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033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斜坡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山区公路上斜坡的坡面落石普遍具有物源不确定、生成点多面广、发生突然、不易察觉和躲避、难以甚至无法根除等特点,落石致灾事故屡有发生,是下方行车行人安全的重大隐患,对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造成了很大社会压力,给交通技术人员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故防治问题亟待解决。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用主、被动柔性防护网对崩塌落石等坡面灾害进行整治逐渐发展成为惯用做法。常用的SNS柔性防护网作为被动网结构。结构由钢立柱及(上、下、侧)拉锚、钢丝绳网及缝合绳、支撑绳、减压环组成,特别由其中的钢丝绳网、支撑绳和减压环以及立柱机构联结等配合使用赋予结构柔性,拦截落石时所产生的荷载首先通过绳网、支撑绳的缓冲,再向整个结构扩散传递,此外还促使结构发生可恢复形变,以延长碰撞作用时间,达到吸收和耗散能量、拦截落石的目的。根据建设场地条件或防护需求的不同,结构的组成有所不同,由此被动防护网可分为RX、CX和AX三种类型。为了建设过程中的其它目的,亦可以采用其它材料的被动防护,当然也可以采用窗帘式防护网,控制局部的落石活动范围。但实践一再证明,其缺陷非常突出,如落石物源和防护范围的不易确定导致防护工程既不经济防护效果也常常挂一漏万。第一,若采用被动SNS防护网,不但在立面上其防护面太广,工程防护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而且就纵断面上看,因为普通防护网一般不超过5m,落石还是极易越网仍然造成灾害,即或采用2~3道防护都仍不能达到大幅提升防护效果的目的;第二,若采用窗帘式SNS防护网,同样还是存在防护对象明确困难,工程规模过大、造价过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第三,若采用被动拦挡墙,利弊与被动网类似,除了用材有所差别而已;如采用主动网,其效果与窗帘式防护网大致相类。故即是说,采用工程结构解决此类灾害问题,均存在使用周期短、损毁期与防护期高度重合、损毁修复率高、防护效率逐步降低等系列问题,况且不利于生态和环保,对旅游区建设而言是硬伤。

究其原因,总结起来大致有四条:固定位置的防治手段难以匹配和适应斜坡浅表改造的发展变化;管养维护不及致网内落石清除不易,越后期防护效果越打折;落石规模多样、能级频谱太宽,柔性网难以适应所致结构立柱易遭砸翻或砸弯、网面易破损;柔性网高度低或地形原因所致落石经常越过防护网而致灾,防护结构起不到设计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存在防护效果欠佳、维护费用偏高、后期管养工作比较繁琐等部分问题。近些年,虽然发展和应用了窗帘式防护网,对主、被动网的某些缺陷进行了改进,但因先天原因还是存在不足,例如防护网的防护能级与落石能级频谱的匹配问题仍未解决,那么结构破损问题同样会时常发生,还有,它还是不能避免后期繁琐的维护、保养,以及破坏后的紧急修复,可能造成关键时候掉链子,需要时用不上,显得防护能力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发展或开发一种防护效果好,保养维护简单的坡面地质灾害防护结构显得较为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项,提供一种防护效果好,保养维护简单,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包括用于阻止落石从斜坡上滚落的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所述临时防护结构由简易结构工程物组成,所述永久防护结构由生态植被种植林组成;所述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分别设于斜坡上。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简易结构工程物包括主动网、被动网、窗帘式防护网、拦挡墙、拦挡桩或阻尼桩。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散生竹林、竹柳林或杉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散生竹林,所述散生竹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所述第一散生竹林包括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组;每个第一散生竹组由若干排第一散生竹排组成,每个第一散生竹排由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组成;相邻的第一散生竹组的组间距为5~10米;每个第一散生竹组内相邻的第一散生竹排的排间距为1米~1.5米,每个第一散生竹排内相邻的第一散生竹的间距为1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所有的第一散生竹的高度为10米~15米,相邻的第一散生竹排错落排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散生竹林为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二散生竹林由若干个第二散生竹排组成,相邻的第二散生竹排的排间距为1米~1.5米,每个第二散生竹排由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组成,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高度为10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间距为1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相邻的第二散生竹排错落排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散生竹排的排列方式为梅花形。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二散生竹排的排列方式为梅花形。

