第三构件DZN3,所述的第一构件DZN1将第二构件DZN2包围住,所述第二构件DZN2的一个水平端面341和一个倾斜端面342用于通过第三构件DZN3连接在桥梁的混凝土主梁上。

如图39所示,所述第三构件DZN3包括锚固钢筋391,该锚固钢筋391弯折成几字形,该几字形的顶部水平段与设置在混凝土主梁梁顶外缘和腹板处的预埋钢板393双面焊接,该几字形的底部弯折处与纵筋392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锚固钢筋391的直径为20mm,几字形的顶部水平段长度为140mm。

本发明中,防撞护栏立柱、横梁、立柱底部均采用Q345C钢材,应符合GB/T 1591-2008。螺栓、螺母及垫圈均采用标准紧固件并符合《六角螺母》(GB/T 6170-2000)、《平垫圈》(GB97.1-2002)、《六角头螺栓》(GB/T5782-2000)、《内六角圆柱头螺钉》(GB70.1-2000)等规范的要求,其中螺栓、螺钉的强度要求不低于8.8级。立柱和风障条采用Q345C钢材。路缘石、泄水管及其底板等采用Q235B钢材,泄水管盖板采用ZG230-450。行车道钢桥面板上铺设7cm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混凝桥面板上铺11.5cm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检修道铺设沥青砂材料,厚度为3.0cm,其颜色将由业主根据景观设计要求确定。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桥梁主桥长848m,跨径布置:(35+44+66)m+550m+(66+44+35)m+8m双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直接跨越某江及北岸的省道公路,无水中基础,两侧基础完全座落在岸上。跨径布置(35+44+66)m+550m+(66+44+35)m。边跨采用混凝土箱梁,中跨采用钢箱梁,钢与混凝土分界线距索塔中心线24m。

防撞护栏底座板在安装前应完成防锈涂装和攻丝,攻丝孔内应涂油防锈,并严防杂物掉入孔内。防撞护栏立柱焊接成型后应打磨光滑,保证立柱美观。横梁为型钢,要求表面光滑无划伤痕迹,螺孔位置应准确。防撞护栏所有螺钉都应镀锌钝化并清理螺纹。防撞护栏制造安装的精度要求为:立柱平面容许偏差(每10根立柱通线检查)±2mm;横梁平面容许偏差(每30m通线检查)±2mm;立柱高度容许偏差±1mm。

检修道栏杆底座在焊接前应完成防锈涂装,在工厂与钢箱梁焊接密水。路缘石平面位置容许偏差小于5mm,焊接接头偏差小于1mm。检修道栏杆对接焊接后应打磨光滑,保证美观。泄水管在焊接和安装前应完成防锈涂装,焊接和安装后应密封不漏水,平面位置准确。

本发明附图1-40中采用双箭头标注的均是构件尺寸,双箭头之间的线段旁边标注的数字的单位均为毫米。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描述的具体尺寸,在不脱离本发明基本构思的基础上,改变具体尺寸仍然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