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342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领域水处理的设施,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交通噪声污染,在道路沿线设立声屏障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理交通噪声最有效的手段。

全封闭声屏障能使敏感点全部被声影区覆盖,隔声降噪效果好,是当前发展和建设的趋势。目前,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全封闭声屏障作为一种城市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大,目前仅用于噪声治理,功能单一。在全封闭声屏障顶部种植绿植,实现其生态型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传统的声屏障系统在下雨时依靠声屏障体的外部结构将雨水排到声屏障两侧的地面上,排放的雨水依靠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排放,使得大量雨水白白浪费,淡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声屏障顶部大面积区域收集的雨水,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收,用于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绿植灌溉或周围环境的绿化、景观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其与铺设于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的土壤排水结构相连通,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排水收集系统及净化系统;所述排水收集系统通过排水管路与所述土壤排水结构连通,用于收集所述土壤排水结构中的多余雨水,所述净化系统与所述排水收集系统相连接,用于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回收处理。

所述土壤排水结构位于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的土壤层下方,依次包括过滤层、排水结构层和阻根防水层,所述排水结构层与阻根防水层之间形成排水通道,所述排水收集系统通过排水管路与排水通道连通。

所述排水收集系统包括落水口、集水沟及排水管,所述落水口设置于所述排水通道的两端位置,所述集水沟位于所述生态型声屏障两侧面,所述落水口与所述集水沟通过排水管连通,所述净化系统与所述集水沟连通。

位于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的土壤层中还设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的落水口,所述落水口与所述土壤层之间铺设有防水层和缓冲带。

所述落水口在生态型声屏障顶部间隔设置。

所述集水沟位于生态型声屏障两侧面的底部。

所述集水沟为开口向上的槽型结构,其沿着生态型声屏障外表面两侧的底部通长设置。

所述净化系统包括蓄水池、过滤器、消毒器、清水池和给水设备,所述蓄水池、过滤器、消毒器、清水池和给水设备依次连接,所述蓄水池通过排水管路与所述集水沟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声屏障顶部大面积区域收集的水,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收,用于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绿植灌溉或周围环境的绿化、景观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

B.本实用新型可以截留雨水,减少城市雨水地表径流,有利于减缓城市内涝,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水循环系统整体结构示意示;

图2为图1所示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I的剖面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的II的剖面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净化系统原理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生态型声屏障;2-土壤排水结构,21-土壤层,22-过滤层,23-排水结构层,24-阻根防水层;3-排水收集系统,31-落水口,32-集水沟,33- 排水管;5-排水通道;6-绿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水循环系统,其与铺设于生态型声屏障1顶部的土壤排水结构2相连通,水循环系统包括排水收集系统3及净化系统;排水收集系统3通过排水管路与土壤排水结构2连通,用于收集土壤排水结构2中的多余雨水,净化系统与排水收集系统3相连接,用于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回收处理。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声屏障顶部大面积区域收集的水,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收,尤其是用于生态型全封闭声屏障顶部绿植灌溉或周围环境的绿化、景观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

土壤排水结构2位于生态型声屏障1顶部的土壤层21下方,依次包括过滤层22、排水结构层23和阻根防水层24,排水结构层23与阻根防水层 24之间形成排水通道5,排水收集系统3通过排水管路与排水通道5连通,如图3所示。

如图2和图4所示,排水收集系统3包括落水口31、集水沟32及排水管33,落水口31设置于排水通道5的两端位置,也可同时将落水口32设置在顶部的土壤层21中,解决雨水大、绿地面积大,排水不充分的问题,此时落水口31与土壤层21之间应铺设有防水层和缓冲带。多个落水口31 在生态型声屏障1顶部呈间隔设置。图2中的集水沟32位于生态型声屏障 1两侧面的底部,为开口向上的槽型结构,其沿着生态型声屏障1外表面两侧的底部通长设置,落水口31与集水沟32通过排水管33连通。

如图5所示,经过排水收集系统3收集的水进入到集水沟32,通过与净化系统连通的集水沟32输送到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净化系统包括蓄水池、过滤器、消毒器、清水池和给水设备,蓄水池、过滤器、消毒器、清水池、给水设备依次连接,蓄水池通过排水管路与集水沟32连接。

收集的雨水进入蓄水池,再经过过滤器和消毒器的净化消毒,输送到清水池,通过给水设备回用于生态型声屏障的绿植灌溉或周围环境的绿化、景观用水等。

净化系统可设置在地上,也可地埋。另外,根据当地污染情况,可以增加净化工艺和设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