进一步的改进是,当斜坡坡型为直线型或凹型时,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设在斜坡的落石塌落点区域的下方,当斜坡坡型为凸型时,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斜坡坡型为凸型;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斜坡坡型为凸型;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二散生竹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通过对斜坡区域周边地区斜坡植被生长、覆盖,以及落石灾害的发育、致灾情况的调研、分析和研究,结合在斜坡主、被动防护结构方面的工程经验,总结提炼了以简易工程结构物作为临时防护,以竹木成长成林后的纵向纤维性躯干杆体作为永久防护结构的混成被动型生态防护结构;解决了建设环境生态保护的问题,解决了工程结构维护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工程造价持续投入高的问题,解决了损毁期与防护期同期,解决了工程结构防护效果逐步递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是指为了满足工程建设和人类生产生活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和保护自然地质环境,在工程建设阶段的近期以工程结构物如SNS被动网、窗帘式防护网、拦挡墙、阻尼桩等作为临时防护结构,在工程运营阶段的远期通过设置生态植被如散生竹、丛生杉树等,使其按设计意图去生成和覆盖斜坡来达成坡面落石地质灾害的防护效果,兼具固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从而使得近期和远期不同防护结构的充分发挥最大效应,力图使工程性与经济性的组合更加优化,最终在远期形成立体、生态的坡面地质灾害防护结构,及在植被根植作用下形成斜坡稳定的生态屏障防护效应,从而达到较好的斜坡防护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当斜坡坡型为凹型时永久防护结构在斜坡的位置示意图。

图2当斜坡坡型为直线型时永久防护结构在斜坡的位置示意图。

图3当斜坡坡型为凸型时永久防护结构在斜坡的位置示意图。

图4现有的散生竹的横截面的具有同心层结构示意图。

图5现有的散生竹的表面纤维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简易工程结构物设于斜坡上的示意图。

附图中L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植被种植林沿斜坡纵向设置的宽度(或落石灾害塌落点范围),L1<L2<L3<L3+L3'。

其中,附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为,1-滚石,2-凹型斜坡,3-散生竹林,4-直线型斜坡,5-凸出位置区域,6-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7-简易工程结构物,8-斜坡,9-落石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应当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散生竹在本实用新型的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中的可用性分析

生态型植被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竹类,在竹类中为什么又选择散生竹,况且即使散生竹,中国是世界散生竹分布的中心,还有近300种的散生竹种,也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用作防护结构植被。下面具体说明散生竹在生态防护结构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1)散生密植性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竹的杆体作为被动抗冲击的防护结构,所以,竹秆须在竹林的某个宽度范围内组合形成严密的、整体的被动防撞体,要求竹林具有密植性,不能存在较大的缝隙使得落石可以通过,这是选择散生竹作为生态防护结构主材的最主要原因,如丛生竹则不具备密植性。

(2)抗冲击刚度、强度和韧性

由于是将竹竿用作防撞体,所以要求杆体应具备一定的直径,使得在抵御落石时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一般说来直径越大越好,经调研,在坡面上多数直径3-4cm的竹林即能够不被落石撞断、砸翻。还有,防撞体应具备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使得具备抵御落石时不但能消除其冲击能,还能确保自身尽量不受损,以便长期效用,当然,在这方面竹具有天然优势,它具有竹纤维管束及特殊的自外向内分层分布的结构特征如图4和图5所示,具有特殊的中空结节结构,具有按弯曲方向调整纤维管束分布的特征等,故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其次,竹的竹枝在竹竿上形成厚厚的附着层,当落石与竹枝碰撞时,因大量竹枝,以及竹冠的弹性和韧性,很好地形成了缓冲层,能极大地降低落石的运动速度,改变运动轨迹,使得就近掉落并稳定在坡面上竹林里。

(3)竹林的植被高度

生态防护结构的主材应具备一定的高度来拦截落石,散生竹一般在10m以上,远远大于一般SNS柔性网的规格(3*4、4*4、4*5),个别散生竹高度甚至达到30m,如此的高度和竹林面上的大范围行成的立体结构的防护能力是柔性网、拦挡墙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4)散生竹的耐候性

散生竹具有较好的耐低温、耐干旱能力。虽然竹是喜温喜湿植物,但在暖温带有大量分布,也有部分竹类在半干旱的较寒冷地区也能存活,在地域上南北分明,东西有别,海拔由低至高也差别明显,丛生竹林和散生竹林分界显著,四川则由于气候因素,处于丛生竹和散生竹的混生林区范围。所以,对于植被较难以生存的半干旱或较寒冷地区,坡面落石灾害问题本身非常突出,找到适宜存活,并能起到坡面防护效果的竹类植被显得作用突出,这也是散生竹用作生态防护结构材料的天然优势之一。刚竹属散生竹一般能在-6℃~-12℃(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区域存活,甚至部分箭竹属和巴山木竹属能在-6℃~-12℃(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气候下生存;对于竹林生存,年降水量是重要指标,仅有少数类别,如云南高黎贡山的龙陵,旱湿界限分明,当地牡竹经长期进化发展,冬季落叶休眠渡过旱期。

(5)成长快速性

竹类繁殖方式主要为无性的地下茎繁殖,也可通过开花繁殖,一般是在地下茎的鞭节间处长笋,春雨之后,24小时内即可拔节1-2cm,50天左右竹笋就可成竹,且竹秆是一次性生长成竹,通常4-5年可成林,故采用竹作为生态防护结构可以快速形成防护能力。

(6)生态性和经济性

竹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在保持土壤水分、涵养水源方面与树种显著不同,它有发达的根系,即使砍掉地上部分,地下茎还会长出新竹子,是防止土壤沙化和防治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其次,据研究,竹子与其他植物相比还能多释放35%的氧气,对净化空气、稳定大气成分起到重要的作用,曾有生态学家呼吁让竹子来拯救地球。此外,竹子可应用于建筑、轻工、新材料、包装、运输、家具、食品、医药、保健、环保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应用得当的话,防护和维护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相得益彰。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防护形成期约3-4年,故植被应具备侧向扩散快、躯体生长快、杆体密度大、纤维强度高、枝叶茂密等要素特征。散生竹几乎具备上述所有优点,不足的是,其地下鞭根结构较浅,一般仅20-40cm,可以配以地下根茎结构深部发育,固持水土能力超强的植被,形成混合林,则防护效果将会更好。

关于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的发展,一是工程结构的发展,当以为翼,二是生态植被结构的发展,当以为本。生态植被结构发展主要在于耐候性—耐寒和耐旱。

就整体来说,竹子的抗寒能力为散生竹>混生竹>丛生竹,散生竹中,毛竹、刚竹、淡竹等几个类抗寒性较强,所以,在竹种推广、改良过程中继续北移的可能性更大。关于竹的抗冻能力研究相对较少,并主要集中在冻害领域,但令人欣喜的是,自九十年代以来,植物的耐低温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在蛋白质的变化、植物膜保护结构的组分和活性与植物寒害、冷驯化植物抗寒力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科学家们对抗寒性的分子研究主要采用3种研究方法:冷锻炼分离冷诱导蛋白;筛选抗冻突变体;在染色体上定位耐寒基因、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稳定细胞骨架等。目前,对竹子基因组测定工作的研究正在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会对竹子抗寒性的分子机理获得更科学结构的解释,在竹子抗寒基因工程中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获得转基因抗寒新品种,以利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应用开发。

在耐旱性方面,在半干旱区引种成功的竹柳也是生态防护结构植被的良好用材,同时还为生态防护结构植被发展导引了方向。竹柳为杨柳科柳属植物,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m以上,胸径可达1m,是多基因组合杂交新品种,由美国寒竹、朝鲜柳、筐柳杂交选育而成,兼具柳树和竹的优良特性,因此得名。树皮幼时绿色,较为光滑,老时黄褐色,叶披针形,类似竹,单叶互生。该树种对气候、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具有较强的抗虫、抗盐碱特性,张健等人研究表明,pH值8.0~8.5和含盐量高达14000mg/L的情况下仍正常生长,于湖泊滩涂、盐碱地都可栽植。抗寒、抗淹、抗旱能力也较强,在-30~-40℃低温以及40℃高温状态下都能正常生长。竹柳引种试验还表明,其成活率高达98%,根系发达,树体通直,抗旱能力强,年地径生长量1.3~1.95cm,年树高生长量191.37~217.7cm,具有生长快速、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易栽易管等特点的速生树种。此外,不同植被之间的混生,使得其生物功能互补,可能更能促进生态防护结构发挥良好的作用,例如竹可抵御落石冲击,根系发达可固持水土,但缺陷是根系浅,对于斜坡深部稳定性无能为力,如有此竹种或树种套种则更完善,如杉树。

二、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结构作用机理

(1)竹枝和竹叶具有粘滞阻尼力学特性

散生竹的分枝开展,竹叶浓密,单根竹的竹冠分布范围大,竹枝和竹梢具有很强的弹性,竹秆与竹冠没有明显几何界限。所以,在抵御落石过程中,只要落石不与竹秆发生碰撞,则均可简化视为落石与竹冠发生作用。并且,由于竹枝、竹梢相对落石冲击产生被动变形的弹性应变能较之落石的能量显然太小,所以在力学机制上可视为竹冠里的竹枝、竹梢对落石产生粘滞阻尼效应。故竹枝、竹叶在本生态结构中可视作粘性体,由粘性力学原理有如下公式:

其中:σ为应力,η为粘滞系数,为应变梯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

F=ma……………………式(2)及式(1)和静力平衡关系,

有其中:为落石体积,

ρ为落石块体密度,S为落石运动矢量方向投影面积,f(a)、f(b)分别为投影面积最大位置向运动矢量方向的面积密度函数。

可见当应力恒定,速度梯度越大,应变梯度越大,它们呈正比,换言之,当竹枝、竹梢越密,粘滞系数越大,平衡式中的速度梯度(加速度)越小,表明其提供的阻滞力或阻滞加速度越大。由于模型忽略了竹枝和竹梢的弹性效应,则结果是偏安全的。

(2)竹秆在碰撞作用下的弹性力学特征行为

落石运动过程中,除竹枝、竹梢给予其作用力,大量削减其速度外,还可能与竹秆发生碰撞作用,这个过程既可能发生在速度降低之后,也可能发生在未遭遇竹梢、竹枝之前。

竹材主要由竹原纤维、木质素、多戊糖、果胶、竹粉等构成,具有良好的抵抗外力作用的性能,包括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静曲强度和抗剪、硬度、抗冲击性能等,特别是因为其具有整齐排列的生物细胞,以及非常规则的管壁形态,加之独特的中空竹节+曲面结节部结构,使其具有非常稳定的性能以及良好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根据搜集已有的试验数据如下表1,表明竹秆本身具有高强的力学性能,并且落石运动中将以群体杆件组合达到迟滞落石速度的目的,因此,落石与竹秆的碰撞造成竹秆的坏可能性小,多会发生大量的质点(落石)--(竹)杆、杆—杆粘弹塑性碰撞,进而发生能量耗散,落石速度降低而坠落。

表1圆竹秆(毛竹)的部分力学性能

落石与竹秆的撞击以及竹秆响应的过程非常复杂,若假设能量耗散平衡前石与杆的碰撞作用为连续时间,且发生碰撞的落石假定为球体、竹材料为各项同性的连续均值粘弹性体,竹秆为具有固定端的弹性细长空心杆件,则下面(4)式条件成立:

其中:Fc是接触力的弹性部分,Fv是粘弹性的阻尼部分,Fp是有溃曲变形导致的耗散部分;Fu为冲量所产生的作用力,Ek为落石的动能,h为落石竖直运动距离。

当碰撞发生后,要么竹秆不发生破坏而服从弹性杆应力应变,要么遭遇的同时杆发生屈服,下面分别讨论这两个过程。

①服从弹性杆应力应变条件:理论上讲,在力F对竹秆中心位置的作用下,竹秆发生挠曲和偏转,当挠曲线或偏转角与另一根竹秆发生接触时,则2根竹秆同时受压并发生偏转,变形顺次传递,直至达到平衡,此时,因竹秆发生弹性挠曲变形后回弹,落石转向反方向运动,背离的竹秆则在起自身平衡位置发生弹性振动,如此,落石的动能转化为竹秆的波动,达到能量消耗的目的。从生活常识看,虽然竹林中的竹秆存在相当的间距,但竹林中的枝和梢基本可视为连续分布体,所以,当竹秆发生偏移时,其竹枝和竹梢存在挤压变形,产生了事实上的阻尼作用,其能量消耗贡献或许并不必竹秆小。实际情况下,落石若从高处坠落后多先受到枝、梢的阻隔,然后受到竹秆的碰撞,并且中心受压的概率非常小,多是碰撞后落石发生小的转向运动,部分能量消耗转化为竹秆的波动,如此,落石能量将会迅速被耗尽而坠落;若落石的运动高度相对不高,那么多与竹秆下部发生碰撞,受力及能量消耗过程同上,不同的是,因落石作用点距离固定端(竹根部)更近,杆发生挠曲角度更小,能量耗散更快。

②竹秆碰撞后发生屈服:首先是第一个发生关系的竹秆发生屈服,它未能承受首轮“打击”,落石坠落接触即发生溃曲,因竹纤维分布特征及竹节、竹根等特殊结构,竹秆溃曲后并不会发生塑性屈服,而是发生破裂,此后竹秆变成了竹绳,竹林的枝、梢变成了柔性网兜,将落石网住使得运动速度迅速降低而落地,该过程中竹秆将变成受拉件。我国古代多有采用竹绳作为悬索桥缆索的记载,例如都江堰安澜桥,说明了竹在顺纹方向具有很高抗拉强度的特性,具有破裂后网住巨大落石的潜力。

本实用新型维护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在结构防护能力形成之前,应做到SNS临时防护网的维护,注重散生竹等生态植被的成活和生长管养,根据植被特点做到保持适当水分、施肥,坏死植株及时更换。当结构形成之后,SNS临时防护网则无需再进行维护工作,维护工作主要针对生态植被,此时应注重利用散生竹的生命周期循环去疏林,伐掉老竹,给新竹生长腾出空间,确保结构中竹子的新陈代谢,结构长期良性运营;当然,同时也可以在过程中每年适当疏林,砍伐成竹、老竹,维护结构的同时经济利用,以工程养工程。

本实用新型从以下的实用新型构思出发,作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为了弥补被动网在耐久性、运行维护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不足,可采用单轴散生竹形成生态的立体被动防护结构;散生竹防护高度一般超过10m,如金竹等小型散生竹都基本能达到8-12m,远远超过一般被动网的5m高度;防护宽度(沿坡面倾向)可以根据地形土壤等条件布置种植后通过植被生长自组织调整满足而不会大幅提高建设投资,而被动网基本没有防护宽度,不能形成立体防护能力;散生竹防护能力主要通过密集的纤维结构韧性竹秆抵御冲击,竹林形成后的宽度愈宽,防御间隙愈小,防护能力愈强,且竹枝和竹叶在遭遇落石后具有更大的变形能力和韧性从而提高防护等级,还不受季节影响;散生竹通过广大的竹鞭结构形成了类似筏板的基础结构,稳定性较被动网更好。特别还应指出的是,如果坡面灾害发生后被动网造成损毁,必须待修复后才能形成防护能力,如坡面灾害持续不定发生将危害修复工作,导致被动网结构达不到防护功能,但是散生竹则不然,坡面落石灾害基本不可能造成整片竹林损毁,所以在坡面灾害持续不定发生的情况下同样具备防护能力,竹林具有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的主动网、被动网、窗帘式防护网、拦挡墙、拦挡桩或阻尼桩为现有技术。

三、实施例

如图1-6所示的,一种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包括用于阻止落石从斜坡上滚落的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所述临时防护结构由简易结构工程物组成,所述永久防护结构由生态植被种植林组成;所述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分别设于斜坡上。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斜坡混成型生态防护结构,包括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滚石沿斜坡从上到下滚动的路径为斜坡的横向,与斜坡的横向垂直的位置为斜坡的纵向;临时防护结构和永久防护结构均设于斜坡上用于防止落石区的落石沿斜坡滚下造成灾害,本实用新型的临时防护结构的位置设于斜坡上落石区落石沿斜坡滚落的路径上,如图6所示,临时防护结构可以设立在落石区的下侧与落石的运动路径垂直的斜坡的纵向位置上;临时防护结构也可以设立在落石区下侧沿着斜坡横向与永久防护结构间隔设置,以在永久防护结构为建立前,起到防护落石灾害发生为准。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简易结构工程物包括主动网、被动网、窗帘式防护网、拦挡墙、拦挡桩或阻尼桩。

具体地,临时防护结构可以用现有的简易结构工程物制成,优选地,所述简易结构工程物可以为现有的简易结构工程物中的主动网、被动网、窗帘式防护网、拦挡墙、拦挡桩或阻尼桩。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散生竹林、竹柳林或杉林。

为了起到永久的防护落石灾害发生和降低永久防护结构维护效果,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永久防护结构采用生态植被种植林组成,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植被采用具有散生密植性、生长快速性、耐候性的纵向纤维杆型植被如散生竹林、竹柳林或杉林;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永久防护结构为散生竹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散生竹林,所述散生竹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所述第一散生竹林包括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组;每个第一散生竹组由若干排第一散生竹排组成,每个第一散生竹排由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组成;相邻的第一散生竹组的组间距为5~10米;每个第一散生竹组内相邻的第一散生竹排的排间距为1米~1.5米,每个第一散生竹排内相邻的第一散生竹的间距为1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一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所有的第一散生竹的高度为10米~15米,相邻的第一散生竹排错落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植被种植林由若干散生竹组成,即生态植被为散生竹林,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散生竹林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对本实用新型的散生竹林的散生竹的位置进行了优化,根据如图1-3所示的坡形和落石运动轨迹确定需要设置散生竹林的区域,根据散生竹林预期的生长区域,确定散生竹林的种植区域;然后,在所有的种植区域内,根据散生竹的生长特性,结合临时结构的防护能力,将种植区域内的散生竹林划分为若干种植竹组,将每个种植竹组划分为若干种植竹排,选定每个种植竹排内相邻的散生竹的间距。选用散生竹高度为10~15米,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的散生竹进行种植,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散生竹林防护能力更强同时通过散生竹的快速生长使本实用新型的永久防护结构快速建立,从而与临时防护结构共同起到防止落石灾害发生的作用。散生竹的高度可以根据斜坡坡型、落石的规模、落石直径以及落石运动路径来选择。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散生竹排的排列方式为梅花形。

具体地,当所述散生竹设置在暖温带至亚热带之间的气候条件时,将相邻的种植竹组的间距设定为5~10米,每个种植竹组内相邻的种植竹排的排间距设定为1米~1.5米,种植竹排内相邻的散生竹的间距为1米~1.5米,所述种植竹排的排列方式为梅花形时,各散生竹具有较好的生长空间以及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能力。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散生竹林为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二散生竹林由若干个第二散生竹排组成,相邻的第二散生竹排的排间距为1米~1.5米,每个第二散生竹排由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组成,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高度为10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间距为1米~1.5米,所述若干个第二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相邻的第二散生竹排错落排列。

另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散生竹林为第二散生竹林,将所述第二散生竹林划分为若干个第二散生竹排,通过优化每个第二散生竹排的排间距和每个第二散生竹的间距,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散生竹林起到更好的防护落石灾害发生的效果。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二散生竹排的排列方式为梅花形。

优选地,将第二散生竹林采用梅花形的排列方式,从而增强第二散生竹林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的改进是,当斜坡坡型为直线型或凹型时,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设在斜坡的落石塌落点区域的下方,当斜坡坡型为凸型时,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斜坡坡型为直线型或凹型,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一散生竹林设于斜坡的落石塌落点区域的下方。

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的斜坡坡型对生态植被种植林的位置进行了优化,当斜坡坡型为直线型或凹型时,如图1和2所示,生态植被种植林设在直线型斜坡的或凹型斜坡落石塌落点区域的下方。生态植被种植林可采用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斜坡坡型为凸型;所述生态植被种植林为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所述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

如图3所示,当斜坡坡形为凸型时,在凸型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5(落石灾害塌落点范围为L3')和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6(落石灾害塌落点范围为L3)分别设置生态植被种植林,在凸型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5或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6的生态植被种植林的沿斜坡设置的宽度如图3所示,分别大于落石灾害的塌落点范围L3'和L3,从而当斜坡为凸型时,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植被种植林具有更好的防止斜坡落石灾害发生的作用。

如图3所示,当斜坡坡型为凸型时,根据斜坡落石区域的实际情况,采用将第一散生竹林或第二散生竹林设在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和斜坡的凸出位置区域下方落石塌落点。为使散生竹林对落石有较好的防护作用,选用散生竹高度为10~15米,散生竹的直径为3~4厘米的散生竹进行种植,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散生竹林防护能力更强同时通过散生竹的快速生长使本实用新型的永久防护结构快速建立,从而与临时防护结构共同起到防止落石灾害发生的作用。

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即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